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心动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艘艘货轮在盐城港和连云港进过出出间,时光飞速流逝,插下去的禾苗转眼间就让金黄的谷穗压弯了腰,原本青翠欲滴的棉田裹上了银妆,西红柿、向日葵、辣椒、油菜、甜菜……数量众多的作物把小半个苏北平原妆点得五彩斑澜,对于勒劳的农民来说,这是世间最美的水彩画。
丰收的季节到了。
是的,打从李思明来了之后,这片原本疫病横行、水灾频发、堪称民不聊生的土地已经连续三个年头迎来大丰收了,而且这次丰收比以往任何一次来得都要惊人。
这次苏北农场总共种下了三百万亩水稻,连续几年耕作把那些新开垦的土地都变成了熟地,大量堆肥的施用让这些土地的肥力丰沛无比,所以今年的水稻产量创下了纪录,达到了恐怖的亩产四百五十斤,这个产量别说放在中国,放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恐怖的,也难怪农场的农民一个个笑农颜开。
徐州和淮西的农场也迎来了牛收。这些农场用的都是苏北农场提供的种子和肥料,但由于时间实在太过仓促,而且灌溉和肥力都与苏北农场不可同日而语,产量自然要比这边低很多。徐州农场的水稻亩产量勉强达到三百斤,淮西那边由于土地太过贫瘠,产量就更差了,只有两百六十斤出头。但是对于这两地的农民来说,这产量已经让他们很满意了。
徐州和淮西两地的机械化程度都要差很多,连畜力收割机都不充足,而农民也没有那个耐心等着那数量有限的畜力收割机慢慢的收割过来了,他们全家一起上阵,从早到晚埋头苦干,不把所有水稻全部收获完毕他们是不会放下手里的镰刀的。这是很辛苦的工作,干上一天那腰酸痛得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但他们却像机器人一样以惊人的速度收割、脱粒、搬运,好像根本就不知道累字怎么写的!
“难得产量这么好,我们恨不得睡在稻田里呢……累?当然累,但累死也乐意!”上海某报社的记者前来采访的时候,很多淮西农民都是这样回答的。
第二天,这些农民那憨厚的面孔和朴素的语言就登上了报纸的头版,让无数因为种田没有出路被迫进城务工的农民羡慕万分……如果他们能拥有这么多田地,并且年年都能获得这样的产量,还进城务个屁工啊!
获得大丰收无疑是好消息,但是这好消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好坏不一。淮西、徐州那些没能加入农场的农民自然是羡慕到眼珠子都发红的,富农乃至小地主眼珠子骨碌碌的转,寻思着好像加入农场更加划算,而大地主则在瑟瑟发抖……可以预见,等秋收之后必定会有大批佃农跑路,然后主动要求加入农场!佃农也是有田地的,只是田地不多,为了活命不得不在耕种自己的土地的同时,也租一些地主的地来种,以获得更多的粮食,现在看来他们根本就用不着看地主的脸色,只要加入农场,接受农场的条件,获得农场分配的肥料、种子和农耕机械,他们就能获得很好的产量,一亩田的产量顶现在好几亩!
佃农跑光了,地主怎么办?自己下地耕作吗?开什么国际玩笑!
不少地主恨得咬牙切齿,直骂李思明这货简直就是个灾星,去到哪祸害到哪,叫人不得安生!
上海、苏杭这些城市的市民则一片欢呼,苏北这边获得了大丰收,意味着他们可以以比较低廉的价格买到新鲜的大米了,太好了!
洹上村,袁府,徐世昌将一份报纸递给袁世凯,那上面用了大篇幅报道苏北农场的大丰收。
袁世凯的精神比以前好了些。以前糖尿病把他折腾得不轻,心悸、头晕、头疼一直在折磨着他,经过这几个月的调理已经好多了。他接过报纸细细的看完,陷入了沉思。
徐世昌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喝茶。
半晌,袁世凯才问:“东海,你说他这路子,真的走得通吗?”
徐世昌放下茶杯,神情严肃:“走得通。盐城先不说,徐州、淮西的土地怎么样,项城你心里有数,那是出了名的贫瘠,尤其是淮西,贫瘠不说,还非旱即涝,产量少得可怜,十亩不顶苏湖一亩。但经他这一拨弄,连淮西那么贫痟的地方都丰收了,足以证明他这路子走得通!”
