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3.1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小文哥新建好的小区, 大姐和大姐夫给飞鸿定了一个两室一厅八十平的小套房,作他的婚房用的。留的是三楼, 也是好楼层了。之所以给他们单独买了楼,大姐说了, 还没到不能动的时候呢,不给儿子一起住,不方便。
当然了,买的这个楼肯定是打过折的,正常七万多的房子,小文哥给打了七折,只合了五万。不是说非得要大姐的这个钱, 只是亲兄弟明算账, 下一代的事情了,跟他们姐弟住在一起盖的那个楼意义是不一样的。而且下一代多了,正家的,岳家的, 婆家的, 都这么算的话,楼也不用卖了,全都送出去了。大姐和大姐夫这些事情心里还是有数的,不会想要占那个便宜。
飞鸿才二十,海燕也才二十一,实际上离结婚还早着呢,楼先买下来, 装修啥的也不着急。大姐跟大姐夫给他们小两口说好了,楼给他们买了,做父母的责任尽到了。他们自己都上班挣班了,以后装修啥的事情就不再管了,他们自己弄去,一年弄不好两年,两年装不好三年,什么时候装好了什么时候结婚。
其实两个孩子还是很上进的,也很节省,知道家里挣钱不容易,大姐腿脚不好不能干什么,全家就靠大姐夫一个人挣钱。因为现在住的楼都是白得的,所以实际上大姐夫在砖厂干活,也是没有工资的。家里一年的收入就靠着卖地的那点儿钱。飞鸿很孝顺,知道家里攒下一个楼钱不容易,也不指望着再依靠父母。两人就每个月发了工资买一点儿装修的材料,一个月攒一点儿,一个月攒一点儿。
明子很认同大姐和大姐夫的这种方式,孩子大了,是得自力,不能什么事儿都给包办了,对孩子以后没什么好处。当初把市里那些房子的事情告诉各家的时候大家都商量好了,谁也不说,这个钱,只有姐弟几个知道,绝不向孩子透露半分。
孩子大了,也不都是各个那么省心。大姐家的娟儿就不省心,把从飞鸿身上省下的那此心都操到她身上了。这姑娘小时候淘气,这也行,小孩儿嘛,虽说小姑娘淘气到那种程度的很少见,那也没什么,受伤什么的,养呗,治呗。
最让人生气的是不爱学习,也不是说她就浮躁了,爱美了啥的,还没有。不花钱,不乱七作糟的,就是不学习,天天回家就跟小区里同年纪的一帮小姑娘玩儿,人家回家写作业了,她自己还玩儿。一让写作业就困。找各种理由不写作业,大姐三天两头就被老师叫家长,都是因为课堂上不好好听讲,睡觉。
管吧,管轻了没啥用,管重了就说不念了。姑娘大了,都十五了,还不能动手打她。家长说没啥用吧,当姨的当舅的轮番上阵做思想工作,还是没用。
大姐一天天的,没招儿没招儿的。
娟就是这样,也没有老姐家的关果气人。那孩子不光是淘气,还特别的不懂事儿,在学校总惹祸不说,回到家也一样,大人一管,还跟大人对着干,越是人多的时候越上脸。老姐夫多好面子的一个人啊,每回人一多的时候,关果儿都给他掉链子,直接叫老姐夫的大名儿,作起来谁都管不住。最气人的时候,大姐夫给小文哥拿仙人掌的刺扎他屁股吓唬他都不好使,人家根本不怕疼。
这样儿的孩子,那是注定了要挨揍的,经常的男女混合双打,但是似乎一点儿效果没有,老姐夫的腰带都打断了好几条,关果却还是那样儿。现在,一放假,老姐就带着关果回老家,不让他在城里待着到处跑,看又看不住,跑到街上刮到碰到怎么办。而且亲戚家有什么事,老姐和老姐夫也从来不带着关果出去,实在怕丢人。
大姐夫说,这样的孩子,将来要是出息人了,就能出息得比别人都强,要是不出息人,那就是没救儿那一伙儿的。要么就变成纪承那样的,要么变成高老四那样的。
别的孩子也都各有各的乖巧,各有各的淘气,但都是正常范围内的,除了二姐家的伏雨特别的省心懂事之外,其他的孩子,不会比别家的更省心,也不会比别家的更操心。都是这么在磕磕绊绊中一年年的长大。
明子家的两个也还好,可心儿活泛,小龙儿稳重。智商看着也差不多,明子在家里没事儿教教他们识字背诗什么的,背的都还挺快的。明子只当是自己复习英语了,还在家里教孩子英语。从认识字母天始教起,买了一套初中的英文课本,从入门的教起。
