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李宽拜将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19
接着,两人又闲聊了一阵。姬丹知道秦开对燕国的功劳之大,几乎可以与秦国的司马错相提并论。以前姬丹不知道秦怀玉便是秦开的孙子,现在知道了,又觉得亏欠他了什么,便说道:“秦兄,我要去出一趟远门,就把赵勇留在你这里,每天陪你练武。我相信你,总有一日你也能和秦开将军那样沙场杀敌!”
“将赵师傅留在这里?这怎么好意思,我家可供养不起这么好的武师。”秦怀玉有点受宠若惊地说道。
“你别担心,我不要你钱。我也是燕国人,一向敬重为国出过力的大将军。只是自己杂务缠身,不能亲自为国杀敌,这就算是我为国做点贡献吧。”
辞别了秦怀玉,姬丹回到蓟城,便派人去查访了一下,找到了这户户主叫秦琪的人家。秦怀玉没有撒谎,秦琪确实是秦开的儿子,秦琪也曾经做过秦国的旌卫,后来受伤了,便离开军队,回到家中养病,再也没有回到过军队。
去年秦琪也确实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秦舞阳。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秦舞阳从小有胆气,十二岁便在闹市中杀人。后来随荆轲一同前去刺杀秦王,而当时秦舞阳在秦国朝堂上的表现却像个狗熊。
不过对于这些记载,姬丹一向是不全信的,说不定文人为了烘托出荆轲的勇猛,不顾史实贬低秦舞阳也是有可能的。
姬丹没有惊动这一家人。不一定非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才算是成功。让他们安静地过平民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也不失为一种幸福。姬丹如此想道。
不过对于秦怀玉,姬丹倒是希望他能为国做点什么,一则秦怀玉与姬丹有缘,算是莫逆之交。与他交往下来,姬丹感觉秦怀玉心胸坦荡,满怀热情,对功名也颇为渴望。既然如此,作为朋友,姬丹也乐意给他一个机会。
至于这个机会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朝堂上,那就得好好考虑考虑了,姬丹现在也没有想好到底怎么安排。
这边姬丹已经决定亲征,而赵国的主将也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这日早晨,代邑太守府中,李宽正在院中潜心研读李家祖传的那本。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读到这里,李宽抬起头沉吟起来,口中慢慢念叨:"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虽然只过了几个月,此时的李宽与以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之前的李宽虎虎生威,英气勃勃,年级大一点的人一看就会喜欢。
而现在的李宽,英武之气之外还带了一丝沉稳,一丝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特别是他的双眼,以前的目光如清澈的溪水,一眼见底,而现在的目光仿佛一潭深池,一汪深藏蛟龙的深潭。
李宽读书是如此的投入,就树上的叶子掉落下来,落在他的肩上都不知道,连就连其父亲李牧来到他身边了都不知道,直到李牧连叫了三声“宽儿”,李宽这才回过神来。
"父亲!孩儿拜见父亲!"李宽起身对李牧行了个礼。
"嗯,"李牧赞许地点点头,说道:"宽儿,这本书你读得怎么样了?"
"回禀父亲,这本书果然晦涩难懂,孩儿有很多不明白之处。"
"哦,说来听听。"
"就说这里吧,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孩儿就不是很明白。一个将军领兵打仗,就是要打赢,百战百胜,这才是勇武之将。可为何书中却说能胜能不胜才是真正的勇武?"
“孺子可教也!”李牧欣喜地赞赏一句,继续说道:"宽儿能勤加思索,便是走向大将之路的第一步。这句话其中包含着几层含义,非常深奥,不能言明。为父仅举一例:当年代地屡受匈奴侵扰,为父受赵王之命,前来驻守。为父命令军队遇到匈奴兵只准败,不准胜,进入营垒坚守。百姓遇到匈奴突袭,一律快速躲避。宽儿可知为父用意?"
"知道,父亲是为了要引诱匈奴前来,然后用伏兵击之!"李宽不以为意地说道。
李牧不说话,只是含笑看着儿子。李宽突然有所领悟,说道:"哦,孩儿明白了。不胜是为了诱敌,是为了大胜!"
"嗯,"李牧点点头,说道:"这是其中一层意思。"
"那还有什么意思?还请父亲指点。"
李牧摇摇头,说道:"因人言而悟终非真悟。宽儿要细心体会,为父相信你总有所成。"
"是,父亲!"