袁世凯试探:“如果我们效仿他……”
徐世昌说:“那你将成为中原百姓的恩人,士绅的仇敌,功满中原,怨满中原。”
袁世凯喃喃自语:“功满中原,怨满中原……好一个功满中原,怨满中原,真叫人难以取舍啊!东海,如果你坐在我这个位置,你会作何选择?”
徐世昌不答反问:“项城,你在那边呆过一段时间,对那边有何看法?”
袁世凯不加思索:“物产丰饶,老百姓丰衣足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简直如同人间乐园一般……只是,那边已经只知道李氏,不知朝廷了!”
徐世昌问:“那支军队战斗力如何?”
袁世凯沉吟了一下,说:“很硬朗!名义是他们是民团,但论武器装备,比起咱们北洋六镇来毫不逊色,战斗力更是极为凶悍,在与淮西、徐州豪强决战中,他们的步兵敢挺着刺刀跟骑兵对冲,用刺刀生生将骑兵捅到崩溃!那场大战打得天崩地裂,却没有一支黑衣军主动投降,更没有一名士兵当逃兵,被打散的都在两天之内主动回到部队了,这放在国内任何一支军队中都是不可思议的!”
这是大实话。此时的中国军队,哪怕是新军,都存在大量抓壮丁的行为。新军兵员的文化程度确实比旧军队要强上不少,但那仅仅是针对炮兵、工兵、通信兵、侦察兵、参谋人员等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兵种,普通步兵仍然是文盲一抓一大把。既然是文盲,自然也就别指望他们有什么家国情怀和牺牲奉献精神,他们只知道跟着大帅有肉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出现大量逃兵那一点也不稀奇,哪怕是北洋六镇也不例外。北洋六镇尚且如此,其他军队就更不用说了,哪怕是打胜仗都能逃散一堆士兵,至于大败……得了,十成兵马能收拢两成就算你本事了。可黑衣军却不存在什么逃兵,哪怕是被打散了也会积极想办法归队,这真的有点儿不可思议。
徐世昌却看得很透:“如果我当兵就有一百几十亩上好的田地,每个月可以及时拿到军饷,受伤了阵亡了还有一大笔抚衅,立功了更是能得到奖励,换我我也舍不得当逃兵。他们根本就没有后顾之忧,哪怕是受伤了,阵亡了,家人也只会过得更好,绝不会过得更差,自然是拼死力战……这支军队,可怕啊!项城,如果将来你有意争天下,这支军队将是你最可怕的劲敌!”
袁世凯苦笑:“真不希望有这样一个劲敌啊……东海,你说如果我能给每名士兵五六十亩土地,他们会怎么样”
徐世昌说:“他们会视你为再生父母,哪怕是让他们去跳火坑,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
袁世凯沉吟片刻,说:“那……就这样干吧!让我们的人想办法搜集河南、河北、东三省等地的地主的罪行,然后找借口抄家,把他们的田分给士兵,模仿苏北办大农场……先从中小地主抄起,那些大地主,等到天下有变了再收拾他们!”
徐世昌正色问:“项城,你真的做好怨满中原的准备了吗?”
袁世凯淡然一笑:“怨满中原又如何?难道等到天下有变,我还能指望那些地主跟我一条心不成?他们爱骂就让他们骂好了,只要军队跟我一条心,我便无所畏惧!”
徐世昌叹了一口气,说:“我建议先在辽西那边试行。那边地广人稀,地主更是亦农亦匪,找借口容易,抄得的田地也多,抄得的田地可以论功行赏,立三等功赏田二十亩,二等功四十亩,一等功八十亩,如此既能提高部队的士气,也能避免竖敌过多,过早地遭遇太大的阻力。”
我们时常把“北洋六镇”挂在嘴边,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北洋军已经编成了七镇精兵,其中第三镇就驻扎在东北,镇守着那白山黑水。此时的东北人口不过一千八百万,那是真正的地广人稀。不过,闯关东的浪潮不可遏止,每年都有无数无地或者少地农民拖家带口的从山东、河南、河北出发,浩浩荡荡地穿越辽西走廊,挺进东北,尤其是山东,是这次人口大迁徙的主力,东三省那边数量众多的山东村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大量新移民的涌入不可避免地带来治安上的问题,东北那边土匪多如牛毛,很多地主既是地主,又是土匪头子,平时种田,机会来了就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着实令人头疼。
在这种背景下,在东北那边以剿匪为名灭掉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地主,把他们的田地收为军功田,似乎……
行得通!
