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袁绍的烦恼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旭决定带部分兵马去司隶,阻挠曹操挟制天子,得到了郭嘉和沮授两人一致赞同。
早先,他们不能理解王旭为何超越常理般忌惮曹操,但经过上次唐子山一役,再观察当下曹操在中原打出的局势,使他们完全体会到了曹操的可怕,已将其定为荆州第一大敌。
自荆南兴起义兵以来,虽一路坎坎坷坷,却也从未遭受唐子山一役般惨败。
那一战,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来看,都是一败涂地。当时若非中原局势不明,曹操无力久驻荆州,恐怕未必能等到力挽狂澜之机。相比较起来,尽管河北袁绍实力更为雄厚,但危险性却小一些。
因此刻临近年关,天下各地无不偃旗息鼓,三人争对当前局势商议一番,最终定计。当由王旭书信一封,劝袁绍营救天子,同时只要曹操一动,便立刻抢先出兵司隶。
此后,王旭挥毫疾书,当场洋洋洒洒写下长达两千余字的书信,但此事并没有公开,其余文武全不知晓。此后一个多月,年关前后,荆州皆安定无事,繁忙的文臣武将也与家人齐聚,享受难得的安逸时光。
河北,冀州魏郡郡府,邺城!
冰冷的北风呼啸,刺骨般寒冷,下着鹅毛大雪,给大地铺上一层亮丽的银装,即便是袁绍那奢华的议事厅,也同样无法全然抵御风寒。武将还好,身上的战甲掩盖了内里的衣物,但文臣们却是裹着厚厚的棉衣。脸上的皮肤因寒风的侵蚀而紧紧收缩。
袁绍的帅位铺着厚实的虎皮。其人身上则穿着狗毛长衣。这些年的征战,在其脸上增添无数风霜的痕迹,与当初诸侯讨董时的他相比,已显得更为成熟。
此刻,他正拿着一张白色绢帛,威严的目光扫过厅中每一个人的脸庞。“诸公,今日召汝等前来,是因为荆州王子阳来信。劝本将军进军司隶,迎天子来我邺城!不知诸公有何见解?”
颍川人郭图闻言,顿时脸色一变,激动地起身道:“主公,万万不可!”
“为何?”袁绍面色淡然,说:“子阳信中曾言,本将军若迎天子来邺,据河北富饶之地,带甲数十万,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必然争相归附,其本人也愿居于我下。如何不好?”
“主公!”郭图急切接过话。“吾虽不知王子阳此举乃是何意,但迎天子之举却万万不可,大汉皇室已经没落,为时已久,如今要主公欲要让它复兴,岂不是太困难了吗!当今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各据州、郡,部下人马动辄数以万计。”
“这正是秦失其鹿,先得者为王的时机。现在,要是把天子迎接到自己身边,一举一动都要上表奏请服从天子,那岂非主公权力减轻?不服从,则要蒙受违抗圣旨的罪名,得不偿失,这绝非上策!若……”
“一派胡言,郭图,你这是大逆不道!”逢纪没等其说完,已是气得面色铁青,当场痛斥。“袁公祖上,世食汉禄,四世三公,得圣眷恩宠,忠君爱国,汝此言岂非陷袁公于不忠不义,受天下人责骂?”
“如今袁公已基本平定冀州地区,兵强马壮,将士听命,如果向西去迎接天子,迁都邺城,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积蓄兵马,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叛逆,天下有谁能与袁公对抗?那上得忠君之名,下有百姓赞颂,岂非流传千古之伟业?”
“哼!”厅中另一人顿时怒目而视。此人面貌儒雅,颇有智者之相,正是与郭图亲近的谋士辛评,他看了逢纪一眼,不甘示弱地反驳。“逢元图背主小人尔,何言忠义?”
“你此话何意?”逢纪瞬间怒目圆瞪,狠狠地看着辛评。
辛评毫不畏惧地与其对视,直言道:“汝为主公家臣,不思为主公着想可谓不忠!主公待你不薄,文武尊敬相信于你,可你却出此妄言,置诸公于不顾,此乃不义!”
