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变法序幕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熙宁二年二月,皇帝赵顼下诏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正式开启改革变法之路。
同时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制定改革的章程内容,主持变法事务。用王相公的话说,就是“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
在某种程度上架空了三司,甚至是宰相权力,俨然成为大宋朝第一实权衙门。由参知政事王安石与枢密使陈升之兼领。
在满朝文武一片反对声中,条例司开始着实实行改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会推出一系列的改革变法措施。
尽管朝臣们反对激烈,各种上疏进谏一浪接着一浪,但是皇帝赵顼铁了心支持王安石,根本不多理会。自从上次借着阿云案打击了保守派的声势之后,年轻的赵顼已经初步建立起帝王权威。
胸怀大志的他一直期待着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现在是决心已定,岂是一般人所能动摇的?
因此不管有的大臣们如何反对,他都一概不理,甚至如郑獬、司马光这等翰林学士之言也是充耳不闻。司马光还好,郑獬则因为人缘太差,顺势被贬出了汴厩,去了杭州。
另外一批官员都也因此而贬官,朝中大臣因此大为震动,看来这次官家是铁了心了,对王相公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支持。一时间反对之声小略微减小,先行静观其变,待以后能够抓到把柄之后再说。
但触霉头的人却不在不少,赵顼刚刚瞧见一份奏折。看到内容之后,心里便很不爽快,却又不好发火。因为上书之人比较特别,正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苏子瞻!至于东坡之号,则是贬官黄州团练以后才有的。
苏轼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宋神宗熙宁初年。他的官职并不是很高,但已经极有名的人物了。
一方面是诗词才情,在汴京是相当有名的,找他填词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连皇帝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氏都是他的粉丝。
另一方面便是才学,亦或者说家庭背景,不知是他一人,而是他苏家父子三人。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中三苏并列,足可见他父子是何等厉害。
仁宗嘉祐元年。二十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要知道,那可是嘉佑二年龙虎榜,本来能做第一的人物。是何其有才华不言而喻。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每次其弟弟苏辙也都会榜上有名,兄弟辽是近来大宋科举上明星一般的存在。
本来该是他兄弟大展拳脚。前途无量的时候,很不巧,他们的母亲去世,苏家兄弟只好回家丁忧守孝。
直到熙宁二年才初回到汴京。刚好一回来赶上王安石当上副宰相,开始参与变法。在史馆任职的苏轼有不同意见,便上疏劝谏。苏轼的文采何自不用说,引经据典,雄辩滔滔,很有说服力,在朝堂上的反响很大。
皇帝赵顼难免很恼火,可是苏轼的名气摆在那里,可能像其他官员那样随意处置,不禁有懈难了。
垂拱殿里,赵顼将苏轼的奏章扔在御案之上,不由苦笑。苏家兄弟也真是奇葩,老二苏辙一心支持变法,他与王安石还生出惜才之意,打算调其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担任检详文字,负责起草变法内容条款的。
可是老大苏轼偏偏就南辕北辙,一心反对改革变法,而且言辞还很激烈,兄弟俩形成鲜明对比。可苏轼名望放在那,如何处置,赵顼还真有懈难了……
正在这时,内侍来报:王相公求见!
近来王安石出入垂拱殿的次数着实不少,几乎每日都要和赵顼谈论变法的相关事情。赵顼很客气地命人请王安石进来,军事相谈许多,不过内容差不多都是那些,多少让人有些厌烦……
赵顼摆摆手,叹道:“算了,今日不说这个了,东阳动杭州进献了两件东西,还上疏说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宝贝。朕很好奇,介甫就随朕一同瞧瞧吧!”
