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盘算濮议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十九章盘算濮议
王静辉想起自己要培养人才后,也不仅感到有些头痛:原来在二十一世纪看那些架空小说的主人公培养人才简直跟玩似的,偏偏到了自己这里居然连这点儿时间都抽不出来。不过好在现在这些孩子还需要打基础,虽然自己对人才非常渴求,但这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解决的。他不需要那些目不识丁的人才,在自己所收养的孤儿当中还很少有像李慎这样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生于贫困之家,平时连饭都吃不饱那还有余钱让他们接受教育?他们当中也就有少数这么十几个还认字,王静辉打算把现在所收养的孤儿当中学习优良的孩子集中到平民医馆来,放到自己的身边进行更细致的培养:如果有人对四书五经做学问感兴趣,那就把他们和李慎放在一起,这些孩子的发展方向便是学者或者是步入仕途;如果有人对医药、机械等科学感兴趣,那就把他们培养成沈括类型的大科学家。
王静辉现在是肚子里面有货,他虽然在另外一个时空是学医学的,但最基本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知识他还是懂的,放在这个时代虽然不敢说能在这些方面称老大,但像他这样的水平估计找不出几个。再加上他那变态的脑袋,来到这个时空后,为了掩饰自己在诗词方面的“才华”,他硬硬的恶补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正统“国学”,自问到科举考场上就算拿不到那个光宗耀祖的状元头衔,拿个进士头衔还是蛮有把握的。他之所以恶补那些四书五经也是为了迎合这个时代读书人,因为今后要经常的和这些“只读圣贤书”的欧阳修、司马光、苏轼之流交往,肚子里面没有点墨水怎么能行?哪岂不是被他们给瞧扁了吗!
王静辉培养这些人才也不是自私的想为我所用,在他的设想中这些孩子就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他这个培育者会一天天老下去,终归有一天会死去,但这些树苗就是他的希望,他们会继承自己的思想,继续从各个方面推动社会的发展,直到历史有一个全新的选择。至于这些孩子长大后从政的时候持有什么样的政治观点他并不担心,最多也不过是点拨一下,他只希望以自己半生不熟的“经验”来影响他们,借着他们的手来给这个可爱的朝代带来一些新的想法,给这个朝代一条全新的选择。
正好这段时间王静辉还算是有空,因为自从他和孙氏兄弟一起修订了《素问》交给校正医书局审议后,来自那些名医的不同意见便如潮水般涌来,光是做解释便忙得他们不亦乐乎,开始的时候审议人员提出的问题还都比较有价值,王静辉不仅对此一一记录在案,并且还引经据典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但后来就有些变味道了,焦点开始转移到某句话出自哪里哪里,这样就没有意思了。王静辉昨天晚上想了想在校正医书局的工作,便觉得自己不能深陷在这样一个泥潭里,他想以后自己干脆把修订后的书直接拿出来让孙氏兄弟来负责收集有价值的意见来参考。
王静辉回想自己在修订《素问》的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自己忙得几乎除了修订医书以外什么事情都没有去做,他也有点懊悔自己过于心急了:想那历史上的校正医书局这么多名医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也不过公开出版了十几本医书,自己不到半个月便把《素问》给拿出来了,自己确实有点过于着急了点。在看看现在校正医书局里面正闹成一锅粥的场面,王静辉就想到:这个《素问》修订版本只是在你们历史成果上修改了一小部分而已,其实和你们的原作相差也不过就这么几十句话就闹成这样,真是不知道这些名医当年是怎么最终敲定最后的版本的。
王静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心思来管《素问》最后结局是什么样子了,因为他发现自己一进校正医书局的藏书楼便如同着了魔一样忘记时间,虽然这样有助于自己医书的提高,但这时间消耗是他不能承受的,因为他发现汴都的天气已经越来越热了!
