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1627崛起南海 > 第1605章 接手诗社

第1605章 接手诗社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金宝在海汉诗社的研究项目上投入了数量相当大的资金,耗费的精力更是无法计算,如今李奈一句话,就要砍掉一半甚至更多的项目,等于是把这些钱丢进了水里,这自然是让他肉疼不已。但张金宝也明白自己在做生意方面的眼光和才能有限,远远不及李奈这种顶级富豪,对方所作出的专业判断肯定要比自己更为高明。只要能让有前景的研究项目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张金宝也还是可以接受李奈的意见。

    当然了,张金宝也知道李奈肯定不会就这么几句话打发自己,既然福瑞丰要接手海风诗社的研究项目,那多多少少也得拿一点补偿给自己才说得过去,哪怕只是象征性的补偿,这桩买卖才算是合理。

    李奈慢慢地说道:“关于如何衔接和移交,我这边有两套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由福瑞丰派出管理人员进驻海风诗社,今后诗社由我方运营,我们会一次性支付给张先生一笔费用,买断诗社和研究项目的所有权。二是诗社继续由张先生经营,福瑞丰只投资感兴趣的项目。”

    张金宝听完之后心中不免有些犹豫,福瑞丰给出的条件其实离他的目标还是有那么一点差距,他并不想完全离开海风诗社,这毕竟是他的一番心血所在,但如果对方只投资感兴趣的项目,那实际上也很难拯救整个诗社的运作前景。张金宝更希望福瑞丰在收购海风诗社的同时,能够给自己也保留一席之地。

    “怎么,张先生好像对这两个方案都不太满意?那要不要先听听我这边的买断出价?”李奈见张金宝缄默不语,便主动追问道。

    张金宝连忙应声道:“不敢,只是在下舍不得完全撒手,想问问三少爷可有第三条路?”

    “哦?那你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如果可行,那也可以考虑。”李奈倒是很好说话,便让张金宝自行提出交接方案。说实话海风诗社目前研究的项目未必能给福瑞丰带来多少收益,李奈之所以愿意出资收购,主要还是看中了这种民间研究的模式,说不定以后能为福瑞丰自身所用。而且张金宝通过海风诗社网罗了儋州的一批精英人才,福瑞丰接手诗社的同时就是获得了一批人才,这才是真正值钱的东西,也是李奈愿意来儋州的原因之一,只是张金宝不懂这道理而已。

    李奈到了儋州之后这几日,已经通过自己的渠道,获知了一部分海汉诗社成员的身份,并且做了相应的了解。这些人虽然还比不了三亚那些经过海汉高层亲自调教的高级精英,但在民间来说已经算是难得的人才,如果能够将这些人招募到自己手下,说不定要比海风诗社这个项目本身有更大的收获。

    当然了,要完成这一步,李奈就不可能完全踢开张金宝来自行操作,毕竟这些人当初会加入海风诗社,几乎都是冲着张金宝的面子,要想让这些人今后能死心塌地为福瑞丰效力,仅仅只是靠丰厚薪酬恐怕还不够。所以李奈提出的两个方案中,并没有一味割裂海风诗社与张金宝之间的关系,还是给他留下了后路。

    张金宝斟酌着应道:“三少爷若是觉得在下还能起点作用,可否在收购海风诗社之后,还是给在下留个随便什么差事。当然经营方面,在下绝不多言,一切以福瑞丰之安排为准。”

    李奈沉默不语,没有立刻作出答复,似乎是在思考张金宝的要求。张金宝见状也不催促,只是默然等待着。

    荀鹏程见状倒是主动说了一句公道话:“张山长若是能留在诗社,今后还可以继续在本地替诗社招募人才,三少爷不妨考虑一下。”

    李奈其实并非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是在这两人面前,他必须拿出应有的架子来,这样才会显得自己所作出的每个决定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不过荀鹏程主动提出来这个可能性,倒是省去了他的麻烦,不然这话要是由他提出来,或许会让对方觉得有吃干抹净之后还要利用其人脉的嫌疑。

    “其实我没有提出这种方案,也是怕张先生对海风诗社已经心灰意冷,要他留下恐怕强人所难,既然是张先生自行要求,那我自然是很乐意继续与张先生合作。”李奈这才慢慢回应了张金宝的话。至于荀鹏程的话,他并没有做出回应,这倒不是看不起荀鹏程,而是这话题太敏感,不宜在此多作讨论。

    李奈这个表态自然是皆大欢喜,张金宝自然不用多说,荀鹏程也不希望他就此被清退出局。海风诗社在张金宝手上没有实现盈利,但如果换了福瑞丰来当老板,日后的境况可能就不一样了。而张金宝给荀鹏程的回报是入股琼西书院,今后荀鹏程也是要进入儋州文教界的人,张金宝能参与诗社今后的经营,就等同于他也能够参与进去,说不定还会有发财的机会。

    只要大的意向达成之后,后面的谈判就容易多了。李奈和张金宝都并非普通人,他们所经营的产业也都是大买卖,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取舍的决心也远非常人所及,因此只要能够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并不介意在谈判过程中付出或者舍弃一部分的利益。

    不过这个领域反倒是成了荀鹏程的短板,他过去只不过是一名跑社会新闻的狗仔记者,对经营生意方面并不擅长,像文教科研这类产业化的领域更是不够了解,所以后面的谈判也就基本上插不了话了。荀鹏程自己也担心暴露短处,干脆就乐得当看客,顺便从两人的讨价还价中学习如何进行这类磋商。

    在此之前,荀鹏程与张金宝已经为这次会面做了多日的准备,不过因为双方在接触后很快就在意向上达成了一致,所以最终关于海风诗社交接的正式磋商其实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李奈也不想再在这个项目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了,他这次来儋州因为天气原因,所耗费的时间已经超过了预计的三倍之多,因此耽搁了后面的一系列安排。所以他希望能够尽快结束与张金宝的谈判,早些把这事交给手下去跟进,而自己能够从儋州脱身去办别的事情。

    末了荀鹏程问了一个很有建设性的问题:“三少爷,既然这事已经征得了官府的许可,那是是否可以将其公开,想办法宣传一下?”