"好了,你看书也看得差不多了有几个月了,下面要到战场上去体会体会了。"
"战场上?"李宽眼睛一亮,不过马上又耷拉下脑袋说道:"父亲,现在代地没有匈奴兵入侵啊!"
"嗯,上次匈奴兵被我们打怕了,一时不敢过来。不过,为父刚刚接到赵王的命令,秦国准备攻打韩国,命为父前去。为父以身体不适为由,辞掉了。"
"啊?父亲不去,那赵王派谁去呢?让廉颇老将军去吗?"
"廉老将军年事已高,虽然他自己不服老,但是赵王不看好。何况,廉将军现在驻守桑丘,也是个紧要之地。"
"桑丘?就是以前燕国投降过来的城池?"李宽奇怪地问道。
"是。"
"不是说七公主要嫁给燕王了吗?燕王做了赵国的女婿,还需要这样防着吗?"李宽不解地问道。
"宽儿,你要记住,国与国之间永远都是利益为先。也许和亲能解决一时之急,但是时间一长,两国又会成为仇敌。"
"哦,这么说廉老将军是需要守在桑丘。那赵国还有谁可派?"
李牧笑着指指李宽的鼻子说道:"你!"
"我?"李宽吓了一跳,说道:"父亲不是开玩笑吧?我连这部兵法的一成还没领悟,怎么能去领兵?"
"兵法要在应用中才能领悟得更加透彻,为父已经向赵王推荐了你。"
李宽有点兴奋起来,问道:"这么说,我马上要做大将了?"
李牧点点头,神色中有一丝欣喜,有一丝顾虑,说道:"宽儿,这次出兵你虽然是主将,但是还有其他诸侯国会派兵前来。凡事不要出头,多看,多听,以保存赵军实力为上。"
"是,孩儿记下了。"李宽知道李牧说到正经点子上了,急忙正色应道。两人虽为父子,却也是上下级关系,对于李牧的命令,李宽向来是一丝不苟地执行的。
"嗯!"李牧放心地松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听说燕国也会出兵,不知领兵的人是谁?"沉吟片刻,李牧继续道:"我猜应该是昌国君乐闲。"
"乐闲?父亲,以你看此人能打仗吗?"李宽问道。
"当然。宽儿,如果见到此人,你要礼敬有加!"
"是!"
李牧叹了口气,说道:"昌国君也算是燕国难得的将才,不过比起其父乐毅,还是要差远了。"
"哦,这么说燕国无人了?"
"不,燕国有一人,其才不在为父之下,不可小嘘。"
"是谁?"
"就是燕王自己!"
李牧一字一句的说出,李宽听了大吃一惊,说道:"听说燕王年纪比孩儿还小一岁,怎么能如此厉害?"
"奇才天成!"
这一天,李宽受父命,带着一万代地的精兵来到邯郸城外。代地民风彪悍,向来是赵国出精兵的地方。此时邯郸城外除了李宽的一万精兵,还有大队兵马集结于此,在城外扎营。
看着这连绵的军营,据李宽估计,兵马的数量不下十万。见此,李宽便下令大军也在城外扎下营寨。
早有军士报入城内。不久,一名太监来到李宽的军中,其身后还跟着一名将领。这名太监李宽认识,正是与李家很有些交情的李公公,而其身后的将领却不认识。
李公公见到李宽,来不及叙旧,说道:“大王诏书到,李宽接旨!”
李宽一听,急忙跪拜:“臣接旨!”
“秦国出兵伐韩,为共御强敌,寡人命李宽为大将,归度为副将,领兵六万,赴韩国协助韩军拒敌!”
李宽听了心中奇怪,却不动声色,说道:“臣谢主隆恩。”
接过诏书,李宽起身,李公公身后的那位将军上来单膝跪下,说道:“末将归度拜见将军。”
“将军请起。”李宽马上上去扶起归度。虽然这是李宽第一次见到归度,但是对他的大名却早有耳闻,知道也是赵国难得的良将。
接着,李宽转身对李公公问道:“李公公,我看这里集结了不下十万兵马,为何诏书上只说六万?”
“将军好眼力!”李公公赞了一句,解释道:“这里是集结了十万兵马,但是只有其中的一半是为将军准备的。”
“那另外一半…”
“另外一半将由庞援将军指挥,用于防范燕军。”
“防范燕军?”