“该死!怎么把八月的那场大雨给忘了!”王静辉有些懊恼的想到。说句实在话,这场即将到来的雨涝灾害在王静辉所知道的宋朝自然灾害当中算是“小菜儿”级别的了,只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这场灾害甚至不会有人员死亡。但到目前为止,王静辉也只能把这个消息烂在自己肚子里面不敢说出去,毕竟“妖言惑众”这项罪名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他也只有靠自己的个人力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期待事情不会变得很糟糕。
汴都开封自宋朝立国百年来作为首都,其城市化发展非常快,单就说汴都的面积就要比百年钱要扩大一倍以上,王静辉也曾沉浸在这座世上最繁华的都市中。不过当王静辉想到今年八月的那场大于即将到来后,他也发现这座城市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汴都之所以被大雨灌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城市排水系统还是没有跟上整个城市的发展。再加上宋朝人的小资情节非常严重,只要稍微有点实力的人便在自家的宅院中挖池引入活水造景观,这些遍布城市各处的水池若是在平常雨水不大的年份中还能起到蓄水的作用,但要是碰到了超级大雨,那引入活水的源头河水水位暴涨顺流倒灌,反而到成了灾害。
“官私庐舍,毁坏不可胜计,人多溺死。”在这次雨涝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恐怕还是富户居多,因为修建园林引入活水使他居住的地区肯定会低于汴都平均海拔高度,虽然这点儿高度差平时看不出来,但一遇上大雨就显得非常突出了,这使得园林中的水池反而成了泄洪区,怪不得连皇帝老儿的皇宫也被淹的一塌糊涂。不过还是苦了这城中居住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居住环境可不是很妙,富户受灾后还有自救能力,但这些贫民也只有听天由命,尤其是灾后瘟疫兴起的时候,他们的处境就更加糟糕了。
整个汴都的排水系统王静辉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他也不是学城市规划出身,对于这样的问题他是一点也不懂,但他是个医生,对怎样预防瘟疫流行却是很在行。王静辉抽出一张稿纸用鹅毛笔在上面断断续续的写划着:粮食、药材储备……
王静辉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怎么救灾的事情都落到自己的头上了?他自己的本事再大、财产更多,但他可供使用的人却很少!他现在开始惦记着借力了,这件事显然不是徐氏那点儿力量可以解决的了,王静辉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喜欢空谈的朝廷。
现在朝廷中最火的话题便是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提出这一议题,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濮议”在北宋历史上太有名了,王静辉当然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也很清楚要想成就英宗赵曙对自己亲生父亲的小心关键就在慈寿宫里安享晚年老太太手里,如果没有她的点头,英宗赵曙和韩琦一班大臣可要在这个问题上碰个头破血流了。不过相对于八月份的那场雨涝,王静辉并不关心这个,他之所以想起朝堂上正在进行的“濮议”角力,是想借这个机会来争取国家的支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建立他心中所想的国家防疫体系,甚至是国家医疗体系。一旦防疫体系构建完毕,像八月份的那场大雨将不会给大宋带来多少伤害,因为灾后最让人头痛的瘟疫流行问题一旦被遏制,那救灾工作就变得不值一提了。
现在摆在王静辉面前的有两股力量可以供自己借用,第一条当然是颍王赵顼那里了,这家伙是将来的皇帝,虽然自己每次都有点让他失面子,但自己也没有过分的刺激他。王静辉原本只想能够进校正医书局来借阅医书就行了,根本没想当这个七品编修,就是由于赵顼提出来让他当官,自己才当了这个编修的职务;第二条便是韩琦和司马光,韩琦他不熟悉,除了在第一天到校正医书局报道的时候见了一面后就再也没有其他接触了。而他和司马光的联系相比韩琦就要密切多了,至少司马光对自己免费出版《雪梅》月刊很有好感,而且他知道司马光就是在濮议较量中崭露头角的。
濮议较量的结局在历史的记述中充满了一种诡异的感觉,因为这场贯穿英宗赵曙政治生涯的重要庭议居然持续了十八个月之久,估计这是发起者韩琦现在也想象不到的,最终的结局便是慈寿宫的曹太后的一纸诏书便轻而易举的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王静辉看过的历史书中关于这张诏书的来源可是大有问题,都是猜测韩琦、欧阳修结交曹太后身边的宦官趁其酒醉钻了空子。王静辉的解决方案也是这样,不过他要是把这个方法告诉司马光这个以正直方正著称的史学家,那可以想象其后果是什么,所以他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把解决方案交给颍王赵顼以此来换取赵顼对构建国家防疫体系的支持。
正当他在思考如何去运作这件事的时候,书房的门被打开了,一个身穿仆役装束的孩童端着一壶茶水走了进来,王静辉一看不是往常给他端茶的孩子,而是李管事的儿子李慎!这让王静辉感到十分惊讶说道:“慎儿,怎么是你来干这些粗活?管家呐?你把他叫来!”
李慎说道:“先生你不用找管家了,这是我应该做的!父亲说过让我过来跟着你!”
