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3章 铁杆庄稼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桂花黑糖、椰子糖、榴莲糖、绿豆糕、牛角梳、木雕,逛了半天街,回来的时候随从们手里都拎满了各式各样的交州土产。
虽然走的脚都有些酸,可红线、四娘两个还是非常兴奋的,到了家,还忙着商量这些礼物带回去后怎么分配。
李超倒是一直还想着那个老丐的事情。
杨师道过府来商议回京朝集的事情,身为地方封疆大吏,他本来应当在十月就进京的。不过这边事务多,且又还要等着随李超和太子一起回京,便一直没动身。
“扶南、真腊那边我们都派人去传了话,两边使者也来见过我,我转达了赵王的意思,他们表示会立即派人回去禀报,稍后给我们回复。”
“嗯。”李超点了下头,对于扶南、真腊、林邑三国的态度,他已经定下了调子。大唐要趁机插手,先灭林邑。
“对了,交州这边对于今年新考出来的秀才是怎么安排的?”李超问。
杨师道听李超说到这个,还有些不太好意思。广南道也算是大唐二十余道中的一道,可大唐今年开新式科举,天下录取了五万秀才,广南道却只录取了一百个秀才。
就是这一百秀才,还算是对广南的照顾了,要不然,若真全按着成绩来录,估计一百秀才还录不到呢。
一道只录了一百秀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广南的文教不兴啊,这也算是他为政地方的一个失职了。
可说起来,杨师道也有些无奈。
大唐科举考试制度,是有学籍的。也就是只有广南籍的读书人,才能参与广南道的科举考试。都是按着户籍确定学籍,广南的只能在广南考,而交州的只能在交州考,宋平县的就只能在宋平县考。
这一个制度,使得科举考试的时候,广南的许多读书人都跑回原籍考试去了。而这些人,却又占据了广南汉人士子中的多数。
许多在广南经商啊,办庄园的地主、商人们,他们的籍贯依然还在原籍。虽然纳税的时候,朝廷按他们在这里的产业,照样征税。但科举就不行了,他们必须回原籍考试。
“今年考中的那些秀才,官府是怎么安排的?”李超问。
杨师道抚着胡须,不知李超为何这样问。
“按朝廷的规定,录取的秀才,要在县学中进修学习,只有拿到足够的学分才有资格参加州试的科试,科试中取后,才能参加州试正式考试。”
李超点头,这些他是知道的,甚至这些还是他为朝廷设计的科举改革新制度。
所谓的进修学习,就是指考中了秀才之后,必须的一个条件。
毕竟科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吏,大唐对于县试的参考条件还是放的比较宽松的,年满十四岁,身家清白的良民,就可以参加县试。
这个身家清白的要求比过去也降低了许多,过去的身家清白讲的是三代无犯罪记录,而且过去工、商子弟是没资格考试的,更别说那些贱籍之人了。
而如今放宽了条件,只要父兄无犯罪记录,本身是良民,就算是工商之子也一样可以参加科举。只不过加了一个年龄限制,十四岁。
当初加这个年龄限制,也是考虑到虽会有天才,但年纪太少肯定是当不了官做不了吏,人生阅历这些也不足的。因此十四岁就是最低参加科举的年纪,这样真要有天才,那么县试道试会试一路过关高中,三年一期,也就十六岁了。
十六岁如果再国子监里进修一年,十七岁年纪也是勉强能当个官吏的。多少人不可能一次就中,正常考个几次,那么二三十岁中进士都是正常。
中秀才之后入县学读书,也是一个硬性规定。
这个县学里读书,读的不是一般的儒家经典这些,中秀才之后入县学,他们读的是处理公文,学习行政这方面的知识技巧。甚至还特别给几个学科定了学分,只有修满了学分,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州试资格考试,去考取举人。
秀才入县学进修,要求不高,也不要求一下子学到太多东西。甚至报名拿了课本在家修习也可以的。
当初李超弄出这些来,就是为了避免到时科举选出一群只知读死书的书呆子,因此才会有考试和学校并重。
“这个县学进修要收费吗?”
杨师道点头,“有收费,不过收费不高,县学秀才班有专门的课程,因此要发给教材,还要定期考试,所有有收费。”
嗯,没有优待。
李超有些意外,这是自己当初疏忽了还是朝廷疏忽了?
