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第609章 皇帝北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会试之后数日便是殿试,殿试之后便是金榜传胪,这个过程倒是一气呵成,没有迁延。
殿试放榜时,果然不出所料,因为那场弊案风波,往年独领风骚的江西举子和紧随其后的浙江举子,这次的名次大受影响。除了个叫陈循的江西举子奋勇蝉联状元之外,榜眼、探花、传胪皆为福建举子囊括,占了前三十六名中的半数以上,可谓捡了个大便宜。
不过江西浙江毕竟是科举大省,虽然被掐了顶尖的几十名举子,但仍各有二十余人及第,只是名次比较靠后罢了。其中浙江举子中,名次最高的竟是王贤的大舅哥林荣兴,名列二甲二十七名。李寓也中了个三甲同进士,却已经喜出望外了……他对自己的水平有数,若没有那档子事儿,以自己的水平,估计很难侥幸。
无论如何,中了就好,及第之后,便是属于新科进士们的荣耀了,披红游街、赴琼林宴、国子监立题名碑……赚尽了老百姓的眼球,也走进了不知多少大姑娘小媳妇的春闺梦里。真叫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不过这份热闹已经不是大明朝关注的中心了,甚至连这座国都,都已经不是中心了,因为大明至尊永乐皇帝北巡的大驾,在殿试后隔一日,便启程北上了。
永乐皇帝北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事实上,自登极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朱棣在北京的时间比在京师的时间还要长。是以虽然随行文武千余人、军民几十万,大小船只数千艘,但在行在六部的指挥下,各方面却井井有条、并不混乱。
所谓行在六部,是为皇帝北巡而设立的机构,皇帝在哪里,哪里就是行在。朱棣出巡,最短也要离京一年半载,自然不能这么长时间不理国政,更不能将权柄丢开这么久。是以永乐六年,朱棣下旨令礼部另铸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印凡十四颗,印文并加‘行在’二字;又铸内府尚膳、惜薪等司、兵仗等局印凡十六颗,印文并加‘随驾’二字。
设官才会铸印,但皇帝在京时,这些机构并不存在,只有皇帝一出巡,这内外廷三十个机构才从京城各衙门抽调官员开始运转。比如这次皇帝巡狩北京,便以户部尚书夏元吉为行在户部尚书,兼掌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其余内外衙门也各有任命,全都是精明强干之辈,帮助皇帝在离京之后,依然能掌控国事。
这些行在衙门随皇帝出巡后,京城各衙门除了决定权被上收外,其它依然照常运行,在皇太子的统领下照常处理国事。其实汉王遇刺后,皇帝命人把太子叫到北苑,又允许他去汉王那里探视,禁足令便已经解除,只是太子谨小慎微,依然不敢出门罢了。这次皇帝下旨,北巡期间由太子监国,算是正式诏告天下,太子平安无事,父子和好如初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汉王和赵王都是要随驾北巡的,不过这次汉王遇刺,朱棣就把他留在京城养伤,只带了赵王北巡。随驾的还有成国公、宁阳侯、阳武侯等一干勋贵,并夏元吉、蹇义、吕震、杨荣、金幼孜等文臣,几乎是重臣尽出。
纪纲、胡广、杨士奇等一干文武则留京辅佐太子,王贤这个北镇抚司镇抚使虽然权力不小,但还不够资格被皇帝单独安排,既然旨意里没让他随行,自然也在京城留守。
十五这天,王贤随太子送走了皇帝浩浩荡荡的北巡队伍,天快黑才返回京城。皇帝一走,这京城立时显得不那么压抑了,王贤看到太子殿下在返程时,就已经命人卷起车帘了……虽然只是个细微的小动作,却透露着太子如释重负的心情,要知道,在出城时,朱高炽的乘辇可是卷帘低垂,遮盖的严严实实的。
不过也仅此而已,太子并没有着急和臣子们交谈,毕竟父皇前脚刚走,他就是再想找人说话,也不能操之过急。待回到京城时,朱高炽吩咐众留守大臣兢兢业业、不可稍有懈怠,又温声劝勉几句,便叫众大臣散了。
散伙之后,王贤也没回衙门,而是急忙赶回家去,今天他大舅子中进士后,头回到家里做客,他这个当妹夫的怎好缺席?
