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耿炳文护长兴击溃周军 朱元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十章??耿炳文护长兴击溃周军??朱元璋大手笔多处开战(6页)
1357年三月甲午(二十)日,“宋国”东路军元帅毛贵亲自率部攻打元廷腹地益都路城(今山东青州市)。益都守将益王(兽钮金印藩王、正一品)买努战败后逃遁,毛贵红军占领了益都。
丁酉(二十三)日,毛贵打探到益都西北直线距离84公里的济南路滨州城(今山东滨州市)防守薄弱,于是北上进攻,很快攻克。
四月丙午日,监察御史五十九(人名)上朝后向元顺帝建言:“今京师周围,虽设二十四营,军卒疲弱,素不训练,诚为虚设,倘有不测,良(甚)可寒心。宜速选择骁勇精锐,卫护大驾,镇守京师,实当今奠安之根本、固坚人心之急务。况武备莫重于兵,而养兵莫先于食。今朝廷拨降钞锭,措置农具,命总兵官于河南克复州郡,且耕且战,甚合寓兵于农之意。为今之计,宜权命总兵官,于军官内选拔能够抚安军民者,授以路、府、州县之官职,使农事有成,军民得所,则扰民之害益除,而匮乏之忧亦释矣。”
元顺帝认为此言很好,于是采纳。
四月乙卯日,“宋国”毛贵所部攻克益都路的莒州(今山东莒县)。
四月辛酉日,为了加强元军的指挥力量,元顺帝下诏:加封达实巴图尔为太尉(正一品),任四川行省左丞相。
再说朱元璋派遣耿炳文攻占了长兴城,无疑对其东南不到25公里的湖州形成严重威胁,周王张士诚不肯善罢甘休。
1357年五月乙亥朔日(初一),张士诚调遣领兵元帅严再兴率部进攻吴王的长安州(今长兴县),令左丞(正二品)潘原明监军。他们到达长兴城南,通过距离南门7里(今4公里)一条小河的上新桥(今长兴县长桥处)后,就在河边安营扎寨。
按照朱元璋的吩咐,长安州总兵元帅耿炳文一直严密监视湖州,他的探子经常进出湖州城。当天得知张士诚的军队驻扎在上新桥附近,心想: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他决定兵分两路夹击严再兴的部队。
第二天清晨,耿炳文留右副元帅李景元守城,与左副元帅刘成带兵出了南门,走到不远的三叉路口,刘成带领一支人马踏上东面的岔道,加速前进,从东边的村道南下到河边,再沿着河岸向西直插敌军的东侧。耿炳文率领一支人马不慌不忙地沿着驿道一路向南走,以便到达目的地进攻时,刘成也能赶到。
严再兴、潘原明没有想到耿炳文会出城7里主动出击,戒备松弛。昨夜已经通知休息半天,下午做好攻城准备,第三日上午攻城。当耿炳文的大军杀到大营门口时,有的士兵还在睡懒觉。严再兴匆忙上马迎战,和耿炳文打了几个回合,不分胜负。
这时,刘成已经赶到。他命数个士兵用带绳的爪勾拉倒了东面的一段围栏,然后跃马跨过栅栏率先杀进敌军的大营,红军战士紧随着蜂拥而上,很快就夺取了全营。守营的左丞潘原明急中生智,牵着一匹马偷偷地溜出后门,过桥逃跑了。
后来,潘原明镇守杭州路城,让朱文忠捡了一个大便宜。
无数败兵涌出大营大门后,严再兴才发现大营被夺,无心恋战,落荒而逃。耿炳文、刘成两部共杀死周军一百多人,活捉敌兵数百人。
五月初,元顺帝命令枢密院知院(从一品)布兰奚率兵讨伐山东红军毛贵所部。但是未能收复失地。
五月戊寅日(初四),中书省平章政事(从一品)齐拉衮特穆尔带领大军收复了一支北方起义军攻占的腹地广平路城(今邯郸市永年区)、真定路城(今河北正定县)等三十余城。
五月己卯日(初五),朱元璋命令江淮(镇江)分枢密院副使张鉴、佥院何文政率兵过江攻打淮东“周国”的泰兴。
扬州路泰兴县(今属江苏)位于长江拐弯南流一段的东岸,离江12公里。与南面的阴沙(今靖江市)直线距离27公里。与其西北的扬州路东大门江都县(今扬州市江都区)相距路程57公里。而江都城离扬州只有13公里。
占领了泰兴城则有了攻打扬州大门的跳板和最近的后勤供给基地,并可与镇江对扬州形成水陆合围。镇江与正北的扬州隔江相望,过江有京杭大运河相通,直线距离21公里。
