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汉明 > 第九百二十三章 三千人打五万大军的伏击?

第九百二十三章 三千人打五万大军的伏击?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PS:感谢书友“缘醒”投的月票。

    可蒋全义内心不服气啊。

    他知道,要想在吴争手下出人头地,那就得建奇功。

    能从仪真那座血肉磨坊中活下来,被清军追击辗转千里幸存下来,蒋全义已经没有一丝佛性。

    杀,或者被杀。

    他麾下三千精锐,也是这样的老兵。

    于是,蒋全义留下一小队人,做为联络他后续部队之用,自己率部迅速前出。

    他要打一场,伏击战!

    疯狂!

    确实疯狂!

    三千人,要打五万人一场伏击战。

    如果吴争在,一定会一脚踹蒋全义一个后滚翻。

    这简直就是寿星公吃砒霜,活腻歪了。

    先不说能不能伏击成功,就说成功了,能撤退吗?

    打掉清军先头部队,让你使出全身力气,尽可能地杀,能杀一万人?

    后续敌人主力会如潮水般将你淹没。

    如果敌人有骑兵,那更不用说了,分分钟就能包围、歼灭。

    后世游击战,那是打运动战,将敌人拖着跑,然后在形成局部兵力优势时,伏击其跟得近的先头部队。

    可现在不一样,清军倾巢而来,目标很明确,就是泰兴,不存在被明军牵着鼻子走,打运动战的可能。

    但蒋全义,就这么,干了!

    蒋全义想要奇功,但他也不想送死,他还没有到达如此不管不顾的疯狂程度,况且想建奇功的人,又怎么想去送死呢?那功劳岂不白费了吗?

    实际上,蒋全义对泰州到泰兴的地形很熟,之前率部与济尔哈朗“躲猫猫”,在扬州府造了那么久时间的“孽”,带着济尔哈朗所部一个劲地来回转圈,岂能不熟地形?

    加上吴争在泰州城与多尔衮谈判时,蒋全义带兵来投,也是走的这条路。

    所以,蒋全义心里还是有计较的。

    泰州至泰兴由北向南的官道,呈一个“N”形,其实也是运盐河的流向。

    在口岸镇以东约三、四十里处,就是官道“N”转折的地方。

    此处有座石桥,是行军路上必经之处,否则就得渡河,但因为有桥,这小河上基本找不见几条船。

    蒋全义的狠,就体现在这里。

    他率部急行至石桥后,下令将百斤火药埋于桥下,并将所带千颗地雷藏于桥头靠泰兴方向。

    这些地雷是军工坊的第一批产品,不是触绊雷,是拉线雷,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手动拉绳以燧石摩擦点火触发,缺点是人必须在附近隐蔽,不过蒋全义手下,确实不缺敢死之人。

    拨给这批地雷给蒋全义的用意是,这种地雷的埋设难度小,挖个坑埋下,引火绳套个竹管就行,哪怕埋设在土中,竹管子的空气也足以保证导火线燃烧,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

    埋设花费了近两个时辰,说得简单些,桥头向泰兴方向的三里官道,表面基本被翻了一遍。

    这种粗糙的手段,如果在后世,傻子都能发现有异。

    可在这个时代,路都是土的,也没有用地雷大规模作战的常识,负负得正,或许是上天也打算成就蒋全义一番大事吧?

    当部署完后,蒋全义令军撤离至这五里官道后面隐蔽。

    他的狠不仅仅是对敌人,还对自己。

    他居然留下做为敢死队一员隐蔽在桥下坑洞,而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副将,约定以爆炸声响起为讯号,对过桥敌人发出攻击。

    实在够疯狂!

    ……。

    而与此同时,龙潭方向的王之仁水师,已经陷入了危局。

    王之仁的水师,兵力缺员倒不多,但战船就缺得多了,不及盛时四成。

    之前应天府保卫战时,水师伤亡过半,战船亦是如此。

    朝廷补充了兵员,但因为没钱,战船补充得极少。

    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炮弹。

    这时的炮弹是火药包加上铅弹、铁弹。

    火药倒不缺,缺的是铅弹和铁弹。

    这个时代,但凡金属的制品都贵,铁甚至用来铸铁钱,以弥补流通铜钱的不足。

    可想而知,炮口射出去的都是银子啊。

    好在王之仁也是从崇祯朝困难期走来的老将,他下令让石匠凿出大小相似的石弹,以供炮击所用。

    但这就引起炮弹的射程和精度急剧下降。

    战争突然暴发。

    王之仁水师仓促应战,这也难怪,连吴争都被蒙在鼓里,直到战前才发现不对劲。

    义兴朝上下,也都以为清军主攻的方向是靖江。

    王之仁又怎能有清军大规模来袭的心理准备呢?

    可问题是,就算王之仁水师满编,恐怕也抵挡不了如此大规模清军的突击。

    从江浦至仪真,江面上三千多艘船齐发,多尔衮的战术简单、粗暴,但也非常有效。

    恐怕任由王之仁水师用战舰上为数不多的火炮瞄准射击,也无法阻挡这么多的船同时进发。

    以量胜质,在战场上,无往而不胜。

    这其实也是热兵器淘汰冷兵器的主要原因。

    因为相对于一个需要训练三、五年的控弦之士,火枪兵太便宜了,有个手指头、扣得动扳机就行。

    王之仁一面派人急报朝廷,一面亲率水师迎敌。

    王一林劝说王之仁,“叔为主帅,侄儿愿代叔上阵,以为先锋,率水师迎敌。”

    但遭王之仁一口拒绝,“两年前为叔就该死在江上,能多活了这两年,赚了。”

    然而,仓促出战,军队指挥无法如臂使指,战船和军队基本上是散着出去的。

    如同一条弯曲的长蛇般,打得就是添油战术。

    还未到江心,明军水师迅速被无数驶来的敌船包围。

    这仗打得非常艰难。

    往往是三、四条,甚至五、六条敌船围攻一艘水师战船。

    这就如同一头大象,被五、六头狼围着,根本无法发挥出该有的战力。

    以至于许多战船,甚至未发一炮,就被敌船挂钩登船。

    直接进入了肉搏战。

    可肉搏战,水师将士又怎么是清军主力的对手呢?

    当王之仁看到连自己的旗舰都被蜂涌而来的清兵爬上船舷时,他仰天悲呼,“有心杀贼,奈何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他回头对身边不远处的王一林大喝道:“一林,快走……回去报信,江防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