“是!”李公公继续解释道:“听说燕国也要出兵相助。燕国出兵,必从赵国境内经过,所以要重兵防范。”
“哦!”李宽若有所思,点点头。
s
更新时间:2013-03-19
接着,两人又闲聊了一阵。姬丹知道秦开对燕国的功劳之大,几乎可以与秦国的司马错相提并论。以前姬丹不知道秦怀玉便是秦开的孙子,现在知道了,又觉得亏欠他了什么,便说道:“秦兄,我要去出一趟远门,就把赵勇留在你这里,每天陪你练武。我相信你,总有一日你也能和秦开将军那样沙场杀敌!”
“将赵师傅留在这里?这怎么好意思,我家可供养不起这么好的武师。”秦怀玉有点受宠若惊地说道。
“你别担心,我不要你钱。我也是燕国人,一向敬重为国出过力的大将军。只是自己杂务缠身,不能亲自为国杀敌,这就算是我为国做点贡献吧。”
辞别了秦怀玉,姬丹回到蓟城,便派人去查访了一下,找到了这户户主叫秦琪的人家。秦怀玉没有撒谎,秦琪确实是秦开的儿子,秦琪也曾经做过秦国的旌卫,后来受伤了,便离开军队,回到家中养病,再也没有回到过军队。
去年秦琪也确实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秦舞阳。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秦舞阳从小有胆气,十二岁便在闹市中杀人。后来随荆轲一同前去刺杀秦王,而当时秦舞阳在秦国朝堂上的表现却像个狗熊。
不过对于这些记载,姬丹一向是不全信的,说不定文人为了烘托出荆轲的勇猛,不顾史实贬低秦舞阳也是有可能的。
姬丹没有惊动这一家人。不一定非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才算是成功。让他们安静地过平民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也不失为一种幸福。姬丹如此想道。
不过对于秦怀玉,姬丹倒是希望他能为国做点什么,一则秦怀玉与姬丹有缘,算是莫逆之交。与他交往下来,姬丹感觉秦怀玉心胸坦荡,满怀热情,对功名也颇为渴望。既然如此,作为朋友,姬丹也乐意给他一个机会。
至于这个机会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朝堂上,那就得好好考虑考虑了,姬丹现在也没有想好到底怎么安排。
这边姬丹已经决定亲征,而赵国的主将也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这日早晨,代邑太守府中,李宽正在院中潜心研读李家祖传的那本。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读到这里,李宽抬起头沉吟起来,口中慢慢念叨:"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虽然只过了几个月,此时的李宽与以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之前的李宽虎虎生威,英气勃勃,年级大一点的人一看就会喜欢。
而现在的李宽,英武之气之外还带了一丝沉稳,一丝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特别是他的双眼,以前的目光如清澈的溪水,一眼见底,而现在的目光仿佛一潭深池,一汪深藏蛟龙的深潭。
李宽读书是如此的投入,就树上的叶子掉落下来,落在他的肩上都不知道,连就连其父亲李牧来到他身边了都不知道,直到李牧连叫了三声“宽儿”,李宽这才回过神来。
"父亲!孩儿拜见父亲!"李宽起身对李牧行了个礼。
"嗯,"李牧赞许地点点头,说道:"宽儿,这本书你读得怎么样了?"
"回禀父亲,这本书果然晦涩难懂,孩儿有很多不明白之处。"
"哦,说来听听。"
"就说这里吧,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孩儿就不是很明白。一个将军领兵打仗,就是要打赢,百战百胜,这才是勇武之将。可为何书中却说能胜能不胜才是真正的勇武?"
“孺子可教也!”李牧欣喜地赞赏一句,继续说道:"宽儿能勤加思索,便是走向大将之路的第一步。这句话其中包含着几层含义,非常深奥,不能言明。为父仅举一例:当年代地屡受匈奴侵扰,为父受赵王之命,前来驻守。为父命令军队遇到匈奴兵只准败,不准胜,进入营垒坚守。百姓遇到匈奴突袭,一律快速躲避。宽儿可知为父用意?"
"知道,父亲是为了要引诱匈奴前来,然后用伏兵击之!"李宽不以为意地说道。
李牧不说话,只是含笑看着儿子。李宽突然有所领悟,说道:"哦,孩儿明白了。不胜是为了诱敌,是为了大胜!"
"嗯,"李牧点点头,说道:"这是其中一层意思。"
"那还有什么意思?还请父亲指点。"
李牧摇摇头,说道:"因人言而悟终非真悟。宽儿要细心体会,为父相信你总有所成。"
"是,父亲!"