周王张士诚闻讯吴王红军攻打泰兴,急忙派遣将领杨文德带兵从“周国”如皋县西驰救援。
不料,朱元璋早已安排领兵元帅徐大兴、张斌率部待命阴沙。他们得到探报后,立刻北上,在泰兴以东的黄桥镇埋伏,袭击了这支救援军队,活捉了杨文德。随后,参与攻打泰兴。四路合围,仅仅一天时间就占领了泰兴。这是一场出人意料的围点打援、再协力攻占据点。
领兵元帅徐大兴,何人也?就是当年朱元璋做探子兵时的百夫长。
周王张士诚听到战况后,悲叹道:“朱元璋野心勃勃。我迁都江南,江北的城池恐怕都要被他夺去了。”
在江南,朱元璋造“飞楼”攻克宁国路宣州及四县城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附近的州县。甚至出现这样的说法:城头上的人,谁要看了飞楼的箭窗,神箭马上就飞出来,刺进他的眼睛。元朝一些文臣武将认为,只要飞楼攻城,死亡很快就会落到守军的头上。
五月辛巳日(初七),朱元璋命令中翼统军大元帅常遇春携元帅王敬祖、太平府兴国翼元帅赵忠进军皖南铜陵。随行参战的有镇抚吴禎。
铜陵县(今属安徽)隶属池州路(今安徽池州市),位于长江东岸,离下游的太平府(今当涂县)直线距离93公里,距上游的江滨城池州直线距离45公里。
识时务者为俊杰。守城的元朝文臣县尹(上县、从六品)罗德泰和汉人武将万户(从三品)程辉不想作无谓的抵抗、牺牲,使生灵涂炭,联名写信递交常遇春,表示归降。铜陵不战而得。
壬午日(初八),常遇春率部进驻铜陵。
自从攻克易守难攻的宁国路宣州城,吴军威名远扬,一些元朝的汉人文官也不想再为朝廷卖命。
池州路总管府的总管(下路,从三品)陶起祖主动跑到铜陵投诚。他对常遇春说:“池州城的兵力不多,且弱,易取。”
池州城是池州路的治所,是座大城,没有得到吴王的同意,常遇春不敢擅自攻打。
1357年五月丙申(二十二)日,统军大元帅常遇春命令元帅王敬祖、赵忠带领所部先攻打池州路的青阳县,调拨了100名骑兵给他使用。
青阳位于池州西面直线距离36公里,已经被“天完国”红巾军占领。守将是当初在巢湖变卦不随朱元璋而投靠“天完国”的“巢湖水雄双刀赵”赵普胜。
青阳西门前有一条发源于九华山的河流,叫青通河,西城前的一段最窄处大约26米宽。南北和东面是人工护城河。城池基本为正方形,周长
2900多米。城北今日的“老河埂”就是昔日的北城濠岸。
“双刀赵”没有把朱元璋的年轻将领放在眼里,出城迎战,不料来者王敬祖并未与他单独拼杀,采取了骑兵冲阵、步兵掩杀的战术。王敬祖带领100名骑兵冲进赵普胜的方阵乱杀,造成方阵混乱,随后的步兵则像潮水一样奔腾而来,势不可挡。元帅赵忠则率部从侧翼掩杀其尾部。
赵普胜防不胜防,其部人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四散逃窜。赵忠乘机带队尾随逃回城的败兵过河冲进了青阳西门。在阵中抵抗吴王红军的赵普胜见大势已去,只好下令“撤退”,冲出乱阵落荒而逃。
赵普胜过江逃到北岸“天完国”的枞阳县(今属安徽铜陵市)水寨后,对下属将领发誓道:“我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他哪里想到,后来为报此仇把事做绝,反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1353年时,“天完国”都城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被元军攻陷,徐寿辉红巾军被击溃,赵普胜兵败退回巢湖结寨自保。
1355年,倪文俊重振雄风,“天完国”迁都到汉阳。巢湖彭祖家水寨的赵普胜未随朱元璋,投奔了陈友谅,随后进驻枞阳县建立水寨,再取安庆。
后来过江占领了小城青阳,却未能攻下西面的池州城,处于被东面泾县、西面池州、北面铜陵的包围之中。即使这次不败,青阳迟早都守不住。元军没有攻打他,不料吴军对他却不客气。