王静辉望着李慎那张还充满童趣的脸庞走到他的身旁笑着说道:“慎儿你还小,需要抓紧时间学习,这样将来长大了才能更好的帮助你爸爸和我!”话一说出口,他就自己都觉得好笑,好像二十一世纪的家长教育孩子那样的口吻,他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等过几天就会有一批和你一样大的小朋友来和你做伴一起学习,到时候叔叔会请一个老师专门教你们读书。”
李慎却说道:“父亲说过了,让我跟在你身边看着你做事!我读过书不用和他们在一起让老师教了。”
王静辉听后一愣神问道:“那好,你说给叔叔听听你到底读过哪些书?”
李慎说道:“《论语》、《春秋》、《尚书》、《孟子》、《大学》……”
“老天!这还是孩子么?这么小就读过这么多的书,恐怕这是神童一级的人物了!”王静辉听李慎的回答后在心中哀叹着,他问道:“慎儿读得书可真多!不过书上面的意思你的都明白吗?书读过之后都记得住吗?”
李慎的脸庞上露出了笑容说道:“都是家里父亲请的夫子教的,夫子夸我就是记性好,书多读两遍我就记住了!”
“晕死!还是人么?感情比我的‘过目不忘’也差不到哪里去啊!”王静辉心中在腹诽眼前这个孩子,这也让他想到了远在金陵的王安石,据说历史上那个著名的神童蔡卞正在他手底下读书吧?只是不知道他的哥哥,那个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蔡京在哪里窝着呢?
王静辉把管家王福叫过来特意嘱咐一下关于李慎饮食起居的安排,还顺便让他通知孤儿院那边教书的夫子们一声,让他们这两天对所有孤儿的功课考察一下,选送其中二十个最优秀的孤儿来这里,王静辉打算亲自出马来教导这些孩子了。这些孩子便是他的希望,当这些从小就受到他的影响并且继承了他头脑中知识孩子长大后,或是步入仕途,或是成为商人、医学家、科学家将会给这个时代带来怎样的改变?
王静辉并不可以预知这些孩子对历史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有多大,他现在最关心的便是朝堂之上的“濮议”,这场争论将会关系这他想象中的防疫体系的建立。他知道英宗赵曙一天没有结束濮议并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他便一天不会罢休,所以才会使濮议持续了十八个月之久,再加上赵曙的身体本来就不好,经过濮议这样的角斗后,他的生命也快要走到尽头了。
王静辉不知道如果他把历史上韩琦等人收买曹太后身边宦官的计策呈送给英宗,如果顺利执行快速的结束这场濮议,那对于北宋的历史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不过从历史上看英宗皇帝虽然执政时间比较短,而且其大部分的时间还都集中在濮议这场争论上,但王静辉从中看到了一样熟悉的东西:英宗赵曙和他儿子神宗赵顼身上都有一种非常相似的品质——执著,不过可惜的是英宗短命,经过濮议后就没有什么作为了。
现在他最关心的便只有两件事情了:一是要知道濮议进行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了;二是赶快把自己心目中的防疫体系以文字的形式写成奏章,到时候好趁着与颍王赵顼打太极的时候扔出去,要不然时间上就有些来不及了。王静辉的奏章也不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防疫体系建立起来,那样实在是不现实,他的目标就是建立城市一级的防疫体系,好对付即将到来的雨涝灾害。
一连几天王静辉难得的出现在城中一些茶馆酒肆当中,自从他来到汴都开封后还没有这么悠闲过,不过这几天来茶馆是为了探听消息,看看外界对朝堂之上正在进行的“濮议”有什么反应,以此来判断现在朝堂上众位大臣争吵的激烈程度。虽然这着是王静辉根据武侠小说中学来的,不过确实很好使,也许是跟皇帝做邻居的缘故吧,汴都百姓平常最多的话题便是哪位大臣如何如何,皇帝老儿的反映如何如何,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再加上几个读书人在一旁高谈阔论一番,这茶馆中的政治气氛别说还真浓厚!