说着有内侍取上一个托盘,一个个细小的黄铜小印章出现在面前,王安石不禁一惊,林昭这是做什么?一般朝廷命官的官印才会用黄铜制作的,民间通常是禁止使用的……
不过林昭这个印章委实太小,而且每个上面只刻写了一个字,赵顼解释道:“东阳说这玩意是叫活字印刷,可以取代雕版刻印。准备足够的活字,印刷前按照需要排版就是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
随后君臣俩人盯了半天,不断把玩,又按照林昭的描述尝试,似乎还有模有样的。
王安石道:“此物甚好,如此便可印制许多书籍,如论是每年的农书历书,还是士子们读书温习的圣贤之书,印刷都会方便许多,当真是大大的有利……”
赵顼笑道:“这些都是东阳与沈括捣鼓出来的,没看出来他还有这方面的本事……”
“陛下,只是如此对铜的耗费是否会太大……”制置三司条例司如今监管着一些财政问题,王安石出言询问也在情理之中。
赵顼摆手道:“不会的,制作活字毕竟是少数,应用黄铜应该不多。何况他还给朕献了一道秘方,以后朝廷可以多增加不少铜产量……”随即便将那胆水炼铜之法大概说出来。
王安石也是激动不已,没想到苦涩的山泉水能够变成黄灿灿的同。若是能够扩大铜产量,大宋朝的钱荒在一定上就可以缓解,经济势必更加繁荣。这对变法的实施是有帮助的,自然十分高兴,并且会大力支持。
皇帝赵顼道:“这两项东西朕会吩咐工部进行尝试的,若当真可以,东阳与沈括可以为大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啊!”
“不错,着实不错,东阳就是擅长奇思妙想!”王安石沉吟道:“不过陛下派他前往杭州,任务并不在此吧?”
赵顼笑道:“看来介甫这个参知政事当得很称职,想必你已经从三司的账目中发现问题了吧?”
王安石试探着回答道:“不错,两浙路,甚至是江南东路一些地方的盐税……似乎有婿入……”
“不错!”赵顼现实脸色阴沉,随即笑道:“朕也不打算瞒着你,两浙路盐税的问题是该查查了……可那边的监察御史什么发现都没有,干净的有点过分了。所以朕才要让东阳去一趟的……只是最近他似乎都忙着搞这些东西,也不知朕的交代是否有进展了……”
“东阳办事有分寸,陛下放心好了……”王安石对林昭还是颇为信任,颇为肯定的。
赵顼点头道:“不错,有闯劲,胆大心细,朕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让他去的……”
王安石今日知晓了皇帝的真实想法,不由担心道:“陛下,东阳虽然能干,可他毕竟是孤身一人……没人帮他也就罢了,只怕两浙路的官员也不会有几个支持他的……”
“说起来倒确实如此,似乎真实有些为难东阳了……”赵顼悠悠道:“可我们身边可靠之人有限,自己都用不过来,想要支持东阳也是有心无力啊!”
王安石摇头道:“不,陛下,不见得非得派人去直接支持。只要两浙路有一批正直官员,他们能够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必要的时候支持林昭,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说的有道理!”赵顼眼神一动,目光敲落在苏轼的奏折之上。脑中突然灵光一闪,刚还很为难该如何处置,现在似乎有妥善解决办法了……
王安石叹道:“林昭那边缺人手,我们这边何尝不是呢?人才当真是缺乏啊……只能等来年科举,可能否遇到几个好的……”
“科考在明年,怕是有些来不及……”赵顼明显有些等不及了,说道:“不若这样吧,就提起啊到今年……或者举行一次制科考试……”
虽然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王安石顿时兴奋不已。他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能补充一批新鲜血液,对变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熙宁二年科考提前的消息传开,许多士子措手不及,暗中咒骂怨恨的不在少数。但汴厩里有一位闽中来的书生,得到消息后兴奋不已。早早出门,本来只当是游历长见识的,不想真给自己碰上了如此绝好的机会!
