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正经事?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江南多山多水,做为当地的土著,这种无法体现在地图上的小道很多。
去往绍兴城,无非是越过一座山,趟过两条河罢了。
好在将士们皆来自江南。
江南人善水,几乎人人打小就会,如果一个男子不会游泳,都就会被称为“秤砣子”,这是个贬义词。
可吴争无法预料,这支近二千人的义军,竟会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到平水时,吴争听闻了这个噩耗,背着人,留下了两行热泪。
钱肃典记得,当时吴争说了一句话,“张阿大,我不如你!”
钱肃典听不明白,他不明白吴争为什么说自己不如一个乡野屠夫。
他完全体会不到吴争的心境,也是啊,吴争率军光复十一府,其战功赫赫,江南人哪个不知,谁人不晓,甚至有愚昧百姓将吴争传为武曲星下凡,日夜焚香祈祷,想替自家求个平安。
这样的荣耀、辉煌,怎么可能不如一个张阿大?
但钱肃典不敢问,他确实不敢问。
因为他从未见过吴争如此阴沉到滴水的脸色。
吴争下令,目标绍兴城,急行军!
。
可吴争终究没有入绍兴城。
不是不想进,而是没有时间进。
因为据绍兴城三十多里地,吴争与西出的宋安迎面遇上了。
宋安喜极而泣,迎着吴争扑了过去。
他渴望着被吴争拥抱,友情、忠诚、那一份同生共死十七年的情义。
可他近不了吴争的身,因为吴争一脚将他踹在了三步之外。
吴争立即下令,合二为一,转道东向,目标上虞。
宋安既然已经出现在此,那么绍兴城必已无碍。
而义军已经全军覆没,自然也就没有再去的必要。
进城做什么?
去接受百姓的欢迎吗?
吴争自认没有这个颜面,在张阿大战死之地,去抢张阿大的功劳。
所以,重新回到原来的方略,与陈胜会师,就成了吴争的不二之选。
因为,如今,吴争,手中有人了!
不得不说,宋安真的是个人才。
他率二千七百火枪兵,在瓜沥击溃清军,然后从清军手中夺回绍兴城,这两大仗下来,伤亡士兵数不超过五百人。
当然,这有张名振增援的因素,也有张阿大所率义军已经打残了清军的因素。
可事实依旧存在,被宋安部歼灭的清军高达三千多人,当然这包括瓜沥那千余投降的清军。
这个战绩,如果从单一战场而言,甚至已经超越了吴争的胜利记录。
所以,宋安不甘心。
他不明白少爷为何不言不语就踹他,他不明白!
不明白,心中就难受。
难受就得问。
于是行军路上,宋安腆着脸,不断地围着吴争问,为什么?
爱之深,便会恨之切!
吴争心里其实很满意宋安这两仗的指挥。
可他依旧不满意宋安的指挥。
这听起来很矛盾,但其实不然。
宋安的指挥确实可圈可点。
但他同样有很大的缺陷,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缺陷,让他无法成为主帅的缺陷。
很简单,宋安从渡江进入萧山开始,他的指挥一直围绕着为打胜一场局部战斗而努力。
这听起来没有错,可从整个战局战略来说,宋安错了。
与清军三个方向的对峙,只有宋安这一个方向是有着主动权的,因为他在攻。
也就是说,最应该出现吴争所期盼的变化的方向,本来应该来自于宋安。
如果宋安率火枪兵,对瓜沥清军造成足够强大的威胁,多铎就必须调动更多的援兵增援瓜沥。
这很简单,三个方向,互为犄角。
一个方向突破,两个方向就都会产生威胁。
多铎如果想彻底打败吴争,就必须同时顾全三个方向。
这样,吴争期盼的变化就会出现的更早、更大。
这样,这支义军的结局就会改写。
吴争在惋惜张阿大,不,准确地说,吴争在惋惜这种在这个世道,难得一见的来自于社会最底层的自发的抗争精神。
精神不灭,民族永存!