当然王静辉蹲在茶馆中也不是为了听那些杂七杂八荒诞不经的故事,不过他从茶客的议论激烈的程度上判断朝堂上关于英宗赵曙追授濮王封号的问题上争论还是非常激烈的,自韩琦上书和英宗皇帝出诏书交给太常礼院去讨论后,这个朝廷的官员就完全围绕这件事展开了大讨论,王静辉听了茶客们的议论后苦笑的摇了摇头,心想:“史书中评论宋朝的官员‘专喜迂论,与晋代之清淡,几乎相同’的评价果然不是空穴来风,为了一个死去的濮王追封号竟能把其它国家大事搁置,日后亡国也不是没有原因。”
第三十九章盘算濮议
王静辉想起自己要培养人才后,也不仅感到有些头痛:原来在二十一世纪看那些架空小说的主人公培养人才简直跟玩似的,偏偏到了自己这里居然连这点儿时间都抽不出来。不过好在现在这些孩子还需要打基础,虽然自己对人才非常渴求,但这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解决的。他不需要那些目不识丁的人才,在自己所收养的孤儿当中还很少有像李慎这样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生于贫困之家,平时连饭都吃不饱那还有余钱让他们接受教育?他们当中也就有少数这么十几个还认字,王静辉打算把现在所收养的孤儿当中学习优良的孩子集中到平民医馆来,放到自己的身边进行更细致的培养:如果有人对四书五经做学问感兴趣,那就把他们和李慎放在一起,这些孩子的发展方向便是学者或者是步入仕途;如果有人对医药、机械等科学感兴趣,那就把他们培养成沈括类型的大科学家。
王静辉现在是肚子里面有货,他虽然在另外一个时空是学医学的,但最基本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知识他还是懂的,放在这个时代虽然不敢说能在这些方面称老大,但像他这样的水平估计找不出几个。再加上他那变态的脑袋,来到这个时空后,为了掩饰自己在诗词方面的“才华”,他硬硬的恶补了好长一段时间的正统“国学”,自问到科举考场上就算拿不到那个光宗耀祖的状元头衔,拿个进士头衔还是蛮有把握的。他之所以恶补那些四书五经也是为了迎合这个时代读书人,因为今后要经常的和这些“只读圣贤书”的欧阳修、司马光、苏轼之流交往,肚子里面没有点墨水怎么能行?哪岂不是被他们给瞧扁了吗!
王静辉培养这些人才也不是自私的想为我所用,在他的设想中这些孩子就是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他这个培育者会一天天老下去,终归有一天会死去,但这些树苗就是他的希望,他们会继承自己的思想,继续从各个方面推动社会的发展,直到历史有一个全新的选择。至于这些孩子长大后从政的时候持有什么样的政治观点他并不担心,最多也不过是点拨一下,他只希望以自己半生不熟的“经验”来影响他们,借着他们的手来给这个可爱的朝代带来一些新的想法,给这个朝代一条全新的选择。
正好这段时间王静辉还算是有空,因为自从他和孙氏兄弟一起修订了《素问》交给校正医书局审议后,来自那些名医的不同意见便如潮水般涌来,光是做解释便忙得他们不亦乐乎,开始的时候审议人员提出的问题还都比较有价值,王静辉不仅对此一一记录在案,并且还引经据典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但后来就有些变味道了,焦点开始转移到某句话出自哪里哪里,这样就没有意思了。王静辉昨天晚上想了想在校正医书局的工作,便觉得自己不能深陷在这样一个泥潭里,他想以后自己干脆把修订后的书直接拿出来让孙氏兄弟来负责收集有价值的意见来参考。
王静辉回想自己在修订《素问》的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自己忙得几乎除了修订医书以外什么事情都没有去做,他也有点懊悔自己过于心急了:想那历史上的校正医书局这么多名医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也不过公开出版了十几本医书,自己不到半个月便把《素问》给拿出来了,自己确实有点过于着急了点。在看看现在校正医书局里面正闹成一锅粥的场面,王静辉就想到:这个《素问》修订版本只是在你们历史成果上修改了一小部分而已,其实和你们的原作相差也不过就这么几十句话就闹成这样,真是不知道这些名医当年是怎么最终敲定最后的版本的。
王静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心思来管《素问》最后结局是什么样子了,因为他发现自己一进校正医书局的藏书楼便如同着了魔一样忘记时间,虽然这样有助于自己医书的提高,但这时间消耗是他不能承受的,因为他发现汴都的天气已经越来越热了!