其实怎么教,都不如真正到国外待上几个月学得快。懒到不行,一直宅在家的明子终于被孩子撵得不得不动了。办了护照,又开始办旅行签证。自己的英语一多半都还给上辈子的英语老师了,可不敢自大的以为自己可以应付国外的生活,还特意让齐雪儿给请了一个她的勤工俭学的同学,加上齐雪两个人,给当向导加翻译。
入冬之后,明子就带着两个孩子出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孩子就得让他们多走走多看看。这一点,明子跟大哥的想法挺像,大哥就经常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特别小舒儿,没事儿还带着孩子到省城的游乐场来玩一玩儿,就为了让孩子长见识。
顾向北要带队到南方某个军区参加比赛,赛前要集训一个月,比赛也得好长时间,也不在家。明子过年都没回国,一直在外面待了小半年,到九四年开春了,才回国,刚一回来,就听说明子爹又有事儿了。
自打爷爷没了之后,家里人就全进城了,老嫂的班儿也调到兴隆镇的中心校了,每天通勤做小客车上下班,车站离家也不远,走路十分钟,坐上半个小时就到了,正好到学校门口。也挺方便的。
明子爹也跟着进城待着了。还是每天接送孩子们上学放学。白天没事儿的时候就出门遛弯儿,大哥家在四楼,就大哥买了冰箱,最上面一层别的都没放,全放的雪糕,专门给孩子留了一整层。明子爹就天天看着那雪糕,只要见少了,他就到市场上买点儿回来给补上,少了就给补上。
要么就是天天买买菜啥的,孩子们都上学了,大嫂天天在家闲着也没事儿,就天天跟大哥上砖厂,走的时候,会把钱留下,告诉明子爹需要什么菜,他如果出门顺便就买了,没买的话,大嫂回来再下楼去买。明子爹身体好,上下楼一点不费劲,他就不住在一楼了,跟大哥一家住一起,跟小夫儿住一屋儿。
不知道老头儿怎么想的,突然就不想在城里住了,说是没意思,天天的,跟蹲监狱似的,非要回农村。跟大哥“谈判”,要是同意他回去呢,他就住高官屯的老房子。要是不同意他回去呢,我就自己在屯子边上插两间小土房,自个儿住,他自己手里有钱,明子娘走的时候,一辈子攒下的钱都留给他了,再加上这些年过年过节过生日子女们孝敬的,老头儿一点不缺钱。就要回农村种地去。
大哥能怎么办,没招儿。
那就回吧,可是也不能说回就回啊。家里也得安排啊,孩子都上学呢,小舒儿马上要上初中了,不能再转回农村去读吧,小舒儿跟小夫儿两个孩子学习都特别好,班里前三名是稳的,回农村去读书,不是耽误孩子嘛。
明子爹脾气倔,却是说走就要走,不等了。直接收拾收拾,人家正个儿就回去了。说再晚回去,来不及种园子了。
老姨在参加四姨家的小儿子婚礼的时候知道明子爹自个儿回农村住的事儿之后,就跟大哥商量,不行再给找个老伴儿,老两口在农村住着,种点菜啥的当锻炼了,也累不着,挺好的,在农村待了一辈子了,在城里住着是不习惯。得理解。
大哥一听这话,老姨肯定不是随便说说的,就问老姨是不是有目标了。老姨就说把三姨接过来。三姨父过逝三四年了,三姨一直自个儿过呢,五个儿子,老五还没结婚,剩下的四个,就老大在身边儿,老二在一千多里地之外的大城市打工,老五投奔他二哥去了。老三在老丈人家的酒坊,老四跟老三在一个屯儿。
接过来,两个老人有个伴儿,三姨也不至于老无所依了。明子爹也不住自个儿住在农村,子女还不放心,回去陪着住又方便。这样大家都方便,不是挺好嘛。
大哥考虑了几天,觉得把三姨接过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当然是自个儿亲姨,不生份。坏处就是一但两位老人相处不好,那就是麻烦事儿。陌生人吧,还能送走,亲姨,怎么送走?请神容易送神难。
大哥下不了决心,招集了姐弟们聚在一起商量。大姐第一个反对,说谁也不能代替明子娘的位置。
“姐,不是说谁代替婶儿的位置,咱们得向前看,现在实际的问题摆在这儿呢。你说咋整,叔非得待在老屯,不在城里住。我们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两孩子一个上开学上初中了,一个上四年级了,走不了。实际我也想叔能留在城里,帮着接一接孩子,我们也放心,那他不干啊,咋整?”大哥也愁得不行。