一艘艘货轮在盐城港和连云港进过出出间,时光飞速流逝,插下去的禾苗转眼间就让金黄的谷穗压弯了腰,原本青翠欲滴的棉田裹上了银妆,西红柿、向日葵、辣椒、油菜、甜菜……数量众多的作物把小半个苏北平原妆点得五彩斑澜,对于勒劳的农民来说,这是世间最美的水彩画。
丰收的季节到了。
是的,打从李思明来了之后,这片原本疫病横行、水灾频发、堪称民不聊生的土地已经连续三个年头迎来大丰收了,而且这次丰收比以往任何一次来得都要惊人。
这次苏北农场总共种下了三百万亩水稻,连续几年耕作把那些新开垦的土地都变成了熟地,大量堆肥的施用让这些土地的肥力丰沛无比,所以今年的水稻产量创下了纪录,达到了恐怖的亩产四百五十斤,这个产量别说放在中国,放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恐怖的,也难怪农场的农民一个个笑农颜开。
徐州和淮西的农场也迎来了牛收。这些农场用的都是苏北农场提供的种子和肥料,但由于时间实在太过仓促,而且灌溉和肥力都与苏北农场不可同日而语,产量自然要比这边低很多。徐州农场的水稻亩产量勉强达到三百斤,淮西那边由于土地太过贫瘠,产量就更差了,只有两百六十斤出头。但是对于这两地的农民来说,这产量已经让他们很满意了。
徐州和淮西两地的机械化程度都要差很多,连畜力收割机都不充足,而农民也没有那个耐心等着那数量有限的畜力收割机慢慢的收割过来了,他们全家一起上阵,从早到晚埋头苦干,不把所有水稻全部收获完毕他们是不会放下手里的镰刀的。这是很辛苦的工作,干上一天那腰酸痛得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但他们却像机器人一样以惊人的速度收割、脱粒、搬运,好像根本就不知道累字怎么写的!
“难得产量这么好,我们恨不得睡在稻田里呢……累?当然累,但累死也乐意!”上海某报社的记者前来采访的时候,很多淮西农民都是这样回答的。
第二天,这些农民那憨厚的面孔和朴素的语言就登上了报纸的头版,让无数因为种田没有出路被迫进城务工的农民羡慕万分……如果他们能拥有这么多田地,并且年年都能获得这样的产量,还进城务个屁工啊!
获得大丰收无疑是好消息,但是这好消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好坏不一。淮西、徐州那些没能加入农场的农民自然是羡慕到眼珠子都发红的,富农乃至小地主眼珠子骨碌碌的转,寻思着好像加入农场更加划算,而大地主则在瑟瑟发抖……可以预见,等秋收之后必定会有大批佃农跑路,然后主动要求加入农场!佃农也是有田地的,只是田地不多,为了活命不得不在耕种自己的土地的同时,也租一些地主的地来种,以获得更多的粮食,现在看来他们根本就用不着看地主的脸色,只要加入农场,接受农场的条件,获得农场分配的肥料、种子和农耕机械,他们就能获得很好的产量,一亩田的产量顶现在好几亩!
佃农跑光了,地主怎么办?自己下地耕作吗?开什么国际玩笑!
不少地主恨得咬牙切齿,直骂李思明这货简直就是个灾星,去到哪祸害到哪,叫人不得安生!
上海、苏杭这些城市的市民则一片欢呼,苏北这边获得了大丰收,意味着他们可以以比较低廉的价格买到新鲜的大米了,太好了!
洹上村,袁府,徐世昌将一份报纸递给袁世凯,那上面用了大篇幅报道苏北农场的大丰收。
袁世凯的精神比以前好了些。以前糖尿病把他折腾得不轻,心悸、头晕、头疼一直在折磨着他,经过这几个月的调理已经好多了。他接过报纸细细的看完,陷入了沉思。
徐世昌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喝茶。
半晌,袁世凯才问:“东海,你说他这路子,真的走得通吗?”
徐世昌放下茶杯,神情严肃:“走得通。盐城先不说,徐州、淮西的土地怎么样,项城你心里有数,那是出了名的贫瘠,尤其是淮西,贫瘠不说,还非旱即涝,产量少得可怜,十亩不顶苏湖一亩。但经他这一拨弄,连淮西那么贫痟的地方都丰收了,足以证明他这路子走得通!”
