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四十七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在哈豪森看来,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谈。同样在方剑雄看来,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忽悠。对于方剑雄来说,只要把好处弄到手,时间拖下去,未来的主动权必然掌握在手。
哈豪森在给国内的电报里提到这一次会晤时,用乐观的语气道:通过多方面的接触,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中**队的实际控制者,拥有的权力类似于皇帝。这一点从名义的大总统在中德结盟这一问题上的回避与闪烁其词相比,方剑雄给出了更能让人信服的答复。方剑雄这个年轻的军事**者,拥有着超乎同龄者很多的政治智慧,也很有魄力。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帝国在远东的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显然,方剑雄对帝国有着超乎一般中国人的好感,这一点大概跟他在德国的经历有关。(据称,一位德国女士救过他的命。)以上这一切,结合目前中国的现状,方剑雄却很难做出一个决断。国家没有完全同意,政治体制的建设没有走上正轨,外部列强的压力巨大,等等原因导致了方剑雄的迟疑。我认为,这种迟疑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有的水准的表现。至于他说的两年时间,应该是一个大概的估计,提前的可能性很大。
怎样治理一个国家,方剑雄毫无经验,但是他知道历史大致轨迹,可以很有针对性的下手。距离一战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的事情能做的事情不多,所以必须充分的利用这一年尽快的把一些要紧的事情做好。
日头到了头顶,人头攒动的工地上一个个工头摸样的举着喇叭喊:“吃饭了吃饭了,动作快一点,早点吃完中午还能歇上半个时辰的,不耽误下午干活。”
喧闹的工地安静下来,人们纷纷停下手里活计,往路边的工棚里走。架起的一口一口的大锅就在边上,蒸笼里是馒头,翻滚的糊状物是各种骨头熬出来的辣糊汤,还有一个大竹篓摆在边上,里头是切成一段一段,用油炒过的咸鱼。面对着事物的诱惑,尽管很多人已经在咽口水,还是乖乖的排着长队,这是规矩。不愿意守规矩人,都已经被撵出工地去了。用负责这段工地的官员的话来说,这叫“害群之马”。
午饭按照工牌来领,吃饭的时候交上去,回头由工头发还。干活的人群男女都有,午饭男的发三个馒头,汤一碗,咸鱼一块,女的馒头两个,汤一碗,咸鱼一块。这些馒头据说是美国面粉做的,一个能有二两重。就算干的是体力活,也能吃的半饱,加一碗汤能有七分。
李全今年三十五岁,舞阳人。战争和匪患,给河南百姓带去了无尽的灾祸,李全的家过了土匪,赶上去年是荒年,这日子本来过不下去了,赶上白朗破了县城,只好逃荒。往年逃荒,人都往北去,去郑州或者洛阳,在不行就过黄河,往京城去。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讨吃的要容易一点,愿意施舍的大户人家也多。
去年冬天逃荒正好相反,不能往北去了,闹白朗匪患呢。土匪才不管你是不是逃荒的,拖家带口的被撞见了,先搜刮一番,再把家里的女人给祸害了。运气更倒霉一点,能遇见当兵的发疯,那结果比土匪祸害更惨。
李全听人说湖北去年没遭灾,赶上一个方大帅打走了北洋兵,对待百姓好的很。于是将家里最后一点棒子面做成干粮,推上一辆独轮车驮着老娘抱着孩子,后面跟着媳妇背着仅有的家当,沿着铁路南下。不断从各地汇集一起的难民,沿着铁道湖北走。这一路逃荒可不是好玩的,路死沟埋不过是寻常事。就拿李全一家来说,一辆车五口人,一路风尘走到了武信阳。这半道上要是李全出点啥状态,生个病受点伤什么的,这一家子估计就得家破人亡。
