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都兵临城下了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百四十四章 都兵临城下了
遭遇过石弹打击的楚军将士惊恐地大声喊叫,他们喊出的话毫无意义,只是一片惊叹声,那片叫声尚未终结,顿时,整个江面再次鼎沸起来,无数石弹落入江中,掀起巨大的浪花,浪头冲入楚军战船,战船左右摇摆不停,子木立脚不住,也滚倒在地,幸亏左右侍卫手疾,在甲板边沿按住了他。
一枚圆形的陶弹砸在子木船头,陶弹随即碎裂,碎片腾飞,弹落点,木材被解离成一条条纤维,木刺横飞,遭受巨大暴击的战船在江面上打了个转儿,船身横了过来,站不稳的楚军士兵仿佛被击倒的保龄球,在甲板上滚成了一片……
然而,灾难并没有终止,水面上,齐策敲响了晋军的鼓声,晋国人的战船船头安放着一具扭力投石车,船身左右依次叠放着数件轻便的床弩,这些床弩按照不同的角度调校开,等岸上投石车为他们争取了重整旗鼓的时间后,晋军战船发威了,无数只燃烧着的巨大弩箭乌压压从晋国战船上飞起,扑向了楚军战船……
在这个“钩子”都能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代,床弩与投石车的搭配,简直是原子弹与氢弹一类的武器,巨型的燃烧弩箭以及装满燃烧油脂的陶弹,不计代价地倾泻在江面上,掀起巨大的浪花……赵武制作战船,向来是求大求阔,而出军的战船大小不一,江面上掀起的浪花虽然令晋军的战船飞尘颠簸,但对楚军来说,这些浪花对他们的小船是非常震怒的。
夹杂着投石车的攻击,是晋国人源源不断地火箭,由于棘轮的存在,晋国的弩兵无需多少力气就能往复射击,身为霸主国,掠夺天下财富供自己享受,晋国专业的士兵仿佛从不在乎战争器械,他们拿制作精良的火箭当不要钱的江水一样,尽情地向楚军发射,战争进行到这里,整个江面都在燃烧,时不时落下的石弹,更让整个江面都在沸腾,无数江里的鱼泛起了白肚皮,浮上水面,跟这些可怜的鱼交相辉映的是,一艘艘支离破碎的楚国战船,以及满江浮沉的楚兵尸首。
陆地上,晋国人继续在挺进,离江边不远的地方,楚王的弟弟公子围带领楚国最后的精锐、也是楚国从南方撤下来的最后兵力,迎战晋国联军。
赵武已经疯了,一下以乌龟流著称,擅长防守反击的他,这时摆出的是全攻阵型,武卫军与楚军前锋稍一接触,赵氏常备领主武装立刻从阵型间隙向前推出,两个师的赵氏领主武装这次是以全骑兵亮相,当赵军骑兵接近楚军前锋的时候,无数赵兵跳下了战马,他们操纵着马背上的一个装置,只听一阵类似投石车发射的嗡嗡声,天空中万石飞舞,强劲的石弹像一阵瓢泼大雨,倾泻在楚军前茅身上。
这些石弹都不大,大多数是一群鹅暖石,楚军前茅的车士甲衣虽然厚重,但在这一片瓢泼大雨的袭击下,他们条件发射地停住了战车,用双臂遮挡脸庞,咬牙承受着石弹。
这还没完,马背上那件武器持续不断地倾泻着石弹,石弹落在楚军身上,撞击着楚军精良的铠甲,发出雨打芭蕉一样的密集的噼啪声,这时的楚军光顾着应付晋国人的石弹打击,没有听到晋国军中鼓号的变换。
晋国军中,战鼓齐鸣,势如山崩。赵氏精锐武士开始冲击了,领头的赵氏武士一边冲锋,一边发着口令:“枪竖直……预备……枪放平……全速奔驰,冲击!”