逢纪当场气得血气上升,脸色通红,喏喏地说不出话来。
其旁边审配见状,立刻出言帮腔:“仲治言重了,元图一片为主之心,何来不忠不义?劝主公西进乃是顺大义民心,主公可得百世之美名,又可权倾于当世,有何不可?此举既忠于大汉,又忠于主公,还令在座诸公皆得美名,堪称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郭图再次反驳:“这是何话?汉室衰微,天下还有几人尊汉?即便迎得陛下……”
一时间,整个议事厅都吵吵嚷嚷,两边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德,你争我夺,寸步不让。
其实除了本身想法不一样外,两边如此争执的原因,还有两个派系的争斗。
郭图、辛评等人为首乃是一派,审配、逢纪等人为首又是一派,两边的争斗也不是一时半刻,这是由于冀州平定时,袁绍乃是走了捷径所造成。
这些人中,有些是早先依附于他,随其共同起兵,而有很大一部分,却是当初怂恿韩馥献出冀州,后来集体投诚的。
这便形成了两个派别,加上他们本身都掌握着强大的军力和权利,家族势力强盛,谁都不服谁,所以自然斗得厉害。袁绍虽然心中知道,但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他是靠着这些人共同的支持才走到今日,虽然其权威绝对无人可以忤逆,但是却很难平息两方的争端。
即便明面上相敬如宾,可一旦牵涉到具体利益和事宜,很多时候都会起争执。
此刻,两派的领头人物争辩不休,很快就激起更多人争吵,就连将军们也有不少参与其中,一时厅中闹成一团。
袁绍越听越觉得火大,眼见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心中火气上升。“啪”一声巨响。有力的右手已是猛地拍在桌案上。“够了,都安静!”
他发这么大火,让两边的人物瞬间安静下来,彼此不满地怒瞪一眼,倒是坐回了自己位置。
可这寂静下来,难题却仍然没有解决,袁绍能走到今天,也不是愚蠢之人。他心里还是明白道理的。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事儿,实在太过复杂,很难理清。
若按照其自己所想,那当然是没有天子最好,他独自坐拥河北,只待彻底平定幽、并、青三州,便可得四州之地,拥天下富饶,兵力之强盛冠绝天下。再加上河北自古多义士,名臣良将无数。那时挥军南下岂非无往不破、所向披靡?
可让其想法松动的最主要原因,却是王旭的信。
信上说。如今北方,堪称英雄者惟他袁绍与曹操,而他虽然势大,但也还没有到俯视北方群雄的程度。不说别的,黑山张燕尚未全然平定,并州仍处分裂,各太守雄霸一地,青州尚与田楷激战,幽州公孙瓒也难以平定,可说处于四战之境地。
但此刻的中原,曹操却已初步占据兖、豫二州,实力雄厚,迅速强大,若他袁绍不迎天子,曹操必然迎天子。其时,曹操兵强马壮,谋臣良将无数,又得天子之威所助,兖、豫二州必然迅速安稳,此后携天子之令挥军东进,徐州必将是囊中之物,淮南袁术也将紧接着步上后尘。
那时,曹操上得天子威严,下有兵甲钱粮无数,天下何人可敌?只需天子一封诰命,便可定他袁绍为叛逆,河北即便因他威望不乱,但必定民心不稳,各县乡地方官员心中担忧,依附于他的诸侯们也将心生二意。
这长达两千多字的书信虽然没让袁绍尽信,但也确实很担忧。
早先曹操本来是依附于他,后来被刘岱等人迎为兖州牧,这才逐渐脱离控制,随后曹操兵力日盛,双方如今已成合作的盟友关系。
关系虽然依旧友好,可有了后患。
他少年时与曹操为友,心中多少明白曹操本事,此刻中原混乱的局势逐渐安定,曹操势力渐大,对他确实是个威胁。如果在他还没有彻底平定青、幽、并三州之际,曹操率先拿下徐州和淮南,平定中原,那们下一个必然是河北。
正是这种猜忌,逼得他不得不慎重面对王旭的话。可袁绍心中也有疑惑,那就是王旭同样有机会迎天子,为何自己不做,反而支持他去做。
即便王旭在言辞间抬高他袁绍,贬低其自己,说他威望远在其上,甘当他袁绍之下等等,可这些话袁绍是看着痛快,却不会真的全信,能成为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也不是几句吹捧就完全不知方向的人。
眼见厅中安定下来,可没能决定究竟,袁绍终于将目光投向另一拨人。
这群人有早年跟随他的,也有从韩馥那里归顺的,更有后来加入的,只是他们没有加入郭图或者审配中的任何一派,可称为中立。
其中许攸乃是他的老友,他也知晓其学识非凡,当下便将目光定在其身上,缓缓问道:“子远,不知你对此事有何想法?”
