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1627崛起南海 > 第1589章 行行都不易

第1589章 行行都不易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跟先前去农业部咨询的时候问到的情况有些不一样啊!荀鹏程心里不禁觉得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难怪自己去咨询的时候,经纪公司的人只是一味地建议自己先去儋州当地作实地考察再作选择,而对于在儋州开办种植园所需的基本费用含糊其辞,只说不同的区域地价会存在差异,并没有拿出一个具体的报价单来。

    荀鹏程当时从农业部下属的种植园经济公司所了解到的地价,同样也是几年前刚在这边推广种植园项目时的水平。他认为自己还算能够承担,所以他才会选择了儋州这边作为自己的目的地,但没想到实际情况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地价价差之大足以让他一夜回到穷人身份。

    “这帮尸位素餐的官僚!”荀鹏程心中暗暗对农业部的工作诟病不已。

    但经过这一路的了解,他也明白了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状况,一多半的原因是种植园的投资仍然正处在风头上,许多大商行大富商砸进大把的资金,所开办的种植园规模和成本也都是水涨船高。农业部那帮人为业绩考虑,自然会更倾向于扶持大型种植园,一来二去之下,像他这样小打小闹的项目就不是那么受重视了。

    荀鹏程原本以为马打蓝人给的这笔丰厚酬劳足以让自己变成衣食无忧的大地主,但如今看来富则富矣,距离真正的有钱还是差得老远,并不是随便捡着什么生意都能投资入行的。而要在这边开办一处种植园,过程也并不是自己预想的那么简单轻松,能不能成事,最终都还是要用钱说话才行。

    关平才见他意兴萧索,便又劝道:“如今能赚钱的买卖那么多,也不见得非要办种植园。首长们也在报上说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

    “那儋州还有什么别的好营生吗?”荀鹏程顺口问道。

    关平才道:“那就多了啊!儋州的书院、制盐、海运,也都是出名的产业,以此发家的大户更是数不胜数,阁下若有兴趣,也可以尝试一番。”

    荀鹏程一琢磨,制盐海运自己是一窍不通,书院嘛,自己来海汉之前倒是在乡下教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却不知道儋州的书院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不过以前曾听儋州的白鹿书院、定西书院等大书院的名头,此番去了之后倒是要抽空去看看这些地方。

    但要说开办书院,荀鹏程知道自己的本事肯定还差了十万八千里,而且书院这种地方必然要请一些学识高深的夫子坐镇才能招募到学生,这个可比拿钱买奴隶难得多了,要是在业界没有一定的人脉基础根本就做不成。而荀鹏程在三亚所积累的人脉虽然遍及三教九流,但文化界还真是他的弱项,三亚那些高级书院里的夫子,他平时根本就没什么接触的机会,而且那些人都是受执委会重用的人才,想来也不是些许财帛就能打动的。

    再说开办书院要圈地、建房、招生,这么多的麻烦事,荀鹏程可没心情去一件一件的打理。他虽然自己就是读书人出身,但或许是因为教过一段时间的书,深知其中麻烦,对于办学这种事却没有什么兴趣。即便他知道教育产业也是一门赚钱的生意,但也没什么心思进入这一行。

    荀鹏程在席间与关平才谈了半天,但谈及的生意要嘛是他根本就没兴趣,要嘛就是完全的门外汉,对其无从下手。这种挫败感让荀鹏程感到有些丧气,他想象中已经拥有了一定资金的创业应该是轻松而美好的,只要把生意架子搭起来,后面就只需享福就行了。但现在看来别说享福,第一步要搭的这个架子就极为不易,以他现有的本事要完成这一步,恐怕就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

    酒席之后来到关平才给他们二人准备的住处,也就是一间很普通的二人间,据关平才说平时是给手下管事住的地方,不过这两天有两个管事请假回家去了,所以便空出了这间房。老高赶了大半日的车,又在席间喝了几杯,早早就已经乏了,洗漱之后跟荀鹏程打个招呼便躺下了,片刻之后就鼾声如雷。

    荀鹏程却没有多少睡意,来到昌化之后的这些经历,一部分是印证了他此前对种植园这种经营项目的看法,另一部分却是有些出乎了他的预计。

    荀鹏程之所以会选择种植园作为目标,一方面是觉得这个投资项目可以完全托管给海汉官方,运作起来比较方便,经营上也能省心,另一方面也是认定了种植园能够赚钱,而且收益期相当长,总体来说作为长远投资是非常划算的买卖。但来实地看过之后,他发现这门生意的利润是可观,但却不是谁都能操作下来。如果没有雄厚的资本,那么进入这个行当之后等待自己的很可能会是还没等来收益就已经被榨干了。

    有很多大商家靠着种植园赚了大钱,并且还在将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继续投入这个行业扩大经营规模,但荀鹏程却未能赶上这种滚雪球式经营的最好时机。他现在要是轻易入场,那极有可能在原始积累的途中,就会因为弹尽粮绝而被迫成为了其他大雪球的一部分。

    这种可能性并非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之中,事实上种植园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竞争和兼并,甚至个别行业已经开始出现了接近垄断经营的形态。对于商家来说,能在某个行业或者某种商品形成垄断,这几乎就等同于掌控了市场定价权,而由此所带来的利益将极为可观。所以很多大商家一面逐年增加投资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一面设法兼并同行的中小种植园,毕竟通过兼并形式来扩大经营规模,回本和见效都将更快。