“是,咱也不能强迫叔留在城里嘛,这也不是强迫的事儿啊,他有腿有脚的,咱能留得住吗?不行还是我们回去吧,让小雪儿跟着她妈上学,反正就是小学,在哪上都一样儿,初中以后再回来上吧。”小文哥也挺愁,年轻人当然更愿意在城里住,什么都方便,回农村早都不习惯了,可是他们当儿子的,能咋办。
“你们回去了也是那么回事儿,我看咱叔那意思,也是想找个老伴儿,他就是这几年太孤独了,婶儿这一走,对他打击也不小,爷爷再一走,就剩他自个儿了,我平时看着他总低头儿坐着,发呆。咱们当儿子的再怎么陪着,那也不一样儿。”二姐心思细,观察得仔细。
“二姐的话也在理,要不咱们问问叔自个吧?看看他是啥意思?”明子觉得二姐说的很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不是明子爹事儿多,他可能就是太孤独了,才想着回农村去种种菜园子找点儿事儿干,还有老屯毕竟住了一辈子了,环境也熟悉,不用像城里似的,谁谁都不认识。她在市里也见听过不少农村被子女接里城的老人报怨城里住不习惯,很多只要身体还能行,都还是更愿意回农村去的。就像她家里看孩子的王婶儿,都一直在说,等可心儿和小龙儿上学了,她就要回老家了,不在城里待,不习惯。
三姐和老姐没发表意见,她俩光听着,咋的都行,没意见。媳妇们女婿们压根儿就没参与这种讨论。
他们怎么讨论,最后还是得看老人自己的意见。大哥回头儿就去问明子爹的意见。果然,明子爹并不反对再找个老伴儿,还挺高兴的。至于找谁,他还真没啥想法儿,大哥问他三姨行不行,行,找个陌生的老太太行不行?也行。那这就是太孤独了,没别的原因了。
老头儿自个儿愿意,子女就没啥说的了。
三姨那头儿还是得老姨去提,其实老姨主动提这个事儿,就是想给她三姨的后半生找个依靠,知道那几个儿子都靠不住。她过去江弯屯儿一提,儿子们当然是千肯万肯的,不用他们养活了,去掉了一个大包袱,好事儿啊。老太太也没啥意见,在哪过还不是过。
就这样儿,双方都没意见了,明子几个商量了一下日子,就去接三姨。大哥大嫂二姐和明子一起去接的。
小文哥新建好的小区, 大姐和大姐夫给飞鸿定了一个两室一厅八十平的小套房,作他的婚房用的。留的是三楼, 也是好楼层了。之所以给他们单独买了楼,大姐说了, 还没到不能动的时候呢,不给儿子一起住,不方便。
当然了,买的这个楼肯定是打过折的,正常七万多的房子,小文哥给打了七折,只合了五万。不是说非得要大姐的这个钱, 只是亲兄弟明算账, 下一代的事情了,跟他们姐弟住在一起盖的那个楼意义是不一样的。而且下一代多了,正家的,岳家的, 婆家的, 都这么算的话,楼也不用卖了,全都送出去了。大姐和大姐夫这些事情心里还是有数的,不会想要占那个便宜。
飞鸿才二十,海燕也才二十一,实际上离结婚还早着呢,楼先买下来, 装修啥的也不着急。大姐跟大姐夫给他们小两口说好了,楼给他们买了,做父母的责任尽到了。他们自己都上班挣班了,以后装修啥的事情就不再管了,他们自己弄去,一年弄不好两年,两年装不好三年,什么时候装好了什么时候结婚。
其实两个孩子还是很上进的,也很节省,知道家里挣钱不容易,大姐腿脚不好不能干什么,全家就靠大姐夫一个人挣钱。因为现在住的楼都是白得的,所以实际上大姐夫在砖厂干活,也是没有工资的。家里一年的收入就靠着卖地的那点儿钱。飞鸿很孝顺,知道家里攒下一个楼钱不容易,也不指望着再依靠父母。两人就每个月发了工资买一点儿装修的材料,一个月攒一点儿,一个月攒一点儿。
明子很认同大姐和大姐夫的这种方式,孩子大了,是得自力,不能什么事儿都给包办了,对孩子以后没什么好处。当初把市里那些房子的事情告诉各家的时候大家都商量好了,谁也不说,这个钱,只有姐弟几个知道,绝不向孩子透露半分。
孩子大了,也不都是各个那么省心。大姐家的娟儿就不省心,把从飞鸿身上省下的那此心都操到她身上了。这姑娘小时候淘气,这也行,小孩儿嘛,虽说小姑娘淘气到那种程度的很少见,那也没什么,受伤什么的,养呗,治呗。