许攸老神在在,他对袁绍很了解,知其一时半会儿不可能做决定,所以从头至尾不参与,任由那些人闹腾。此刻见袁绍相问,明白时机已到,当即抚须长笑:“哈哈哈……”
袁绍眉头一皱,有些不太高兴,许攸虽然才华出众,也曾经是他好友,可他就是不喜欢许攸这点。
那就是——张狂!
如今他袁绍已是天下至强的诸侯,而许攸是他臣子,却时常见面不参拜,回话不行礼,自恃清高,特立独行,让其心中颇为不快,只不过毕竟早年已知晓其性格,倒也一直忍让。
很快,袁绍的眉头疏开,微笑着询问:“子远大笑,可是有妙想?”
许攸虽然自视甚高,但还是对辅佐袁绍颇为用心,当即目光灼灼地说:“袁公,此事何须再议?迎天子之事乃理所当然,何有放过之理?”
“天子虽驾临邺城,可尚且年幼,袁公理当为丞相,总摄天下军政,平定天下之乱。是时,袁公得天子之令,并州顷刻间便可平复,各地太守诸侯,谁敢不从?可先行安抚,待时日久之,以天子之令遣人调其离开,散其部曲,交托亲信治理,岂非不费一兵一卒?”
“青州田楷乃公孙瓒所任,但公子袁谭领兵与其征战数年,已使其为强弩之末,若再得天子之威,百姓归心,又有县乡归附,不需多久便可拿下。那时仅余幽州公孙,可他只是一勇夫,不明义理,已失去民心,朝廷一声诰命,必定让其彻底孤立,我等再挥军平定,岂不容易?”
“如此一来,袁公尽得四州之地,治理一两年,便得兵甲钱粮无数,民户之多冠绝诸侯。此后,再挟天子之令兵进中原,各大小县乡便会尽皆归附,待击溃各大诸侯部曲,自可轻易定鼎天下!”
说到最后,许攸还若有深意地接了句:“那时,袁公功高盖世,威望无二,天下必在手中。”
袁绍狠狠一颤,他听懂了许攸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许攸这番话是有道理的,袁绍顾忌的不过是天子来朝,平添变数,受到制肘。历史上他最终没有赞同许攸等人的建议,但如今,这些意见加上王旭的书信,却起到了扭转其心中天平的作用。
虽然喜谋无断的性格让他一时无法决定,但已经偏向迎天子来邺城。
郭图和辛评还欲反驳,但袁绍挥手制止,两人不敢忤逆他,只得忧心忡忡地坐了回去。
独自思虑良久,袁绍才抬起头来,威严的目光扫过全场,不动声色道:“此事容我细想些时日,再做定夺。”
“袁公!”许攸顿时急了,起身劝道:“如今王旭无意迎天子,正是我等大好时机,若再拖延,恐生变数!其它实力太过弱小的诸侯,似杨奉、张扬等辈难有作为,可以不管,但曹孟德却是大患,如今他刚定中原,正着力安抚治下大小诸侯,整顿集中军力,尚还无心西去,等其准备充分,必然西行!”
袁绍离开的脚步顿了一下,但还是没能下定决心,而且对许攸的态度也不太高兴,当即不耐烦地摆手:“军国大事,本将军自将思虑一番,岂可草率而行?况本将军不过思虑一时半刻,孟德便可整顿兖、豫二州乎?汝无需再多言,都散去吧!”