"好了,你看书也看得差不多了有几个月了,下面要到战场上去体会体会了。"
"战场上?"李宽眼睛一亮,不过马上又耷拉下脑袋说道:"父亲,现在代地没有匈奴兵入侵啊!"
"嗯,上次匈奴兵被我们打怕了,一时不敢过来。不过,为父刚刚接到赵王的命令,秦国准备攻打韩国,命为父前去。为父以身体不适为由,辞掉了。"
"啊?父亲不去,那赵王派谁去呢?让廉颇老将军去吗?"
"廉老将军年事已高,虽然他自己不服老,但是赵王不看好。何况,廉将军现在驻守桑丘,也是个紧要之地。"
"桑丘?就是以前燕国投降过来的城池?"李宽奇怪地问道。
"是。"
"不是说七公主要嫁给燕王了吗?燕王做了赵国的女婿,还需要这样防着吗?"李宽不解地问道。
"宽儿,你要记住,国与国之间永远都是利益为先。也许和亲能解决一时之急,但是时间一长,两国又会成为仇敌。"
"哦,这么说廉老将军是需要守在桑丘。那赵国还有谁可派?"
李牧笑着指指李宽的鼻子说道:"你!"
"我?"李宽吓了一跳,说道:"父亲不是开玩笑吧?我连这部兵法的一成还没领悟,怎么能去领兵?"
"兵法要在应用中才能领悟得更加透彻,为父已经向赵王推荐了你。"
李宽有点兴奋起来,问道:"这么说,我马上要做大将了?"
李牧点点头,神色中有一丝欣喜,有一丝顾虑,说道:"宽儿,这次出兵你虽然是主将,但是还有其他诸侯国会派兵前来。凡事不要出头,多看,多听,以保存赵军实力为上。"
"是,孩儿记下了。"李宽知道李牧说到正经点子上了,急忙正色应道。两人虽为父子,却也是上下级关系,对于李牧的命令,李宽向来是一丝不苟地执行的。
"嗯!"李牧放心地松了口气,自言自语道:"听说燕国也会出兵,不知领兵的人是谁?"沉吟片刻,李牧继续道:"我猜应该是昌国君乐闲。"
"乐闲?父亲,以你看此人能打仗吗?"李宽问道。
"当然。宽儿,如果见到此人,你要礼敬有加!"
"是!"
李牧叹了口气,说道:"昌国君也算是燕国难得的将才,不过比起其父乐毅,还是要差远了。"
"哦,这么说燕国无人了?"
"不,燕国有一人,其才不在为父之下,不可小嘘。"
"是谁?"
"就是燕王自己!"
李牧一字一句的说出,李宽听了大吃一惊,说道:"听说燕王年纪比孩儿还小一岁,怎么能如此厉害?"
"奇才天成!"
这一天,李宽受父命,带着一万代地的精兵来到邯郸城外。代地民风彪悍,向来是赵国出精兵的地方。此时邯郸城外除了李宽的一万精兵,还有大队兵马集结于此,在城外扎营。
看着这连绵的军营,据李宽估计,兵马的数量不下十万。见此,李宽便下令大军也在城外扎下营寨。
早有军士报入城内。不久,一名太监来到李宽的军中,其身后还跟着一名将领。这名太监李宽认识,正是与李家很有些交情的李公公,而其身后的将领却不认识。
李公公见到李宽,来不及叙旧,说道:“大王诏书到,李宽接旨!”
李宽一听,急忙跪拜:“臣接旨!”
“秦国出兵伐韩,为共御强敌,寡人命李宽为大将,归度为副将,领兵六万,赴韩国协助韩军拒敌!”
李宽听了心中奇怪,却不动声色,说道:“臣谢主隆恩。”
接过诏书,李宽起身,李公公身后的那位将军上来单膝跪下,说道:“末将归度拜见将军。”
“将军请起。”李宽马上上去扶起归度。虽然这是李宽第一次见到归度,但是对他的大名却早有耳闻,知道也是赵国难得的良将。
接着,李宽转身对李公公问道:“李公公,我看这里集结了不下十万兵马,为何诏书上只说六万?”
“将军好眼力!”李公公赞了一句,解释道:“这里是集结了十万兵马,但是只有其中的一半是为将军准备的。”
“那另外一半…”
“另外一半将由庞援将军指挥,用于防范燕军。”
“防范燕军?”
“是!”李公公继续解释道:“听说燕国也要出兵相助。燕国出兵,必从赵国境内经过,所以要重兵防范。”
“哦!”李宽若有所思,点点头。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