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2章 没大关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赵昺一个的权力越大,责任也就最大,相应的事情也会更多。而他自知不是个勤快人,天天早朝对被他改成了五日一朝,他有时实在想不通,那些日日上朝不缀的皇帝们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以致怀疑他们有心理疾病,就是为了享受那种高高在上,接受众臣朝拜的恶趣味。
如今赵昺每日要批阅大量尚书省呈上的公文,还要浏览御前办送上的军队和地方政府及事务局收集的文书,这其中还是经过过滤的,可依然可以用文山牍海来形容。这些海量文书不要说皆要细读批阅,就是浏览通读一遍工作量都不小,更不要说那些还是丝毫没有趣味的格式公文。
所以赵昺有些理解为何那些亲政的皇帝为啥都活不长,甚至还有雍正那样死在书案上的皇帝了,那都是累死的。想想一天看着批阅不完的奏章,而那些奏章中肯定不会都是好事,甚至还有些给自己提意见的,首先心情就不好了。而有些上进心的皇帝,那必然不会眼瞅着堆积如山的公文能吃下饭、睡着觉,只能加班加点的完成,还没有加班费,长久以往颈椎、腰椎受不了不说,高血压、心脏病肯定也会找上门来。
想到这里,赵昺赶紧站起身转转脖子、扭扭腰,又做了几个扩胸运动,原地蹦了蹦。要是废相,那些公事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所以当皇帝不仅要精力充沛、经验丰富,还首先要有个好身体,且有颗强大的心脏,粗大的神经线,否则不死在文山会海中,也一定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
所以赵昺有些担心废相之后,自己的子孙们能不能守住这份家业,虽然想这个还有点儿早,毕竟还不知道这一波能不能有个儿子出世。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己这么多老婆只要点儿不那么背,早晚会有儿子的。另外皇帝也算是个高危职业,屁股下的位置时时为人觊觎,说不定哪天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且自己要完成复国大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御驾亲征将是平常事,而常在河边走,就不免有湿鞋的时候。
再想想自己也是要当爹的人了,自己的位置早晚要给他们坐,能不能像自己一样‘亲政’真不好说,要是出现个昏君,又没有宰相协助处理公务,那岂不是误国误民,将整个国家搞得一团糟,甚至亡国败家,自己的尸体都被挖出来挫骨扬灰也不是没有可能。
还有历朝历代冲龄即位的皇帝都有出现,据统计频率还相当的高。而那些孩子有几个能像赵昺这么幸运,是带着前世的记忆来的,又有这么丰富的经历。退一步讲,那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受教于腐儒门下的继承者们,恐怕更无力完成繁重的行政治理工作。
因此为长远计,赵昺也只能忍了,废相也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圈而已。其实还是主要有前车之鉴,尽管明朝的老朱千叮咛万嘱咐不准后世子孙重新立相,但是他的子孙们迟早将再次把丞相以别的什么名目请回中枢,比如首席殿阁大学士什么的。
当然,这个所谓的“宰相”已经失去了制度上的法定权力,后世无论是前期的杨士奇、杨荣、杨溥,还是中后期的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他们只能以新的方式行使权力,换了个说法延续着宰相的传说。而赵昺有了前边的教训自然也就不想再折腾了,也实在是折腾不起。
此外,赵昺与当下的几位宰执感情甚笃,对他们还真下不去手,且这几个人皆是从亡国的暴风骤雨中走过来的,对国家民众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向何处去,有深刻的思考。他们一心一意考虑国家事情,要把国家建设好,驻他完成了复国大业。