幸运女神多眷顾啊!书生因此信心满满,同时想起,去岁年末在应天府外的尼庵里,似乎遇到过骑白马的公子预祝自己成功,似乎还有个约定……(未完待续。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熙宁二年二月,皇帝赵顼下诏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正式开启改革变法之路。
同时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制定改革的章程内容,主持变法事务。用王相公的话说,就是“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
在某种程度上架空了三司,甚至是宰相权力,俨然成为大宋朝第一实权衙门。由参知政事王安石与枢密使陈升之兼领。
在满朝文武一片反对声中,条例司开始着实实行改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会推出一系列的改革变法措施。
尽管朝臣们反对激烈,各种上疏进谏一浪接着一浪,但是皇帝赵顼铁了心支持王安石,根本不多理会。自从上次借着阿云案打击了保守派的声势之后,年轻的赵顼已经初步建立起帝王权威。
胸怀大志的他一直期待着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现在是决心已定,岂是一般人所能动摇的?
因此不管有的大臣们如何反对,他都一概不理,甚至如郑獬、司马光这等翰林学士之言也是充耳不闻。司马光还好,郑獬则因为人缘太差,顺势被贬出了汴厩,去了杭州。
另外一批官员都也因此而贬官,朝中大臣因此大为震动,看来这次官家是铁了心了,对王相公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支持。一时间反对之声小略微减小,先行静观其变,待以后能够抓到把柄之后再说。
但触霉头的人却不在不少,赵顼刚刚瞧见一份奏折。看到内容之后,心里便很不爽快,却又不好发火。因为上书之人比较特别,正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苏子瞻!至于东坡之号,则是贬官黄州团练以后才有的。
苏轼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宋神宗熙宁初年。他的官职并不是很高,但已经极有名的人物了。
一方面是诗词才情,在汴京是相当有名的,找他填词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连皇帝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氏都是他的粉丝。
另一方面便是才学,亦或者说家庭背景,不知是他一人,而是他苏家父子三人。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中三苏并列,足可见他父子是何等厉害。
仁宗嘉祐元年。二十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要知道,那可是嘉佑二年龙虎榜,本来能做第一的人物。是何其有才华不言而喻。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每次其弟弟苏辙也都会榜上有名,兄弟辽是近来大宋科举上明星一般的存在。
本来该是他兄弟大展拳脚。前途无量的时候,很不巧,他们的母亲去世,苏家兄弟只好回家丁忧守孝。
直到熙宁二年才初回到汴京。刚好一回来赶上王安石当上副宰相,开始参与变法。在史馆任职的苏轼有不同意见,便上疏劝谏。苏轼的文采何自不用说,引经据典,雄辩滔滔,很有说服力,在朝堂上的反响很大。
皇帝赵顼难免很恼火,可是苏轼的名气摆在那里,可能像其他官员那样随意处置,不禁有懈难了。
垂拱殿里,赵顼将苏轼的奏章扔在御案之上,不由苦笑。苏家兄弟也真是奇葩,老二苏辙一心支持变法,他与王安石还生出惜才之意,打算调其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担任检详文字,负责起草变法内容条款的。
可是老大苏轼偏偏就南辕北辙,一心反对改革变法,而且言辞还很激烈,兄弟俩形成鲜明对比。可苏轼名望放在那,如何处置,赵顼还真有懈难了……
正在这时,内侍来报:王相公求见!
近来王安石出入垂拱殿的次数着实不少,几乎每日都要和赵顼谈论变法的相关事情。赵顼很客气地命人请王安石进来,军事相谈许多,不过内容差不多都是那些,多少让人有些厌烦……
赵顼摆摆手,叹道:“算了,今日不说这个了,东阳动杭州进献了两件东西,还上疏说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宝贝。朕很好奇,介甫就随朕一同瞧瞧吧!”