最让人生气的是不爱学习,也不是说她就浮躁了,爱美了啥的,还没有。不花钱,不乱七作糟的,就是不学习,天天回家就跟小区里同年纪的一帮小姑娘玩儿,人家回家写作业了,她自己还玩儿。一让写作业就困。找各种理由不写作业,大姐三天两头就被老师叫家长,都是因为课堂上不好好听讲,睡觉。
管吧,管轻了没啥用,管重了就说不念了。姑娘大了,都十五了,还不能动手打她。家长说没啥用吧,当姨的当舅的轮番上阵做思想工作,还是没用。
大姐一天天的,没招儿没招儿的。
娟就是这样,也没有老姐家的关果气人。那孩子不光是淘气,还特别的不懂事儿,在学校总惹祸不说,回到家也一样,大人一管,还跟大人对着干,越是人多的时候越上脸。老姐夫多好面子的一个人啊,每回人一多的时候,关果儿都给他掉链子,直接叫老姐夫的大名儿,作起来谁都管不住。最气人的时候,大姐夫给小文哥拿仙人掌的刺扎他屁股吓唬他都不好使,人家根本不怕疼。
这样儿的孩子,那是注定了要挨揍的,经常的男女混合双打,但是似乎一点儿效果没有,老姐夫的腰带都打断了好几条,关果却还是那样儿。现在,一放假,老姐就带着关果回老家,不让他在城里待着到处跑,看又看不住,跑到街上刮到碰到怎么办。而且亲戚家有什么事,老姐和老姐夫也从来不带着关果出去,实在怕丢人。
大姐夫说,这样的孩子,将来要是出息人了,就能出息得比别人都强,要是不出息人,那就是没救儿那一伙儿的。要么就变成纪承那样的,要么变成高老四那样的。
别的孩子也都各有各的乖巧,各有各的淘气,但都是正常范围内的,除了二姐家的伏雨特别的省心懂事之外,其他的孩子,不会比别家的更省心,也不会比别家的更操心。都是这么在磕磕绊绊中一年年的长大。
明子家的两个也还好,可心儿活泛,小龙儿稳重。智商看着也差不多,明子在家里没事儿教教他们识字背诗什么的,背的都还挺快的。明子只当是自己复习英语了,还在家里教孩子英语。从认识字母天始教起,买了一套初中的英文课本,从入门的教起。
其实怎么教,都不如真正到国外待上几个月学得快。懒到不行,一直宅在家的明子终于被孩子撵得不得不动了。办了护照,又开始办旅行签证。自己的英语一多半都还给上辈子的英语老师了,可不敢自大的以为自己可以应付国外的生活,还特意让齐雪儿给请了一个她的勤工俭学的同学,加上齐雪两个人,给当向导加翻译。
入冬之后,明子就带着两个孩子出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嘛,孩子就得让他们多走走多看看。这一点,明子跟大哥的想法挺像,大哥就经常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特别小舒儿,没事儿还带着孩子到省城的游乐场来玩一玩儿,就为了让孩子长见识。
顾向北要带队到南方某个军区参加比赛,赛前要集训一个月,比赛也得好长时间,也不在家。明子过年都没回国,一直在外面待了小半年,到九四年开春了,才回国,刚一回来,就听说明子爹又有事儿了。
自打爷爷没了之后,家里人就全进城了,老嫂的班儿也调到兴隆镇的中心校了,每天通勤做小客车上下班,车站离家也不远,走路十分钟,坐上半个小时就到了,正好到学校门口。也挺方便的。
明子爹也跟着进城待着了。还是每天接送孩子们上学放学。白天没事儿的时候就出门遛弯儿,大哥家在四楼,就大哥买了冰箱,最上面一层别的都没放,全放的雪糕,专门给孩子留了一整层。明子爹就天天看着那雪糕,只要见少了,他就到市场上买点儿回来给补上,少了就给补上。
要么就是天天买买菜啥的,孩子们都上学了,大嫂天天在家闲着也没事儿,就天天跟大哥上砖厂,走的时候,会把钱留下,告诉明子爹需要什么菜,他如果出门顺便就买了,没买的话,大嫂回来再下楼去买。明子爹身体好,上下楼一点不费劲,他就不住在一楼了,跟大哥一家住一起,跟小夫儿住一屋儿。
不知道老头儿怎么想的,突然就不想在城里住了,说是没意思,天天的,跟蹲监狱似的,非要回农村。跟大哥“谈判”,要是同意他回去呢,他就住高官屯的老房子。要是不同意他回去呢,我就自己在屯子边上插两间小土房,自个儿住,他自己手里有钱,明子娘走的时候,一辈子攒下的钱都留给他了,再加上这些年过年过节过生日子女们孝敬的,老头儿一点不缺钱。就要回农村种地去。
大哥能怎么办,没招儿。