到了信阳,城外有穿着绿皮的官兵设卡,给这些南下的逃荒的人都拦住了。不是不让继续南下,而是把这些逃荒的人集中起来,发给食物衣物,还逼着去一个临时的搭建的澡堂子里洗干净,休息了两天之后,当兵的给装上火车,一路南下变得的轻松了起来。到了黄陂,才知道是让他们修路来了。开始上路的时候,这一家人无疑内心忐忑,可是在当兵的枪口面前,没有人敢于反抗。
到了黄陂,有政府人挨个问话,叫啥,哪人,多大,问完了写竹牌子上,递给李全一家人,然后还交代一番,到了工地上做事,三顿饭管饱,但是不得偷懒,一切要按照规矩来,要听工头的话。所谓的工头,都是一些黄陂本地人,原来都是一些小吏。
故土难离,逃荒是看不到希望的选择。熬过了冬天,春天来临时,再回家去,大概每一个逃荒的都是这么打算的。李全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等他一家人到了工地上,这个想法很快就变得不那么强烈了。
首先是一天三顿饭,早晨一个馒头,稀粥随便吃,尽管这个稀粥够稀的,一大碗最多有半两米,差不多能当镜子用了,但不是还有一个馒头么?中午一顿很实在,不是一碗饭一块肉,就是馒头加骨头汤,晚上跟中午差不多。你要说能吃的多饱,那不好说,反正在这地界想饿死是别指望了。关键是,女人也能干活,老娘在工棚里带孩子,还能去领一些针线纳鞋底,十双鞋底工钱五毛。工地上干活的,男人一天五分钱,女的三分。(前文有误,见谅)
给三顿饭吃,还有工钱,开始的时候李全并不敢信。等到他风雨无阻的干了七天后,工头把一队一百个人叫一起,按照每天出工的次数,李全夫妻俩领到了全勤的工钱,五毛六的纸币。工头告诉大家,这钱在整个湖北,跟大洋和铜圆是一样的用。工棚区里有家小店,买点杂七杂八的东西。不是很确信世界上会有这种好事的李全,去了一趟小店里头,犹豫再三,拿出钱来表示要买五分钱的绿豆糕。
店里的活计笑眯眯的,被称好了包上,收了他五分钱,临走还笑脸相送:下回再来啊!
真的用钱换买到了绿豆糕的时候,李全反倒失魂落魄的,回到住的工棚里,狠狠的给了自己一个巴掌,骂了自己一句:“败家子,五分钱啊!半个铜圆呢!”。
当天晚上,昏暗的油灯下,老娘纳鞋底,孩子欢天喜地的吃糕点,婆娘笑盈盈的缝补衣裳。一家人,就这么很意外的,看见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中国人就像野草,春风吹过,原野上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就是野草。只要看见了生活的希望,中国人就能以最为坚忍的民族特质坚持下去,朝着心目中甚至相当模糊的希望前进,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夫妻俩一前一后,打了各自的饭和汤,往住的工棚里走。一家人呆的工棚不大,就一个六七平米的棚子,地上铺的稻草,一张草席。土坯垒的墙,顶是竹子夹着茅草,刚来的时候连个门都没有,后来是李全自己用每个月休息三天的假期,去野地里找的枯枝编了一个门。
两个人的午饭,一家人吃,想到孩子在家一定饿了,夫妻俩走的有有点急,地上有个小坎子没注意,婆娘被绊了一下,手里的瓷碗脱手,正好迎面走来三个人,一碗粥全泼其中一个年轻人的身上。
三个年轻人中的两个双眼露出凶光,透出杀气往前上,夫妻都给吓傻了,顾不得心疼地上的那碗粥。眼前这年轻人穿的整齐,真不知道拿什么来赔人家这身衣服呢。
这个很帅气的年轻人双手一伸,拦住了要上前的两个随从,淡淡道:“没事!”说着话,没去管身上的粥,蹲下身子,拿起地上的碗,递给李全的婆娘道:“这位大嫂,对不住,我走路没注意,挡着你的道了。”
夫妻俩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呢,年轻人已经把碗塞给李全的婆娘,回头对身边的小伙子道:“给他们一块钱,算是赔偿他们今天的午饭。”说着话,年轻人已经越过夫妻俩继续往前走,夫妻俩完全没注意到,年轻的脸色变得铁青。身前的一块被粥泼到的地方,也没去收拾。
“败家的婆娘,刚才是他撞的你?”李全回过神来的时候,三个人已经走远了,跟做梦似的,手里还捏着一块钱,仔细看看没错,确实是一块钱的纸币,李全在工头那里用零钱换成一块的,让婆娘攒着呢。
“昧良心的话不敢瞎说,刚才确实是我脚下绊着了。”这婆娘倒是实诚,没有说瞎话。大概也跟那个年轻人看着就令人敬畏有关吧。
走出这一片工棚,年轻人的脸上越发的难看,追上来的两个小伙子见状也都不说话。又走了一会,齐二柱上前道:“扶帅,刚才的事情。”(未完待续。RQ