“该死!怎么把八月的那场大雨给忘了!”王静辉有些懊恼的想到。说句实在话,这场即将到来的雨涝灾害在王静辉所知道的宋朝自然灾害当中算是“小菜儿”级别的了,只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这场灾害甚至不会有人员死亡。但到目前为止,王静辉也只能把这个消息烂在自己肚子里面不敢说出去,毕竟“妖言惑众”这项罪名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他也只有靠自己的个人力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期待事情不会变得很糟糕。
汴都开封自宋朝立国百年来作为首都,其城市化发展非常快,单就说汴都的面积就要比百年钱要扩大一倍以上,王静辉也曾沉浸在这座世上最繁华的都市中。不过当王静辉想到今年八月的那场大于即将到来后,他也发现这座城市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汴都之所以被大雨灌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城市排水系统还是没有跟上整个城市的发展。再加上宋朝人的小资情节非常严重,只要稍微有点实力的人便在自家的宅院中挖池引入活水造景观,这些遍布城市各处的水池若是在平常雨水不大的年份中还能起到蓄水的作用,但要是碰到了超级大雨,那引入活水的源头河水水位暴涨顺流倒灌,反而到成了灾害。
“官私庐舍,毁坏不可胜计,人多溺死。”在这次雨涝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恐怕还是富户居多,因为修建园林引入活水使他居住的地区肯定会低于汴都平均海拔高度,虽然这点儿高度差平时看不出来,但一遇上大雨就显得非常突出了,这使得园林中的水池反而成了泄洪区,怪不得连皇帝老儿的皇宫也被淹的一塌糊涂。不过还是苦了这城中居住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居住环境可不是很妙,富户受灾后还有自救能力,但这些贫民也只有听天由命,尤其是灾后瘟疫兴起的时候,他们的处境就更加糟糕了。
整个汴都的排水系统王静辉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他也不是学城市规划出身,对于这样的问题他是一点也不懂,但他是个医生,对怎样预防瘟疫流行却是很在行。王静辉抽出一张稿纸用鹅毛笔在上面断断续续的写划着:粮食、药材储备……
王静辉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怎么救灾的事情都落到自己的头上了?他自己的本事再大、财产更多,但他可供使用的人却很少!他现在开始惦记着借力了,这件事显然不是徐氏那点儿力量可以解决的了,王静辉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喜欢空谈的朝廷。
现在朝廷中最火的话题便是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提出这一议题,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濮议”在北宋历史上太有名了,王静辉当然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也很清楚要想成就英宗赵曙对自己亲生父亲的小心关键就在慈寿宫里安享晚年老太太手里,如果没有她的点头,英宗赵曙和韩琦一班大臣可要在这个问题上碰个头破血流了。不过相对于八月份的那场雨涝,王静辉并不关心这个,他之所以想起朝堂上正在进行的“濮议”角力,是想借这个机会来争取国家的支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建立他心中所想的国家防疫体系,甚至是国家医疗体系。一旦防疫体系构建完毕,像八月份的那场大雨将不会给大宋带来多少伤害,因为灾后最让人头痛的瘟疫流行问题一旦被遏制,那救灾工作就变得不值一提了。
现在摆在王静辉面前的有两股力量可以供自己借用,第一条当然是颍王赵顼那里了,这家伙是将来的皇帝,虽然自己每次都有点让他失面子,但自己也没有过分的刺激他。王静辉原本只想能够进校正医书局来借阅医书就行了,根本没想当这个七品编修,就是由于赵顼提出来让他当官,自己才当了这个编修的职务;第二条便是韩琦和司马光,韩琦他不熟悉,除了在第一天到校正医书局报道的时候见了一面后就再也没有其他接触了。而他和司马光的联系相比韩琦就要密切多了,至少司马光对自己免费出版《雪梅》月刊很有好感,而且他知道司马光就是在濮议较量中崭露头角的。
濮议较量的结局在历史的记述中充满了一种诡异的感觉,因为这场贯穿英宗赵曙政治生涯的重要庭议居然持续了十八个月之久,估计这是发起者韩琦现在也想象不到的,最终的结局便是慈寿宫的曹太后的一纸诏书便轻而易举的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王静辉看过的历史书中关于这张诏书的来源可是大有问题,都是猜测韩琦、欧阳修结交曹太后身边的宦官趁其酒醉钻了空子。王静辉的解决方案也是这样,不过他要是把这个方法告诉司马光这个以正直方正著称的史学家,那可以想象其后果是什么,所以他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把解决方案交给颍王赵顼以此来换取赵顼对构建国家防疫体系的支持。
正当他在思考如何去运作这件事的时候,书房的门被打开了,一个身穿仆役装束的孩童端着一壶茶水走了进来,王静辉一看不是往常给他端茶的孩子,而是李管事的儿子李慎!这让王静辉感到十分惊讶说道:“慎儿,怎么是你来干这些粗活?管家呐?你把他叫来!”
李慎说道:“先生你不用找管家了,这是我应该做的!父亲说过让我过来跟着你!”
