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 > 第368章 凉州大捷

第368章 凉州大捷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义隆的担心都是未知的,刘义康的顾忌可都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抵达会稽后,浓郁的危机感让他有些喘不过气,再度上疏请求辞去江州督导官一职。

    441年正月21日,刘义隆改任刘义康为江交广三州军区司令长官,看起来权势不小,当然也只是徒有其名,受到各方势力的钳制。

    任命传遍国内,朝野上下无不在背地里议论纷纷,前龙骧将军府军事参议官扶令育,更是到宫门前呈递奏章,谏言道:“从前袁盎警告刘恒,说刘长如果遇到风霜而死,陛下就会背负杀弟的恶名,刘恒不能接受,后来追悔莫及。

    彭城王(刘义康)是先帝最心爱的儿子,陛下的弟弟,如果因一时迷惑而犯错误,就应该趁这个机会,使他分辨善恶是非,引上正途,为什么相信可疑的罪行,贬谪到南方边疆,荒野小民都为陛下痛心。

    庐陵王(刘义真)被迁被杀的往事,正是前车之鉴。

    陛下深知坏树叶应该砍掉,岂知砍掉枝叶,也会伤及树干!

    盼望陛下把刘义康召回京师,兄弟友爱,君臣和睦,则四海的怨恨可以解除,诽谤的言辞可以绝迹,并不一定要他担任宰相和京畿卫戍总司令,才算安置他。

    如果我的话对国家有害,我愿接受重刑,向陛下赎罪。”

    刘义隆看到后,尤其对最后一句感慨良多,当天就下令将扶令育逮捕入狱,当晚就强迫其自杀。

    扶令育已然离职,本无必要这么做,但因心系国家,冒着获罪的风险直言劝谏,可惜没能产生半点价值,还把性命也搭了进去。

    经此之后,朝中再没人敢公开为刘义康说情,或是出于私情,或是出于公理,都没了。

    只有刘兴弟一直为刘义康操碎了心,时刻关注着刘义隆的一举一动,生怕这个大兄弟一不小心就做出骨肉相残的恶事。

    虽没有朝臣站出来喊话,但有刘兴弟一人,倒也足够保全刘义康,只是当她去世之后,一切就充满变数了,刘义隆的态度会发生什么转变,朝局又会如何演变,都对刘义康的生死起到至关重大的影响。

    那是几年后的事,刘义隆并没有浪费脑细胞思考这些问题,实际上就在处死扶令育的几个月后,刘宋西部疆域再起波澜,外患也使得朝廷内部的危机得到了相对缓解。

    本年下半年,仇池的杨难当动员国内全部兵力,倾国而出,向刘宋发起攻击,打算抢占巴蜀,壮大氐族势力,然后学习刘备,展开各种运作,最终实现与刘宋和北魏三分天下的宏伟愿景。

    做销售的人都习惯说“做人不要给自己设限”,杨难当有这种奇怪的想法,倒也不是不可以,但联系其真正实力,想要达成目标,似乎太难,甚至是绝无可能的。

    而杨难当之所以不给自己“设限”,并非喝了谁的鸡汤,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获悉了南北两个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他认定无论北魏还是刘宋,都想要拉拢仇池的兵力,以牵制对方,也正是这个缘故,这片地处宋魏边界线上的弹丸之地,居然在秦凉乃至胡夏政权终结之后,仍能过得有滋有味。

    担当两国的缓冲带,终究不是杨难当的理想,所以他决心干一番真正的大事。

    在北魏和刘宋之间,杨难当最终选择了刘宋,因为相比关中来说,益州或许更易突破。

    这不是胡乱猜测,而是杨难当从实践中得到的结论,益州好不好吃,尚且存疑,但关中是真的不好啃。

    439年底,杨难当曾趁着魏军刚打完一场硬仗,还没完全休整过来的机会,率军数万人攻击北魏的上邽,秦州百姓也有很多响应。

    上邽守将拓跋意头,有心固守城池,部属吕罗汉提醒他说:“杨难当人多势众,我们如果不应战,正好显示我们力量弱小,民心一旦瓦解,根本无法守城。”

