笔趣阁 > 大明第一臣 > 第三百零六章 册封

第三百零六章 册封

作者:青史尽成灰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希孟一身大红官服,鲜艳如血,头上梁冠熠熠生辉,腰上束着玉带,细腻温润,立身风中,背后岳王坟墓,面前万千军民。

    一篇祭文下来,抑扬顿挫,掷地有声!

    历代文人,无不渴望的人生巅峰,竟然被这个不到二十的年轻人给轻易做到了。

    衣带飘扬,神采奕奕的张希孟,简直成了几乎所有文人的偶像。

    实在是没办法不羡慕。

    要知道文人一直希望的是成为帝王师,教导出一位圣君雄主,以帝王师的名义,记载在史册里,那可是比自己当皇帝,还要让人激动的事情。

    生当太傅,死谥文正,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对于张希孟来说,这已经不算什么了。

    他不只是教导出一位极其出色的君王,甚至还开启了一个时代。

    有关前面两起两落的论述,就足以引领千年大势夏商周三代,采用分封之法,扩充疆土,打造出华夏根基。

    秦汉隋唐,采用大一统,探索治理华夏的方式。

    这就是过去的三千年历史。

    至于夏朝之前的时期,或许也可以归纳进来,但是在这个时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张希孟着落在第三次兴起,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那么简单,而是要开启一个长达一两千年的新时代。

    为接下来华夏更上一层楼,探索道路。

    未来要怎么治国,第三次兴起,需要什么条件这些还都是未知,张希孟在祭文当中也仅仅提到了依循民意,君臣同德,更具体的部分,他并没有说。留出来的空间,就是日后补充的。

    其实只要接受了这个观点,很多东西都会顺理成章,比如开海,比如工商,比如科学技术全都可以归纳到第三次兴起的大时代之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虽然大明朝尚未建立,但是张希孟凭着一己之力,已经把这个王朝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与日月争辉,同天地不朽!

    “张子如今可为圣人矣!

    宋濂仰视着张希孟,眼中竟然有泪花涌动,苍天不负,大地厚德,方有如此俊杰人物啊!

    到此为止,至少朱元璋手下的文臣已经彻底抛弃了对元廷的介怀,不会再有什么二臣贼子的纠结。

    而且张希孟巧妙的划分方法,等于把两汉儒家,天人感应,程朱理学这一套东西,划入了秦汉隋唐的兴衰轮回。

    说穿了,这些都是旧时代的东西,用不着再束手束脚,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

    这样一来,前面许多的冲突,也都化解掉了。

    有了这一套东西在,彻底保证了新建立的国家,万象更新,一扫颓唐道理说通了,气才能壮!

    有人也说过,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似乎道统合法性不是那么重要。

    其实不然,包括程朱理学,三纲五常,各种规范,解决的是统治成本的问题,为什么说能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就是这个道理!

    只是单纯靠着武力统治,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为什么儒家能绵延两千年,一直被官方奉为显学?

    就是因为儒家能有效降低统治成本,实现长治久安。

    如果没有新的理论取代儒家,不管怎么挑战儒家,如何改革理学,早晚有一天,包容四海的儒家,还是能够把这些挑战的理论,消化吸收,改头换面,重新变成儒家的一部分。这

    这就是历史的惯性。

    而张希孟的这篇祭文,这次针对历史的重新阐释,几乎断绝了理学借尸还魂的可能,自此之后,儒家恐怕只能成为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再也没法成为官学显学。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做得够大,格局够高,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还要看后续的反馈,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自此之后,张子的地位,彻底超越朱子!

    竟然有那么一点立地成圣的架势了。

    尤其是那些年轻的读书人,有人双眼炽热,死死盯着张希孟,有人不敢仰视,只能低下头,仿佛张希孟的背后挂着光环,足以晃瞎人的眼睛似的。

    朱元璋脸上含笑,十分满意。

    要让他来,那是绝对没有这个效果的。

    毕竟就算朱元璋再好学,也写不出这种程度的文章,谁都知道有人捉刀代笔,读起来最多得到些掌声罢了。

    唯独张希孟,天时地利人和,灌注在他的身上,适时站出来,当众宣读手握日月,站在潮头,傲视古今,引领风潮!

    一句话,大势已成!

    在场的人,能领会到此篇文章威力两三成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诸如方国珍之流,更是糊里糊涂,听不明白。

    但是没关系,至少这个气势就让老方胆战心惊。

    不就是个吴王吗?

    怎么弄得比当了皇帝还霸气热闹?

    朱元璋真有点东西啊!

    他手下这个年轻的文臣就很厉害,说话一套一套的,太有文化了。

    方国珍前面还略有迟疑,觉得老朱封他越王,虽然让人怦然心动,但毕竟不是皇帝加封,差着那么点意思。

    但是到了这一刻,他再也不迟疑了。

    什么大都天子?

    狗屁!

