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1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李凒自然不便将内部的政治斗争告知郑柞这个外人。但郑柞同样也是一国之君,已经从李凒的描述中感觉到对方有些难言之隐,当下也没有再追问下去。
两国相距数千里,版图完全不接壤,因而也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再加上同属海汉阵营,倒是有许多的共同利益,所以两位国王才能坐到一起分享各自的见解。
像朝鲜和安南这样的国家,即便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只要背靠着海汉这棵大树,至少不用再担心来自外部的安全问题,可以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通过发展以矿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来实现与海汉对接的初步工业化,对于这个时代的农业国的确是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实现的方案。
虽然朝鲜目前的国内情况不太适合这套方案,但这也并不表示没有其他可用的方案了,只是需要李凒在其他领域做出更多的尝试,而他现在显然还没有达成这样的决心。
而安南国王郑柞对于国家发展前景的看法,显然要比李凒清晰得多。
安南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多个天然良港,本身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再加上拥有煤、铁、铝、铜等大量矿产,正是海汉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安南这三十年来的发展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
当然了,要得到海汉的大力扶持,安南也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首先是以长期租借的形式,交给海汉经营的岘港、归仁、金兰、头顿等几个大港,安南只保留了名义上的所有权,实际控制权其实已经归属于海汉,性质与海汉的海外领地无异,基本上不会再有收归安南的可能了。
而以两国共同开发名义经营的多处矿场,海汉不但拥有独家开采权,而且也在经营利益的分配中占据大头。出人出地的安南,只能分得利润的一小部分。
甚至一些矿场的归属权也不在安南手上,比如位于安南北部的黑土港,就一直被视作了海汉版图的一部分。
此外到海汉经营的矿场、工厂等机构打工的安南人,往往会在达到海汉入籍条件后就会果断申请转换国籍,而由此流失出去的青壮人口,每年都多达成千上万。
如果说郑梉执政的时代,对于两国合作的深度还有所保留,那么到郑柞开始接管政务后,他对此的态度更是要比他父亲激进得多。
郑柞认为合作过程中所付出的这些代价,可以算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从国家的发展前景来看是相当值得的。
所以他登基后非但没有收拢青壮流失的口子,反倒是加大了向海外派遣劳工的力度。只是将过去由海汉主导的劳工招募机制,逐渐归属到安南官方的管辖之下,由地方官府组织务工人员,并且与海汉签署正式的用工合同。
通过这种方式输送到海汉治下的安南务工人员,由于有了官方背书,可靠程度更高,也更便于管理,甚至还有不少是专业对口的熟练工,对于海汉来说自然是乐见其成。
而海汉为此也要根据安南的要求,将务工人员申请海汉国籍的门槛提高。
如果说早年间海汉追求的是不惜代价快速扩充人口,那么到了现阶段,已经逐步在向着控制用人成本的目标在转变。
汉人自然仍是吸纳移民的首选,而对于安南、朝鲜等东亚族裔的入籍申请,则是从来者不拒,变成了择优录取,甚至是优中选优。
由安南官方组织的务工人员,大多都是从事矿工、力工、水手等底层工种,对海汉来说控制用人成本远比让这些人入籍更为重要。毕竟他们一旦变幻国籍成了海汉国民,那相应的薪酬待遇可就要比安南打工者高出太多了。
所以对于安南要求的提高务工人员入籍门槛,海汉这边也很乐于配合,由此也能让安南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输出。
哪怕是远在印度洋这边的普吉岛,如今也有了安南派遣的务工队伍,在当地参与海汉主导的各种基建工程。
这么多的务工人员在替海汉完成工作任务之后,能带回安南的不只是他们的劳务收入,还有从各种岗位上学到的专业技能,而后者的实际价值甚至还要远远超过前者。
在朝鲜还在担心劳务输出会导致人口大量流失的时候,安南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许多好处,甚至已经在实现初级工业化之前,就拥有了数量可观的产业工人。
这种情况在海汉的诸多邻国当中,目前还是属于绝无仅有的存在。假以时日,由安南自行经营的初级工业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郑柞年轻时也曾数次到海汉游学和深造,他深信只要自己的国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等到海汉的工业技术继续进化到下一个阶段,必定会有很多低端生产环节转移到周边国家,而这些相对陈旧的生产技术,就足以让安南在中南半岛上傲视周边了。
与郑柞的会面,给李凒提供了不少启发。
虽然郑柞并未详细描述安南是如何操作的,但只需知道了这个方向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朝鲜当然也可以设法效仿。
至于其中的细节,李凒相信并不会成为困扰自己的问题。朝鲜在安南也有派驻的外交机构和人员,要从那边获得相关的情报信息,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李凒回到住处后,便将李栢传来,将自己与郑柞的会谈内容描述了一遍,询问李栢有何看法。
李栢听完后应道:“安南的做法的确值得效仿,否则我国就算开垦了再多的农田,种出再多的粮食,也不可能成为像海汉一样强大的国家。”
李凒道:“我只希望此举不会导致出现人口大量流失的状况,不然可就成为李氏王朝的罪人了。”
李栢道:“父王不必多虑,那安南国的套路我略知一二,选派出国的务工人员,皆有直系亲属留在国内,且需定期轮换回国,如此就大大减少了脱籍的情况发生。”
