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九章 理性君主、政治动物(中)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帝考教,似如殿试,这些人自是早有准备。
若以富国、强军、拓展民族生存空间之类的角度去看,这些人的回答相当靠谱。至少,在贸易、经济、海军、南洋、拓张、殖民等问题上,比朝中的大部分大臣要靠谱的多。
但皇帝听后,心里很难说清楚是什么滋味。
听着这些人张口闭口便是什么“垄断”、“贸易”、“商品”、“同化”、“统治”、“劳动与财富”、“分工”之类的词汇,皇帝面上虽频频点头,不时夸奖几句,可内心终究是有些警惕的。
这些人说的这些东西,只有这些人懂。
这些人之间,也有矛盾,在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他们争辩所用的词汇、争论所用的思辨方式,却是一致的。
皇帝并不知道后世的事。
但若以后世的例子,可以说,他们内部的争论和异议、以及争辩所用之词汇、理念,有点类似于俄国的民粹派和布党:都用阶级、斗争、资本、社会这样的词汇;最终目的听起来也是一致的。
其实他们的思想差别很大,问题就在于,他们用的词汇、理念、最终理想,在外人听起来,却根本分不出区别。
皇帝从不担心刘钰这一个人,因为刘钰的行事风格也好、大顺的集权结构也罢,刘钰自己是翻不起什么风浪的。
可是今天询问这些人对南洋、贸易、富国、强兵的看法,这些人所用的词汇、思辨方式,却让皇帝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担心。
顺承明制,靠的是良家子做刀把子、勋贵掌军,来达成与文官的一种平衡。
同时,因为明末西学进入,使得大顺可以开办武德宫,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儒学文官的教育系统,培养一支能够和儒学系文官格格不入、互相仇视、争夺官缺的基本盘力量。
但是,用新顺开国、建立制度的太宗皇帝的说法,“武德宫如果不考泰西几何天文地理之类的学问,便是去背祖率、看谁背的小数点后位数多,其实也一样。只是选出一群聪明人做官,用来平衡罢了”。
三舍法武德宫、良家子、开国勋贵等,这一支平衡儒学文官的力量,是没有“道”的。
他们没有什么官方指定的信仰、信念、主义,或者说,他们的“道”,仍旧是儒学那一套东西。
或者说,根本没有。
当王莽新政失败之后,儒家最后一次在现实构建地上天国的理想也基本破灭了,如今便是科举出身的,问他有道吗?只怕也没有,哪有真的准备践行三代之治、真的实践复归井田的?
既然都没有道。
也既然太宗皇帝认为,哪怕是比背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位数、或者比看谁画屎画的传神,选出来的人和科举选出来的,在做官能力上区别不大——熟读经书科举高中的人,到底是因为他们本身足够聪明才智能够理政、还是因为他们学了经书才能理政,这一点太宗皇帝倾向于前者,并认为聪明人都去学书经所以科举选出的一定是最聪明的几个,但要是去学几何算数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考试取名次基本上还是他们——那么,说白了,武德宫良家子这一套系统,就是为了制衡而存在的。
这是明摆着的事,大顺朝中上下全都清楚,秃头上的虱子。
至于为什么非要用所谓的“泰西学问”,而不用天朝自己的诸子百家?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敢用诸子百家为与儒学抗衡的道统,大顺这江山就坐不住。
诸子百家,是有道的。
故而用泰西学问,其实对应的,是儒家六艺,因为几何之类的泰西学问,只有术而无有道。
礼、乐、射、御、书、数。
科举选拔,考的是六艺之三:礼、乐、书。
武德宫选拔,无非考的是六艺余三:数、射、御。
这么听起来,就好听的多,大顺依旧是尊重儒家道统的,与“保天下”三字是吻合的。
武德宫考的策论、历史、地理、算数这些,也只能算是所谓“儒学的一个分支”。
总归,道统依旧是儒家道统,至少面上过得去。
这样,一分为二,形成一支皇室朝廷的基本盘,用来对抗儒学文官体系,达成一种类似于土木堡之前的平衡状态。
这是没什么问题的。
皇帝居中,故意挑唆武德宫出身与科举殿试出身之间的冲突,基本上不太喜欢武德宫出身德和科举出身的之间的联姻、官员比例基本上也都保持在一个潜规则内大家都认可的数量。
必要的时候,皇帝可以用文官,打压武德宫体系的;或者以武德宫体系的,打压儒学文官体系的。
这是大顺复“出将入相之汉唐风气”的基础。
然而,现在皇帝考教的这些人,说出来的这些东西——虽然皇帝也觉得很有道理——让皇帝嗅到一种权力或者说政治上的危机。
武德宫之前是只学术、不学道的。
现在跪在身前的这些人,到底算不算学了一种新的“道”?
