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1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承恩已经有些年头没来过南方了。
二十年前海汉曾在舟山群岛集结了规模庞大的武装舰队,当时明廷认为海汉极有可能是要攻打杭州,崇祯帝便派遣了王承恩秘密到杭州督战。
不过这只是虚惊一场,海汉的武装舰队在杭州湾进行了一场炫耀武力的军演之后,就跨海去了朝鲜,与当时入侵朝鲜的清军打了几个月的仗。
王承恩一直等到海汉军在朝鲜的战报出来,心知杭州这边应该打不起来了,这才返回京城复命。
谁知后来杭州还是没保住,过了数年之后,依然被海汉给占了去,如今更是变成了海汉的新国都。
大明虽然从未承认过海汉对杭州统治,但包括王承恩在内的所有人都明白,除非能在战场上彻底打败海汉,否则这杭州城基本上是没法再重新回到大明治下了。
至于打败海汉的可能性,或许二十年前的大明发动举国之力,还有实现的希望,但眼下海汉羽翼已丰,大明在战场上的处境十分被动,已经不太可能再夺回杭州了。
真要能在战场上打败海汉,当初又何必用上行刺执委会高官这样的烂招,结果反而是给海汉提供了全面开战的借口。
王承恩翻看着面前桌上的《东海时报》,不时发出无奈的感叹声。
这是今天发行的最新一期报纸,头版刊载的新闻报道,绝大部分都跟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战事有关。
这些报道应该都是来自军方供稿,内容非常简洁,几乎就是照搬战报。
文章格式基本都是海汉军于某日在某地击溃明军,或是攻克某座城池,歼敌若干。但王承恩很明白,这些冰冷的数字所代表的,却是明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
最新的战况报道,是海汉军在南京西南的句容击败了两万明军。
这两万明军有一半是从镇江府撤至当地,另一半则是由句容千户所,以及滁州调来的援军组成。此战明军被俘三千余人,伤亡数目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剩下的人都逃往了南京方向。
照这样打下去,海汉军兵临南京城下,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王承恩很想了解海汉方面的损失情况,但这种军事机密显然不会见诸报端。
他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前线的战事对杭州的影响非常有限。如果不是报纸上关于战事的大篇幅报道,在杭州甚至感受不到当前正处于战争状态中。
报纸翻过头版之后,内容便转换成了海汉的国内新闻,大多与东海大区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各种工程项目有关。
打仗的事,他一个没有兵权的太监急也无用。他现在最为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才能面见执委会,开启两国的停战谈判。
王承恩到杭州已经三天了,对于一个带着紧急任务来到这里的人来说,三天的等待时间已经太长了。
如今战场局势一天一变,每过一天时间,海汉军在战场上就会推进数十里,再拖上十天半个月,海汉军说不定都打进京城了,到时候再想谈停战,条件恐怕要比现在还苛刻十倍。
王承恩已经数次提出要与执委会高官尽快会面,但得到的答复只是让他耐心等待。
虽然海汉没有对他禁足,可以在城内外四处走动,但执委会办公的地方,他是肯定去不了的。
事实上王承恩目前唯一能拜访的衙门,就只有位于城中兴贤坊的特别联络处,他也只能每天例行公事一般去那边催一催。
王承恩收起报纸,让随从去准备车,去特别联络处再碰碰运气。
等他跨出大门的时候,门口已经停了一辆马车。
王承恩挺喜欢这种厢式马车,既能遮风挡雨,又有一定的私密性,而且车厢下有减震结构,加上车内的软座,乘坐舒适性比传统马车要好太多。
王城其实在京城就不止一次坐过这种车,那边有不少达官显贵都从海汉购入了这种马车作为座驾,不过为了避嫌,都声称这是南京的某个民间工坊所产。
但其实这个工坊背后的老板本与海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接从海汉进口整车过来,然后在车厢内外打上自家的标记,就算作是南京出产了。
王承恩也知道这玩意儿其实就是海汉造,不过京城里充斥了太多诸如此类进口后找个作坊改头换面的商品,甚至就连宫里边都有不少,好用就完事,也没人会去追究其真实来路。
但他本以为这种售价高昂的马车在海汉国内应该也是稀罕物,普通人肯定用不起,却没想到杭州一看,街上有不少这样的厢式马车可供雇佣,包一天的费用也就二两银子。
王承恩由此起了心思,特地考察了杭州物价,发现京城里各种热门的海汉造,在杭州的售价起码都要低了一半左右,有的甚至是相差数倍之多。
京城里那些垄断了海汉商品特许经营权的大人物,从中赚取了多么丰厚的利润,也由此可见一斑。
王承恩也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朝堂上一直都有声音提倡放弃对抗,效仿朝鲜和安南,与海汉在各个方面合作。这中间所参杂的巨大经济利益,恐怕足以让一些高官改变应有的立场。
王承恩住的地方就是特别联络处安排的,所以距离兴贤坊不远,乘车片刻就到了。他向门房禀明来意,不多时便有人将他领了进去。
王承恩本想求见负责人李清扬,不过对方此时没在衙门里,就由年轻的副处长朱子安代为接待。
事实上王承恩能够顺利来到杭州,朱子安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不过王承恩可不会因此而感激朱子安,在他眼中,朱子安跑到海汉来当官,无异于叛国投敌。