王静辉望着李慎那张还充满童趣的脸庞走到他的身旁笑着说道:“慎儿你还小,需要抓紧时间学习,这样将来长大了才能更好的帮助你爸爸和我!”话一说出口,他就自己都觉得好笑,好像二十一世纪的家长教育孩子那样的口吻,他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等过几天就会有一批和你一样大的小朋友来和你做伴一起学习,到时候叔叔会请一个老师专门教你们读书。”
李慎却说道:“父亲说过了,让我跟在你身边看着你做事!我读过书不用和他们在一起让老师教了。”
王静辉听后一愣神问道:“那好,你说给叔叔听听你到底读过哪些书?”
李慎说道:“《论语》、《春秋》、《尚书》、《孟子》、《大学》……”
“老天!这还是孩子么?这么小就读过这么多的书,恐怕这是神童一级的人物了!”王静辉听李慎的回答后在心中哀叹着,他问道:“慎儿读得书可真多!不过书上面的意思你的都明白吗?书读过之后都记得住吗?”
李慎的脸庞上露出了笑容说道:“都是家里父亲请的夫子教的,夫子夸我就是记性好,书多读两遍我就记住了!”
“晕死!还是人么?感情比我的‘过目不忘’也差不到哪里去啊!”王静辉心中在腹诽眼前这个孩子,这也让他想到了远在金陵的王安石,据说历史上那个著名的神童蔡卞正在他手底下读书吧?只是不知道他的哥哥,那个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蔡京在哪里窝着呢?
王静辉把管家王福叫过来特意嘱咐一下关于李慎饮食起居的安排,还顺便让他通知孤儿院那边教书的夫子们一声,让他们这两天对所有孤儿的功课考察一下,选送其中二十个最优秀的孤儿来这里,王静辉打算亲自出马来教导这些孩子了。这些孩子便是他的希望,当这些从小就受到他的影响并且继承了他头脑中知识孩子长大后,或是步入仕途,或是成为商人、医学家、科学家将会给这个时代带来怎样的改变?
王静辉并不可以预知这些孩子对历史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有多大,他现在最关心的便是朝堂之上的“濮议”,这场争论将会关系这他想象中的防疫体系的建立。他知道英宗赵曙一天没有结束濮议并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他便一天不会罢休,所以才会使濮议持续了十八个月之久,再加上赵曙的身体本来就不好,经过濮议这样的角斗后,他的生命也快要走到尽头了。
王静辉不知道如果他把历史上韩琦等人收买曹太后身边宦官的计策呈送给英宗,如果顺利执行快速的结束这场濮议,那对于北宋的历史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不过从历史上看英宗皇帝虽然执政时间比较短,而且其大部分的时间还都集中在濮议这场争论上,但王静辉从中看到了一样熟悉的东西:英宗赵曙和他儿子神宗赵顼身上都有一种非常相似的品质——执著,不过可惜的是英宗短命,经过濮议后就没有什么作为了。
现在他最关心的便只有两件事情了:一是要知道濮议进行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了;二是赶快把自己心目中的防疫体系以文字的形式写成奏章,到时候好趁着与颍王赵顼打太极的时候扔出去,要不然时间上就有些来不及了。王静辉的奏章也不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防疫体系建立起来,那样实在是不现实,他的目标就是建立城市一级的防疫体系,好对付即将到来的雨涝灾害。
一连几天王静辉难得的出现在城中一些茶馆酒肆当中,自从他来到汴都开封后还没有这么悠闲过,不过这几天来茶馆是为了探听消息,看看外界对朝堂之上正在进行的“濮议”有什么反应,以此来判断现在朝堂上众位大臣争吵的激烈程度。虽然这着是王静辉根据武侠小说中学来的,不过确实很好使,也许是跟皇帝做邻居的缘故吧,汴都百姓平常最多的话题便是哪位大臣如何如何,皇帝老儿的反映如何如何,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再加上几个读书人在一旁高谈阔论一番,这茶馆中的政治气氛别说还真浓厚!
当然王静辉蹲在茶馆中也不是为了听那些杂七杂八荒诞不经的故事,不过他从茶客的议论激烈的程度上判断朝堂上关于英宗赵曙追授濮王封号的问题上争论还是非常激烈的,自韩琦上书和英宗皇帝出诏书交给太常礼院去讨论后,这个朝廷的官员就完全围绕这件事展开了大讨论,王静辉听了茶客们的议论后苦笑的摇了摇头,心想:“史书中评论宋朝的官员‘专喜迂论,与晋代之清淡,几乎相同’的评价果然不是空穴来风,为了一个死去的濮王追封号竟能把其它国家大事搁置,日后亡国也不是没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