动辄谈贸易、劳动量、财富、货币、分工……儒家六艺里,怎么也说不出这些东西吧?
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东西应该算在哪一个里面?
当然这不过是为了面上过得去的政治争取,不归纳于内,也能找到别的理由。
问题是,这些人回答的东西、考虑问题的思路、思辨的方式,不管是好科举出身的、还是武德宫出身的,都格格不入。
就以皇帝询问的“爪哇该如何治理”一事来说。
西爪哇,要不要土改、分田于小民?
其实,不管是此时在这里跪着的,还是那些没在这里的科举或者武德宫或者勋贵出身的人,有才能的给出的答案肯定是一致的:要改。
答案是一致的。
但是,出发点,或者说“为什么要改”的理由,却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就和刘钰认为的“汉明得国之正”,与大顺或者大明官方意识里的“汉明得国之正”,结论是一致的,理由却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基本类似。
一个是底层的反抗是得国之正;另一个是没当过蒙元一天的官没拿过蒙元皇帝的俸禄是得国之正。
答案一致。
思路可谓千差万别。
于西爪哇土改问题,也是如此。
科举或者武德宫出身的人,回答的理由,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类。
仁政,这是口号。
实则,分田于小农,此抑兼并政策之延续。
抑制豪强。
方便流官。
革除当地的“土司”势力。
编户齐民,便于统治。
瓦解当地“土司”和“豪强”的势力,使得朝廷可以对西爪哇进行控制。
而此时跪在皇帝面前的这些人,给出的理由,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他们认为,西爪哇要土改的理由,这些人几乎都差不多,而且前面的却截然不同。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土改之后,使得西爪哇的农民耕种土地,使得他们的收益归于自己,提升劳作的积极性。而他们种植水稻、棉花、咖啡、靛草等,又正是大顺所必须的。
大顺的铁器、布匹、木器、农具等,可以换取他们种植的稻米、棉花、咖啡、靛草。
相当于,以极低的价格,收走了西爪哇农民的收获。
咖啡等,可以卖到欧洲换金银货币。
稻米,可以稳定江南的米价;棉花,可以让江南纺织成布,再换取更多的南洋棉花靛草。
如此一来,既可以展示与荷兰的“强迫种植制”完全不同的仁政,又可以极大地促进大顺的工商业发展,为江南工商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的同时,还可以打开一个南洋的市场。
他们认为,西爪哇的土改,将会提升西爪哇农夫买东西的潜力。他们买的布越多,大顺赚的钱越多,赚到的稻米棉花靛草等原材料就越多。
如此一来,一则,使得工商业兴盛,缓解大顺因为人头税取消之后的兼并之风下,大量破产农民的求活问题,可以去城市做工嘛,生产的东西再卖给南洋;二来,也可以加深对南洋的控制,使得南洋离开了大顺,毛也造不出来。
而这,也造就了皇帝嘴上对这些人连连夸奖、内心却考虑权衡着权力与政治继而产生了担忧。
武德宫与科举,那是白马、黑马。
大顺担心,全他娘都是黑马,一片漆黑,以致出现前朝之祸,儒林在基层彻底壮大。
所以弄出一堆白马:别以为就你们黑马能拉车,逼急眼了,老子用白马拉车。
不过,这也只是吓唬吓唬你们。
威慑性的力量,只有在动用之前,才有威慑力。一旦用了,就卵用没有了。
你们好好的,看上去朕可能会全用白马拉车,而且白马的数量也够,但是你们且放心,你们别做的太过分,朕也不会全用:大顺还是保天下之道统的嘛。
虽然降衍圣公为奉祀侯,但也没一撸到底弄成平民不是?