五月下旬,朱元璋还剑指苏南,命令行枢密院判官、秦淮翼统军元帅俞通海攻占太湖马迹山。俞通海携将领赵戫带领水师乘坐魛鱼舰从长兴水寨出发,进入浩瀚的湖面,直奔太湖北部马迹山。
隋朝时,太湖三分,隶属湖州、苏州、常州三郡,马迹山一带归属常州。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常州才子许必胜科场扬名,是毗陵(今常州市)考取的第一名探花郎。于是马迹山被赐名迎春乡,属毗陵府武进县管辖,但岛名仍叫“马迹山”。
马迹山的东北部,平面形如马头。东南部略为三角形,像两条并排的兽腿。西南部北宽向南渐窄,像奔兽的后腿。现在修建的环山东路和环山西路已经把整个马迹山的轮廓勾勒出来,但是背部高隆,且西部无突出水面的较长地形比作马尾。观看其平面图,与其说是像一匹腾空的骏马,不如说更像一头正在站立起来的熊。
马迹山简称马山,春秋战国时称夫椒山,雄踞太湖的西北部,曾是太湖的第二大岛屿,现在已与陆地雪堰镇南面的半岛相连,设置了马山镇。其东北方约20公里的太湖岸边是无锡城。
吴军如果占据了马迹山,此地则变成无锡城背后的一把尖刀。张士诚接到探报后,心急如焚,急忙命令大将吕珍从太湖东边的山西湾发兵,西进拦截。此时,东南风一阵阵吹拂。吕珍的水师大船升起大帆,乘风破浪,疾驰湖心,气势汹汹地挡住了俞通海的水军。诸将看见形势不妙,有些恐慌,打算调头撤退。
俞通海严厉制止道:“不可!敌众我寡,撤退更加危险,势必被动挨打。不如正面迎战!”
随即身先士卒,命令自己的帅船迎头而上。前甲板设置了一排移动式战墙,后面是5排身穿盔甲的弓箭手。
当进入30米距离,双方频频放箭。一支流箭射中俞通海的右眼下方,血流不止。包扎后,俞通海叫人脱下自己的盔甲,命令一个体型相当的随从穿上,代替自己站立甲板持剑督战。下属各船将领纷纷指挥士兵放箭,俞通海的水师越战越勇。狭路相逢勇者胜,吕珍看见没有胜算的把握,于是下令撤退。
俞通海的士气大振,乘风破浪赶到马迹山,登岸后杀进张士诚部队的小营寨。其将领钮津等人见寡不敌众,又不想战死,于是缴械投降。
1357年六月甲辰是朔日(初一)。庚申(十七)日,朱元璋命令常州府分枢密院判官赵继祖、元帅郭天禄携镇抚吴良攻取江阴州。调拨了120名短弓手给他们使用。
江阴与常州直线距离30公里。江阴古城,始建于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绍泰元年(555年),官府在此地筑土城,围地600余亩。古代,凡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故将此地叫作江阴,设江阴郡。
陈武帝(陈霸先)夺权灭梁后,以江阴郡建江阴国,让萧方智做个国王。南唐时,江阴县升为江阴军,为军城。此“军”相当于
“州”。
北宋时加固城防,在西北区增建内城(子城)。有4门:东门称新津门,南门称观风门,西门称望京门,北门称澄江门。
江阴城周长大约6200米,背江面南。南宋时外城有门5座。东门叫春晖门、南门叫朝宗门(此名至今尚存)、西门叫天庆门、北门叫爱日门、东北偏门叫建寅门。
西城外以连通长江的京杭运河的分支锡澄运河为天堑,在南、北城及东城外则是挖沟引入运河水形成护城濠。东面和北面的护城河至今尚存。南面的护城河还残存南门(朝宗门)以东一段。
南唐时,为了护卫江阴,在江阴西南面10公里的秦望山砌筑一座城堡,名“舰浦”,即舰船停靠之地。又叫夏城。在夏城东南还砌筑了一座城堡,名叫“石牌”。两堡互为犄角之势。
秦望山位于江阴城西南一段锡澄运河的西面,离城直线距离10公里,海拔189.3米。从此处运河一个点开挖出两条水渠,分南北把长条形秦望山团团围住。
明嘉靖《江阴县志》记载:“秦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风土记〉云:‘本名峨耳山,昔秦始皇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