随着晋国士兵的号令,起初,晋国骑兵的重骑仿佛一座移动的森林,枪杆比林木还茂密,直直的竖立在阳光下;紧接着,枪尖放平了,晋国人仿佛一座移动的浪潮,带着不可阻挡的气势,那道钢铁洪流向滚石下山一般,向楚国人碾压过来。
剧烈的冲撞紧接着发生在两军分线上,枪杆战争,楚军士兵被撞飞,赵军士兵站来翻倒,整个天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叫嚷声,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有绝望的呻吟,有剧烈的碰撞声,有兵器清脆的碰撞声,有血液的飞溅声,钝器的打击声……
不等楚军反应过来,赵兵第二彻的冲击到了,他们冲到了两军分线,轻提一下马缰,战马越过横陈在阵线上的尸体,或者加快马速,穿过激战的双方士兵,顺着楚军的缝隙钻入楚国阵线,剧烈的撞击使得赵兵的骑枪断折,赵武的赵兵毫不犹豫的放弃骑枪,并随身抽出第二件武器,或锤,或刀,或斧,就地砍杀起来。
之前,赵武曾记得他在现代,曾在军事论坛上见过网友们讨论西方骑兵与东方骑兵的不同发展方向。骑兵巨大的冲击力是不可忽视,在撞击过程中,骑兵自己手里持的枪是对骑兵本身最大的伤害,因此,中国骑兵与西方骑兵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西方的骑兵发现了苹果木,苹果木容易碎裂的特性,使得西方骑兵找见了保护骑兵手臂的最佳枪杆,他们用苹果木作为骑枪的材料,走上了重型骑兵的道路——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苹果木是一种外来植物,由于本土没有苹果,这种植物,或者说苹果传入中国的时间太晚,为了不让骑兵冲击时,由于枪杆的坚韧,撕伤骑兵的手臂肌肉……于是中国开始寻求枪杆的弹性。
于是,在唐代,中国骑兵最鼎盛的时期,我们发明了马槊,依靠枪杆的弹性来缓冲骑兵冲击时,枪杆对骑兵手臂的伤害,但马槊制作台费工夫,于是,自唐以后,中国骑兵的发展方向在普遍得向轻骑兵以及弓骑兵转换,于是就形成了东方骑兵与西方骑兵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在论坛上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有位大侠也曾提醒到,其实,中国也有相应替代苹果木的木材,比如椿树,也有类似苹果木一样容易碎裂的特性,完全可以依靠碎裂时吸收的势能冲击,保护骑兵的手臂。
赵武在发展骑兵的时候,这种从无到有发展过程是他历经改革,在与齐国人的交战中,赵氏骑兵因为骑枪过于坚韧,使得他久经训练的骑士最终成了一次性兵儒,在交战当中,赵武偶然想起这段搞笑的事情,于是,赵兵的骑枪开始悄悄更换,这次来南作战,赵氏骑兵大多更换了椿树枪杆,在骑兵冲击中,科学展示了它应有的威力,初次冲锋,赵兵胳膊受伤的不多,大多数冲入楚军阵中的骑兵还有能力抽出第二件武器,与楚军继续鏖战。
等第二彻攻入楚军阵线,赵军的第三彻也接踵而至,他们用四米长的骑枪猛烈冲击楚军阵线后,立刻丢弃了折断的长枪,开始用第二件武器攻击身侧楚军士卒。
楚军统兵的将领公子围目瞪口呆,此时,赵军第六彻已经更深得嵌入楚军阵营,而武卫军继续向前推进,前锋已经接近鏖战的双方阵线。公子围看着混战的场面,感到难以理解,他回顾左右,惊愕地质询伯州犁:“不是说晋国人最讲仁德吗,两军相遇,晋国人连相互致词都不顾,直接攻入我军阵中,这是什么道理?”