第一百四十七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
在哈豪森看来,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谈。同样在方剑雄看来,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忽悠。对于方剑雄来说,只要把好处弄到手,时间拖下去,未来的主动权必然掌握在手。
哈豪森在给国内的电报里提到这一次会晤时,用乐观的语气道:通过多方面的接触,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中**队的实际控制者,拥有的权力类似于皇帝。这一点从名义的大总统在中德结盟这一问题上的回避与闪烁其词相比,方剑雄给出了更能让人信服的答复。方剑雄这个年轻的军事**者,拥有着超乎同龄者很多的政治智慧,也很有魄力。正是在他的推动下,帝国在远东的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显然,方剑雄对帝国有着超乎一般中国人的好感,这一点大概跟他在德国的经历有关。(据称,一位德国女士救过他的命。)以上这一切,结合目前中国的现状,方剑雄却很难做出一个决断。国家没有完全同意,政治体制的建设没有走上正轨,外部列强的压力巨大,等等原因导致了方剑雄的迟疑。我认为,这种迟疑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有的水准的表现。至于他说的两年时间,应该是一个大概的估计,提前的可能性很大。
怎样治理一个国家,方剑雄毫无经验,但是他知道历史大致轨迹,可以很有针对性的下手。距离一战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的事情能做的事情不多,所以必须充分的利用这一年尽快的把一些要紧的事情做好。
日头到了头顶,人头攒动的工地上一个个工头摸样的举着喇叭喊:“吃饭了吃饭了,动作快一点,早点吃完中午还能歇上半个时辰的,不耽误下午干活。”
喧闹的工地安静下来,人们纷纷停下手里活计,往路边的工棚里走。架起的一口一口的大锅就在边上,蒸笼里是馒头,翻滚的糊状物是各种骨头熬出来的辣糊汤,还有一个大竹篓摆在边上,里头是切成一段一段,用油炒过的咸鱼。面对着事物的诱惑,尽管很多人已经在咽口水,还是乖乖的排着长队,这是规矩。不愿意守规矩人,都已经被撵出工地去了。用负责这段工地的官员的话来说,这叫“害群之马”。
午饭按照工牌来领,吃饭的时候交上去,回头由工头发还。干活的人群男女都有,午饭男的发三个馒头,汤一碗,咸鱼一块,女的馒头两个,汤一碗,咸鱼一块。这些馒头据说是美国面粉做的,一个能有二两重。就算干的是体力活,也能吃的半饱,加一碗汤能有七分。
李全今年三十五岁,舞阳人。战争和匪患,给河南百姓带去了无尽的灾祸,李全的家过了土匪,赶上去年是荒年,这日子本来过不下去了,赶上白朗破了县城,只好逃荒。往年逃荒,人都往北去,去郑州或者洛阳,在不行就过黄河,往京城去。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讨吃的要容易一点,愿意施舍的大户人家也多。
去年冬天逃荒正好相反,不能往北去了,闹白朗匪患呢。土匪才不管你是不是逃荒的,拖家带口的被撞见了,先搜刮一番,再把家里的女人给祸害了。运气更倒霉一点,能遇见当兵的发疯,那结果比土匪祸害更惨。
李全听人说湖北去年没遭灾,赶上一个方大帅打走了北洋兵,对待百姓好的很。于是将家里最后一点棒子面做成干粮,推上一辆独轮车驮着老娘抱着孩子,后面跟着媳妇背着仅有的家当,沿着铁路南下。不断从各地汇集一起的难民,沿着铁道湖北走。这一路逃荒可不是好玩的,路死沟埋不过是寻常事。就拿李全一家来说,一辆车五口人,一路风尘走到了武信阳。这半道上要是李全出点啥状态,生个病受点伤什么的,这一家子估计就得家破人亡。
到了信阳,城外有穿着绿皮的官兵设卡,给这些南下的逃荒的人都拦住了。不是不让继续南下,而是把这些逃荒的人集中起来,发给食物衣物,还逼着去一个临时的搭建的澡堂子里洗干净,休息了两天之后,当兵的给装上火车,一路南下变得的轻松了起来。到了黄陂,才知道是让他们修路来了。开始上路的时候,这一家人无疑内心忐忑,可是在当兵的枪口面前,没有人敢于反抗。