李超是赞成优待读书人的,当然,他也反对如明朝那样过份优待读书人。一个读书人,就想免役免钱粮,甚至接受投效,庇护亲党不纳税服役,甚至连做生意都不纳税,这不可能。
大明后来国库空虚,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士绅阶层的特权给害了,大量的人都不纳税不服役,一人中举,就有许多乡人连人带田产的白送。但这种送田甚至自卖为奴也不是真正的,只不过是一种借着秀才进士的特权,逃役逃税,他们不再向朝廷纳税服役,只向投靠的士绅交点租子,负担就变轻的多。
士绅庇护他们,白得一笔租,而投效的百姓减轻了负担,唯独朝廷亏了,流失了大量的税收。
这种亡国的做法,李超当然不能纵容。
可现在朝廷对读书人居然没半点优待,这也是出乎他意料的。
那个老丐家庭条件较差,年纪大身体差,几乎是个残废。儿子却出人意料的读书成才,居然考中了秀才。可现在他儿子要进县学读书进修,却交不起钱,老头不得不去乞讨要钱,供养秀才的儿子,甚至还不敢把他乞讨的事情告诉儿子,生怕儿子知道后没面子。
这种伟大的父爱,确实让人敬仰感动。
李超把这个事情说了出来。
杨师道也很惊讶,“想不到一个渔民之子,居然也能考中秀才,不简单啊。”
整个广南道数州之地才考出来一百个秀才,而这个穷小子居然也能中,当然就很了不得了。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关西顶级名门,甚至还是前朝皇族,他读书当然要简单的多,家里有的是资源。
“我回头就让人送笔钱给他家。”
李超却摇头,送钱并不是解决的办法。
朝廷科举改制之后,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穷人子弟也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不过,读书的负担也确实不轻,如今朝廷也只能免费普及初小义务教育,对高小甚至更高的中学,也是无法完全承担免费教学的。
“我的意思是,在高小和中学的办学中,还是坚决收费教育,办官学的同时,也鼓励民间办私学。而官府呢,也应当拿出些专门的资金,做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对一些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但也还不错而家庭条件又很困难的,则发给助学金。”
全免费肯定是办不起,但对部分学生奖励资助还是可以的。
杨师道想了想,这个倒不需要太多钱,“回头我就拟个章程出来。”
“杨公,对于秀才们,我认为应当要更加重视。考一个秀才不容易,这些人都算是读书人中的精英了。我有一个打算,就是以后考中秀才的读书人,都可以免费进入县学秀才班进修,地方官府还要给予一些纸笔的补贴。此外呢,给予县学里秀才们每月六斗米口粮。”
免税等特权口子不能开,但给点纸笔补贴,再一月给六斗米的口粮,李超倒认为还是地方上还是能负担的起,也应当负担的。
读书人,总要优待些。
有了一月六斗米口粮,就算是贫困的秀才,也能安心的读书。
“赵王真是想的长远啊,杨某倒是疏忽了这些。”杨师道也很赞同李超的这个优待士人的计划。
广南总共才一百个秀才,一人一月六斗米,一人一年不过七石二,一百人也不过七百来石米,交州斗米五钱,七百石米,折钱不过三十来贯而已,不值一提。
但一个优待读书人的名头,却还是很响亮的,尤其是今年广南科举县试成绩如此惨淡的情况下。
“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开启民智,为国育才,也是官员们不可推辞的责任啊。”李超说道。
“赵王说的对,不过一月六斗米是不是太少了点?”