简单地说,宋安正确地做法,是强攻瓜沥,不需要攻下,但须极大压制清军,令他们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多铎求援。
这个时候,伤亡已经不重要,准确地说,不是最重要。
重要的是,打乱多铎的部署和节奏。
但宋安确实没有作到,他只存了保全火枪兵、打赢自己眼前一仗的眼光。
这种眼光不能算错,但确实有极大的局限性,如果无法突破,就只可为将,不能为帅。
听了吴争的解释,宋安沉默了。
他在深深地反省。
一个懂得反省的人,就能够提高。
吴争有些欣慰。
。
初步完成集权的朱慈烺,终于做了一件“正经”事。
他下令向顺天府派出了一个五人使团,与清廷交涉多铎破坏停战协定,毁约进攻绍兴府的事件,并提出强烈抗议,责成清廷立即勒令多铎停止交战,清军撤回战前区域。
朱慈烺,正如他自己亲口对吴争说的,他确实有城府。
使团往来南北,一个来回至少七、八天,那时该发生的都该发生了吧?
清廷确实也非常为难。
倒不是真怕了义兴朝十府弹丸之地。
他们此时正对蒙古叛乱之战焦头烂额。
清廷不想再起波澜,准备派使者前往绍兴府制止多铎之时。
多尔衮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认为,义兴朝水师可以在江北“胡作非为”,为何我朝就不行?
义兴朝可以用一句“叛军”来搪塞,任由这支水师造成我朝巨大财力、人力损失,为何我朝就不能同样以此为借口来堵住义兴朝的嘴?
当然,多尔衮是绝对不会将多铎所部判定为“叛军”的,清廷也不会允许。
可这不妨碍清廷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堵住义兴朝的嘴,何况这句话本来就是出自中原孙子兵法。
于是,一场纠缠万分的谈判,在顺天府继续着。
可两朝都还不知道,绍兴府的战事,有了巨大的扭转。
如果再晚两天,清廷、多尔衮恐怕会立即下诏,勒令多铎退兵。
可这个时代的通讯,实在是太慢了,慢到让人咬牙切齿的地步。
:。:
江南多山多水,做为当地的土著,这种无法体现在地图上的小道很多。
去往绍兴城,无非是越过一座山,趟过两条河罢了。
好在将士们皆来自江南。
江南人善水,几乎人人打小就会,如果一个男子不会游泳,都就会被称为“秤砣子”,这是个贬义词。
可吴争无法预料,这支近二千人的义军,竟会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到平水时,吴争听闻了这个噩耗,背着人,留下了两行热泪。
钱肃典记得,当时吴争说了一句话,“张阿大,我不如你!”
钱肃典听不明白,他不明白吴争为什么说自己不如一个乡野屠夫。
他完全体会不到吴争的心境,也是啊,吴争率军光复十一府,其战功赫赫,江南人哪个不知,谁人不晓,甚至有愚昧百姓将吴争传为武曲星下凡,日夜焚香祈祷,想替自家求个平安。
这样的荣耀、辉煌,怎么可能不如一个张阿大?
但钱肃典不敢问,他确实不敢问。
因为他从未见过吴争如此阴沉到滴水的脸色。
吴争下令,目标绍兴城,急行军!
。
可吴争终究没有入绍兴城。
不是不想进,而是没有时间进。
因为据绍兴城三十多里地,吴争与西出的宋安迎面遇上了。
宋安喜极而泣,迎着吴争扑了过去。
他渴望着被吴争拥抱,友情、忠诚、那一份同生共死十七年的情义。
可他近不了吴争的身,因为吴争一脚将他踹在了三步之外。
吴争立即下令,合二为一,转道东向,目标上虞。
宋安既然已经出现在此,那么绍兴城必已无碍。
而义军已经全军覆没,自然也就没有再去的必要。
进城做什么?
去接受百姓的欢迎吗?
吴争自认没有这个颜面,在张阿大战死之地,去抢张阿大的功劳。
所以,重新回到原来的方略,与陈胜会师,就成了吴争的不二之选。
因为,如今,吴争,手中有人了!
