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新顺1730 > 第二六二章 分歧(七)

第二六二章 分歧(七)

作者:望舒慕羲和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

    这不只是大政策方向的激进、保守的问题。

    而是工商业,尤其是商业发展的一些“双刃剑”问题。

    大顺的统而不治的行政能力、几乎空缺的基层控制能力,商人们,那真的是能玩出花来的。

    除了商人,还有本地势力。

    比如湖北的粮食运输业。

    【米船船户泊于码头,后半夜便有当地水排,来此窃米。沿途贱卖获利。所缺数额,则以砂石填补,美其名曰——翻仓】

    又比如:

    【武昌罗家墩,有当地游民数千人,专做‘砂石’生意。以大筛过砂石,大而扁者,则掺蚕豆;小而圆者,则掺绿豆;白石砂者,掺米;黄石砂者,掺芝麻骨子。皆与‘翻仓’者交易】

    再如:

    【粮行居间,使买者、卖者不能相见,彼则从中垄断,又多压价收粮——米谷商贩,迫于船杂久载,若是堆栈又要栈租,甚至若不卖则往往会有‘失火’之虞,不得不低价售。而粮行低买高卖、又以焚船威胁……】

    再再比如:

    【往南洋日本等国出口芝麻之松苏大商,与楚地商行分而治之。如湖北之芝麻,除了出口外,本地亦需。各商行亦多行类‘期货’之法。而松苏大商则与甲商行约定高价收购甲之芝麻,又告知甲商行不要与乙商行说;复又与乙商行密谈,告知不要与甲商行说……以致楚地商行各自以为大赚,纷纷将原本定给其余人的芝麻都卖给了松苏大商,以为自己所缺之额,甲以为可以从乙那里收、乙以为可以从甲这里收……最终交割时候,无货可交,不得不借贷于松苏大商,而致使两年之内,松苏大商尽控楚地之芝麻大宗定价权。】

    总的来说,就是,你想要商业,那你就会得到商业的一切。

    欺骗、欺诈、贷款逼债、期货买卖、囤货居奇、期货交割……这些东西,先发地区玩了几十年了,跑到湖北,遇到湖北本地的商贾,简直就像是骗傻子一样。

    而在乡间,商业带来的问题,更加的操蛋。

    小农无论是种粮食,还是种棉花,都需要把这些东西卖出去。

    卖出去,才能交税、交租、买盐、还债等等。

    后世可以说“你觉得现在便宜,那你就过一阵卖呗”。

    但现在,这就是句屁话。

    还没等粮食入仓的,收债的、收租的、收税的,就像是苍蝇见了血一样飞来。

    都有能力把东西贮存几个月的经济能力,怎么可能欠债、欠钱、没钱交租交税呢?

    而需要还债、还钱、交租、交税的,又怎么可能把这些农产品贮存几个月再卖?

    商人、士绅、转型为商业经营的士绅,那真是玩出了诸多花活。

    甚至于,一些士绅骄傲地酒后放话:“我只要把这批粮食压在家里三个月再卖,我就能赚一半的本钱”。

    至于本地的“人均粮食拥有量”问题,关我屁事?沿江卖走,别的县、亦或省城的价格高,我就卖省城去呗。市场经济嘛,反正拿到手的白银,能在西域花、能在东北花、能在西南花、能在松苏花、甚至到印度去花也没问题。

    本来粮食问题就严重。

    严重的粮食问题,又迫使当地人围湖造田,使得生态崩溃加速,水旱问题更加频繁。

    商业深入,伴随着川盐入楚、对外贸易所需之茶芝麻生丝、对四川卖棉布因为四川不适合种棉花等因素,又使得经济作物的面积不断增加,这又更加加剧了粮食问题。

    还是那句话。

    大顺有没有粮食?

    有。

    甚至于,南洋、虾夷、东北、扶桑等地的粮食,都吃不完。

    但是,湖北缺不缺粮食?

    缺。

    就算商人不操控,实际上,此时的湖北,也距离人均每年450斤的粮食消耗,有一定差距——你说这算下来,一个人一天要吃一斤多粮食,有这么多吗?而事实上,肚子里没有油水、缺乏糖类、缺乏脂肪、缺乏肉类,对这些劳动人口而言,一斤多粮食,压根没有什么饱腹感。

    而现在,商业这口“双刃剑”,在湖北的表现,可谓是把为什么要“重农轻商”的那一面,不断地展示出来,上面还在不断滴血。

    要不要对商业、投机等进行限制?