山的南麓有一条古道,叫秦望路。至今还在。
秦望山驻扎了张士诚一支三千兵马的军队,他们发现吴军前锋后,离开山寨过渠进行阻击。当时,成三行行军的赵继祖与郭天禄迅速拉开,左右两行部队形成大鹏展翅,奋勇拼杀,周军没有占到便宜。
双方激战到一半,天不作美,突然挂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这些周军将士养尊处优较长时间,适应不了风雨中作战,马上撤退,妄图逃回山寨。赵继祖指挥吴军将士冒雨追击,一路杀进山寨,消灭了这支周军,占据了秦望山。
当晚在山寨吃饭时,赵继祖对郭天禄、吴良等说道:“他们若不下山拦吾,吾岂知此处有兵?攻城时若从背后袭吾,则吃大亏也。”
翌日清晨,阳光灿烂,吴军兵临江阴西门。天庆门前的运河宽约50米,河上有桥,对着城门。按照朱元璋的嘱咐,赵继祖采用了朱氏攻城新战术。此地也不用架桥,乘着黑夜悄悄把10辆云梯车推过河,把战墙安置好,短弓队跟着进入阵地隐蔽。
天色蒙蒙亮时,连成一排的云梯就靠上了西门城墙的垛口。当天色基本明亮,赵继祖就下令发起进攻。在接连不断的箭雨压制下,守军的弓箭手无法射杀“蚁兵”,虽然没有飞楼的助攻,步兵还是很快就登上城头,攻下了江阴。
随后,朱元璋晋升吴良为管军总管,镇守江阴。后来在江阴设置卫亲军指挥使司,晋升吴良为指挥使。
吴良镇守江阴十年,治理江阴卓有成效。史书评价曰:“良(吴良)雄伟、刚直,仁恕、简约,声色、货利,一无所好。训将练兵常如寇(战时)。至暇(空余)则延(招请)儒生,讲论经史;新(兴)学宫,立社学(村学);大开屯田,均徭(平均徭役)省赋(减少赋税)。在境(江阴)十年,封疆宴然(安乐)。太祖(朱元璋)常曰:吴良之功,车马、珠玉不足旌(表彰)其劳也。”
吴良,(1323—1381年),安丰路濠州定远县(今安徽滁州市定远)人。朱元璋闯天下24骑之一,明朝开国功臣。
1353年,朱元璋回乡招兵,应招入伍。
1354年正月,随镇抚朱元璋攻打横涧山元廷黄军,始任帐前先锋。二月,随朱元璋夺取定远后,担任千夫长。
1354年七月,随朱元璋攻占滁州后,晋升镇抚。十二月,随总管朱元璋参加六合保卫战,取得胜利。
1355年二月,随总兵朱元璋参加和州保卫战。
1355年六月,随左副元帅朱元璋渡江攻占当涂县采石矶和太平路城(今当涂县)。随后参加了太平府保卫战。
1356年三月,随左副元帅朱元璋、总管汤和攻占集庆路城(今南京)。接着,随汤和协同徐达等攻占镇江路城。
1356年七月,随统军元帅汤和协同徐达部队攻打常州,攻打二十多天未能攻克。次年三月,随汤和协同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廖永安、俞通海五支部队攻克常州。
1357年六月,随常州府分枢密院判官赵继祖、元帅郭天禄先消灭江阴秦望山“夏城”驻军,随后攻取江阴。接着升管军总管,镇守江阴。后来晋升江阴卫亲军指挥使(正三品)。
明朝开国后,洪武三年(1370),吴良升任大都督府同知都督(从一品),封江阴侯,获赐世袭铁券凭证,岁禄一千五百石。
洪武十四年(1381年),病逝于青州。终年58岁。
大明皇帝朱元璋追封其为江国公(元廷爵位正二品),赐谥号“襄烈”。
再说自从1356年三月朱氏红军攻占集庆路(今南京),直到1357年六月,吴王朱元璋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获得巨大成功。先后占领镇江路、常州路、广德路、宁国路以及池州路和所辖各县。长江以南,东到江阴、长兴、西到铜陵、青阳,已经连成一片。
1357年六月,刘福通急于消灭蒙元朝廷,命令三路大军北上进攻元朝的腹地及都城。
中路军右翼元帅关先生、副帅沙刘二、破头潘进攻朝廷腹里晋宁路(治所今山西临汾市,辖1府9州加6县)、冀宁路(治所今山西太原市,辖14州加10县),占领后再由朔州(今山西朔州市)攻蒙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西路军元帅白不信、副帅李喜喜进取关中(今陕西省中部)。