    拓跋意头感觉有理,便让吕罗汉率精兵一千人,出城迎敌。

    吕罗汉亲自带头冲锋,杀入敌阵,一直冲到了杨难当的周围,还怒斩八个近卫军,杨难当大为恐惧,立即下令全军撤退。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杨难当经历了这种险象环生的场面,不说十年,三两年内是绝不敢再找北魏的晦气了。

    北魏确实刚经历了一场硬仗,只是损耗并没有杨难当想象的那么严重。

    沮渠牧犍投降之后,北凉仍有许多残余势力在凉州散布,拓跋焘

    让张掖王秃发保周(源贺的哥哥)、龙骧将军穆罴、安远将军源贺,分别出军到各地夺取土地,各个民族先后归附的多达数十万人。

    镇南将军奚眷,和镇北将军封沓,则奉命夺取北凉剩下的城池,酒泉、武威、张掖等地,很快都加入北魏的大家庭。

    北凉政权已经结束,这些土地和土地上的百姓,又凭什么抵挡北魏铁骑兵团的入侵,就像狂风中的枯叶,迟早要面对被席卷的命运。

    拓跋焘对此毫无怀疑,且信心十足,等到凉州基本平定之后,在姑臧摆下筵席,大宴文武百官。

    宴会的气氛十分融洽欢愉,酒至半酣,拓跋焘饶有兴致地对大家说:“崔公足智多谋,这已经不足为奇了,惊奇的是伊馛,不过一个骑马射箭的武夫,见解竟然跟崔公相同,实在出人意表。”

    伊馛曾在伐凉辩论之后,力劝拓跋焘接受崔浩的建议,拓跋焘印象深刻。

    拓跋焘那一句“骑马射箭的武夫”,用来形容伊馛,其实也不完全恰当。

    伊馛并非普通武夫,射箭百发百中,而且力气极大,可以拖着牛倒着走,奔跑起来,甚至还能赶上中等的飞马,简直就是个完美的战士,且性情忠厚谨慎,再加上伐凉一事体现的聪慧,拓跋焘对他十分喜爱,后来有好几次给他升官。

    除了崔浩和伊馛,北魏的人才当然还有很多,尤其经过此番伐凉,拓跋焘还喜得了大批凉州的人才,远比攻城掠地的好处更多。

    自从前凉以来,因为中原地区战火不断,许多知识分子都逃往河西避难,几十年过去,凉州已累积了大批人才,只因各族之间征战不断,因此出现人不配位、位不匹人的尴尬。

    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拓跋焘下令遴选当地的知识分子,只要有所长,一律提拔重用。

    北凉右宰相宋繇,可是凉州的老臣了,不但阅历丰富,而且颇有政治才能,若非到平城不久便去世,必定成为北魏的一员干将。

    索敞的寿命要长很多,被任命为立法院政务官之后,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前后十余年,颇有建树。

    当时北魏领土仍在扩张,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从不把读书当回事,索敞上任以来,以身作则,用心引导,态度严肃,但行动有礼,吸收了大批贵族子弟学生,这些人里面,后来有很多都身居显要,任督导官和州长、郡长的有数十人之多。

    如果他带来的影响终究只是局部,另一位常爽在温泉之西,兴建学校,招收学生七百多人,制定赏罚规则,大力推动了北魏读书风气的盛行,影响极其深远。

    还有许多人也都为北魏的发展壮大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英伟的将帅能抵千军万马,优秀的知识分子也能胜过千家万户,历史虽由人民创造,但真正促成历史车轮向前推进的,还是这些才华横溢的个人英雄。

    当然个体是不能凌驾于集体之上的,而集体更不能扼杀个体的存在,二者永远都不可分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