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6章 发展基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赵昺越想越多,脑子也越来越乱,竟然有些无所适从之感。不过转而他又笑了,作为一个穿越者,对世界的未来了解更多,而让他也多了更多的烦恼,一心想着避开历史上的‘坑’。但是往往又会与当下的观念相冲突,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想通了这一点,赵昺释然了,历史的进程已经在他的‘努力’下发生了变化,而历史终究是在向前发展的,且有着自身的规律,那么当下自己要做的只是一个开拓者,而非是历史的裁决者。现在他将一些观念和事务提前带到了这段历史中,已然在潜移默化的让社会的发展轨迹发生了变化,也许历史进程中的那些坑根本就不会在出现,他又何必杞人忧天,难为自己呢!
没了困惑,接下来的谈话也变的轻松起来。去岁赵昺诏令在长江两岸部分地区试种棉花,这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便向刘辰翁问起此事。
刘辰翁叹口气,他在接到诏令后,在从琼州来的棉农帮助下开始在江东地区推广棉花种植,但是开展的并不顺利。诸多农户对于新作物的认识度不足,种植积极性不高,只能先在公田中试行,共种植棉花万亩,秋后收获棉花约一百七十万斤,平均亩产在两百斤左右。
在棉花收获之后,又不知道如何加以利用,尚囤积在各地的官仓之中。而管理公田的地方官府也很不满意,因为棉花不能冲抵赋税,也没有人收购,换成银钱。棉花种植侵占了粮田,租种公田的农户却还要如数向朝廷缴纳赋税,使得他们也不满,明年不愿意再种。
赵昺听了点点头,他也明白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要有了解和接受的过程,而当下的人们对此的认知还很少。而他作为后世人十分清楚棉花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适于制作各类衣服和工业用布。
另外棉织物具有坚牢耐磨,防污、防水、防霉,由于吸湿和脱湿快速而使穿着舒服,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棉花的产量大、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使棉制品价格比较低廉,可以取代当下的价格高的丝织品和保暖性能差的麻织品,从而解决普通百姓的穿衣问题。
此外棉花的主副产品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棉花可谓全身都是宝。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还是纺织、精细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推广棉花种植、增产,搞好综合利用,是可以增加农户收入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要的。
现在棉花遭遇种植推广困难的情况,赵昺并不意外,除了农户的认知较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价值。对普通农户而言,其在选择种植何种作物时,需要考虑两个核心因素:.朝廷是否承认这种作物具有缴纳赋税的资格,地主是否愿意接受这种作物作为地租;这种作物能否拿到市场上卖出好价钱。
而第二个因素又基本上取决于第一个因素。现下大宋实施的税法是‘两税制’,可以缴钱,也可以缴粮,但缴粮的对象并不包括棉花,这就决定了这些农作物无法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卖不出好价钱,也就意味着农民无法用它们完纳赋税,也就不会去大规模种植它们,地主也不会接受佃户拿它们来交地租。农户自然没有种植积极性。
赵昺清楚要解决棉花种植推广难,乃至以后新作物的推广种植,仅仅一道诏令是难以解决的,这需要从补贴、收购等进行一系列的扶植政策。而棉花种出来后,还要面对如何加工和利用,直至为百姓和市场接受的问题,但当前朝廷对此皆没有政策储备。
但棉花种植是战略性的问题,赵昺不能等闲视之,而等待朝廷出台鼓励政策需要很长时间,那就不若自己先干起来,哪怕眼前吃点亏也不能停下来。于是决定今年种出来的棉花皆由内府收购,未经加工的皮棉暂定为每斤千五百文,且明年继续收购,有多少要多少。
听到皇帝开出的价格,王应麟和刘辰翁等人皆惊,当下一亩上等良田可以产四石稻米,中等田也就是两石左右。而当下每石稻米的价格在十二贯上下,平均收入在二十贯上下,当然这是税前收入。而棉花按照陛下定的价格,一亩地的收入就能达到三十贯左右,且种植棉花水土相对要求不高,对于种植户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陛下,以如此价钱收购,会不会操之过急?”王德作为内府大管家,当然要关心开支问题,按照当下的产量,内府就要花三百万贯收棉花,而如何使用却还是未知,他不禁担心的问道。