    不限制,或者说想限制、但又没那本事,结果就是松苏大商凭借雄厚资本,两年时间干死了湖北的本地商行,控制了芝麻的定价权。这还只是稍微玩了玩一丁点期货操作。

    限制……

    限制,只靠行政命令,就会玩出来太子那样的大活儿,整出个“米禁”令,闹得沸沸扬扬,全天下都在看笑话。

    限制,不是不能靠行政手段,而是大顺的行政效率、组织能力,根本没这个能力、没这个本事。

    刘玉之前搞盐政改革、重分盐区,干死那些大盐商。

    固然靠了行政手段。

    但更关键的,是他搞了大型晒盐场,最终目的就是干死从万历四十五年开始盘踞盐业的大盐商,要搞“官运商销”,消灭生产和囤积的商业垄断,而扶植那些走街串巷最后一里路的中小商人。

    他靠的,是手里依靠大型晒盐场和蒸汽提卤的巨大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让当时的大商人近乎绝望的“商品”——你不是低买高卖、囤货居奇吗?我这边的盐价不断往下降,我倒要看看你能吃多少?你有本事,你银子多,就把川南地下的井盐和渤海黄海的海水,都吃下去。

    就粮食问题,大顺有没有可能搞类似的手段?

    理论上,可以。

    平籴法。

    现实里,没戏。

    大顺弄个盐,都鸡儿费劲,刘玉折腾了那么久才改革成功,准备了许久。

    就大顺这行政能力,还想玩平籴法?盐和粮食,那可不是一样的东西的。不论是消耗量、储存仓库、运输、要解决的问题,那都差了一个数量级。

    要搞平籴法,有两个思路。

    要么,来一波大改革,解决从明中期白银税代替实物税改革之后、或者说从明早期构建就有点问题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问题。

    地方取消一些白银税,退回去收实物税,比如收粮食等。地方各仓,得有粮食,才能玩平籴法。

    而征收实物税,又会带来新问题。

    储存成本、贪腐、倒卖、火龙烧仓……

    还有,粮食不能自己飞到仓库里,这又绕回了漕运改革的问题:粮食不能飞到仓库,是不是得出劳役运粮食?运白银的运量,和运粮食的运量所需的人力,能一样吗?

    而出劳役,则又等同于“劫贫济富”。

    士绅老爷出劳役吗?

    最后出劳役的是谁?

    胥吏手里拿着劳役权,不又得来一场狂欢?让你出劳役,你就家破人亡;你不出劳役,那就给钱。

    要么,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运输力量。

    内地没有海运优势,那就勐搞大基建。

    搞运河。

    搞火轮船。

    搞铁路。

    等等。

    搞到刘玉说的“人均粮食拥有量”具有现实意义;搞到东北的粮食一个月内能出现在湖北……

    而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

    比如,刘玉对海运的改革,是通过垄断公司的商船注册手段、以及商船履行强加义务为基础,实质上是让海商,均摊了大顺培养水手、海军、造船、以及紧急状态下的物资运输的成本。

    比如说搞对日贸易的商船。

    利润极高,因为大顺授予了他们垄断权、日本幕府那边也想拿到专营的关税,所以两边一起缉私,保证了垄断专营。

    所以,刘玉说,你们要履行注册商船、战时征用、培养水手、强制安插实习军官、必要时必须运输军事物资的义务。

    这些义务,很沉重。

    历史上,西班牙这么搞,搞崩了。

    大顺则凭借的自身是商品生产国和生产力进步的实质垄断倾销效果,让这些商人扛着沉重的“义务”,依旧美滋滋。

    这也是大顺参与一战的基础。

    否则的话,跨大洋作战的后勤补给、水手、海船等,全靠大顺财政养着专业军用运输船,能把大顺的财政直接拖死。

    而如湖北的粮食问题。

    河船和海船不一样。

    小火轮船,就算投入实用,现在性价比最高的,也是用在长江逆流运输上。

    大顺不是统制经济。

    甚至连大宋的重商主义水平都没达到。

    各种商品管控的能力,也没那么强,更没有说啥玩意儿都官营的水准。

    既如此,怎么搞?