曾经“上下其手”的伯州犁翻了个白眼,他不好说楚国人也没有致宣战词就攻击了晋国水军,也不好说两军本来就处于战争爆点,一见面就大打出手,本来就是战争的本质,此时此刻,他只能说:“公子忘了,赵武子以擅长突击为名,一见面就发动全力突击,这才是赵武子的本色。”
说话这工夫,晋军的本色已经显露无疑,赵军骑兵深入到楚军阵中,开始向两翼扩张,而武卫军顺着赵氏骑兵腾出的进攻通道,狂野地攻入楚军本阵。
随着武卫军的进攻,宋国人与郑国人也到了,他们本来想稍稍观望一番,但他们身后是被赵武责骂过的鲁国军队。鲁军统帅叔孙豹被赵武骂得不好意思,鲁国深受晋国的大恩,此时此刻,晋国人需要他们流血了,叔孙豹已经有了阵亡的觉悟,他赤红着眼睛,连番催促鲁军:“伯国活我者,如今伯国发怒了,我死了,鲁国才能生存下去,那么就让我阵亡吧,诸军,请让我们用鲜血保持鲁国的存续。”
鲁国在后面催得紧,宋国与郑国的军队立脚不住,只得被鲁国军队驱赶着迎向楚军侧翼,他们刚与楚军接触,鲁军已经呐喊着,视死如归的冲向楚军阵营。
说话这工夫,战场的形势已经剧烈变化,楚国公子围茫然四顾,他惊慌失措地询问曾经的晋国逃臣伯州犁:“我早听说过赵武子擅长突击,但一直以来,赵武子与我们楚国打的是中规中矩的正面交锋,没想到……没防备……”
伯州犁终究是晋国人,晋国表现得越强大,越不可抵挡,他在楚国的利用价值越大,所以听到公子围这番话,他微笑地反问:“难道赵武子现在打的不是正面突击?”
公子围噎了一下,喃喃说:“我总以为,所谓突击就是卑劣的侧击……”
伯州犁努力抑制住自己的笑容,望了一眼战场:“公子打算现在继续投入兵力吗?”
公子围望了一眼战场形态,摇头说:“败局已经无法挽回,我们的中军已经动摇,晋国人士气如虹,后续的军队正在源源不断的投入,失去了蒋县,我们唯有郢都可以守卫了,我不能把宝贵的军力消耗在野战中,晋国人可是野战无敌的存在……撤军吧。”
水面上依旧在鏖战,令尹子木指挥着楚国的水师奋勇向前,期望贴近晋国的战船,展开近战,齐策见楚国战船急切想要近战,他阴险地一笑,喝令:“准备油艇,楚军既然想靠近,我们且让他靠近。”子木刚开始亲自擂鼓,指挥楚军顺流冲下,晋军鼓号变动的时候,他侧耳倾听鼓号的变幻,虽然不知道晋国人鼓号究竟什么意思,但见到沿途晋国战船没有拼死拦截,子木心中一寒,立刻命令:“举桨,往回划,快往回划。”
这么一耽搁,无数的火流星飞舞过来,子木的坐舟躲避不及,也挨了几枚火油弹,熊熊的大火在船上燃烧起来。
船虽然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但真要燃烧起来的话,近在咫尺的江水却无法利用,因为船的船板不高,从甲板上掉下木头,再从江心打上谁来,是件很费事的事情,楚军一边慌张地逆水向上游划动,一边手忙脚乱地补救甲板上的物体,正慌乱间,忽然有楚军过来报道:“令尹,远处江面上出现了吴国船只!”
子木谈了口气,扭头望着岸边,左右向他提醒:“令尹,公子围已经开始撤军了。”
子木绝望地跺了跺脚:“公子围撤了,我们岂不是在孤军奋战了,今天你我恐怕回不去了”
楚军的战船在上游,船只顺流而下攻击晋国人,进攻的时候还好说,撤退的时候反而要竭尽全力,一百年后的墨子分析楚国的水军形态时,曾说过:楚军居于上游,一旦胜利了,下游的吴军反而会趁着水流逃窜,使得吴军即使失败,也能把大部分的兵力撤回去,因为他们战败后不过是让战船顺水漂流而已,便于逃跑。而楚军则不一样,他们一旦战败,再想逃跑,则要吃力的多,所以楚军与吴国人打水仗,胜则小胜,败则大败。
现在这种态势,正是墨子一书中描述的情节,位于下游的晋国人吃力地应付楚军,与此同时,从下游赶来的吴国人,逆水而上,吃力地对楚军发动进攻,而楚军士兵越打越少,想转身逃跑,也凑不够划桨手,致使战船的速度越来越慢。
随着公子围的退走,晋军将主力越来越多地调到江边,江岸上遍布远程武器,没有操作远程武器的士兵则用弓弩向江中射击,回程的路都楚国人来说很艰难,他们稍有松懈,战船就被水流冲下……
日落时分,楚国半数战船沉没,令尹子木阵亡,坐舟被晋国人击沉。楚国水师活着逃出去的不足四分之一。
晋军推及到蒋县城下,赵武还在纳闷:“不对啊,公子围明明还能战斗,怎么会突然撤走,他撤得好蹊跷?”