即便朱子安对于两国战争的态度是劝和促谈,但王承恩依然不愿完全信任这个年轻人。只是迫于当下形势,他必须得跟朱子安打交道,只能把对朱子安的不满先放到一边,先去尽力争取能得到对方的支持。
王承恩已经有些年头没来过南方了。
二十年前海汉曾在舟山群岛集结了规模庞大的武装舰队,当时明廷认为海汉极有可能是要攻打杭州,崇祯帝便派遣了王承恩秘密到杭州督战。
不过这只是虚惊一场,海汉的武装舰队在杭州湾进行了一场炫耀武力的军演之后,就跨海去了朝鲜,与当时入侵朝鲜的清军打了几个月的仗。
王承恩一直等到海汉军在朝鲜的战报出来,心知杭州这边应该打不起来了,这才返回京城复命。
谁知后来杭州还是没保住,过了数年之后,依然被海汉给占了去,如今更是变成了海汉的新国都。
大明虽然从未承认过海汉对杭州统治,但包括王承恩在内的所有人都明白,除非能在战场上彻底打败海汉,否则这杭州城基本上是没法再重新回到大明治下了。
至于打败海汉的可能性,或许二十年前的大明发动举国之力,还有实现的希望,但眼下海汉羽翼已丰,大明在战场上的处境十分被动,已经不太可能再夺回杭州了。
真要能在战场上打败海汉,当初又何必用上行刺执委会高官这样的烂招,结果反而是给海汉提供了全面开战的借口。
王承恩翻看着面前桌上的《东海时报》,不时发出无奈的感叹声。
这是今天发行的最新一期报纸,头版刊载的新闻报道,绝大部分都跟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战事有关。
这些报道应该都是来自军方供稿,内容非常简洁,几乎就是照搬战报。
文章格式基本都是海汉军于某日在某地击溃明军,或是攻克某座城池,歼敌若干。但王承恩很明白,这些冰冷的数字所代表的,却是明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
最新的战况报道,是海汉军在南京西南的句容击败了两万明军。
这两万明军有一半是从镇江府撤至当地,另一半则是由句容千户所,以及滁州调来的援军组成。此战明军被俘三千余人,伤亡数目差不多也是这个水平,剩下的人都逃往了南京方向。
照这样打下去,海汉军兵临南京城下,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王承恩很想了解海汉方面的损失情况,但这种军事机密显然不会见诸报端。
他唯一能够确认的是,前线的战事对杭州的影响非常有限。如果不是报纸上关于战事的大篇幅报道,在杭州甚至感受不到当前正处于战争状态中。
报纸翻过头版之后,内容便转换成了海汉的国内新闻,大多与东海大区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各种工程项目有关。
打仗的事,他一个没有兵权的太监急也无用。他现在最为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才能面见执委会,开启两国的停战谈判。
王承恩到杭州已经三天了,对于一个带着紧急任务来到这里的人来说,三天的等待时间已经太长了。
如今战场局势一天一变,每过一天时间,海汉军在战场上就会推进数十里,再拖上十天半个月,海汉军说不定都打进京城了,到时候再想谈停战,条件恐怕要比现在还苛刻十倍。
王承恩已经数次提出要与执委会高官尽快会面,但得到的答复只是让他耐心等待。
虽然海汉没有对他禁足,可以在城内外四处走动,但执委会办公的地方,他是肯定去不了的。
事实上王承恩目前唯一能拜访的衙门,就只有位于城中兴贤坊的特别联络处,他也只能每天例行公事一般去那边催一催。
王承恩收起报纸,让随从去准备车,去特别联络处再碰碰运气。
等他跨出大门的时候,门口已经停了一辆马车。
王承恩挺喜欢这种厢式马车,既能遮风挡雨,又有一定的私密性,而且车厢下有减震结构,加上车内的软座,乘坐舒适性比传统马车要好太多。
王城其实在京城就不止一次坐过这种车,那边有不少达官显贵都从海汉购入了这种马车作为座驾,不过为了避嫌,都声称这是南京的某个民间工坊所产。
但其实这个工坊背后的老板本与海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接从海汉进口整车过来,然后在车厢内外打上自家的标记,就算作是南京出产了。
王承恩也知道这玩意儿其实就是海汉造,不过京城里充斥了太多诸如此类进口后找个作坊改头换面的商品,甚至就连宫里边都有不少,好用就完事,也没人会去追究其真实来路。
但他本以为这种售价高昂的马车在海汉国内应该也是稀罕物,普通人肯定用不起,却没想到杭州一看,街上有不少这样的厢式马车可供雇佣,包一天的费用也就二两银子。
王承恩由此起了心思,特地考察了杭州物价,发现京城里各种热门的海汉造,在杭州的售价起码都要低了一半左右,有的甚至是相差数倍之多。
京城里那些垄断了海汉商品特许经营权的大人物,从中赚取了多么丰厚的利润,也由此可见一斑。
王承恩也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朝堂上一直都有声音提倡放弃对抗,效仿朝鲜和安南,与海汉在各个方面合作。这中间所参杂的巨大经济利益,恐怕足以让一些高官改变应有的立场。
王承恩住的地方就是特别联络处安排的,所以距离兴贤坊不远,乘车片刻就到了。他向门房禀明来意,不多时便有人将他领了进去。
王承恩本想求见负责人李清扬,不过对方此时没在衙门里,就由年轻的副处长朱子安代为接待。
事实上王承恩能够顺利来到杭州,朱子安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不过王承恩可不会因此而感激朱子安,在他眼中,朱子安跑到海汉来当官,无异于叛国投敌。
即便朱子安对于两国战争的态度是劝和促谈,但王承恩依然不愿完全信任这个年轻人。只是迫于当下形势,他必须得跟朱子安打交道,只能把对朱子安的不满先放到一边,先去尽力争取能得到对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