一行人匆匆回到家,一身青衣小帽的门房一看是二爷回来了,赶忙打开正门,上前拉住马缰,将他的坐骑牵进轿厅。轿厅中,早有人备好了马凳,请王贤踩着下马。再看轿厅中一溜六个奴仆,规规矩矩束手站在那里,登时便显出些名门大家的气息来。
话说王家如今不用和在杭州时比,就和刚进京时相比,也已经是判若两家了。初来京时王家刚刚发达,虽然家财万贯,但却处处透着暴发户气息,府里从杭州跟来的奴仆下人,仗着王贤老娘这个当家的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加上还有个总想着从公中占便宜的侯氏,结果下人们一个个自由散漫不守规矩、偷鸡摸狗、甚至仆役乱搞的事情屡见不鲜,弄得好端端一个大院子乌烟瘴气。林清儿虽然看不过眼,但家里大小事情都是婆婆说了算,她也不好多嘴,只能管好自己院子里的人,至于院子外头,乱就乱去吧。
后来还是闹出几件丢脸的大事,王大娘自己都看不过去了,有心整顿一下,但人心已经散乱,再想收拢起来就难了。王大娘只好求助自己的闺女,银铃却是个晓事的,对老娘道,当年您非要给我二哥娶林家嫂子,为的是什么来着?不就是她一来知书达理,二来曾当过家,是把理家的好手?怎么把媳妇娶到家里来,就不知道用了?
老娘闻言一阵讪讪,她当初虽想得不差,但儿媳进家来,心思却又起了微妙的变化,总之是婆婆媳妇那点事儿,让她总想压着林清儿,生怕自己被儿媳妇给压住了。是以老娘虽然对林清儿客客气气,却总是以她身子弱,需要好生调养好传宗接代为由,不让她管家里的一点事儿。甚至管不过来时,她宁肯让侯氏来管,也不想让林氏插手,结果侯氏那个不省心的,光知道往自己房里敛财,把个家弄得越发不像样。
思来想去,王大娘终于承认,管这么一大家子,自己不是那块料,大儿媳就更不够看了,还是得让老二媳妇管起来……听了婆婆这番安排,林清儿也不矫情,当即领命着手整顿家务。其实这些日子她冷眼旁观,早就把家里的牛鬼蛇神看得透透的了,等得就是老娘交权。她先是跟公公婆婆和大哥大嫂关起门来,把家规一条条定下来,这一商量就是整整两天……
其实家规都是林清儿早就拟好的,按说用不了这么久。主要是侯氏觉着这样一来,自己就没法占公中的便宜,也没法随意安排人了。更重要的是,自己这个做大嫂的,要处处受小妯娌管了,是以总是想着法子挑唆二老,跟林氏架秧子。
好在王老爹是个晓事理的,终于忍不住骂道:“老大媳妇你还晓不晓事理?你这么能,怎么管家管的一塌糊涂,上万两银子的开支都能对不上账?没让你填这个窟窿就够意思了!现在老二媳妇是来给你收拾烂摊子的,还在这絮絮叨叨,
你废话一句就给我滚出去!”
见公公动了真火,侯氏这才不敢再言语,王氏家规这才艰难出炉。
定下规矩,又有了公婆的支持,林清儿自然有了底气,第二天,便把家中下人召集到一起,把他们过往所作的龌龊事儿,一件件搬出来,当场撵走了一半下人,不愿意立即走人的,直接扭送官府,剩下的半数没有作恶,但懈怠无礼的下人也大都吃了板子,或者降等留用。一时间,府中神哭狼嚎,着实吓住了一大群人。
林清儿又明示了家规,命每个下人背诵,十天内背不过的,撵出家门不再录用,日后也会定时抽查,背过又忘掉了的,撵出家门不再录用。对新招进来的下人,也是同样要求。背熟家规的目的是遵守规矩,有违反家规者,轻者罚俸、重者打板子,打过板子便永不录用。
其实林清儿本想跟下人签死契的,那样更好管理,忠诚度也高,未来还能有家生子,那些大家名门都是用这种方式。但这一条老娘坚持不同意,她总觉着儿子这官位来的太易,说不定哪天又打回原形了,学人家大家族蓄养奴仆,花费太高,万一将来有什么变故,砸在手里是个大麻烦。
所以王家的奴仆,大都签的还是十年五年的活契,不过在林清儿的重典之下,王家上下还是显出一些井井有条的章法来,至少比之前乱哄哄的样子强之百倍。等到王贤当上北镇抚司指挥使后,府里下人就更是一片肃然了,唯恐惹得二夫人不高兴,跟二老爷这个可怕的特务头子告状……
不过他们显然多虑了,因为王贤公务繁忙,林清儿从来不拿家里的琐事烦他,有什么事都是自己消化,是以家里的这些风波变化,他全然不知道。只知道自家越来越有大家之风……