不得不说,宋安真的是个人才。
他率二千七百火枪兵,在瓜沥击溃清军,然后从清军手中夺回绍兴城,这两大仗下来,伤亡士兵数不超过五百人。
当然,这有张名振增援的因素,也有张阿大所率义军已经打残了清军的因素。
可事实依旧存在,被宋安部歼灭的清军高达三千多人,当然这包括瓜沥那千余投降的清军。
这个战绩,如果从单一战场而言,甚至已经超越了吴争的胜利记录。
所以,宋安不甘心。
他不明白少爷为何不言不语就踹他,他不明白!
不明白,心中就难受。
难受就得问。
于是行军路上,宋安腆着脸,不断地围着吴争问,为什么?
爱之深,便会恨之切!
吴争心里其实很满意宋安这两仗的指挥。
可他依旧不满意宋安的指挥。
这听起来很矛盾,但其实不然。
宋安的指挥确实可圈可点。
但他同样有很大的缺陷,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缺陷,让他无法成为主帅的缺陷。
很简单,宋安从渡江进入萧山开始,他的指挥一直围绕着为打胜一场局部战斗而努力。
这听起来没有错,可从整个战局战略来说,宋安错了。
与清军三个方向的对峙,只有宋安这一个方向是有着主动权的,因为他在攻。
也就是说,最应该出现吴争所期盼的变化的方向,本来应该来自于宋安。
如果宋安率火枪兵,对瓜沥清军造成足够强大的威胁,多铎就必须调动更多的援兵增援瓜沥。
这很简单,三个方向,互为犄角。
一个方向突破,两个方向就都会产生威胁。
多铎如果想彻底打败吴争,就必须同时顾全三个方向。
这样,吴争期盼的变化就会出现的更早、更大。
这样,这支义军的结局就会改写。
吴争在惋惜张阿大,不,准确地说,吴争在惋惜这种在这个世道,难得一见的来自于社会最底层的自发的抗争精神。
精神不灭,民族永存!
简单地说,宋安正确地做法,是强攻瓜沥,不需要攻下,但须极大压制清军,令他们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多铎求援。
这个时候,伤亡已经不重要,准确地说,不是最重要。
重要的是,打乱多铎的部署和节奏。
但宋安确实没有作到,他只存了保全火枪兵、打赢自己眼前一仗的眼光。
这种眼光不能算错,但确实有极大的局限性,如果无法突破,就只可为将,不能为帅。
听了吴争的解释,宋安沉默了。
他在深深地反省。
一个懂得反省的人,就能够提高。
吴争有些欣慰。
。
初步完成集权的朱慈烺,终于做了一件“正经”事。
他下令向顺天府派出了一个五人使团,与清廷交涉多铎破坏停战协定,毁约进攻绍兴府的事件,并提出强烈抗议,责成清廷立即勒令多铎停止交战,清军撤回战前区域。
朱慈烺,正如他自己亲口对吴争说的,他确实有城府。
使团往来南北,一个来回至少七、八天,那时该发生的都该发生了吧?
清廷确实也非常为难。
倒不是真怕了义兴朝十府弹丸之地。
他们此时正对蒙古叛乱之战焦头烂额。
清廷不想再起波澜,准备派使者前往绍兴府制止多铎之时。
多尔衮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认为,义兴朝水师可以在江北“胡作非为”,为何我朝就不行?
义兴朝可以用一句“叛军”来搪塞,任由这支水师造成我朝巨大财力、人力损失,为何我朝就不能同样以此为借口来堵住义兴朝的嘴?
当然,多尔衮是绝对不会将多铎所部判定为“叛军”的,清廷也不会允许。
可这不妨碍清廷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堵住义兴朝的嘴,何况这句话本来就是出自中原孙子兵法。
于是,一场纠缠万分的谈判,在顺天府继续着。
可两朝都还不知道,绍兴府的战事,有了巨大的扭转。
如果再晚两天,清廷、多尔衮恐怕会立即下诏,勒令多铎退兵。
可这个时代的通讯,实在是太慢了,慢到让人咬牙切齿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