“推广种植棉花肯定要先吃些亏的,而今朝廷财政困难,咱们就先承担下来吧!”赵昺言道。
“陛下……内府开支甚多,且朝廷年年借支,拖欠的款项又不能按时归还,日久内府也难以为继啊!”王德哭丧着脸道。
“咳……陛下,要不暂缓推广棉花的种植?”王应麟老脸一红,他也觉得不好意思,这么多年来朝廷一直无法实施收支平衡,旦有事情就要朝皇帝借钱,可是从来没有积极归还过。而今陛下又在替朝廷亏钱做事,让他颇觉难堪,干咳一声道。
“棉花种植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当下百姓和有些朝臣不理解其中的意义。但是做事情要从长远看,打仗我们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管民同样不要在乎一时的利益,朕吃点亏不算什么!”赵昺摆摆手笑道。
“陛下目光远大,非是我等所能及也!”谢枋得言道。
“是啊,陛下行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实为我辈楷模!”刘辰翁也施礼道。
“呵呵,你们勿要吹捧朕了,这些钱花的也让朕心疼啊!”赵昺摆手苦笑道,“棉花可以纺线织布,棉籽可以榨油,而随着播种面积的推广,产量的提高,价格也会逐渐下降。那么我们的百姓可以棉花做成棉被、棉服御寒,将士们也能免于挨冻,而让百姓人人有衣穿的同时,也可节约部分军费,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此外,棉花要纺成线、织成布皆需要大量的劳力。如此可将流民召入作坊做工,乡妇也可利用农闲织布补贴家用,虽不至于让百姓因此致富,却也能让百姓收入提高,得以温饱。”赵昺言道,“同时,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在新收的地广之地大力推广棉花种植,那样既可以吸引江南百姓向两淮地区有序迁移,解决移民的难题。而当有利可图时,大量的商贾也会在产区建立织厂,贩运布匹,使得贫困地区财赋收入增加,使朝廷的负担减轻。”
“嗯,陛下所言有理。”王应麟道,“现在两淮地区地广人稀,大量土地闲置,正可在两淮推广。臣以为可将棉布作为赋税缴纳,如此可以吸引江南百姓和客家向两淮流动,同时减轻内府的困难!”
“好,但此时尚需详议,不可操之过急!”赵昺言道,“两淮地区的公田和皇庄可以先行大面积试种,做出成品后试销,朝廷再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鼓励,因势利导百姓种植,切不可操之过急!”
“呵呵,是臣性急了!”王应麟尬笑道。
“而今百姓和商贾对于新生事物都会存有疑虑,强制推行会适得其反,而若是棉花大量生产出来,加工能力不足,囤积在仓廪之中,占用了大量的银钱,就是朕也吃不消。那时必然会导致棉花价格降低,百姓无利可图,必然会弃种,且使得商贾破产,彼时的损失会更大!”赵昺分析道。
“陛下所言正是,臣还担心陛下气盛,一力强令大行推广,如此臣等也安心了!”刘辰翁讪笑道。
“小民贪利,当棉花种植能够获利后,他们必然会入局,那时便不需朝廷下令,也会追随的。”谢枋得言道。
“叠山先生所言不虚,所以朝廷在有些事情上还是要管的。如今海贸兴盛,瓷器和茶叶、丝帛交易量极大,一些地区不分形势皆一哄而上,占用土地建窑烧瓷,耕地弃种粮食,改种桑树、茶树。这个问题要警惕,一旦大量田地弃种、改种,粮食产量下降,则会威胁到国家的稳定,遇到灾荒将士饿殍满地,流民遍野的局面。因此地方官府要对破坏耕地者加以制止,鼓励利用荒山种茶,不宜耕种的土地建立瓷厂!”赵昺言道。
“陛下所提的问题是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一些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扩大税源所用无不及,而不重视水利和交通、堤防的修缮与建设,忽视了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王应麟颔首道。
“下官定然会加强监察,防范于未然,对商贾进行约束,破坏国策的不法乡绅予以惩治!”刘辰翁深以为是地点头道……
赵昺越想越多,脑子也越来越乱,竟然有些无所适从之感。不过转而他又笑了,作为一个穿越者,对世界的未来了解更多,而让他也多了更多的烦恼,一心想着避开历史上的‘坑’。但是往往又会与当下的观念相冲突,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想通了这一点,赵昺释然了,历史的进程已经在他的‘努力’下发生了变化,而历史终究是在向前发展的,且有着自身的规律,那么当下自己要做的只是一个开拓者,而非是历史的裁决者。现在他将一些观念和事务提前带到了这段历史中,已然在潜移默化的让社会的发展轨迹发生了变化,也许历史进程中的那些坑根本就不会在出现,他又何必杞人忧天,难为自己呢!