子产目光深邃:“楚国有灾祸了,公子围是故意的,他连声招呼都不打,单独撤军,使得子木身陷我军弓弩阵中,这说明公子围有野心了,我猜今后楚国一定有夺位战争。”
赵武眼睛一亮,他转向叔孙豹,询问:“叔孙穆子也是这么看吗?”
叔孙豹点头:“丢下一位令尹单独撤军,这对于楚军来说也是首次,如果公子围没有什么想法,他一定不会如此大胆。”
赵武又把目光转向中行吴,转向齐策:“那么,也就是说:这一仗过后,我晋国二十年之内不用担忧楚国。”
*************
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一年后,葬于防(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孔子当时五岁,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他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这年冬,赵武子攻楚,史载,他围困郢都三年,只为索要风胡子制作的太阿剑。
当然,真是的历史并不像小说演绎一样天马行空,各国联军推进到郢都城下,楚国兵力困窘,只能闭城自守。联合了吴国联军的炎黄集团可谓兵强马壮,天下各国诸侯都派军参战了,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所以,雄伟的楚国都城遭遇的是全世界的围攻,郢都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依旧雄伟,但却显得势单力孤。
吴国国君余昧最后才加入了战斗,他是因晋国召唤而参战的,晋国人攻下了沈国之后,派人去诸舒国挑拨离间,使者顺便越过了诸舒国,联络吴国的势力,余昧刚刚继承君位,正需要霸主国的政治支持,所以他匆匆与晋国的赠嫁公主举行婚礼之后,便迫不及待的携带吴国全部军力逆流而上,恰好参与了晋楚水战的尾声。
吴国的参战,等于让炎黄集团的军事力量打破了南北地域的间隔,在吴国的示范作用下,南方诸多小国被吴国胁迫,不得不赶到郢都城下,参与这场世纪大战。
世纪大战的开场是用一柄罕世宝剑作为开场白的,这柄剑名叫“太阿”。
细论起来,太阿剑并不见得比赵氏冶炼出的共析钢骑兵剑更加出色,但这场战争总要有个理由,霸主国元帅遭到刺杀,这就是最大的战争理由。
春秋时代,战场上弥漫着彬彬有礼的贵族气息,交战双方总是寻找自己说得过去的战争理由,虽然如同宋襄公一样,愚昧到极点的仁义措施是被人耻笑的,但只要有机会,贵族们总是希望把锋利刀剑裹上一层糖果,把恶狠狠的势不两立包裹上一层礼仪道德。
两国交战,战场上分个你死我活,到无可厚非。谁胜谁败,纯粹是自己的力量强弱造成的,但如果正面战场上打不过,却要施展卑劣的刺杀行为,这在统军将领们看来,是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他们能够承认战场上的失败,却不能容忍敌方将领使用刺杀手段来让自己取得胜利,毕竟,所有的统军将领都怕这一点。
兵临城下,齐策驾着战车来到城门口一箭之地,他慷慨激昂的谴责楚国的卑劣行为,并责骂楚国在正面战场上无法取胜,竟然派遣刺客企图刺杀霸主国的元帅赵武……