东路军元帅毛贵自山东进攻元大都(今北京)。大有一举捣毁元朝龙庭的势头。
第二十章??耿炳文护长兴击溃周军??朱元璋大手笔多处开战(6页)
1357年三月甲午(二十)日,“宋国”东路军元帅毛贵亲自率部攻打元廷腹地益都路城(今山东青州市)。益都守将益王(兽钮金印藩王、正一品)买努战败后逃遁,毛贵红军占领了益都。
丁酉(二十三)日,毛贵打探到益都西北直线距离84公里的济南路滨州城(今山东滨州市)防守薄弱,于是北上进攻,很快攻克。
四月丙午日,监察御史五十九(人名)上朝后向元顺帝建言:“今京师周围,虽设二十四营,军卒疲弱,素不训练,诚为虚设,倘有不测,良(甚)可寒心。宜速选择骁勇精锐,卫护大驾,镇守京师,实当今奠安之根本、固坚人心之急务。况武备莫重于兵,而养兵莫先于食。今朝廷拨降钞锭,措置农具,命总兵官于河南克复州郡,且耕且战,甚合寓兵于农之意。为今之计,宜权命总兵官,于军官内选拔能够抚安军民者,授以路、府、州县之官职,使农事有成,军民得所,则扰民之害益除,而匮乏之忧亦释矣。”
元顺帝认为此言很好,于是采纳。
四月乙卯日,“宋国”毛贵所部攻克益都路的莒州(今山东莒县)。
四月辛酉日,为了加强元军的指挥力量,元顺帝下诏:加封达实巴图尔为太尉(正一品),任四川行省左丞相。
再说朱元璋派遣耿炳文攻占了长兴城,无疑对其东南不到25公里的湖州形成严重威胁,周王张士诚不肯善罢甘休。
1357年五月乙亥朔日(初一),张士诚调遣领兵元帅严再兴率部进攻吴王的长安州(今长兴县),令左丞(正二品)潘原明监军。他们到达长兴城南,通过距离南门7里(今4公里)一条小河的上新桥(今长兴县长桥处)后,就在河边安营扎寨。
按照朱元璋的吩咐,长安州总兵元帅耿炳文一直严密监视湖州,他的探子经常进出湖州城。当天得知张士诚的军队驻扎在上新桥附近,心想: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他决定兵分两路夹击严再兴的部队。
第二天清晨,耿炳文留右副元帅李景元守城,与左副元帅刘成带兵出了南门,走到不远的三叉路口,刘成带领一支人马踏上东面的岔道,加速前进,从东边的村道南下到河边,再沿着河岸向西直插敌军的东侧。耿炳文率领一支人马不慌不忙地沿着驿道一路向南走,以便到达目的地进攻时,刘成也能赶到。
严再兴、潘原明没有想到耿炳文会出城7里主动出击,戒备松弛。昨夜已经通知休息半天,下午做好攻城准备,第三日上午攻城。当耿炳文的大军杀到大营门口时,有的士兵还在睡懒觉。严再兴匆忙上马迎战,和耿炳文打了几个回合,不分胜负。
这时,刘成已经赶到。他命数个士兵用带绳的爪勾拉倒了东面的一段围栏,然后跃马跨过栅栏率先杀进敌军的大营,红军战士紧随着蜂拥而上,很快就夺取了全营。守营的左丞潘原明急中生智,牵着一匹马偷偷地溜出后门,过桥逃跑了。
后来,潘原明镇守杭州路城,让朱文忠捡了一个大便宜。
无数败兵涌出大营大门后,严再兴才发现大营被夺,无心恋战,落荒而逃。耿炳文、刘成两部共杀死周军一百多人,活捉敌兵数百人。
五月初,元顺帝命令枢密院知院(从一品)布兰奚率兵讨伐山东红军毛贵所部。但是未能收复失地。
五月戊寅日(初四),中书省平章政事(从一品)齐拉衮特穆尔带领大军收复了一支北方起义军攻占的腹地广平路城(今邯郸市永年区)、真定路城(今河北正定县)等三十余城。
五月己卯日(初五),朱元璋命令江淮(镇江)分枢密院副使张鉴、佥院何文政率兵过江攻打淮东“周国”的泰兴。
扬州路泰兴县(今属江苏)位于长江拐弯南流一段的东岸,离江12公里。与南面的阴沙(今靖江市)直线距离27公里。与其西北的扬州路东大门江都县(今扬州市江都区)相距路程57公里。而江都城离扬州只有13公里。
占领了泰兴城则有了攻打扬州大门的跳板和最近的后勤供给基地,并可与镇江对扬州形成水陆合围。镇江与正北的扬州隔江相望,过江有京杭大运河相通,直线距离21公里。
周王张士诚闻讯吴王红军攻打泰兴,急忙派遣将领杨文德带兵从“周国”如皋县西驰救援。