李超却是摇头。
“我们要优待士人,但也不能太过。过犹不及,一月六斗米,差不多能够一家三四口人的口粮了,这已经是很大的保障了。秀才也还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做点事情嘛,比如到衙门里帮帮忙,或者到学校里兼个代课老师什么的。”李超一口气拒绝了要给秀才过多优待的提议。
补贴和口粮,都只是一个基本保障,却不是要供养。
“对了,这个秀才口粮也不应当是谁都能领,我们应当定个标准。比如说,每年都要对秀才们进行一次岁考,评出甲乙丙丁几个等级,成绩最差不及格的评为丁级,丁级则停发月粮。”
加上这条,李超是防止以后获得秀才的人越来越多,那朝廷负担岂不越来越大,就跟明末时全国拥有五六十万秀才,都发米,也吃不消。连明朝都是每县只有二十个人才有资格拿这米的。
李超定下这个考核,每年一考,考核通过,下年能拿米,考核成绩太差,那下年就没资格拿米了。这也算是给秀才们一些压力,不是考中了秀才以后就能混六斗米的。
“那如果是那些家庭条件特别差,可成绩又最后的秀才怎么办?”杨师道问道。
“那他可以申请下助学金,或者也可以边读书边工作,比如到衙门帮办,比如到学校教课,总不能一颗树上吊死。”李超道。
桂花黑糖、椰子糖、榴莲糖、绿豆糕、牛角梳、木雕,逛了半天街,回来的时候随从们手里都拎满了各式各样的交州土产。
虽然走的脚都有些酸,可红线、四娘两个还是非常兴奋的,到了家,还忙着商量这些礼物带回去后怎么分配。
李超倒是一直还想着那个老丐的事情。
杨师道过府来商议回京朝集的事情,身为地方封疆大吏,他本来应当在十月就进京的。不过这边事务多,且又还要等着随李超和太子一起回京,便一直没动身。
“扶南、真腊那边我们都派人去传了话,两边使者也来见过我,我转达了赵王的意思,他们表示会立即派人回去禀报,稍后给我们回复。”
“嗯。”李超点了下头,对于扶南、真腊、林邑三国的态度,他已经定下了调子。大唐要趁机插手,先灭林邑。
“对了,交州这边对于今年新考出来的秀才是怎么安排的?”李超问。
杨师道听李超说到这个,还有些不太好意思。广南道也算是大唐二十余道中的一道,可大唐今年开新式科举,天下录取了五万秀才,广南道却只录取了一百个秀才。
就是这一百秀才,还算是对广南的照顾了,要不然,若真全按着成绩来录,估计一百秀才还录不到呢。
一道只录了一百秀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广南的文教不兴啊,这也算是他为政地方的一个失职了。
可说起来,杨师道也有些无奈。
大唐科举考试制度,是有学籍的。也就是只有广南籍的读书人,才能参与广南道的科举考试。都是按着户籍确定学籍,广南的只能在广南考,而交州的只能在交州考,宋平县的就只能在宋平县考。
这一个制度,使得科举考试的时候,广南的许多读书人都跑回原籍考试去了。而这些人,却又占据了广南汉人士子中的多数。
许多在广南经商啊,办庄园的地主、商人们,他们的籍贯依然还在原籍。虽然纳税的时候,朝廷按他们在这里的产业,照样征税。但科举就不行了,他们必须回原籍考试。
“今年考中的那些秀才,官府是怎么安排的?”李超问。
杨师道抚着胡须,不知李超为何这样问。
“按朝廷的规定,录取的秀才,要在县学中进修学习,只有拿到足够的学分才有资格参加州试的科试,科试中取后,才能参加州试正式考试。”
李超点头,这些他是知道的,甚至这些还是他为朝廷设计的科举改革新制度。
所谓的进修学习,就是指考中了秀才之后,必须的一个条件。
毕竟科举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吏,大唐对于县试的参考条件还是放的比较宽松的,年满十四岁,身家清白的良民,就可以参加县试。
这个身家清白的要求比过去也降低了许多,过去的身家清白讲的是三代无犯罪记录,而且过去工、商子弟是没资格考试的,更别说那些贱籍之人了。
而如今放宽了条件,只要父兄无犯罪记录,本身是良民,就算是工商之子也一样可以参加科举。只不过加了一个年龄限制,十四岁。
当初加这个年龄限制,也是考虑到虽会有天才,但年纪太少肯定是当不了官做不了吏,人生阅历这些也不足的。因此十四岁就是最低参加科举的年纪,这样真要有天才,那么县试道试会试一路过关高中,三年一期,也就十六岁了。
十六岁如果再国子监里进修一年,十七岁年纪也是勉强能当个官吏的。多少人不可能一次就中,正常考个几次,那么二三十岁中进士都是正常。
中秀才之后入县学读书,也是一个硬性规定。
这个县学里读书,读的不是一般的儒家经典这些,中秀才之后入县学,他们读的是处理公文,学习行政这方面的知识技巧。甚至还特别给几个学科定了学分,只有修满了学分,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州试资格考试,去考取举人。
秀才入县学进修,要求不高,也不要求一下子学到太多东西。甚至报名拿了课本在家修习也可以的。
当初李超弄出这些来,就是为了避免到时科举选出一群只知读死书的书呆子,因此才会有考试和学校并重。
“这个县学进修要收费吗?”
杨师道点头,“有收费,不过收费不高,县学秀才班有专门的课程,因此要发给教材,还要定期考试,所有有收费。”
嗯,没有优待。
李超有些意外,这是自己当初疏忽了还是朝廷疏忽了?