〖
王旭决定带部分兵马去司隶,阻挠曹操挟制天子,得到了郭嘉和沮授两人一致赞同。
早先,他们不能理解王旭为何超越常理般忌惮曹操,但经过上次唐子山一役,再观察当下曹操在中原打出的局势,使他们完全体会到了曹操的可怕,已将其定为荆州第一大敌。
自荆南兴起义兵以来,虽一路坎坎坷坷,却也从未遭受唐子山一役般惨败。
那一战,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来看,都是一败涂地。当时若非中原局势不明,曹操无力久驻荆州,恐怕未必能等到力挽狂澜之机。相比较起来,尽管河北袁绍实力更为雄厚,但危险性却小一些。
因此刻临近年关,天下各地无不偃旗息鼓,三人争对当前局势商议一番,最终定计。当由王旭书信一封,劝袁绍营救天子,同时只要曹操一动,便立刻抢先出兵司隶。
此后,王旭挥毫疾书,当场洋洋洒洒写下长达两千余字的书信,但此事并没有公开,其余文武全不知晓。此后一个多月,年关前后,荆州皆安定无事,繁忙的文臣武将也与家人齐聚,享受难得的安逸时光。
河北,冀州魏郡郡府,邺城!
冰冷的北风呼啸,刺骨般寒冷,下着鹅毛大雪,给大地铺上一层亮丽的银装,即便是袁绍那奢华的议事厅,也同样无法全然抵御风寒。武将还好,身上的战甲掩盖了内里的衣物,但文臣们却是裹着厚厚的棉衣。脸上的皮肤因寒风的侵蚀而紧紧收缩。
袁绍的帅位铺着厚实的虎皮。其人身上则穿着狗毛长衣。这些年的征战,在其脸上增添无数风霜的痕迹,与当初诸侯讨董时的他相比,已显得更为成熟。
此刻,他正拿着一张白色绢帛,威严的目光扫过厅中每一个人的脸庞。“诸公,今日召汝等前来,是因为荆州王子阳来信。劝本将军进军司隶,迎天子来我邺城!不知诸公有何见解?”
颍川人郭图闻言,顿时脸色一变,激动地起身道:“主公,万万不可!”
“为何?”袁绍面色淡然,说:“子阳信中曾言,本将军若迎天子来邺,据河北富饶之地,带甲数十万,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必然争相归附,其本人也愿居于我下。如何不好?”
“主公!”郭图急切接过话。“吾虽不知王子阳此举乃是何意,但迎天子之举却万万不可,大汉皇室已经没落,为时已久,如今要主公欲要让它复兴,岂不是太困难了吗!当今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各据州、郡,部下人马动辄数以万计。”
“这正是秦失其鹿,先得者为王的时机。现在,要是把天子迎接到自己身边,一举一动都要上表奏请服从天子,那岂非主公权力减轻?不服从,则要蒙受违抗圣旨的罪名,得不偿失,这绝非上策!若……”
“一派胡言,郭图,你这是大逆不道!”逢纪没等其说完,已是气得面色铁青,当场痛斥。“袁公祖上,世食汉禄,四世三公,得圣眷恩宠,忠君爱国,汝此言岂非陷袁公于不忠不义,受天下人责骂?”
“如今袁公已基本平定冀州地区,兵强马壮,将士听命,如果向西去迎接天子,迁都邺城,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积蓄兵马,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叛逆,天下有谁能与袁公对抗?那上得忠君之名,下有百姓赞颂,岂非流传千古之伟业?”
“哼!”厅中另一人顿时怒目而视。此人面貌儒雅,颇有智者之相,正是与郭图亲近的谋士辛评,他看了逢纪一眼,不甘示弱地反驳。“逢元图背主小人尔,何言忠义?”
“你此话何意?”逢纪瞬间怒目圆瞪,狠狠地看着辛评。
辛评毫不畏惧地与其对视,直言道:“汝为主公家臣,不思为主公着想可谓不忠!主公待你不薄,文武尊敬相信于你,可你却出此妄言,置诸公于不顾,此乃不义!”