不料,朱元璋早已安排领兵元帅徐大兴、张斌率部待命阴沙。他们得到探报后,立刻北上,在泰兴以东的黄桥镇埋伏,袭击了这支救援军队,活捉了杨文德。随后,参与攻打泰兴。四路合围,仅仅一天时间就占领了泰兴。这是一场出人意料的围点打援、再协力攻占据点。
领兵元帅徐大兴,何人也?就是当年朱元璋做探子兵时的百夫长。
周王张士诚听到战况后,悲叹道:“朱元璋野心勃勃。我迁都江南,江北的城池恐怕都要被他夺去了。”
在江南,朱元璋造“飞楼”攻克宁国路宣州及四县城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附近的州县。甚至出现这样的说法:城头上的人,谁要看了飞楼的箭窗,神箭马上就飞出来,刺进他的眼睛。元朝一些文臣武将认为,只要飞楼攻城,死亡很快就会落到守军的头上。
五月辛巳日(初七),朱元璋命令中翼统军大元帅常遇春携元帅王敬祖、太平府兴国翼元帅赵忠进军皖南铜陵。随行参战的有镇抚吴禎。
铜陵县(今属安徽)隶属池州路(今安徽池州市),位于长江东岸,离下游的太平府(今当涂县)直线距离93公里,距上游的江滨城池州直线距离45公里。
识时务者为俊杰。守城的元朝文臣县尹(上县、从六品)罗德泰和汉人武将万户(从三品)程辉不想作无谓的抵抗、牺牲,使生灵涂炭,联名写信递交常遇春,表示归降。铜陵不战而得。
壬午日(初八),常遇春率部进驻铜陵。
自从攻克易守难攻的宁国路宣州城,吴军威名远扬,一些元朝的汉人文官也不想再为朝廷卖命。
池州路总管府的总管(下路,从三品)陶起祖主动跑到铜陵投诚。他对常遇春说:“池州城的兵力不多,且弱,易取。”
池州城是池州路的治所,是座大城,没有得到吴王的同意,常遇春不敢擅自攻打。
1357年五月丙申(二十二)日,统军大元帅常遇春命令元帅王敬祖、赵忠带领所部先攻打池州路的青阳县,调拨了100名骑兵给他使用。
青阳位于池州西面直线距离36公里,已经被“天完国”红巾军占领。守将是当初在巢湖变卦不随朱元璋而投靠“天完国”的“巢湖水雄双刀赵”赵普胜。
青阳西门前有一条发源于九华山的河流,叫青通河,西城前的一段最窄处大约26米宽。南北和东面是人工护城河。城池基本为正方形,周长
2900多米。城北今日的“老河埂”就是昔日的北城濠岸。
“双刀赵”没有把朱元璋的年轻将领放在眼里,出城迎战,不料来者王敬祖并未与他单独拼杀,采取了骑兵冲阵、步兵掩杀的战术。王敬祖带领100名骑兵冲进赵普胜的方阵乱杀,造成方阵混乱,随后的步兵则像潮水一样奔腾而来,势不可挡。元帅赵忠则率部从侧翼掩杀其尾部。
赵普胜防不胜防,其部人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四散逃窜。赵忠乘机带队尾随逃回城的败兵过河冲进了青阳西门。在阵中抵抗吴王红军的赵普胜见大势已去,只好下令“撤退”,冲出乱阵落荒而逃。
赵普胜过江逃到北岸“天完国”的枞阳县(今属安徽铜陵市)水寨后,对下属将领发誓道:“我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他哪里想到,后来为报此仇把事做绝,反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1353年时,“天完国”都城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被元军攻陷,徐寿辉红巾军被击溃,赵普胜兵败退回巢湖结寨自保。
1355年,倪文俊重振雄风,“天完国”迁都到汉阳。巢湖彭祖家水寨的赵普胜未随朱元璋,投奔了陈友谅,随后进驻枞阳县建立水寨,再取安庆。
后来过江占领了小城青阳,却未能攻下西面的池州城,处于被东面泾县、西面池州、北面铜陵的包围之中。即使这次不败,青阳迟早都守不住。元军没有攻打他,不料吴军对他却不客气。
五月下旬,朱元璋还剑指苏南,命令行枢密院判官、秦淮翼统军元帅俞通海攻占太湖马迹山。俞通海携将领赵戫带领水师乘坐魛鱼舰从长兴水寨出发,进入浩瀚的湖面,直奔太湖北部马迹山。