李凒微微点头道:“这倒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李凒自然不便将内部的政治斗争告知郑柞这个外人。但郑柞同样也是一国之君,已经从李凒的描述中感觉到对方有些难言之隐,当下也没有再追问下去。
两国相距数千里,版图完全不接壤,因而也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再加上同属海汉阵营,倒是有许多的共同利益,所以两位国王才能坐到一起分享各自的见解。
像朝鲜和安南这样的国家,即便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只要背靠着海汉这棵大树,至少不用再担心来自外部的安全问题,可以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通过发展以矿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来实现与海汉对接的初步工业化,对于这个时代的农业国的确是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实现的方案。
虽然朝鲜目前的国内情况不太适合这套方案,但这也并不表示没有其他可用的方案了,只是需要李凒在其他领域做出更多的尝试,而他现在显然还没有达成这样的决心。
而安南国王郑柞对于国家发展前景的看法,显然要比李凒清晰得多。
安南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多个天然良港,本身就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再加上拥有煤、铁、铝、铜等大量矿产,正是海汉发展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安南这三十年来的发展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
当然了,要得到海汉的大力扶持,安南也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首先是以长期租借的形式,交给海汉经营的岘港、归仁、金兰、头顿等几个大港,安南只保留了名义上的所有权,实际控制权其实已经归属于海汉,性质与海汉的海外领地无异,基本上不会再有收归安南的可能了。
而以两国共同开发名义经营的多处矿场,海汉不但拥有独家开采权,而且也在经营利益的分配中占据大头。出人出地的安南,只能分得利润的一小部分。
甚至一些矿场的归属权也不在安南手上,比如位于安南北部的黑土港,就一直被视作了海汉版图的一部分。
此外到海汉经营的矿场、工厂等机构打工的安南人,往往会在达到海汉入籍条件后就会果断申请转换国籍,而由此流失出去的青壮人口,每年都多达成千上万。
如果说郑梉执政的时代,对于两国合作的深度还有所保留,那么到郑柞开始接管政务后,他对此的态度更是要比他父亲激进得多。
郑柞认为合作过程中所付出的这些代价,可以算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从国家的发展前景来看是相当值得的。
所以他登基后非但没有收拢青壮流失的口子,反倒是加大了向海外派遣劳工的力度。只是将过去由海汉主导的劳工招募机制,逐渐归属到安南官方的管辖之下,由地方官府组织务工人员,并且与海汉签署正式的用工合同。
通过这种方式输送到海汉治下的安南务工人员,由于有了官方背书,可靠程度更高,也更便于管理,甚至还有不少是专业对口的熟练工,对于海汉来说自然是乐见其成。
而海汉为此也要根据安南的要求,将务工人员申请海汉国籍的门槛提高。
如果说早年间海汉追求的是不惜代价快速扩充人口,那么到了现阶段,已经逐步在向着控制用人成本的目标在转变。
汉人自然仍是吸纳移民的首选,而对于安南、朝鲜等东亚族裔的入籍申请,则是从来者不拒,变成了择优录取,甚至是优中选优。
由安南官方组织的务工人员,大多都是从事矿工、力工、水手等底层工种,对海汉来说控制用人成本远比让这些人入籍更为重要。毕竟他们一旦变幻国籍成了海汉国民,那相应的薪酬待遇可就要比安南打工者高出太多了。
所以对于安南要求的提高务工人员入籍门槛,海汉这边也很乐于配合,由此也能让安南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输出。
哪怕是远在印度洋这边的普吉岛,如今也有了安南派遣的务工队伍,在当地参与海汉主导的各种基建工程。
这么多的务工人员在替海汉完成工作任务之后,能带回安南的不只是他们的劳务收入,还有从各种岗位上学到的专业技能,而后者的实际价值甚至还要远远超过前者。
在朝鲜还在担心劳务输出会导致人口大量流失的时候,安南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许多好处,甚至已经在实现初级工业化之前,就拥有了数量可观的产业工人。
这种情况在海汉的诸多邻国当中,目前还是属于绝无仅有的存在。假以时日,由安南自行经营的初级工业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郑柞年轻时也曾数次到海汉游学和深造,他深信只要自己的国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等到海汉的工业技术继续进化到下一个阶段,必定会有很多低端生产环节转移到周边国家,而这些相对陈旧的生产技术,就足以让安南在中南半岛上傲视周边了。
与郑柞的会面,给李凒提供了不少启发。
虽然郑柞并未详细描述安南是如何操作的,但只需知道了这个方向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朝鲜当然也可以设法效仿。
至于其中的细节,李凒相信并不会成为困扰自己的问题。朝鲜在安南也有派驻的外交机构和人员,要从那边获得相关的情报信息,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李凒回到住处后,便将李栢传来,将自己与郑柞的会谈内容描述了一遍,询问李栢有何看法。
李栢听完后应道:“安南的做法的确值得效仿,否则我国就算开垦了再多的农田,种出再多的粮食,也不可能成为像海汉一样强大的国家。”
李凒道:“我只希望此举不会导致出现人口大量流失的状况,不然可就成为李氏王朝的罪人了。”
李栢道:“父王不必多虑,那安南国的套路我略知一二,选派出国的务工人员,皆有直系亲属留在国内,且需定期轮换回国,如此就大大减少了脱籍的情况发生。”
李凒微微点头道:“这倒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