当然,这起刺杀行为究竟谁是幕后指使,晋国人已经懒得细究,但刺杀的是楚人,刺杀之后,获益者是楚国国王,所以从逻辑学上说:这场刺杀行为理所当然是出于楚王的指使……至少楚王支持的舆论范围,纵容了这种刺杀思想。
第二百四十四章 都兵临城下了
遭遇过石弹打击的楚军将士惊恐地大声喊叫,他们喊出的话毫无意义,只是一片惊叹声,那片叫声尚未终结,顿时,整个江面再次鼎沸起来,无数石弹落入江中,掀起巨大的浪花,浪头冲入楚军战船,战船左右摇摆不停,子木立脚不住,也滚倒在地,幸亏左右侍卫手疾,在甲板边沿按住了他。
一枚圆形的陶弹砸在子木船头,陶弹随即碎裂,碎片腾飞,弹落点,木材被解离成一条条纤维,木刺横飞,遭受巨大暴击的战船在江面上打了个转儿,船身横了过来,站不稳的楚军士兵仿佛被击倒的保龄球,在甲板上滚成了一片……
然而,灾难并没有终止,水面上,齐策敲响了晋军的鼓声,晋国人的战船船头安放着一具扭力投石车,船身左右依次叠放着数件轻便的床弩,这些床弩按照不同的角度调校开,等岸上投石车为他们争取了重整旗鼓的时间后,晋军战船发威了,无数只燃烧着的巨大弩箭乌压压从晋国战船上飞起,扑向了楚军战船……
在这个“钩子”都能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代,床弩与投石车的搭配,简直是原子弹与氢弹一类的武器,巨型的燃烧弩箭以及装满燃烧油脂的陶弹,不计代价地倾泻在江面上,掀起巨大的浪花……赵武制作战船,向来是求大求阔,而出军的战船大小不一,江面上掀起的浪花虽然令晋军的战船飞尘颠簸,但对楚军来说,这些浪花对他们的小船是非常震怒的。
夹杂着投石车的攻击,是晋国人源源不断地火箭,由于棘轮的存在,晋国的弩兵无需多少力气就能往复射击,身为霸主国,掠夺天下财富供自己享受,晋国专业的士兵仿佛从不在乎战争器械,他们拿制作精良的火箭当不要钱的江水一样,尽情地向楚军发射,战争进行到这里,整个江面都在燃烧,时不时落下的石弹,更让整个江面都在沸腾,无数江里的鱼泛起了白肚皮,浮上水面,跟这些可怜的鱼交相辉映的是,一艘艘支离破碎的楚国战船,以及满江浮沉的楚兵尸首。
陆地上,晋国人继续在挺进,离江边不远的地方,楚王的弟弟公子围带领楚国最后的精锐、也是楚国从南方撤下来的最后兵力,迎战晋国联军。
赵武已经疯了,一下以乌龟流著称,擅长防守反击的他,这时摆出的是全攻阵型,武卫军与楚军前锋稍一接触,赵氏常备领主武装立刻从阵型间隙向前推出,两个师的赵氏领主武装这次是以全骑兵亮相,当赵军骑兵接近楚军前锋的时候,无数赵兵跳下了战马,他们操纵着马背上的一个装置,只听一阵类似投石车发射的嗡嗡声,天空中万石飞舞,强劲的石弹像一阵瓢泼大雨,倾泻在楚军前茅身上。
这些石弹都不大,大多数是一群鹅暖石,楚军前茅的车士甲衣虽然厚重,但在这一片瓢泼大雨的袭击下,他们条件发射地停住了战车,用双臂遮挡脸庞,咬牙承受着石弹。
这还没完,马背上那件武器持续不断地倾泻着石弹,石弹落在楚军身上,撞击着楚军精良的铠甲,发出雨打芭蕉一样的密集的噼啪声,这时的楚军光顾着应付晋国人的石弹打击,没有听到晋国军中鼓号的变换。
晋国军中,战鼓齐鸣,势如山崩。赵氏精锐武士开始冲击了,领头的赵氏武士一边冲锋,一边发着口令:“枪竖直……预备……枪放平……全速奔驰,冲击!”