    李奈这次是真的怔了一下,他的确没有想到这个方面,荀鹏程的话倒是让他脑子里顿时冒出了一些想法,朝荀鹏程点点头道:“荀先生倒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主意不错,我先记下来,回头再问问首长能不能办。”

    张金宝这还是第一次听人谈及荀鹏程的职业,愕然问道:“荀先生不是经营种植园的吗?”

    “是准备转行经营种植园,以前是在报社做事。”荀鹏程当然不能否认李奈的话,只能简单地向张金宝作了解释。

    李奈倒是没想到荀鹏程并未向张金宝透露过自己过去的职业,但转念一想便知道荀鹏程是担心记者这份工作身份低微被对方瞧不起,如果不是自己无意点破,张金宝恐怕就会一直被蒙在鼓里。不过既然荀鹏程对此有所顾忌,他当然也不会在张金宝面前落了荀鹏程的面子。

    张金宝最终保留了海风诗社三成的干股,当然因此所收到的转让费也就少了一大截。不过对于他来说,能够让这份事业进行下去,远比眼前利益重要,何况今后由福瑞丰来掌管海风诗社的运营,赚钱的可能性就提升了不少,到时候凭这三成干股获利也并非妄想。

    不过张金宝虽然保留了股东身份,但今后也不会再直接参与到诗社的运营了,他自知不善经商,所以在这一点上倒也没有坚持。反正今后诗社是由福瑞丰出资维持日常运转和项目研究所需的资金,就算亏钱也不会再需要他掏腰包补贴了。

    而荀鹏程则是如愿得到了张金宝承诺过的琼西书院两成干股,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琼西书院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经营不善的海风诗社,所以在这起转让案中获得直接利益最大的,反而是居中联络的荀鹏程。就算今后只靠琼西书院的这份收入来维持生活,也足够他在儋州过上不错的日子了。

    对于这样结果,荀鹏程自然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了,他现在只觉得自己选择来儋州的确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决定,毕竟像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大概也就只能在儋州碰到了。当然了,如果今后汪百锁再也不要来造访自己,那就最好不过了。

    李奈留下了两名掌柜在儋州跟进海风诗社之事,自己则是先行乘船离开了。就连张金宝也有些佩服李奈的大心脏,因为对方根本就没有去面见过这些搞研究的人,对于诗社运转状况的了解可能都是来自于他准备的那份资料,就这么痛快地把诗社的烂摊子接收过去了。当然了,这种处理方式也是建立在李奈的身份背景之上,毕竟部分收购海风诗社的这个花销,对于福瑞丰而言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数目,就算全亏掉也不会伤筋动骨。

    李奈手下的两名掌柜接管了海风诗社之后,首先便按照李奈的意图,将那些没有前景或是方向错误的研究项目统统终止,以此来节省开支。而一些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的研究内容,比如荀鹏程上次在凤鸣山庄见到的新式船舵,就被立刻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以生产更多的成品来验证其效果是否如理论推导的一样出色。

    不过由于一时半会很难找到新的场地,所以张金宝的凤鸣山庄还是被继续作为海风诗社的研发中心。张金宝自己对此倒是没有什么异议,毕竟他从李奈那里得到的转让费已经把先前从银行借来的钱都还上了,如今这凤鸣山庄又回到他手里了,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荀鹏程也在张金宝的帮助之下找到了一处房产,位于城西离凤鸣山庄不到一里路,三进的宅院作价一万六,房主是本地一位士绅,正打算举家迁去三亚定居。这房价虽然不算太便宜,但胜在生活方便且院子够大,环境也符合荀鹏程的要求,去看过之后颇为满意,便掏钱立了字据办了过户。

    光荀鹏程自己住这么大的房子肯定是不太方便,所以接下来又是去城里牙行,招了管事、厨子、杂役,又置办了一些新家具,这才算是像模像样地在儋州定居下来了。

    张金宝专门查黄历选了一个吉日,安排荀鹏程乔迁。而就在荀鹏程搬家这天,最新一期的海汉时报送到了儋州,在这期报纸所刊载的内容中,赫然便有儋州海风诗社的消息。

    这篇新闻稿并没有上头版,内容也写得不算太详尽,只说儋州海风诗社在讨论学术之余,也组织起来研究一些实用技术,并且得到了著名财团福瑞丰的投资云云。文章比较隐晦地透露出这种行为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至于有多少懂行的人能看懂其中的意思,那就只能各凭本事了。

    荀鹏程恰巧就是懂行的人之一,他也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看到了这篇报道。荀鹏程很明白海汉时报这个官媒的作派,像这种会登报的文章,绝对不会只是用来填充版面的废话,而是海汉高层要借此来发出信号,民间人士对于民用项目的研究和发明,是得到官方认可和鼓励的行为。

    荀鹏程算算这期报纸的发行时间,估摸着差不多就是自己向李奈提出应该有一些宣传手段的建议之后,极有可能便是李奈将这边的进展用电报发回三亚,并顺便向执委会进行了请示。而这篇报道能够见诸报端,大概就是执委会借此作出的表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