到了黄陂,有政府人挨个问话,叫啥,哪人,多大,问完了写竹牌子上,递给李全一家人,然后还交代一番,到了工地上做事,三顿饭管饱,但是不得偷懒,一切要按照规矩来,要听工头的话。所谓的工头,都是一些黄陂本地人,原来都是一些小吏。
故土难离,逃荒是看不到希望的选择。熬过了冬天,春天来临时,再回家去,大概每一个逃荒的都是这么打算的。李全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等他一家人到了工地上,这个想法很快就变得不那么强烈了。
首先是一天三顿饭,早晨一个馒头,稀粥随便吃,尽管这个稀粥够稀的,一大碗最多有半两米,差不多能当镜子用了,但不是还有一个馒头么?中午一顿很实在,不是一碗饭一块肉,就是馒头加骨头汤,晚上跟中午差不多。你要说能吃的多饱,那不好说,反正在这地界想饿死是别指望了。关键是,女人也能干活,老娘在工棚里带孩子,还能去领一些针线纳鞋底,十双鞋底工钱五毛。工地上干活的,男人一天五分钱,女的三分。(前文有误,见谅)
给三顿饭吃,还有工钱,开始的时候李全并不敢信。等到他风雨无阻的干了七天后,工头把一队一百个人叫一起,按照每天出工的次数,李全夫妻俩领到了全勤的工钱,五毛六的纸币。工头告诉大家,这钱在整个湖北,跟大洋和铜圆是一样的用。工棚区里有家小店,买点杂七杂八的东西。不是很确信世界上会有这种好事的李全,去了一趟小店里头,犹豫再三,拿出钱来表示要买五分钱的绿豆糕。
店里的活计笑眯眯的,被称好了包上,收了他五分钱,临走还笑脸相送:下回再来啊!
真的用钱换买到了绿豆糕的时候,李全反倒失魂落魄的,回到住的工棚里,狠狠的给了自己一个巴掌,骂了自己一句:“败家子,五分钱啊!半个铜圆呢!”。
当天晚上,昏暗的油灯下,老娘纳鞋底,孩子欢天喜地的吃糕点,婆娘笑盈盈的缝补衣裳。一家人,就这么很意外的,看见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中国人就像野草,春风吹过,原野上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就是野草。只要看见了生活的希望,中国人就能以最为坚忍的民族特质坚持下去,朝着心目中甚至相当模糊的希望前进,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夫妻俩一前一后,打了各自的饭和汤,往住的工棚里走。一家人呆的工棚不大,就一个六七平米的棚子,地上铺的稻草,一张草席。土坯垒的墙,顶是竹子夹着茅草,刚来的时候连个门都没有,后来是李全自己用每个月休息三天的假期,去野地里找的枯枝编了一个门。
两个人的午饭,一家人吃,想到孩子在家一定饿了,夫妻俩走的有有点急,地上有个小坎子没注意,婆娘被绊了一下,手里的瓷碗脱手,正好迎面走来三个人,一碗粥全泼其中一个年轻人的身上。
三个年轻人中的两个双眼露出凶光,透出杀气往前上,夫妻都给吓傻了,顾不得心疼地上的那碗粥。眼前这年轻人穿的整齐,真不知道拿什么来赔人家这身衣服呢。
这个很帅气的年轻人双手一伸,拦住了要上前的两个随从,淡淡道:“没事!”说着话,没去管身上的粥,蹲下身子,拿起地上的碗,递给李全的婆娘道:“这位大嫂,对不住,我走路没注意,挡着你的道了。”
夫妻俩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呢,年轻人已经把碗塞给李全的婆娘,回头对身边的小伙子道:“给他们一块钱,算是赔偿他们今天的午饭。”说着话,年轻人已经越过夫妻俩继续往前走,夫妻俩完全没注意到,年轻的脸色变得铁青。身前的一块被粥泼到的地方,也没去收拾。
“败家的婆娘,刚才是他撞的你?”李全回过神来的时候,三个人已经走远了,跟做梦似的,手里还捏着一块钱,仔细看看没错,确实是一块钱的纸币,李全在工头那里用零钱换成一块的,让婆娘攒着呢。
“昧良心的话不敢瞎说,刚才确实是我脚下绊着了。”这婆娘倒是实诚,没有说瞎话。大概也跟那个年轻人看着就令人敬畏有关吧。
走出这一片工棚,年轻人的脸上越发的难看,追上来的两个小伙子见状也都不说话。又走了一会,齐二柱上前道:“扶帅,刚才的事情。”(未完待续。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