    想要做到随时能以南洋等地的粮食,平抑湖北的粮价,就需要有极强的长江逆流运输能力。

    而极强的长江逆流运输能力,是以经济、贸易、商业为基石的。

    盐之类的,可以这么搞,因为运输量不是太大。大不了养一支专门的运盐船队,回来的时候捎点茶叶、生丝、从鄱阳湖过来的江西瓷器,那也就够了,足以维系运转。

    大宗商品……

    这么大的运力,也就意味着,湖北的小农经济,要瞬间崩盘。

    这不是说湖北一地的问题。

    而是,现在湖北的家庭手工业经济,尤其是纺织业,是以“川盐入楚、楚布入川”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只说纺织业,航运业,一旦小火轮发展起来,这又涉及到数以几十万计的船工、沿江运输的河工等人的生计。

    而湖北虽然地处江汉平原,但小农经济制约。论棉种改良,不如两淮草荡圈地后的大片棉田;论纤维长度,比如印度爪哇等地的棉花;论纱线成本,远不如松苏地区从印度运过来的棉纱。

    之前制约大的全国市场的问题之一,就是物流、逆流成本、运输成本。

    包括之前欧洲,休谟说的“大海是天然关税,否则欧洲全都是中国制造”的问题,也是一样的。

    运输能力一旦进步,一旦允许商业继续发展,都能搞大规模粮食运输了,这运力,松苏地区凭借棉花成本、棉纱成本等,不直接一波把湖北的棉纺织冲死?

    历史上,湖北小农经济的崩溃,就是二鸦之后的子口税问题。

    而同样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早期贸易,也有这样一种倾向——【因为运输成本固定,故而公司倾向于运输高附加值的商品。棉布,优先于棉纱;棉纱,优先于原棉】。

    长江航运也是一样。

    一旦放开,松苏等先发地区凭借海外原材料产地和海运优势,其棉布不敢说彻底冲死湖北的纺织业,但最起码,【川盐入楚、楚布入川】的贸易格局,就会改变。

    而限制……比如说,对松苏棉布征收子口税、对松苏棉纱免税。

    这,和英国为保护兰开夏的棉纺织业,搞《东方棉布禁止令》,但对印度原棉免税,同时通过《曼彻斯特法桉》允许曼彻斯坦的棉布绕开《棉布禁止令》,其实也没啥本质上的区别。

    是以,这个问题是不是无解的?

    不是。

    学英国。

    依靠强有力的国家管控手段、强势的管控政策。

    不要上来就搞全国的统一大市场。

    一旦完成了货币改革、运输业发展,直接激进到太子在湖北玩的那种激进工商业政策,搞全国的统一大市场,那就真成先发地区殖民后发地区了。

    是要出大事的。

    所以,这需要统治技巧。

    不可过于激进。

    过于激进,容易物极必反,而不是怕别的。

    理论上,可以通过对松苏棉布征收“内部高税”,但对海外的棉纱免税,刺激湖北的棉纺织业,效南通故事——织而不纺,皆用成纱,本地资本原始积累,借湖南湖北四川市场,发展纺织业。

    换言之:太子在湖北玩砸了之后,大顺必须要进一步、退两步,不要再搞激进政策了,再搞几次激进政策,真可能换来旧势力的全面反动大反扑。

    要依靠调控政策,甚至依靠“本土通关税”的这种奇葩的反国内大市场的政策,一点点制造“多点开花、各省皆有所发展”的局面。

    站在资产阶级的角度看,本土通关税,反动吗?

    反动的不得了。

    资产阶级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世界市场,而创造世界市场之前要先创造国内的统一市场。

    大顺却要搞本土商品流通限制,这怎么能不反动?

    但是,站在更远一点的地方来看,就大顺这个情况,不搞“进一步、退两步”的办法;不搞国内通关税,?搞区域限制……

    国内的统一的大市场,资产阶级可能还没得到,湖北的纺织工、船工、本地一些读书人,说不定就要当场念上两句诗,就近上了大别山。

    改革是一回事。

    革命又是另一回事。

    加速主义,那又是另另另一回事。

    新时代这个胎儿,现在脆弱的很,若能改革多养一养,还是先养一养的好。

    虽然刘玉说,大顺的改革,最终必然失败;大顺王朝必然要炸。

    但是,现在炸,容易炸成王莽改制的类似效果,往回退。现在,是撑一年,新时代这个小胎儿就强壮一分,将来炸的时候,新的力量就越有力量搞革命的恐怖,快速结束痛苦。

    最起码,撑到黄河河道挖完。反正,就太子这样的激进工商业政策,是肯定不行的,纯瞎搞,刻舟求剑加邯郸学步。而且太子意志也不坚定,更没有失志不移的工业的目标,这回可妥妥的是从激进派,一下子缩成了保守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