另一个就是与赵昺的执政理念向契合,就是对百姓的重视,用传统中国的术语来说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便是以民为本,虽然在主体设计上依然没有跳出封建社会的桎梏,还是以朝廷皇帝为主体,重视百姓利益的目的也是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利用百姓,治理天下,才不会违背朝廷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但是赵昺也认为他们能够从大宋的亡国教训中,体会到了他们之所以失败几乎都是没有处理好朝廷与百姓的关系,或者漠视百姓利益,最终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葬身于异族的铁蹄之下。所以他们支持了他以人为本的政策,努力处理好朝廷与民众的关系,而不惜与士绅集团交恶。
同时赵昺感受到以陆秀夫和文天祥一班士大夫也在反思士大夫阶层为什么没有能治理好国家,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为什么在危亡之时那么多官员违背了圣人的教诲背叛了朝廷。而他们也看到了赵昺当初在琼州所做的一切,合兵州县,压缩皇室待遇,蓄财于民,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使得百姓心向朝廷。从而在前时推行均田制和官田制相结合的土地政策时,尽管引发了士绅强烈反对,他们还是站在了自己一边。
当赵昺在政治上压制投降派,启用主战派,严肃法纪,打击贪腐,剔除无能的官员。同时改革国家机构,提高运转效率,提高基层官员的待遇,以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力;对军队进行彻底的改造,改组军事体制,提高军将的地位,加强思想教育,保证士兵的利益。陆秀夫等人也没有反对,且站在了他这一边。让赵昺得以能够消除了军队失控的局面,打造了一支听从指挥,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的强军。
而在赵昺改变传统的官员任用方面,其实已经触动了士人集团的根本利益。尤其是他提高吏员地位,并为他们开辟晋升途径,加大上升空间,与官员平等对待的事情上,可以说是动了士人们的蛋糕。其时陆秀夫等人也持观望态度。但他们也很快发现吏员们处理政务的能力,要比那些依靠血缘和裙带关系蒙荫入仕的官员子弟和科举入仕的儒生要强很多,所以也改变了态度,自觉推行新制。
在科举选才上,其实朝中很多有识之士也意识到儒家经学在发展中不断排挤其他学科,尤其是确定以朱子学取士以后,已经使得文化发展停滞,士子和百姓思想僵化,影响到社会的进步。进而在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教育方式时,他们保持了宽容的态度,并没有进行坚决的抵制。
当然,赵昺也与几个宰执矛盾还是有的,但是他以为在工作中出现分歧是正常的,一团和气才是令人担心的。而他的意见和方法也非是一贯正确的,同样需要有人在旁泼冷水让自己清醒。要知道要做一个明君,开创一个盛世,还是需要需要魏征的。
所以赵昺以为当前自己与几位宰相的矛盾只是人民内部矛盾,还上升不到敌我矛盾,没有必要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那‘废相’也就是他们想多了,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完全是自己吓自己。但是在这个阶段,自己还必须要保持强势,使自己的方略能够顺利推行。而现在既然他们已经‘看破’,并感到威胁也非没有好处,起码让有些人知道自己离了他们地球一样转,不要动不动就撂挑子……
在徐州又盘桓了几日,赵孟锦从应天府传来消息,称城中敌寇已经肃清,鸿庆宫业已整修完毕。而蒙元方面也已经派遣的祈和使到了开封,并呈上国书请求停战议和。接到消息后,赵昺松了口气,他已经决定休战,但也需要一个体面的理由,否则又会惹来激进派喋喋不休的质问。而逼的蒙元主动求和,割土纳贡,这在大宋对游牧民族两百年战争中还是头一次,足以对止步于故都前给各方面做个交待了。
但是让赵昺心焦的是,他几次下旨督促要求江钲尽快攻克襄阳,结束西面的攻势转入防守,这样就可以在与蒙元的谈判中占据优势,可以实际控制线作为划界的依据。而若是襄阳战事久拖不决,那么蒙元方面岂肯轻易放手,从而使己方陷入被动,其现在急于求和肯定也是有此想法。
可襄阳对于当下的大宋朝太重要了,只要在敌人手中一天,江南就不能安心入眠,赵昺更是势在必得,这也注定这场谈判肯定会在打打谈谈中进行。不过他不想亲自参与谈判,那样就难以有回旋的余地,自己只要制定政策,把握节奏就好。
不过得胜还朝,赵昺也必须前往应天府祭奠下几位老祖宗,向他们汇报下自己又打回来了。可就在他打点行装,准备移驾之时,襄阳突然传来消息,西集团主帅江钲在数日前探营之时,遭到敌军袭击身负重伤,难以理事……