    目前海汉官方对于这样的走势还没有拿出明确的态度,市场仍是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中,自然会有一些冒险家杀入这个市场,但实力不济或是运气不佳的人可能就会在湍流中溺水。荀鹏程自认实力有限,运气似乎倒是不错,颇有点偏财运,但他却不会侥幸地认为自己能够一直凭运气走下去。如果对要投资的生意半分把握都没有,那这钱放在海汉银行里要远比像泼水一样洒出去更安全。

    但他也不甘心就此放弃,正如关平才所说的那样,海汉国能赚钱的生意实在太多了,也不必拘泥于种植园或是其他某类生意,关键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才行。儋州是海南岛上三座大城之一,作为一个拥有天然港湾的滨海城市,那里同样也有着极为浓厚的商业氛围,而竞争又不如三亚和海口两处激烈,所以荀鹏程才会选择了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目的地。

    究竟会不会有合适的买卖,大概还是要去到儋州之后才能确定吧。荀鹏程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自己打气,他可不想还没到儋州就已经丧失了信心,好歹也先去看了再说。

    第二天一早,荀鹏程辞别关平才,继续向儋州城出发。途中荀鹏程想起关平才竟然是自己的读者之一,也觉得这个缘分是真的有点奇妙。若非如此,关平才大概不会特地设宴留宿,也就没机会知道他所讲述的这么多情况了。想不到过去这两年的工作,在自己离职之后还依然在带来好处。荀鹏程突然觉得,以前在报社供职的经历也算得上是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了。至少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眼光和见识,是许多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想到这里荀鹏程又觉得有点开心,既然自己比普通人有眼光、有想法、有钱,那获得成功的几率也应当超过普通人才对。只要慢慢琢磨,一定能找到某个适合自己的买卖。

    从关平才的香料种植园出来上了官道,按老高所说,距离儋州城大约还有百里之遥。如果快行直走,一天之内倒也可以赶到儋州。不过荀鹏程根本就不着急这一时片刻的工夫,还是吩咐老高慢慢走,以考察沿途的种植园为主要目的。

    从昌化到儋州的官道两侧不断有支路延伸出去,而这些支路都是通往不远处的各种农场和种植园,长期待在三亚的荀鹏程也终于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了海汉的农业有多么发达。要知道这些动辄几百上千亩的种植园跟旧式地主的经营方式并不相同,首先种植园的土地产权都是归海汉国有,而经营者仅仅只是得到一定时限的土地使用权;其次这些经营者已经不再是将这类项目视作是纯粹的农业,而是当作了商业项目在进行运营,这与旧式地主那种小打小闹剥削长工和雇农的经营模式也有着本质区别。

    荀鹏程过去对这种差异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甚至一度认为种植园经营者其实就是等同于地主。但亲自来这边考察之后,他便知道自己过去的看法是有些偏颇,而能够推出这种农业开发模式的海汉执委会,更是让他敬佩得五体投地。

    荀鹏程虽然没赶上开办种植园的最好时机,但他也知道私人种植园在海汉国内造就了一大批富豪,这些人未必比他聪明能干,但把握住了机会就一下子起势了。荀鹏程并不懊恼自己没有运气赶上那一波,因为他知道在海汉国,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商机出现,而能够把握住这些新商机的人,也同样有机会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种植园这种经营模式出现已有数年时间,从历史角度来这还算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产业,但因为海汉在推出这个模式的时候就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所以其实种植园从一开始就是以一个较为成熟的模型在进行推广。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这个行业已经进入到平稳发展的时期,想要一夜暴富基本是不可能了,门槛高度也是在逐年提升。到荀鹏程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门槛已经高到他快要跨不过去了。

    不过荀鹏程昨晚就已经想开了,就算今后不从事这个行业,多了解一点相关的情况也没坏处。他在当记者的时期就积累了大量乱七八糟的学识,其中有不少也会在特定的时候发挥作用,在这个记忆仓库中增加一些种植园相关的信息,倒也不会占用太大地方。

    既然荀鹏程不赶时间,老高也就乐得清闲,这沿途的种植园有不少都是他的客户,要带荀鹏程去逛一逛,参观一下,一般都没什么问题。偶尔遇到像关平才这种好客的主人家,还会主动招待一番。

    到后来荀鹏程也觉得好奇,对老高问道:“难道他们就不会把我视作竞争对手?我看他们一点都不回避我,随随便便就让我进去参观了。”

    老高应道:“你如今又没进这个行当,哪来的竞争?再说就算你在这边开了种植园,谁跟谁竞争还不一定呢!”

    荀鹏程一想也是这个道理,自己这种连半只脚都还没踏进圈子里的人,哪有资格让别人忌惮,就算入行了也很有可能被老鸟们视作下饭菜,当下便释然了。

    上路第二天的晚上,两人在一处名叫海头镇的市镇上歇脚。这种远离城市的小市镇自然没有什么繁华景象,老高介绍说镇上住的几乎全都是为附近种植园工作的匠人,铁匠、泥水匠、木匠、篾匠等等。而这个常驻人口仅有四五百人的小镇,居然还设立有一个海头镇派出所,作为主管本地治安的机构。

    当然了,这个派出所管理的范围可不仅仅只是限于海头镇,事实上在方圆几十里之内,也就这么一个官方治安机构存在,所以其管理的范围相当大,光种植园就有好几十个之多。而这个派出所的人员配置仅仅十人而已,要维持管理如此之大的一片区域,其难处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