说着有内侍取上一个托盘,一个个细小的黄铜小印章出现在面前,王安石不禁一惊,林昭这是做什么?一般朝廷命官的官印才会用黄铜制作的,民间通常是禁止使用的……
不过林昭这个印章委实太小,而且每个上面只刻写了一个字,赵顼解释道:“东阳说这玩意是叫活字印刷,可以取代雕版刻印。准备足够的活字,印刷前按照需要排版就是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
随后君臣俩人盯了半天,不断把玩,又按照林昭的描述尝试,似乎还有模有样的。
王安石道:“此物甚好,如此便可印制许多书籍,如论是每年的农书历书,还是士子们读书温习的圣贤之书,印刷都会方便许多,当真是大大的有利……”
赵顼笑道:“这些都是东阳与沈括捣鼓出来的,没看出来他还有这方面的本事……”
“陛下,只是如此对铜的耗费是否会太大……”制置三司条例司如今监管着一些财政问题,王安石出言询问也在情理之中。
赵顼摆手道:“不会的,制作活字毕竟是少数,应用黄铜应该不多。何况他还给朕献了一道秘方,以后朝廷可以多增加不少铜产量……”随即便将那胆水炼铜之法大概说出来。
王安石也是激动不已,没想到苦涩的山泉水能够变成黄灿灿的同。若是能够扩大铜产量,大宋朝的钱荒在一定上就可以缓解,经济势必更加繁荣。这对变法的实施是有帮助的,自然十分高兴,并且会大力支持。
皇帝赵顼道:“这两项东西朕会吩咐工部进行尝试的,若当真可以,东阳与沈括可以为大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啊!”
“不错,着实不错,东阳就是擅长奇思妙想!”王安石沉吟道:“不过陛下派他前往杭州,任务并不在此吧?”
赵顼笑道:“看来介甫这个参知政事当得很称职,想必你已经从三司的账目中发现问题了吧?”
王安石试探着回答道:“不错,两浙路,甚至是江南东路一些地方的盐税……似乎有婿入……”
“不错!”赵顼现实脸色阴沉,随即笑道:“朕也不打算瞒着你,两浙路盐税的问题是该查查了……可那边的监察御史什么发现都没有,干净的有点过分了。所以朕才要让东阳去一趟的……只是最近他似乎都忙着搞这些东西,也不知朕的交代是否有进展了……”
“东阳办事有分寸,陛下放心好了……”王安石对林昭还是颇为信任,颇为肯定的。
赵顼点头道:“不错,有闯劲,胆大心细,朕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让他去的……”
王安石今日知晓了皇帝的真实想法,不由担心道:“陛下,东阳虽然能干,可他毕竟是孤身一人……没人帮他也就罢了,只怕两浙路的官员也不会有几个支持他的……”
“说起来倒确实如此,似乎真实有些为难东阳了……”赵顼悠悠道:“可我们身边可靠之人有限,自己都用不过来,想要支持东阳也是有心无力啊!”
王安石摇头道:“不,陛下,不见得非得派人去直接支持。只要两浙路有一批正直官员,他们能够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必要的时候支持林昭,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说的有道理!”赵顼眼神一动,目光敲落在苏轼的奏折之上。脑中突然灵光一闪,刚还很为难该如何处置,现在似乎有妥善解决办法了……
王安石叹道:“林昭那边缺人手,我们这边何尝不是呢?人才当真是缺乏啊……只能等来年科举,可能否遇到几个好的……”
“科考在明年,怕是有些来不及……”赵顼明显有些等不及了,说道:“不若这样吧,就提起啊到今年……或者举行一次制科考试……”
虽然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王安石顿时兴奋不已。他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能补充一批新鲜血液,对变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熙宁二年科考提前的消息传开,许多士子措手不及,暗中咒骂怨恨的不在少数。但汴厩里有一位闽中来的书生,得到消息后兴奋不已。早早出门,本来只当是游历长见识的,不想真给自己碰上了如此绝好的机会!
幸运女神多眷顾啊!书生因此信心满满,同时想起,去岁年末在应天府外的尼庵里,似乎遇到过骑白马的公子预祝自己成功,似乎还有个约定……(未完待续。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