赵昺一个的权力越大,责任也就最大,相应的事情也会更多。而他自知不是个勤快人,天天早朝对被他改成了五日一朝,他有时实在想不通,那些日日上朝不缀的皇帝们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以致怀疑他们有心理疾病,就是为了享受那种高高在上,接受众臣朝拜的恶趣味。
如今赵昺每日要批阅大量尚书省呈上的公文,还要浏览御前办送上的军队和地方政府及事务局收集的文书,这其中还是经过过滤的,可依然可以用文山牍海来形容。这些海量文书不要说皆要细读批阅,就是浏览通读一遍工作量都不小,更不要说那些还是丝毫没有趣味的格式公文。
所以赵昺有些理解为何那些亲政的皇帝为啥都活不长,甚至还有雍正那样死在书案上的皇帝了,那都是累死的。想想一天看着批阅不完的奏章,而那些奏章中肯定不会都是好事,甚至还有些给自己提意见的,首先心情就不好了。而有些上进心的皇帝,那必然不会眼瞅着堆积如山的公文能吃下饭、睡着觉,只能加班加点的完成,还没有加班费,长久以往颈椎、腰椎受不了不说,高血压、心脏病肯定也会找上门来。
想到这里,赵昺赶紧站起身转转脖子、扭扭腰,又做了几个扩胸运动,原地蹦了蹦。要是废相,那些公事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所以当皇帝不仅要精力充沛、经验丰富,还首先要有个好身体,且有颗强大的心脏,粗大的神经线,否则不死在文山会海中,也一定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
所以赵昺有些担心废相之后,自己的子孙们能不能守住这份家业,虽然想这个还有点儿早,毕竟还不知道这一波能不能有个儿子出世。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己这么多老婆只要点儿不那么背,早晚会有儿子的。另外皇帝也算是个高危职业,屁股下的位置时时为人觊觎,说不定哪天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且自己要完成复国大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御驾亲征将是平常事,而常在河边走,就不免有湿鞋的时候。
再想想自己也是要当爹的人了,自己的位置早晚要给他们坐,能不能像自己一样‘亲政’真不好说,要是出现个昏君,又没有宰相协助处理公务,那岂不是误国误民,将整个国家搞得一团糟,甚至亡国败家,自己的尸体都被挖出来挫骨扬灰也不是没有可能。
还有历朝历代冲龄即位的皇帝都有出现,据统计频率还相当的高。而那些孩子有几个能像赵昺这么幸运,是带着前世的记忆来的,又有这么丰富的经历。退一步讲,那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受教于腐儒门下的继承者们,恐怕更无力完成繁重的行政治理工作。
因此为长远计,赵昺也只能忍了,废相也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圈而已。其实还是主要有前车之鉴,尽管明朝的老朱千叮咛万嘱咐不准后世子孙重新立相,但是他的子孙们迟早将再次把丞相以别的什么名目请回中枢,比如首席殿阁大学士什么的。
当然,这个所谓的“宰相”已经失去了制度上的法定权力,后世无论是前期的杨士奇、杨荣、杨溥,还是中后期的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张居正,他们只能以新的方式行使权力,换了个说法延续着宰相的传说。而赵昺有了前边的教训自然也就不想再折腾了,也实在是折腾不起。
此外,赵昺与当下的几位宰执感情甚笃,对他们还真下不去手,且这几个人皆是从亡国的暴风骤雨中走过来的,对国家民众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向何处去,有深刻的思考。他们一心一意考虑国家事情,要把国家建设好,驻他完成了复国大业。
另一个就是与赵昺的执政理念向契合,就是对百姓的重视,用传统中国的术语来说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便是以民为本,虽然在主体设计上依然没有跳出封建社会的桎梏,还是以朝廷皇帝为主体,重视百姓利益的目的也是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利用百姓,治理天下,才不会违背朝廷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但是赵昺也认为他们能够从大宋的亡国教训中,体会到了他们之所以失败几乎都是没有处理好朝廷与百姓的关系,或者漠视百姓利益,最终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葬身于异族的铁蹄之下。所以他们支持了他以人为本的政策,努力处理好朝廷与民众的关系,而不惜与士绅集团交恶。
