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三百十一章 真正的意图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定国听了,也认为有理,可依旧问道,“那若是郑森发觉了,不肯接收军校新兵……又如何应对?”
夏完淳笑道,“何须应对?郑森是臣,且东征大军补给皆掌控在咱们手中,试问,他敢不接收吗?”
李定国愕然地看向吴争,再看向夏完淳,“敢情……陛下已经与你早有对策?”
吴争忙摇手否认道:“晋王这真是冤枉朕了……话都是玄著说的,朕可没点头!”
李定国突然又皱起了眉头,问道,“郑森募集东征大军,确实是在朝廷掌控之内……可若东征之后,或是平定倭国之后……有道是山高皇帝远,朝廷又如何控制他?”
夏完淳笑了笑,没有接话。
李定国将目光投向吴争。
吴争微笑道:“首先,没有平定倭国之前,郑森需要朝廷提供大军补给,自然不敢反……如果平定倭国之后……朕为何要担心郑森反?让他反就是了!”
吴争这话,让所有人惊愕,哪有皇帝能容忍臣子造反自立的道理。
吴争扫了一圈,这才淡淡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么个敌人在东边虎视眈眈,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陛下圣明!”
……。
吴争的战略部署已经显露头角。
但困难是巨大的。
特别是空得可以跑耗子的国库,成了朝廷最头痛的问题。
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不是得到万两黄金,而是须付出万两黄金。
刚刚登基的吴争,就算真有点石成金之能,那也无法在短时间,变不出如此海量规模的银子来啊。
但吴争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变现!
将自己手中和朝廷名下的江南商会股份,以每股五两的方式,经各府县的汉明银行,向国民公开出售,再以汉明半月谈进行宣传,冠以忠君爱国之名。
为防止豪门、士族争抢,吴争定了个规矩,以户籍黄册为准,每人可购入数量上限为十股,并进行登记造册。
此举,迅速为战争筹措到数千万两白银。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吴争达到了将最大部分民众的利益绑在一起的目的。
经过之前杭州府两次叛乱,吴争已经对辖下十余府的民众,购买江南商会股份进行登记造册,后又有李海岳“伙同”夏家姐妹号召江南百万织女抢购江南商会股份之举。
加上这次的抛售,实际上,江南商会股份五成以上的股份,已经分散于民间,民众,才是江南商会最大的持股人。
而留在吴争和朝廷名下的股份,加起来仅一成。
这才是吴争最大的目的,这不是藏富于民那么简单,而是将民众的利益和朝廷、国家进行深度捆绑,达到祸福与共的目的。
只要江南商会赚钱,民众就能分到红利。
江南富,特别是经过吴争近几年大力发展工坊,江南雇工,一人每月的工薪就是十两以上,尤其是江南织女,月入五十两以上者,比比皆是。
而江南一户人家,平均人口皆在四、五人,也就是一户,基本上已经拥有江南商会股份不下五十股。
如果商会股份上涨,回到两年前最高时,都就等于所持价值往上翻了几番。
江南商会一直是世间公认的赚钱机器,它有着得天独厚的禁榷贸易权,这是国家垄断啊!
所以,除了之前被莫执念与番人联手打压的那段时间,不管是国民还是番人,但凡市场上有商会股份出售,皆会不计价格地购入。
商会股份分红更是夸张到了极致,在北伐战争暴发前,一季就能分一成的红利,相当于一年分四成红利,这是何等暴利?
但商会依旧在赚大钱,盐、铁、丝绸、茶叶等,别的不说,譬如丝绸,织造司基本以八十两以上一匹的价格,向外商倾销,但实际上,织造司的成本每匹不足三十两,利润是两倍以上。
这才是支撑商会疯狂分红的根本原因,一年四成,就算是一年翻一番,都影响不到商会扩张。
但吴争知道,这种疯狂扩张无法持续,因为到了自己登基,天下一统之后,商会的扩张速度就会慢慢迟缓下来,原因很简单——饱和!
那就需要开辟新的土地和人口,那就需要发动战争。
可经过十年的战争,人心思定,就算吴争的威望再高,能乾纲独断几次?
吴争知道穷兵黩武不对,但停不下来,至少,现在无法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所有一切的繁华,就会变成一地鸡毛,这十年的战争,已经消耗了太多的国力和民力了。
江南虽富,但其余国土,皆贫瘠到了极点,吴争只能以江南的财富,以向各地大肆购入粮食等农作物,来贴补各地的贫苦百姓,由此,粮价迅速上涨,在一年里,已经翻了一番。
吴争深知,战车绝对不能停下来。
消耗一减少,江南林立的工坊就会失去订单,订单一少,工坊就会倒闭,劳工就会失去工作,江南就会不稳,江南不稳,天下不稳!
赦免郑森,令郑森南下募兵东征,不是吴争等不起,非要急着灭东边那倭国,而是,只有用这个方法,才能解决新附的福建、广东两地及周边食不裹腹的贫民问题。
但很显然,八万新兵的上限,还远远不够啊!
于是,继抛售江南商会股份之后,吴争又迅速颁布了一道诏令——迁都。
严格地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迁都。
将新城定为首都,并将整个松江府囊括其中。
这道诏令颁布之后,起初效果并不是太好。
因为不管是国内权贵、豪门、富商,还是番商,都已经被吴争忽悠过一次了。
虽说新城地价依旧维持高位,但如今已经无人肯接手,只是帐面利润罢了。
朝廷再次以诏令方式确定新城为都城时,所有人都在观望,生怕又上了吴争的当。
但随后,太上皇和长公主率先在新城周边购入了六百亩土地后,绍兴伯沈致远父亲沈半城联络绍兴府数十富商也加入了购地,几日之内,购入土地高达两千余亩。
李定国听了,也认为有理,可依旧问道,“那若是郑森发觉了,不肯接收军校新兵……又如何应对?”