隋朝时,太湖三分,隶属湖州、苏州、常州三郡,马迹山一带归属常州。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常州才子许必胜科场扬名,是毗陵(今常州市)考取的第一名探花郎。于是马迹山被赐名迎春乡,属毗陵府武进县管辖,但岛名仍叫“马迹山”。
马迹山的东北部,平面形如马头。东南部略为三角形,像两条并排的兽腿。西南部北宽向南渐窄,像奔兽的后腿。现在修建的环山东路和环山西路已经把整个马迹山的轮廓勾勒出来,但是背部高隆,且西部无突出水面的较长地形比作马尾。观看其平面图,与其说是像一匹腾空的骏马,不如说更像一头正在站立起来的熊。
马迹山简称马山,春秋战国时称夫椒山,雄踞太湖的西北部,曾是太湖的第二大岛屿,现在已与陆地雪堰镇南面的半岛相连,设置了马山镇。其东北方约20公里的太湖岸边是无锡城。
吴军如果占据了马迹山,此地则变成无锡城背后的一把尖刀。张士诚接到探报后,心急如焚,急忙命令大将吕珍从太湖东边的山西湾发兵,西进拦截。此时,东南风一阵阵吹拂。吕珍的水师大船升起大帆,乘风破浪,疾驰湖心,气势汹汹地挡住了俞通海的水军。诸将看见形势不妙,有些恐慌,打算调头撤退。
俞通海严厉制止道:“不可!敌众我寡,撤退更加危险,势必被动挨打。不如正面迎战!”
随即身先士卒,命令自己的帅船迎头而上。前甲板设置了一排移动式战墙,后面是5排身穿盔甲的弓箭手。
当进入30米距离,双方频频放箭。一支流箭射中俞通海的右眼下方,血流不止。包扎后,俞通海叫人脱下自己的盔甲,命令一个体型相当的随从穿上,代替自己站立甲板持剑督战。下属各船将领纷纷指挥士兵放箭,俞通海的水师越战越勇。狭路相逢勇者胜,吕珍看见没有胜算的把握,于是下令撤退。
俞通海的士气大振,乘风破浪赶到马迹山,登岸后杀进张士诚部队的小营寨。其将领钮津等人见寡不敌众,又不想战死,于是缴械投降。
1357年六月甲辰是朔日(初一)。庚申(十七)日,朱元璋命令常州府分枢密院判官赵继祖、元帅郭天禄携镇抚吴良攻取江阴州。调拨了120名短弓手给他们使用。
江阴与常州直线距离30公里。江阴古城,始建于南朝梁敬帝(萧方智)绍泰元年(555年),官府在此地筑土城,围地600余亩。古代,凡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故将此地叫作江阴,设江阴郡。
陈武帝(陈霸先)夺权灭梁后,以江阴郡建江阴国,让萧方智做个国王。南唐时,江阴县升为江阴军,为军城。此“军”相当于
“州”。
北宋时加固城防,在西北区增建内城(子城)。有4门:东门称新津门,南门称观风门,西门称望京门,北门称澄江门。
江阴城周长大约6200米,背江面南。南宋时外城有门5座。东门叫春晖门、南门叫朝宗门(此名至今尚存)、西门叫天庆门、北门叫爱日门、东北偏门叫建寅门。
西城外以连通长江的京杭运河的分支锡澄运河为天堑,在南、北城及东城外则是挖沟引入运河水形成护城濠。东面和北面的护城河至今尚存。南面的护城河还残存南门(朝宗门)以东一段。
南唐时,为了护卫江阴,在江阴西南面10公里的秦望山砌筑一座城堡,名“舰浦”,即舰船停靠之地。又叫夏城。在夏城东南还砌筑了一座城堡,名叫“石牌”。两堡互为犄角之势。
秦望山位于江阴城西南一段锡澄运河的西面,离城直线距离10公里,海拔189.3米。从此处运河一个点开挖出两条水渠,分南北把长条形秦望山团团围住。
明嘉靖《江阴县志》记载:“秦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风土记〉云:‘本名峨耳山,昔秦始皇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
山的南麓有一条古道,叫秦望路。至今还在。
秦望山驻扎了张士诚一支三千兵马的军队,他们发现吴军前锋后,离开山寨过渠进行阻击。当时,成三行行军的赵继祖与郭天禄迅速拉开,左右两行部队形成大鹏展翅,奋勇拼杀,周军没有占到便宜。