同时赵昺感受到以陆秀夫和文天祥一班士大夫也在反思士大夫阶层为什么没有能治理好国家,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为什么在危亡之时那么多官员违背了圣人的教诲背叛了朝廷。而他们也看到了赵昺当初在琼州所做的一切,合兵州县,压缩皇室待遇,蓄财于民,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使得百姓心向朝廷。从而在前时推行均田制和官田制相结合的土地政策时,尽管引发了士绅强烈反对,他们还是站在了自己一边。
当赵昺在政治上压制投降派,启用主战派,严肃法纪,打击贪腐,剔除无能的官员。同时改革国家机构,提高运转效率,提高基层官员的待遇,以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力;对军队进行彻底的改造,改组军事体制,提高军将的地位,加强思想教育,保证士兵的利益。陆秀夫等人也没有反对,且站在了他这一边。让赵昺得以能够消除了军队失控的局面,打造了一支听从指挥,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的强军。
而在赵昺改变传统的官员任用方面,其实已经触动了士人集团的根本利益。尤其是他提高吏员地位,并为他们开辟晋升途径,加大上升空间,与官员平等对待的事情上,可以说是动了士人们的蛋糕。其时陆秀夫等人也持观望态度。但他们也很快发现吏员们处理政务的能力,要比那些依靠血缘和裙带关系蒙荫入仕的官员子弟和科举入仕的儒生要强很多,所以也改变了态度,自觉推行新制。
在科举选才上,其实朝中很多有识之士也意识到儒家经学在发展中不断排挤其他学科,尤其是确定以朱子学取士以后,已经使得文化发展停滞,士子和百姓思想僵化,影响到社会的进步。进而在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教育方式时,他们保持了宽容的态度,并没有进行坚决的抵制。
当然,赵昺也与几个宰执矛盾还是有的,但是他以为在工作中出现分歧是正常的,一团和气才是令人担心的。而他的意见和方法也非是一贯正确的,同样需要有人在旁泼冷水让自己清醒。要知道要做一个明君,开创一个盛世,还是需要需要魏征的。
所以赵昺以为当前自己与几位宰相的矛盾只是人民内部矛盾,还上升不到敌我矛盾,没有必要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那‘废相’也就是他们想多了,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完全是自己吓自己。但是在这个阶段,自己还必须要保持强势,使自己的方略能够顺利推行。而现在既然他们已经‘看破’,并感到威胁也非没有好处,起码让有些人知道自己离了他们地球一样转,不要动不动就撂挑子……
在徐州又盘桓了几日,赵孟锦从应天府传来消息,称城中敌寇已经肃清,鸿庆宫业已整修完毕。而蒙元方面也已经派遣的祈和使到了开封,并呈上国书请求停战议和。接到消息后,赵昺松了口气,他已经决定休战,但也需要一个体面的理由,否则又会惹来激进派喋喋不休的质问。而逼的蒙元主动求和,割土纳贡,这在大宋对游牧民族两百年战争中还是头一次,足以对止步于故都前给各方面做个交待了。
但是让赵昺心焦的是,他几次下旨督促要求江钲尽快攻克襄阳,结束西面的攻势转入防守,这样就可以在与蒙元的谈判中占据优势,可以实际控制线作为划界的依据。而若是襄阳战事久拖不决,那么蒙元方面岂肯轻易放手,从而使己方陷入被动,其现在急于求和肯定也是有此想法。
可襄阳对于当下的大宋朝太重要了,只要在敌人手中一天,江南就不能安心入眠,赵昺更是势在必得,这也注定这场谈判肯定会在打打谈谈中进行。不过他不想亲自参与谈判,那样就难以有回旋的余地,自己只要制定政策,把握节奏就好。
不过得胜还朝,赵昺也必须前往应天府祭奠下几位老祖宗,向他们汇报下自己又打回来了。可就在他打点行装,准备移驾之时,襄阳突然传来消息,西集团主帅江钲在数日前探营之时,遭到敌军袭击身负重伤,难以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