夏完淳笑道,“何须应对?郑森是臣,且东征大军补给皆掌控在咱们手中,试问,他敢不接收吗?”
李定国愕然地看向吴争,再看向夏完淳,“敢情……陛下已经与你早有对策?”
吴争忙摇手否认道:“晋王这真是冤枉朕了……话都是玄著说的,朕可没点头!”
李定国突然又皱起了眉头,问道,“郑森募集东征大军,确实是在朝廷掌控之内……可若东征之后,或是平定倭国之后……有道是山高皇帝远,朝廷又如何控制他?”
夏完淳笑了笑,没有接话。
李定国将目光投向吴争。
吴争微笑道:“首先,没有平定倭国之前,郑森需要朝廷提供大军补给,自然不敢反……如果平定倭国之后……朕为何要担心郑森反?让他反就是了!”
吴争这话,让所有人惊愕,哪有皇帝能容忍臣子造反自立的道理。
吴争扫了一圈,这才淡淡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么个敌人在东边虎视眈眈,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陛下圣明!”
……。
吴争的战略部署已经显露头角。
但困难是巨大的。
特别是空得可以跑耗子的国库,成了朝廷最头痛的问题。
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不是得到万两黄金,而是须付出万两黄金。
刚刚登基的吴争,就算真有点石成金之能,那也无法在短时间,变不出如此海量规模的银子来啊。
但吴争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变现!
将自己手中和朝廷名下的江南商会股份,以每股五两的方式,经各府县的汉明银行,向国民公开出售,再以汉明半月谈进行宣传,冠以忠君爱国之名。
为防止豪门、士族争抢,吴争定了个规矩,以户籍黄册为准,每人可购入数量上限为十股,并进行登记造册。
此举,迅速为战争筹措到数千万两白银。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吴争达到了将最大部分民众的利益绑在一起的目的。
经过之前杭州府两次叛乱,吴争已经对辖下十余府的民众,购买江南商会股份进行登记造册,后又有李海岳“伙同”夏家姐妹号召江南百万织女抢购江南商会股份之举。
加上这次的抛售,实际上,江南商会股份五成以上的股份,已经分散于民间,民众,才是江南商会最大的持股人。
而留在吴争和朝廷名下的股份,加起来仅一成。
这才是吴争最大的目的,这不是藏富于民那么简单,而是将民众的利益和朝廷、国家进行深度捆绑,达到祸福与共的目的。
只要江南商会赚钱,民众就能分到红利。
江南富,特别是经过吴争近几年大力发展工坊,江南雇工,一人每月的工薪就是十两以上,尤其是江南织女,月入五十两以上者,比比皆是。
而江南一户人家,平均人口皆在四、五人,也就是一户,基本上已经拥有江南商会股份不下五十股。
如果商会股份上涨,回到两年前最高时,都就等于所持价值往上翻了几番。
江南商会一直是世间公认的赚钱机器,它有着得天独厚的禁榷贸易权,这是国家垄断啊!
所以,除了之前被莫执念与番人联手打压的那段时间,不管是国民还是番人,但凡市场上有商会股份出售,皆会不计价格地购入。
商会股份分红更是夸张到了极致,在北伐战争暴发前,一季就能分一成的红利,相当于一年分四成红利,这是何等暴利?
但商会依旧在赚大钱,盐、铁、丝绸、茶叶等,别的不说,譬如丝绸,织造司基本以八十两以上一匹的价格,向外商倾销,但实际上,织造司的成本每匹不足三十两,利润是两倍以上。
这才是支撑商会疯狂分红的根本原因,一年四成,就算是一年翻一番,都影响不到商会扩张。
但吴争知道,这种疯狂扩张无法持续,因为到了自己登基,天下一统之后,商会的扩张速度就会慢慢迟缓下来,原因很简单——饱和!
那就需要开辟新的土地和人口,那就需要发动战争。
可经过十年的战争,人心思定,就算吴争的威望再高,能乾纲独断几次?
吴争知道穷兵黩武不对,但停不下来,至少,现在无法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所有一切的繁华,就会变成一地鸡毛,这十年的战争,已经消耗了太多的国力和民力了。
江南虽富,但其余国土,皆贫瘠到了极点,吴争只能以江南的财富,以向各地大肆购入粮食等农作物,来贴补各地的贫苦百姓,由此,粮价迅速上涨,在一年里,已经翻了一番。
吴争深知,战车绝对不能停下来。
消耗一减少,江南林立的工坊就会失去订单,订单一少,工坊就会倒闭,劳工就会失去工作,江南就会不稳,江南不稳,天下不稳!
赦免郑森,令郑森南下募兵东征,不是吴争等不起,非要急着灭东边那倭国,而是,只有用这个方法,才能解决新附的福建、广东两地及周边食不裹腹的贫民问题。
但很显然,八万新兵的上限,还远远不够啊!
于是,继抛售江南商会股份之后,吴争又迅速颁布了一道诏令——迁都。
严格地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迁都。
将新城定为首都,并将整个松江府囊括其中。
这道诏令颁布之后,起初效果并不是太好。
因为不管是国内权贵、豪门、富商,还是番商,都已经被吴争忽悠过一次了。
虽说新城地价依旧维持高位,但如今已经无人肯接手,只是帐面利润罢了。
朝廷再次以诏令方式确定新城为都城时,所有人都在观望,生怕又上了吴争的当。
但随后,太上皇和长公主率先在新城周边购入了六百亩土地后,绍兴伯沈致远父亲沈半城联络绍兴府数十富商也加入了购地,几日之内,购入土地高达两千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