会试之后数日便是殿试,殿试之后便是金榜传胪,这个过程倒是一气呵成,没有迁延。
殿试放榜时,果然不出所料,因为那场弊案风波,往年独领风骚的江西举子和紧随其后的浙江举子,这次的名次大受影响。除了个叫陈循的江西举子奋勇蝉联状元之外,榜眼、探花、传胪皆为福建举子囊括,占了前三十六名中的半数以上,可谓捡了个大便宜。
不过江西浙江毕竟是科举大省,虽然被掐了顶尖的几十名举子,但仍各有二十余人及第,只是名次比较靠后罢了。其中浙江举子中,名次最高的竟是王贤的大舅哥林荣兴,名列二甲二十七名。李寓也中了个三甲同进士,却已经喜出望外了……他对自己的水平有数,若没有那档子事儿,以自己的水平,估计很难侥幸。
无论如何,中了就好,及第之后,便是属于新科进士们的荣耀了,披红游街、赴琼林宴、国子监立题名碑……赚尽了老百姓的眼球,也走进了不知多少大姑娘小媳妇的春闺梦里。真叫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不过这份热闹已经不是大明朝关注的中心了,甚至连这座国都,都已经不是中心了,因为大明至尊永乐皇帝北巡的大驾,在殿试后隔一日,便启程北上了。
永乐皇帝北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事实上,自登极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朱棣在北京的时间比在京师的时间还要长。是以虽然随行文武千余人、军民几十万,大小船只数千艘,但在行在六部的指挥下,各方面却井井有条、并不混乱。
所谓行在六部,是为皇帝北巡而设立的机构,皇帝在哪里,哪里就是行在。朱棣出巡,最短也要离京一年半载,自然不能这么长时间不理国政,更不能将权柄丢开这么久。是以永乐六年,朱棣下旨令礼部另铸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印凡十四颗,印文并加‘行在’二字;又铸内府尚膳、惜薪等司、兵仗等局印凡十六颗,印文并加‘随驾’二字。
设官才会铸印,但皇帝在京时,这些机构并不存在,只有皇帝一出巡,这内外廷三十个机构才从京城各衙门抽调官员开始运转。比如这次皇帝巡狩北京,便以户部尚书夏元吉为行在户部尚书,兼掌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其余内外衙门也各有任命,全都是精明强干之辈,帮助皇帝在离京之后,依然能掌控国事。
这些行在衙门随皇帝出巡后,京城各衙门除了决定权被上收外,其它依然照常运行,在皇太子的统领下照常处理国事。其实汉王遇刺后,皇帝命人把太子叫到北苑,又允许他去汉王那里探视,禁足令便已经解除,只是太子谨小慎微,依然不敢出门罢了。这次皇帝下旨,北巡期间由太子监国,算是正式诏告天下,太子平安无事,父子和好如初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汉王和赵王都是要随驾北巡的,不过这次汉王遇刺,朱棣就把他留在京城养伤,只带了赵王北巡。随驾的还有成国公、宁阳侯、阳武侯等一干勋贵,并夏元吉、蹇义、吕震、杨荣、金幼孜等文臣,几乎是重臣尽出。
纪纲、胡广、杨士奇等一干文武则留京辅佐太子,王贤这个北镇抚司镇抚使虽然权力不小,但还不够资格被皇帝单独安排,既然旨意里没让他随行,自然也在京城留守。
十五这天,王贤随太子送走了皇帝浩浩荡荡的北巡队伍,天快黑才返回京城。皇帝一走,这京城立时显得不那么压抑了,王贤看到太子殿下在返程时,就已经命人卷起车帘了……虽然只是个细微的小动作,却透露着太子如释重负的心情,要知道,在出城时,朱高炽的乘辇可是卷帘低垂,遮盖的严严实实的。
不过也仅此而已,太子并没有着急和臣子们交谈,毕竟父皇前脚刚走,他就是再想找人说话,也不能操之过急。待回到京城时,朱高炽吩咐众留守大臣兢兢业业、不可稍有懈怠,又温声劝勉几句,便叫众大臣散了。
散伙之后,王贤也没回衙门,而是急忙赶回家去,今天他大舅子中进士后,头回到家里做客,他这个当妹夫的怎好缺席?