那就回吧,可是也不能说回就回啊。家里也得安排啊,孩子都上学呢,小舒儿马上要上初中了,不能再转回农村去读吧,小舒儿跟小夫儿两个孩子学习都特别好,班里前三名是稳的,回农村去读书,不是耽误孩子嘛。
明子爹脾气倔,却是说走就要走,不等了。直接收拾收拾,人家正个儿就回去了。说再晚回去,来不及种园子了。
老姨在参加四姨家的小儿子婚礼的时候知道明子爹自个儿回农村住的事儿之后,就跟大哥商量,不行再给找个老伴儿,老两口在农村住着,种点菜啥的当锻炼了,也累不着,挺好的,在农村待了一辈子了,在城里住着是不习惯。得理解。
大哥一听这话,老姨肯定不是随便说说的,就问老姨是不是有目标了。老姨就说把三姨接过来。三姨父过逝三四年了,三姨一直自个儿过呢,五个儿子,老五还没结婚,剩下的四个,就老大在身边儿,老二在一千多里地之外的大城市打工,老五投奔他二哥去了。老三在老丈人家的酒坊,老四跟老三在一个屯儿。
接过来,两个老人有个伴儿,三姨也不至于老无所依了。明子爹也不住自个儿住在农村,子女还不放心,回去陪着住又方便。这样大家都方便,不是挺好嘛。
大哥考虑了几天,觉得把三姨接过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当然是自个儿亲姨,不生份。坏处就是一但两位老人相处不好,那就是麻烦事儿。陌生人吧,还能送走,亲姨,怎么送走?请神容易送神难。
大哥下不了决心,招集了姐弟们聚在一起商量。大姐第一个反对,说谁也不能代替明子娘的位置。
“姐,不是说谁代替婶儿的位置,咱们得向前看,现在实际的问题摆在这儿呢。你说咋整,叔非得待在老屯,不在城里住。我们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两孩子一个上开学上初中了,一个上四年级了,走不了。实际我也想叔能留在城里,帮着接一接孩子,我们也放心,那他不干啊,咋整?”大哥也愁得不行。
“是,咱也不能强迫叔留在城里嘛,这也不是强迫的事儿啊,他有腿有脚的,咱能留得住吗?不行还是我们回去吧,让小雪儿跟着她妈上学,反正就是小学,在哪上都一样儿,初中以后再回来上吧。”小文哥也挺愁,年轻人当然更愿意在城里住,什么都方便,回农村早都不习惯了,可是他们当儿子的,能咋办。
“你们回去了也是那么回事儿,我看咱叔那意思,也是想找个老伴儿,他就是这几年太孤独了,婶儿这一走,对他打击也不小,爷爷再一走,就剩他自个儿了,我平时看着他总低头儿坐着,发呆。咱们当儿子的再怎么陪着,那也不一样儿。”二姐心思细,观察得仔细。
“二姐的话也在理,要不咱们问问叔自个吧?看看他是啥意思?”明子觉得二姐说的很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不是明子爹事儿多,他可能就是太孤独了,才想着回农村去种种菜园子找点儿事儿干,还有老屯毕竟住了一辈子了,环境也熟悉,不用像城里似的,谁谁都不认识。她在市里也见听过不少农村被子女接里城的老人报怨城里住不习惯,很多只要身体还能行,都还是更愿意回农村去的。就像她家里看孩子的王婶儿,都一直在说,等可心儿和小龙儿上学了,她就要回老家了,不在城里待,不习惯。
三姐和老姐没发表意见,她俩光听着,咋的都行,没意见。媳妇们女婿们压根儿就没参与这种讨论。
他们怎么讨论,最后还是得看老人自己的意见。大哥回头儿就去问明子爹的意见。果然,明子爹并不反对再找个老伴儿,还挺高兴的。至于找谁,他还真没啥想法儿,大哥问他三姨行不行,行,找个陌生的老太太行不行?也行。那这就是太孤独了,没别的原因了。
老头儿自个儿愿意,子女就没啥说的了。
三姨那头儿还是得老姨去提,其实老姨主动提这个事儿,就是想给她三姨的后半生找个依靠,知道那几个儿子都靠不住。她过去江弯屯儿一提,儿子们当然是千肯万肯的,不用他们养活了,去掉了一个大包袱,好事儿啊。老太太也没啥意见,在哪过还不是过。
就这样儿,双方都没意见了,明子几个商量了一下日子,就去接三姨。大哥大嫂二姐和明子一起去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