双方激战到一半,天不作美,突然挂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这些周军将士养尊处优较长时间,适应不了风雨中作战,马上撤退,妄图逃回山寨。赵继祖指挥吴军将士冒雨追击,一路杀进山寨,消灭了这支周军,占据了秦望山。
当晚在山寨吃饭时,赵继祖对郭天禄、吴良等说道:“他们若不下山拦吾,吾岂知此处有兵?攻城时若从背后袭吾,则吃大亏也。”
翌日清晨,阳光灿烂,吴军兵临江阴西门。天庆门前的运河宽约50米,河上有桥,对着城门。按照朱元璋的嘱咐,赵继祖采用了朱氏攻城新战术。此地也不用架桥,乘着黑夜悄悄把10辆云梯车推过河,把战墙安置好,短弓队跟着进入阵地隐蔽。
天色蒙蒙亮时,连成一排的云梯就靠上了西门城墙的垛口。当天色基本明亮,赵继祖就下令发起进攻。在接连不断的箭雨压制下,守军的弓箭手无法射杀“蚁兵”,虽然没有飞楼的助攻,步兵还是很快就登上城头,攻下了江阴。
随后,朱元璋晋升吴良为管军总管,镇守江阴。后来在江阴设置卫亲军指挥使司,晋升吴良为指挥使。
吴良镇守江阴十年,治理江阴卓有成效。史书评价曰:“良(吴良)雄伟、刚直,仁恕、简约,声色、货利,一无所好。训将练兵常如寇(战时)。至暇(空余)则延(招请)儒生,讲论经史;新(兴)学宫,立社学(村学);大开屯田,均徭(平均徭役)省赋(减少赋税)。在境(江阴)十年,封疆宴然(安乐)。太祖(朱元璋)常曰:吴良之功,车马、珠玉不足旌(表彰)其劳也。”
吴良,(1323—1381年),安丰路濠州定远县(今安徽滁州市定远)人。朱元璋闯天下24骑之一,明朝开国功臣。
1353年,朱元璋回乡招兵,应招入伍。
1354年正月,随镇抚朱元璋攻打横涧山元廷黄军,始任帐前先锋。二月,随朱元璋夺取定远后,担任千夫长。
1354年七月,随朱元璋攻占滁州后,晋升镇抚。十二月,随总管朱元璋参加六合保卫战,取得胜利。
1355年二月,随总兵朱元璋参加和州保卫战。
1355年六月,随左副元帅朱元璋渡江攻占当涂县采石矶和太平路城(今当涂县)。随后参加了太平府保卫战。
1356年三月,随左副元帅朱元璋、总管汤和攻占集庆路城(今南京)。接着,随汤和协同徐达等攻占镇江路城。
1356年七月,随统军元帅汤和协同徐达部队攻打常州,攻打二十多天未能攻克。次年三月,随汤和协同徐达、常遇春、胡大海、廖永安、俞通海五支部队攻克常州。
1357年六月,随常州府分枢密院判官赵继祖、元帅郭天禄先消灭江阴秦望山“夏城”驻军,随后攻取江阴。接着升管军总管,镇守江阴。后来晋升江阴卫亲军指挥使(正三品)。
明朝开国后,洪武三年(1370),吴良升任大都督府同知都督(从一品),封江阴侯,获赐世袭铁券凭证,岁禄一千五百石。
洪武十四年(1381年),病逝于青州。终年58岁。
大明皇帝朱元璋追封其为江国公(元廷爵位正二品),赐谥号“襄烈”。
再说自从1356年三月朱氏红军攻占集庆路(今南京),直到1357年六月,吴王朱元璋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获得巨大成功。先后占领镇江路、常州路、广德路、宁国路以及池州路和所辖各县。长江以南,东到江阴、长兴、西到铜陵、青阳,已经连成一片。
1357年六月,刘福通急于消灭蒙元朝廷,命令三路大军北上进攻元朝的腹地及都城。
中路军右翼元帅关先生、副帅沙刘二、破头潘进攻朝廷腹里晋宁路(治所今山西临汾市,辖1府9州加6县)、冀宁路(治所今山西太原市,辖14州加10县),占领后再由朔州(今山西朔州市)攻蒙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
西路军元帅白不信、副帅李喜喜进取关中(今陕西省中部)。
东路军元帅毛贵自山东进攻元大都(今北京)。大有一举捣毁元朝龙庭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