逢纪当场气得血气上升,脸色通红,喏喏地说不出话来。
其旁边审配见状,立刻出言帮腔:“仲治言重了,元图一片为主之心,何来不忠不义?劝主公西进乃是顺大义民心,主公可得百世之美名,又可权倾于当世,有何不可?此举既忠于大汉,又忠于主公,还令在座诸公皆得美名,堪称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郭图再次反驳:“这是何话?汉室衰微,天下还有几人尊汉?即便迎得陛下……”
一时间,整个议事厅都吵吵嚷嚷,两边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德,你争我夺,寸步不让。
其实除了本身想法不一样外,两边如此争执的原因,还有两个派系的争斗。
郭图、辛评等人为首乃是一派,审配、逢纪等人为首又是一派,两边的争斗也不是一时半刻,这是由于冀州平定时,袁绍乃是走了捷径所造成。
这些人中,有些是早先依附于他,随其共同起兵,而有很大一部分,却是当初怂恿韩馥献出冀州,后来集体投诚的。
这便形成了两个派别,加上他们本身都掌握着强大的军力和权利,家族势力强盛,谁都不服谁,所以自然斗得厉害。袁绍虽然心中知道,但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他是靠着这些人共同的支持才走到今日,虽然其权威绝对无人可以忤逆,但是却很难平息两方的争端。
即便明面上相敬如宾,可一旦牵涉到具体利益和事宜,很多时候都会起争执。
此刻,两派的领头人物争辩不休,很快就激起更多人争吵,就连将军们也有不少参与其中,一时厅中闹成一团。
袁绍越听越觉得火大,眼见双方闹得不可开交。心中火气上升。“啪”一声巨响。有力的右手已是猛地拍在桌案上。“够了,都安静!”
他发这么大火,让两边的人物瞬间安静下来,彼此不满地怒瞪一眼,倒是坐回了自己位置。
可这寂静下来,难题却仍然没有解决,袁绍能走到今天,也不是愚蠢之人。他心里还是明白道理的。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事儿,实在太过复杂,很难理清。
若按照其自己所想,那当然是没有天子最好,他独自坐拥河北,只待彻底平定幽、并、青三州,便可得四州之地,拥天下富饶,兵力之强盛冠绝天下。再加上河北自古多义士,名臣良将无数。那时挥军南下岂非无往不破、所向披靡?
可让其想法松动的最主要原因,却是王旭的信。
信上说。如今北方,堪称英雄者惟他袁绍与曹操,而他虽然势大,但也还没有到俯视北方群雄的程度。不说别的,黑山张燕尚未全然平定,并州仍处分裂,各太守雄霸一地,青州尚与田楷激战,幽州公孙瓒也难以平定,可说处于四战之境地。
但此刻的中原,曹操却已初步占据兖、豫二州,实力雄厚,迅速强大,若他袁绍不迎天子,曹操必然迎天子。其时,曹操兵强马壮,谋臣良将无数,又得天子之威所助,兖、豫二州必然迅速安稳,此后携天子之令挥军东进,徐州必将是囊中之物,淮南袁术也将紧接着步上后尘。
那时,曹操上得天子威严,下有兵甲钱粮无数,天下何人可敌?只需天子一封诰命,便可定他袁绍为叛逆,河北即便因他威望不乱,但必定民心不稳,各县乡地方官员心中担忧,依附于他的诸侯们也将心生二意。
这长达两千多字的书信虽然没让袁绍尽信,但也确实很担忧。
早先曹操本来是依附于他,后来被刘岱等人迎为兖州牧,这才逐渐脱离控制,随后曹操兵力日盛,双方如今已成合作的盟友关系。
关系虽然依旧友好,可有了后患。
他少年时与曹操为友,心中多少明白曹操本事,此刻中原混乱的局势逐渐安定,曹操势力渐大,对他确实是个威胁。如果在他还没有彻底平定青、幽、并三州之际,曹操率先拿下徐州和淮南,平定中原,那们下一个必然是河北。
正是这种猜忌,逼得他不得不慎重面对王旭的话。可袁绍心中也有疑惑,那就是王旭同样有机会迎天子,为何自己不做,反而支持他去做。
即便王旭在言辞间抬高他袁绍,贬低其自己,说他威望远在其上,甘当他袁绍之下等等,可这些话袁绍是看着痛快,却不会真的全信,能成为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也不是几句吹捧就完全不知方向的人。
眼见厅中安定下来,可没能决定究竟,袁绍终于将目光投向另一拨人。
这群人有早年跟随他的,也有从韩馥那里归顺的,更有后来加入的,只是他们没有加入郭图或者审配中的任何一派,可称为中立。
其中许攸乃是他的老友,他也知晓其学识非凡,当下便将目光定在其身上,缓缓问道:“子远,不知你对此事有何想法?”