随着晋国士兵的号令,起初,晋国骑兵的重骑仿佛一座移动的森林,枪杆比林木还茂密,直直的竖立在阳光下;紧接着,枪尖放平了,晋国人仿佛一座移动的浪潮,带着不可阻挡的气势,那道钢铁洪流向滚石下山一般,向楚国人碾压过来。
剧烈的冲撞紧接着发生在两军分线上,枪杆战争,楚军士兵被撞飞,赵军士兵站来翻倒,整个天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叫嚷声,有声嘶力竭的呐喊,有绝望的呻吟,有剧烈的碰撞声,有兵器清脆的碰撞声,有血液的飞溅声,钝器的打击声……
不等楚军反应过来,赵兵第二彻的冲击到了,他们冲到了两军分线,轻提一下马缰,战马越过横陈在阵线上的尸体,或者加快马速,穿过激战的双方士兵,顺着楚军的缝隙钻入楚国阵线,剧烈的撞击使得赵兵的骑枪断折,赵武的赵兵毫不犹豫的放弃骑枪,并随身抽出第二件武器,或锤,或刀,或斧,就地砍杀起来。
之前,赵武曾记得他在现代,曾在军事论坛上见过网友们讨论西方骑兵与东方骑兵的不同发展方向。骑兵巨大的冲击力是不可忽视,在撞击过程中,骑兵自己手里持的枪是对骑兵本身最大的伤害,因此,中国骑兵与西方骑兵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西方的骑兵发现了苹果木,苹果木容易碎裂的特性,使得西方骑兵找见了保护骑兵手臂的最佳枪杆,他们用苹果木作为骑枪的材料,走上了重型骑兵的道路——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苹果木是一种外来植物,由于本土没有苹果,这种植物,或者说苹果传入中国的时间太晚,为了不让骑兵冲击时,由于枪杆的坚韧,撕伤骑兵的手臂肌肉……于是中国开始寻求枪杆的弹性。
于是,在唐代,中国骑兵最鼎盛的时期,我们发明了马槊,依靠枪杆的弹性来缓冲骑兵冲击时,枪杆对骑兵手臂的伤害,但马槊制作台费工夫,于是,自唐以后,中国骑兵的发展方向在普遍得向轻骑兵以及弓骑兵转换,于是就形成了东方骑兵与西方骑兵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在论坛上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有位大侠也曾提醒到,其实,中国也有相应替代苹果木的木材,比如椿树,也有类似苹果木一样容易碎裂的特性,完全可以依靠碎裂时吸收的势能冲击,保护骑兵的手臂。
赵武在发展骑兵的时候,这种从无到有发展过程是他历经改革,在与齐国人的交战中,赵氏骑兵因为骑枪过于坚韧,使得他久经训练的骑士最终成了一次性兵儒,在交战当中,赵武偶然想起这段搞笑的事情,于是,赵兵的骑枪开始悄悄更换,这次来南作战,赵氏骑兵大多更换了椿树枪杆,在骑兵冲击中,科学展示了它应有的威力,初次冲锋,赵兵胳膊受伤的不多,大多数冲入楚军阵中的骑兵还有能力抽出第二件武器,与楚军继续鏖战。
等第二彻攻入楚军阵线,赵军的第三彻也接踵而至,他们用四米长的骑枪猛烈冲击楚军阵线后,立刻丢弃了折断的长枪,开始用第二件武器攻击身侧楚军士卒。
楚军统兵的将领公子围目瞪口呆,此时,赵军第六彻已经更深得嵌入楚军阵营,而武卫军继续向前推进,前锋已经接近鏖战的双方阵线。公子围看着混战的场面,感到难以理解,他回顾左右,惊愕地质询伯州犁:“不是说晋国人最讲仁德吗,两军相遇,晋国人连相互致词都不顾,直接攻入我军阵中,这是什么道理?”