李超是赞成优待读书人的,当然,他也反对如明朝那样过份优待读书人。一个读书人,就想免役免钱粮,甚至接受投效,庇护亲党不纳税服役,甚至连做生意都不纳税,这不可能。
大明后来国库空虚,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士绅阶层的特权给害了,大量的人都不纳税不服役,一人中举,就有许多乡人连人带田产的白送。但这种送田甚至自卖为奴也不是真正的,只不过是一种借着秀才进士的特权,逃役逃税,他们不再向朝廷纳税服役,只向投靠的士绅交点租子,负担就变轻的多。
士绅庇护他们,白得一笔租,而投效的百姓减轻了负担,唯独朝廷亏了,流失了大量的税收。
这种亡国的做法,李超当然不能纵容。
可现在朝廷对读书人居然没半点优待,这也是出乎他意料的。
那个老丐家庭条件较差,年纪大身体差,几乎是个残废。儿子却出人意料的读书成才,居然考中了秀才。可现在他儿子要进县学读书进修,却交不起钱,老头不得不去乞讨要钱,供养秀才的儿子,甚至还不敢把他乞讨的事情告诉儿子,生怕儿子知道后没面子。
这种伟大的父爱,确实让人敬仰感动。
李超把这个事情说了出来。
杨师道也很惊讶,“想不到一个渔民之子,居然也能考中秀才,不简单啊。”
整个广南道数州之地才考出来一百个秀才,而这个穷小子居然也能中,当然就很了不得了。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关西顶级名门,甚至还是前朝皇族,他读书当然要简单的多,家里有的是资源。
“我回头就让人送笔钱给他家。”
李超却摇头,送钱并不是解决的办法。
朝廷科举改制之后,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穷人子弟也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不过,读书的负担也确实不轻,如今朝廷也只能免费普及初小义务教育,对高小甚至更高的中学,也是无法完全承担免费教学的。
“我的意思是,在高小和中学的办学中,还是坚决收费教育,办官学的同时,也鼓励民间办私学。而官府呢,也应当拿出些专门的资金,做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对一些成绩不是特别优秀,但也还不错而家庭条件又很困难的,则发给助学金。”
全免费肯定是办不起,但对部分学生奖励资助还是可以的。
杨师道想了想,这个倒不需要太多钱,“回头我就拟个章程出来。”
“杨公,对于秀才们,我认为应当要更加重视。考一个秀才不容易,这些人都算是读书人中的精英了。我有一个打算,就是以后考中秀才的读书人,都可以免费进入县学秀才班进修,地方官府还要给予一些纸笔的补贴。此外呢,给予县学里秀才们每月六斗米口粮。”
免税等特权口子不能开,但给点纸笔补贴,再一月给六斗米的口粮,李超倒认为还是地方上还是能负担的起,也应当负担的。
读书人,总要优待些。
有了一月六斗米口粮,就算是贫困的秀才,也能安心的读书。
“赵王真是想的长远啊,杨某倒是疏忽了这些。”杨师道也很赞同李超的这个优待士人的计划。
广南总共才一百个秀才,一人一月六斗米,一人一年不过七石二,一百人也不过七百来石米,交州斗米五钱,七百石米,折钱不过三十来贯而已,不值一提。
但一个优待读书人的名头,却还是很响亮的,尤其是今年广南科举县试成绩如此惨淡的情况下。
“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开启民智,为国育才,也是官员们不可推辞的责任啊。”李超说道。
“赵王说的对,不过一月六斗米是不是太少了点?”
李超却是摇头。
“我们要优待士人,但也不能太过。过犹不及,一月六斗米,差不多能够一家三四口人的口粮了,这已经是很大的保障了。秀才也还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做点事情嘛,比如到衙门里帮帮忙,或者到学校里兼个代课老师什么的。”李超一口气拒绝了要给秀才过多优待的提议。
补贴和口粮,都只是一个基本保障,却不是要供养。
“对了,这个秀才口粮也不应当是谁都能领,我们应当定个标准。比如说,每年都要对秀才们进行一次岁考,评出甲乙丙丁几个等级,成绩最差不及格的评为丁级,丁级则停发月粮。”
加上这条,李超是防止以后获得秀才的人越来越多,那朝廷负担岂不越来越大,就跟明末时全国拥有五六十万秀才,都发米,也吃不消。连明朝都是每县只有二十个人才有资格拿这米的。
李超定下这个考核,每年一考,考核通过,下年能拿米,考核成绩太差,那下年就没资格拿米了。这也算是给秀才们一些压力,不是考中了秀才以后就能混六斗米的。
“那如果是那些家庭条件特别差,可成绩又最后的秀才怎么办?”杨师道问道。
“那他可以申请下助学金,或者也可以边读书边工作,比如到衙门帮办,比如到学校教课,总不能一颗树上吊死。”李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