没了困惑,接下来的谈话也变的轻松起来。去岁赵昺诏令在长江两岸部分地区试种棉花,这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便向刘辰翁问起此事。
刘辰翁叹口气,他在接到诏令后,在从琼州来的棉农帮助下开始在江东地区推广棉花种植,但是开展的并不顺利。诸多农户对于新作物的认识度不足,种植积极性不高,只能先在公田中试行,共种植棉花万亩,秋后收获棉花约一百七十万斤,平均亩产在两百斤左右。
在棉花收获之后,又不知道如何加以利用,尚囤积在各地的官仓之中。而管理公田的地方官府也很不满意,因为棉花不能冲抵赋税,也没有人收购,换成银钱。棉花种植侵占了粮田,租种公田的农户却还要如数向朝廷缴纳赋税,使得他们也不满,明年不愿意再种。
赵昺听了点点头,他也明白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要有了解和接受的过程,而当下的人们对此的认知还很少。而他作为后世人十分清楚棉花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棉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适于制作各类衣服和工业用布。
另外棉织物具有坚牢耐磨,防污、防水、防霉,由于吸湿和脱湿快速而使穿着舒服,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棉花的产量大、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使棉制品价格比较低廉,可以取代当下的价格高的丝织品和保暖性能差的麻织品,从而解决普通百姓的穿衣问题。
此外棉花的主副产品都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棉花可谓全身都是宝。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还是纺织、精细化工原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推广棉花种植、增产,搞好综合利用,是可以增加农户收入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要的。
现在棉花遭遇种植推广困难的情况,赵昺并不意外,除了农户的认知较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价值。对普通农户而言,其在选择种植何种作物时,需要考虑两个核心因素:.朝廷是否承认这种作物具有缴纳赋税的资格,地主是否愿意接受这种作物作为地租;这种作物能否拿到市场上卖出好价钱。
而第二个因素又基本上取决于第一个因素。现下大宋实施的税法是‘两税制’,可以缴钱,也可以缴粮,但缴粮的对象并不包括棉花,这就决定了这些农作物无法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卖不出好价钱,也就意味着农民无法用它们完纳赋税,也就不会去大规模种植它们,地主也不会接受佃户拿它们来交地租。农户自然没有种植积极性。
赵昺清楚要解决棉花种植推广难,乃至以后新作物的推广种植,仅仅一道诏令是难以解决的,这需要从补贴、收购等进行一系列的扶植政策。而棉花种出来后,还要面对如何加工和利用,直至为百姓和市场接受的问题,但当前朝廷对此皆没有政策储备。
但棉花种植是战略性的问题,赵昺不能等闲视之,而等待朝廷出台鼓励政策需要很长时间,那就不若自己先干起来,哪怕眼前吃点亏也不能停下来。于是决定今年种出来的棉花皆由内府收购,未经加工的皮棉暂定为每斤千五百文,且明年继续收购,有多少要多少。
听到皇帝开出的价格,王应麟和刘辰翁等人皆惊,当下一亩上等良田可以产四石稻米,中等田也就是两石左右。而当下每石稻米的价格在十二贯上下,平均收入在二十贯上下,当然这是税前收入。而棉花按照陛下定的价格,一亩地的收入就能达到三十贯左右,且种植棉花水土相对要求不高,对于种植户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陛下,以如此价钱收购,会不会操之过急?”王德作为内府大管家,当然要关心开支问题,按照当下的产量,内府就要花三百万贯收棉花,而如何使用却还是未知,他不禁担心的问道。