曾经“上下其手”的伯州犁翻了个白眼,他不好说楚国人也没有致宣战词就攻击了晋国水军,也不好说两军本来就处于战争爆点,一见面就大打出手,本来就是战争的本质,此时此刻,他只能说:“公子忘了,赵武子以擅长突击为名,一见面就发动全力突击,这才是赵武子的本色。”
说话这工夫,晋军的本色已经显露无疑,赵军骑兵深入到楚军阵中,开始向两翼扩张,而武卫军顺着赵氏骑兵腾出的进攻通道,狂野地攻入楚军本阵。
随着武卫军的进攻,宋国人与郑国人也到了,他们本来想稍稍观望一番,但他们身后是被赵武责骂过的鲁国军队。鲁军统帅叔孙豹被赵武骂得不好意思,鲁国深受晋国的大恩,此时此刻,晋国人需要他们流血了,叔孙豹已经有了阵亡的觉悟,他赤红着眼睛,连番催促鲁军:“伯国活我者,如今伯国发怒了,我死了,鲁国才能生存下去,那么就让我阵亡吧,诸军,请让我们用鲜血保持鲁国的存续。”
鲁国在后面催得紧,宋国与郑国的军队立脚不住,只得被鲁国军队驱赶着迎向楚军侧翼,他们刚与楚军接触,鲁军已经呐喊着,视死如归的冲向楚军阵营。
说话这工夫,战场的形势已经剧烈变化,楚国公子围茫然四顾,他惊慌失措地询问曾经的晋国逃臣伯州犁:“我早听说过赵武子擅长突击,但一直以来,赵武子与我们楚国打的是中规中矩的正面交锋,没想到……没防备……”
伯州犁终究是晋国人,晋国表现得越强大,越不可抵挡,他在楚国的利用价值越大,所以听到公子围这番话,他微笑地反问:“难道赵武子现在打的不是正面突击?”
公子围噎了一下,喃喃说:“我总以为,所谓突击就是卑劣的侧击……”
伯州犁努力抑制住自己的笑容,望了一眼战场:“公子打算现在继续投入兵力吗?”
公子围望了一眼战场形态,摇头说:“败局已经无法挽回,我们的中军已经动摇,晋国人士气如虹,后续的军队正在源源不断的投入,失去了蒋县,我们唯有郢都可以守卫了,我不能把宝贵的军力消耗在野战中,晋国人可是野战无敌的存在……撤军吧。”
水面上依旧在鏖战,令尹子木指挥着楚国的水师奋勇向前,期望贴近晋国的战船,展开近战,齐策见楚国战船急切想要近战,他阴险地一笑,喝令:“准备油艇,楚军既然想靠近,我们且让他靠近。”子木刚开始亲自擂鼓,指挥楚军顺流冲下,晋军鼓号变动的时候,他侧耳倾听鼓号的变幻,虽然不知道晋国人鼓号究竟什么意思,但见到沿途晋国战船没有拼死拦截,子木心中一寒,立刻命令:“举桨,往回划,快往回划。”
这么一耽搁,无数的火流星飞舞过来,子木的坐舟躲避不及,也挨了几枚火油弹,熊熊的大火在船上燃烧起来。
船虽然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但真要燃烧起来的话,近在咫尺的江水却无法利用,因为船的船板不高,从甲板上掉下木头,再从江心打上谁来,是件很费事的事情,楚军一边慌张地逆水向上游划动,一边手忙脚乱地补救甲板上的物体,正慌乱间,忽然有楚军过来报道:“令尹,远处江面上出现了吴国船只!”
子木谈了口气,扭头望着岸边,左右向他提醒:“令尹,公子围已经开始撤军了。”
子木绝望地跺了跺脚:“公子围撤了,我们岂不是在孤军奋战了,今天你我恐怕回不去了”
楚军的战船在上游,船只顺流而下攻击晋国人,进攻的时候还好说,撤退的时候反而要竭尽全力,一百年后的墨子分析楚国的水军形态时,曾说过:楚军居于上游,一旦胜利了,下游的吴军反而会趁着水流逃窜,使得吴军即使失败,也能把大部分的兵力撤回去,因为他们战败后不过是让战船顺水漂流而已,便于逃跑。而楚军则不一样,他们一旦战败,再想逃跑,则要吃力的多,所以楚军与吴国人打水仗,胜则小胜,败则大败。
现在这种态势,正是墨子一书中描述的情节,位于下游的晋国人吃力地应付楚军,与此同时,从下游赶来的吴国人,逆水而上,吃力地对楚军发动进攻,而楚军士兵越打越少,想转身逃跑,也凑不够划桨手,致使战船的速度越来越慢。
随着公子围的退走,晋军将主力越来越多地调到江边,江岸上遍布远程武器,没有操作远程武器的士兵则用弓弩向江中射击,回程的路都楚国人来说很艰难,他们稍有松懈,战船就被水流冲下……
日落时分,楚国半数战船沉没,令尹子木阵亡,坐舟被晋国人击沉。楚国水师活着逃出去的不足四分之一。
晋军推及到蒋县城下,赵武还在纳闷:“不对啊,公子围明明还能战斗,怎么会突然撤走,他撤得好蹊跷?”