许攸老神在在,他对袁绍很了解,知其一时半会儿不可能做决定,所以从头至尾不参与,任由那些人闹腾。此刻见袁绍相问,明白时机已到,当即抚须长笑:“哈哈哈……”
袁绍眉头一皱,有些不太高兴,许攸虽然才华出众,也曾经是他好友,可他就是不喜欢许攸这点。
那就是——张狂!
如今他袁绍已是天下至强的诸侯,而许攸是他臣子,却时常见面不参拜,回话不行礼,自恃清高,特立独行,让其心中颇为不快,只不过毕竟早年已知晓其性格,倒也一直忍让。
很快,袁绍的眉头疏开,微笑着询问:“子远大笑,可是有妙想?”
许攸虽然自视甚高,但还是对辅佐袁绍颇为用心,当即目光灼灼地说:“袁公,此事何须再议?迎天子之事乃理所当然,何有放过之理?”
“天子虽驾临邺城,可尚且年幼,袁公理当为丞相,总摄天下军政,平定天下之乱。是时,袁公得天子之令,并州顷刻间便可平复,各地太守诸侯,谁敢不从?可先行安抚,待时日久之,以天子之令遣人调其离开,散其部曲,交托亲信治理,岂非不费一兵一卒?”
“青州田楷乃公孙瓒所任,但公子袁谭领兵与其征战数年,已使其为强弩之末,若再得天子之威,百姓归心,又有县乡归附,不需多久便可拿下。那时仅余幽州公孙,可他只是一勇夫,不明义理,已失去民心,朝廷一声诰命,必定让其彻底孤立,我等再挥军平定,岂不容易?”
“如此一来,袁公尽得四州之地,治理一两年,便得兵甲钱粮无数,民户之多冠绝诸侯。此后,再挟天子之令兵进中原,各大小县乡便会尽皆归附,待击溃各大诸侯部曲,自可轻易定鼎天下!”
说到最后,许攸还若有深意地接了句:“那时,袁公功高盖世,威望无二,天下必在手中。”
袁绍狠狠一颤,他听懂了许攸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许攸这番话是有道理的,袁绍顾忌的不过是天子来朝,平添变数,受到制肘。历史上他最终没有赞同许攸等人的建议,但如今,这些意见加上王旭的书信,却起到了扭转其心中天平的作用。
虽然喜谋无断的性格让他一时无法决定,但已经偏向迎天子来邺城。
郭图和辛评还欲反驳,但袁绍挥手制止,两人不敢忤逆他,只得忧心忡忡地坐了回去。
独自思虑良久,袁绍才抬起头来,威严的目光扫过全场,不动声色道:“此事容我细想些时日,再做定夺。”
“袁公!”许攸顿时急了,起身劝道:“如今王旭无意迎天子,正是我等大好时机,若再拖延,恐生变数!其它实力太过弱小的诸侯,似杨奉、张扬等辈难有作为,可以不管,但曹孟德却是大患,如今他刚定中原,正着力安抚治下大小诸侯,整顿集中军力,尚还无心西去,等其准备充分,必然西行!”
袁绍离开的脚步顿了一下,但还是没能下定决心,而且对许攸的态度也不太高兴,当即不耐烦地摆手:“军国大事,本将军自将思虑一番,岂可草率而行?况本将军不过思虑一时半刻,孟德便可整顿兖、豫二州乎?汝无需再多言,都散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