一行人匆匆回到家,一身青衣小帽的门房一看是二爷回来了,赶忙打开正门,上前拉住马缰,将他的坐骑牵进轿厅。轿厅中,早有人备好了马凳,请王贤踩着下马。再看轿厅中一溜六个奴仆,规规矩矩束手站在那里,登时便显出些名门大家的气息来。
话说王家如今不用和在杭州时比,就和刚进京时相比,也已经是判若两家了。初来京时王家刚刚发达,虽然家财万贯,但却处处透着暴发户气息,府里从杭州跟来的奴仆下人,仗着王贤老娘这个当家的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加上还有个总想着从公中占便宜的侯氏,结果下人们一个个自由散漫不守规矩、偷鸡摸狗、甚至仆役乱搞的事情屡见不鲜,弄得好端端一个大院子乌烟瘴气。林清儿虽然看不过眼,但家里大小事情都是婆婆说了算,她也不好多嘴,只能管好自己院子里的人,至于院子外头,乱就乱去吧。
后来还是闹出几件丢脸的大事,王大娘自己都看不过去了,有心整顿一下,但人心已经散乱,再想收拢起来就难了。王大娘只好求助自己的闺女,银铃却是个晓事的,对老娘道,当年您非要给我二哥娶林家嫂子,为的是什么来着?不就是她一来知书达理,二来曾当过家,是把理家的好手?怎么把媳妇娶到家里来,就不知道用了?
老娘闻言一阵讪讪,她当初虽想得不差,但儿媳进家来,心思却又起了微妙的变化,总之是婆婆媳妇那点事儿,让她总想压着林清儿,生怕自己被儿媳妇给压住了。是以老娘虽然对林清儿客客气气,却总是以她身子弱,需要好生调养好传宗接代为由,不让她管家里的一点事儿。甚至管不过来时,她宁肯让侯氏来管,也不想让林氏插手,结果侯氏那个不省心的,光知道往自己房里敛财,把个家弄得越发不像样。
思来想去,王大娘终于承认,管这么一大家子,自己不是那块料,大儿媳就更不够看了,还是得让老二媳妇管起来……听了婆婆这番安排,林清儿也不矫情,当即领命着手整顿家务。其实这些日子她冷眼旁观,早就把家里的牛鬼蛇神看得透透的了,等得就是老娘交权。她先是跟公公婆婆和大哥大嫂关起门来,把家规一条条定下来,这一商量就是整整两天……
其实家规都是林清儿早就拟好的,按说用不了这么久。主要是侯氏觉着这样一来,自己就没法占公中的便宜,也没法随意安排人了。更重要的是,自己这个做大嫂的,要处处受小妯娌管了,是以总是想着法子挑唆二老,跟林氏架秧子。
好在王老爹是个晓事理的,终于忍不住骂道:“老大媳妇你还晓不晓事理?你这么能,怎么管家管的一塌糊涂,上万两银子的开支都能对不上账?没让你填这个窟窿就够意思了!现在老二媳妇是来给你收拾烂摊子的,还在这絮絮叨叨,
你废话一句就给我滚出去!”
见公公动了真火,侯氏这才不敢再言语,王氏家规这才艰难出炉。
定下规矩,又有了公婆的支持,林清儿自然有了底气,第二天,便把家中下人召集到一起,把他们过往所作的龌龊事儿,一件件搬出来,当场撵走了一半下人,不愿意立即走人的,直接扭送官府,剩下的半数没有作恶,但懈怠无礼的下人也大都吃了板子,或者降等留用。一时间,府中神哭狼嚎,着实吓住了一大群人。
林清儿又明示了家规,命每个下人背诵,十天内背不过的,撵出家门不再录用,日后也会定时抽查,背过又忘掉了的,撵出家门不再录用。对新招进来的下人,也是同样要求。背熟家规的目的是遵守规矩,有违反家规者,轻者罚俸、重者打板子,打过板子便永不录用。
其实林清儿本想跟下人签死契的,那样更好管理,忠诚度也高,未来还能有家生子,那些大家名门都是用这种方式。但这一条老娘坚持不同意,她总觉着儿子这官位来的太易,说不定哪天又打回原形了,学人家大家族蓄养奴仆,花费太高,万一将来有什么变故,砸在手里是个大麻烦。
所以王家的奴仆,大都签的还是十年五年的活契,不过在林清儿的重典之下,王家上下还是显出一些井井有条的章法来,至少比之前乱哄哄的样子强之百倍。等到王贤当上北镇抚司指挥使后,府里下人就更是一片肃然了,唯恐惹得二夫人不高兴,跟二老爷这个可怕的特务头子告状……
不过他们显然多虑了,因为王贤公务繁忙,林清儿从来不拿家里的琐事烦他,有什么事都是自己消化,是以家里的这些风波变化,他全然不知道。只知道自家越来越有大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