子产目光深邃:“楚国有灾祸了,公子围是故意的,他连声招呼都不打,单独撤军,使得子木身陷我军弓弩阵中,这说明公子围有野心了,我猜今后楚国一定有夺位战争。”
赵武眼睛一亮,他转向叔孙豹,询问:“叔孙穆子也是这么看吗?”
叔孙豹点头:“丢下一位令尹单独撤军,这对于楚军来说也是首次,如果公子围没有什么想法,他一定不会如此大胆。”
赵武又把目光转向中行吴,转向齐策:“那么,也就是说:这一仗过后,我晋国二十年之内不用担忧楚国。”
*************
周灵王二十四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去世一年后,葬于防(今曲阜县东二十五里处之防山,今称梁公林)。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携孔子移居鲁国的首都曲阜阙里定居,孔子当时五岁,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他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这年冬,赵武子攻楚,史载,他围困郢都三年,只为索要风胡子制作的太阿剑。
当然,真是的历史并不像小说演绎一样天马行空,各国联军推进到郢都城下,楚国兵力困窘,只能闭城自守。联合了吴国联军的炎黄集团可谓兵强马壮,天下各国诸侯都派军参战了,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所以,雄伟的楚国都城遭遇的是全世界的围攻,郢都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依旧雄伟,但却显得势单力孤。
吴国国君余昧最后才加入了战斗,他是因晋国召唤而参战的,晋国人攻下了沈国之后,派人去诸舒国挑拨离间,使者顺便越过了诸舒国,联络吴国的势力,余昧刚刚继承君位,正需要霸主国的政治支持,所以他匆匆与晋国的赠嫁公主举行婚礼之后,便迫不及待的携带吴国全部军力逆流而上,恰好参与了晋楚水战的尾声。
吴国的参战,等于让炎黄集团的军事力量打破了南北地域的间隔,在吴国的示范作用下,南方诸多小国被吴国胁迫,不得不赶到郢都城下,参与这场世纪大战。
世纪大战的开场是用一柄罕世宝剑作为开场白的,这柄剑名叫“太阿”。
细论起来,太阿剑并不见得比赵氏冶炼出的共析钢骑兵剑更加出色,但这场战争总要有个理由,霸主国元帅遭到刺杀,这就是最大的战争理由。
春秋时代,战场上弥漫着彬彬有礼的贵族气息,交战双方总是寻找自己说得过去的战争理由,虽然如同宋襄公一样,愚昧到极点的仁义措施是被人耻笑的,但只要有机会,贵族们总是希望把锋利刀剑裹上一层糖果,把恶狠狠的势不两立包裹上一层礼仪道德。
两国交战,战场上分个你死我活,到无可厚非。谁胜谁败,纯粹是自己的力量强弱造成的,但如果正面战场上打不过,却要施展卑劣的刺杀行为,这在统军将领们看来,是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他们能够承认战场上的失败,却不能容忍敌方将领使用刺杀手段来让自己取得胜利,毕竟,所有的统军将领都怕这一点。
兵临城下,齐策驾着战车来到城门口一箭之地,他慷慨激昂的谴责楚国的卑劣行为,并责骂楚国在正面战场上无法取胜,竟然派遣刺客企图刺杀霸主国的元帅赵武……
当然,这起刺杀行为究竟谁是幕后指使,晋国人已经懒得细究,但刺杀的是楚人,刺杀之后,获益者是楚国国王,所以从逻辑学上说:这场刺杀行为理所当然是出于楚王的指使……至少楚王支持的舆论范围,纵容了这种刺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