袁世凯试探:“如果我们效仿他……”
徐世昌说:“那你将成为中原百姓的恩人,士绅的仇敌,功满中原,怨满中原。”
袁世凯喃喃自语:“功满中原,怨满中原……好一个功满中原,怨满中原,真叫人难以取舍啊!东海,如果你坐在我这个位置,你会作何选择?”
徐世昌不答反问:“项城,你在那边呆过一段时间,对那边有何看法?”
袁世凯不加思索:“物产丰饶,老百姓丰衣足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简直如同人间乐园一般……只是,那边已经只知道李氏,不知朝廷了!”
徐世昌问:“那支军队战斗力如何?”
袁世凯沉吟了一下,说:“很硬朗!名义是他们是民团,但论武器装备,比起咱们北洋六镇来毫不逊色,战斗力更是极为凶悍,在与淮西、徐州豪强决战中,他们的步兵敢挺着刺刀跟骑兵对冲,用刺刀生生将骑兵捅到崩溃!那场大战打得天崩地裂,却没有一支黑衣军主动投降,更没有一名士兵当逃兵,被打散的都在两天之内主动回到部队了,这放在国内任何一支军队中都是不可思议的!”
这是大实话。此时的中国军队,哪怕是新军,都存在大量抓壮丁的行为。新军兵员的文化程度确实比旧军队要强上不少,但那仅仅是针对炮兵、工兵、通信兵、侦察兵、参谋人员等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兵种,普通步兵仍然是文盲一抓一大把。既然是文盲,自然也就别指望他们有什么家国情怀和牺牲奉献精神,他们只知道跟着大帅有肉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出现大量逃兵那一点也不稀奇,哪怕是北洋六镇也不例外。北洋六镇尚且如此,其他军队就更不用说了,哪怕是打胜仗都能逃散一堆士兵,至于大败……得了,十成兵马能收拢两成就算你本事了。可黑衣军却不存在什么逃兵,哪怕是被打散了也会积极想办法归队,这真的有点儿不可思议。
徐世昌却看得很透:“如果我当兵就有一百几十亩上好的田地,每个月可以及时拿到军饷,受伤了阵亡了还有一大笔抚衅,立功了更是能得到奖励,换我我也舍不得当逃兵。他们根本就没有后顾之忧,哪怕是受伤了,阵亡了,家人也只会过得更好,绝不会过得更差,自然是拼死力战……这支军队,可怕啊!项城,如果将来你有意争天下,这支军队将是你最可怕的劲敌!”
袁世凯苦笑:“真不希望有这样一个劲敌啊……东海,你说如果我能给每名士兵五六十亩土地,他们会怎么样”
徐世昌说:“他们会视你为再生父母,哪怕是让他们去跳火坑,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
袁世凯沉吟片刻,说:“那……就这样干吧!让我们的人想办法搜集河南、河北、东三省等地的地主的罪行,然后找借口抄家,把他们的田分给士兵,模仿苏北办大农场……先从中小地主抄起,那些大地主,等到天下有变了再收拾他们!”
徐世昌正色问:“项城,你真的做好怨满中原的准备了吗?”
袁世凯淡然一笑:“怨满中原又如何?难道等到天下有变,我还能指望那些地主跟我一条心不成?他们爱骂就让他们骂好了,只要军队跟我一条心,我便无所畏惧!”
徐世昌叹了一口气,说:“我建议先在辽西那边试行。那边地广人稀,地主更是亦农亦匪,找借口容易,抄得的田地也多,抄得的田地可以论功行赏,立三等功赏田二十亩,二等功四十亩,一等功八十亩,如此既能提高部队的士气,也能避免竖敌过多,过早地遭遇太大的阻力。”
我们时常把“北洋六镇”挂在嘴边,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北洋军已经编成了七镇精兵,其中第三镇就驻扎在东北,镇守着那白山黑水。此时的东北人口不过一千八百万,那是真正的地广人稀。不过,闯关东的浪潮不可遏止,每年都有无数无地或者少地农民拖家带口的从山东、河南、河北出发,浩浩荡荡地穿越辽西走廊,挺进东北,尤其是山东,是这次人口大迁徙的主力,东三省那边数量众多的山东村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大量新移民的涌入不可避免地带来治安上的问题,东北那边土匪多如牛毛,很多地主既是地主,又是土匪头子,平时种田,机会来了就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着实令人头疼。
在这种背景下,在东北那边以剿匪为名灭掉那些手脚不干净的地主,把他们的田地收为军功田,似乎……
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