“推广种植棉花肯定要先吃些亏的,而今朝廷财政困难,咱们就先承担下来吧!”赵昺言道。
“陛下……内府开支甚多,且朝廷年年借支,拖欠的款项又不能按时归还,日久内府也难以为继啊!”王德哭丧着脸道。
“咳……陛下,要不暂缓推广棉花的种植?”王应麟老脸一红,他也觉得不好意思,这么多年来朝廷一直无法实施收支平衡,旦有事情就要朝皇帝借钱,可是从来没有积极归还过。而今陛下又在替朝廷亏钱做事,让他颇觉难堪,干咳一声道。
“棉花种植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当下百姓和有些朝臣不理解其中的意义。但是做事情要从长远看,打仗我们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管民同样不要在乎一时的利益,朕吃点亏不算什么!”赵昺摆摆手笑道。
“陛下目光远大,非是我等所能及也!”谢枋得言道。
“是啊,陛下行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实为我辈楷模!”刘辰翁也施礼道。
“呵呵,你们勿要吹捧朕了,这些钱花的也让朕心疼啊!”赵昺摆手苦笑道,“棉花可以纺线织布,棉籽可以榨油,而随着播种面积的推广,产量的提高,价格也会逐渐下降。那么我们的百姓可以棉花做成棉被、棉服御寒,将士们也能免于挨冻,而让百姓人人有衣穿的同时,也可节约部分军费,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此外,棉花要纺成线、织成布皆需要大量的劳力。如此可将流民召入作坊做工,乡妇也可利用农闲织布补贴家用,虽不至于让百姓因此致富,却也能让百姓收入提高,得以温饱。”赵昺言道,“同时,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在新收的地广之地大力推广棉花种植,那样既可以吸引江南百姓向两淮地区有序迁移,解决移民的难题。而当有利可图时,大量的商贾也会在产区建立织厂,贩运布匹,使得贫困地区财赋收入增加,使朝廷的负担减轻。”
“嗯,陛下所言有理。”王应麟道,“现在两淮地区地广人稀,大量土地闲置,正可在两淮推广。臣以为可将棉布作为赋税缴纳,如此可以吸引江南百姓和客家向两淮流动,同时减轻内府的困难!”
“好,但此时尚需详议,不可操之过急!”赵昺言道,“两淮地区的公田和皇庄可以先行大面积试种,做出成品后试销,朝廷再出台相应政策予以鼓励,因势利导百姓种植,切不可操之过急!”
“呵呵,是臣性急了!”王应麟尬笑道。
“而今百姓和商贾对于新生事物都会存有疑虑,强制推行会适得其反,而若是棉花大量生产出来,加工能力不足,囤积在仓廪之中,占用了大量的银钱,就是朕也吃不消。那时必然会导致棉花价格降低,百姓无利可图,必然会弃种,且使得商贾破产,彼时的损失会更大!”赵昺分析道。
“陛下所言正是,臣还担心陛下气盛,一力强令大行推广,如此臣等也安心了!”刘辰翁讪笑道。
“小民贪利,当棉花种植能够获利后,他们必然会入局,那时便不需朝廷下令,也会追随的。”谢枋得言道。
“叠山先生所言不虚,所以朝廷在有些事情上还是要管的。如今海贸兴盛,瓷器和茶叶、丝帛交易量极大,一些地区不分形势皆一哄而上,占用土地建窑烧瓷,耕地弃种粮食,改种桑树、茶树。这个问题要警惕,一旦大量田地弃种、改种,粮食产量下降,则会威胁到国家的稳定,遇到灾荒将士饿殍满地,流民遍野的局面。因此地方官府要对破坏耕地者加以制止,鼓励利用荒山种茶,不宜耕种的土地建立瓷厂!”赵昺言道。
“陛下所提的问题是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一些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扩大税源所用无不及,而不重视水利和交通、堤防的修缮与建设,忽视了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王应麟颔首道。
“下官定然会加强监察,防范于未然,对商贾进行约束,破坏国策的不法乡绅予以惩治!”刘辰翁深以为是地点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