    咱眼中只有一个太阳!

    果然,就在张希孟宣读祭文之后,快步走向朱元璋,朱元璋竟然也主动向前,迎了两步。

    “辛苦先生了!”

    张希孟微微一怔,心里暖烘烘的,随即急忙深深一躬。

    “请主公祭祀先贤,即吴王之位!”

    老朱点头。

    他迈步昂然而上张希孟讲的是吴王的法统来源,讲的是立国的根本,属于非常高大上的东西。

    到了老朱这里,就务实多了。

    他首先给岳飞进香,上祭品,肯定岳飞之功,表明恢复中原,驱逐胡虏之志。

    随即朱元璋正式宣布,继承吴王之位。

    至此为止,老朱正式登上王位,君临一方。

    然后在岳飞墓前的事情就结束了,返回杭州衙门,临时王府这一次老朱先进去,更换吴王的蟒袍,九旒冕,换上新的行头。

    顺带还要休息一会儿,接下来就是正式升殿,以吴王身份,开始处理政务了。

    什么封赏功臣,除故布新,都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宣布。

    所幸大家伙也能休息一会儿,因此人们在大殿之上,三三两两,畅快聊着。

    包括在张希孟身边,李善长,朱升,宋濂,几个人还在回味文章,对张希孟也不无溢美之词。

    眼见的一片其乐融融,方国珍突然走到了张士信和陈海的面前,咳嗽了一声,这俩人都不由得仰起头。

    他们一个是张士诚的兄弟,一个是陈友定的儿子,都是摄于老朱威风,不得不来的。

    面对此时趾高气扬的方国珍,着实不能理解。

    难道你怕朱元璋仗势欺人?

    “你们两位或许还不知道吧?俺已经接受吴王册封,贵为越王之位我劝你们两方,也该识时务,张士诚不是去了太尉之号吗?不如也接受吴王册封,连我都能当越王,张士诚的待遇肯定比我好多了还有陈海,你爹到现在还是向大元称臣,每年搜刮几十万石粮食,送去大都,供奉昏君,这事太不应该了!既然本王接受了吴王册封,就要为驱逐胡虏的大业做事。如果你们还继续运粮,少不得就要扣下来,请吴王定夺!”

    他这一番话,弄得这俩人都目瞪口呆?什么意思?

    方国珍接受了朱元璋的册封,还成了朱元璋的急先锋,跟我们瞪眼睛?

    唇亡齿寒,你懂不懂?

    张士信把眼珠子一瞪,“方国珍,你来大呼小叫,莫非你能代表吴王,这就是待客之道?”

    方国珍嘿嘿一笑,“我自然是没资格代表吴王,只是说说心里话罢了。天下英雄并起,豪杰争锋,我不佩服别人,就佩服吴王。别的事情我也不说了,反正陈海,告诉你爹陈友定,他要是不跟元廷一刀两断,我就出兵,封锁福州,你放心,我说到做到!”

    陈海的脸跟黑锅底儿似的,切齿咬牙,恨不得撕了方国珍。

    可就在这时候,朱元璋出来了,他没有说别的,先是让孙炎宣读旨意,册封方国珍越王,随即赐下一整套的行头。

    方国珍被人引到旁边,不多时,他也头戴九旒冕,身着蟒龙袍,昂首阔步走了出来。

    虽然方国珍的穿戴在细微处,和朱元璋有点差距,但谁都要承认,这位的确一跃成为了尊贵的王爷,麻雀变凤凰了。

    还是二八大杠的凤凰,又高又硬!

    “吴王在上,臣叩谢洪恩!”

    方国珍大礼参拜之后,就对朱元璋道:“吴王,既然要驱逐胡虏,那在这个大殿上,怎么还能允许元朝的贼臣耀武扬威?我愿意请旨,率领三百战船,攻击福州。请吴王派遣一支兵马,进入八闽之地,水陆并进,先灭了陈友定!”

    这几句说完,陈海已经被吓得浑身颤抖,脸色惨白一个朱元璋就不是他能对付的,现在又来了一个方国珍,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可偏偏又不能认怂,要是让方国珍吓到了,那就没好日子了。

    正在这时候,朱元璋轻咳了一声,“越王说得有理,但是昔日你也是元廷之臣,咱们总要给人一个机会。”

    朱元璋看了看陈海,脸上含笑,“咱想过了,打算册封令尊为福王,邀请他共同携手,实现驱逐胡虏的大业。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接受?”

    老朱不待陈海回答,又问张士信道:“咱也打算加封你兄长为怀王,从今往后,守望互助,一同抗元,你们意下如何?”

    朱元璋虽然是商量的口气,但是这俩人都不是傻瓜,人家已经摆明了车马炮,接受册封,你们是咱承认的王爷,要是不接受,立刻方国珍就会充当急先锋,朱元璋的大军也会随之而来。

    好一个霸道的吴王!

    算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