虽然整天嘴上吓唬你们,要用武德宫出身的来执行皇帝的意志,但也是吓唬吓唬你们,你们同意朕的妥协意见,坐地起价、就地还钱,大家还可以商量嘛。
可现在,眼前这些人,与武德宫、科举之间的关系,可不是说白马、黑马,现在又多了种黄马。
而是,这是一群有犄角、偶蹄的、反刍的黄牛。
非说他们都是四个蹄子,都有尾巴,都有耳朵,都俩眼睛,然后说他们和不反刍、奇蹄的、没犄角的白马、黑马没啥区别,就是一群黄马……
似乎有道理,却又似乎说不过去。
最起码,此时的皇帝,觉得不太对。
皇帝考教,似如殿试,这些人自是早有准备。
若以富国、强军、拓展民族生存空间之类的角度去看,这些人的回答相当靠谱。至少,在贸易、经济、海军、南洋、拓张、殖民等问题上,比朝中的大部分大臣要靠谱的多。
但皇帝听后,心里很难说清楚是什么滋味。
听着这些人张口闭口便是什么“垄断”、“贸易”、“商品”、“同化”、“统治”、“劳动与财富”、“分工”之类的词汇,皇帝面上虽频频点头,不时夸奖几句,可内心终究是有些警惕的。
这些人说的这些东西,只有这些人懂。
这些人之间,也有矛盾,在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他们争辩所用的词汇、争论所用的思辨方式,却是一致的。
皇帝并不知道后世的事。
但若以后世的例子,可以说,他们内部的争论和异议、以及争辩所用之词汇、理念,有点类似于俄国的民粹派和布党:都用阶级、斗争、资本、社会这样的词汇;最终目的听起来也是一致的。
其实他们的思想差别很大,问题就在于,他们用的词汇、理念、最终理想,在外人听起来,却根本分不出区别。
皇帝从不担心刘钰这一个人,因为刘钰的行事风格也好、大顺的集权结构也罢,刘钰自己是翻不起什么风浪的。
可是今天询问这些人对南洋、贸易、富国、强兵的看法,这些人所用的词汇、思辨方式,却让皇帝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担心。
顺承明制,靠的是良家子做刀把子、勋贵掌军,来达成与文官的一种平衡。
同时,因为明末西学进入,使得大顺可以开办武德宫,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儒学文官的教育系统,培养一支能够和儒学系文官格格不入、互相仇视、争夺官缺的基本盘力量。
但是,用新顺开国、建立制度的太宗皇帝的说法,“武德宫如果不考泰西几何天文地理之类的学问,便是去背祖率、看谁背的小数点后位数多,其实也一样。只是选出一群聪明人做官,用来平衡罢了”。
三舍法武德宫、良家子、开国勋贵等,这一支平衡儒学文官的力量,是没有“道”的。
他们没有什么官方指定的信仰、信念、主义,或者说,他们的“道”,仍旧是儒学那一套东西。
或者说,根本没有。
当王莽新政失败之后,儒家最后一次在现实构建地上天国的理想也基本破灭了,如今便是科举出身的,问他有道吗?只怕也没有,哪有真的准备践行三代之治、真的实践复归井田的?
既然都没有道。
也既然太宗皇帝认为,哪怕是比背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位数、或者比看谁画屎画的传神,选出来的人和科举选出来的,在做官能力上区别不大——熟读经书科举高中的人,到底是因为他们本身足够聪明才智能够理政、还是因为他们学了经书才能理政,这一点太宗皇帝倾向于前者,并认为聪明人都去学书经所以科举选出的一定是最聪明的几个,但要是去学几何算数天文地理诸子百家,考试取名次基本上还是他们——那么,说白了,武德宫良家子这一套系统,就是为了制衡而存在的。
这是明摆着的事,大顺朝中上下全都清楚,秃头上的虱子。
至于为什么非要用所谓的“泰西学问”,而不用天朝自己的诸子百家?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敢用诸子百家为与儒学抗衡的道统,大顺这江山就坐不住。
诸子百家,是有道的。
故而用泰西学问,其实对应的,是儒家六艺,因为几何之类的泰西学问,只有术而无有道。
礼、乐、射、御、书、数。
科举选拔,考的是六艺之三:礼、乐、书。
武德宫选拔,无非考的是六艺余三:数、射、御。
这么听起来,就好听的多,大顺依旧是尊重儒家道统的,与“保天下”三字是吻合的。
武德宫考的策论、历史、地理、算数这些,也只能算是所谓“儒学的一个分支”。
总归,道统依旧是儒家道统,至少面上过得去。
这样,一分为二,形成一支皇室朝廷的基本盘,用来对抗儒学文官体系,达成一种类似于土木堡之前的平衡状态。
这是没什么问题的。
皇帝居中,故意挑唆武德宫出身与科举殿试出身之间的冲突,基本上不太喜欢武德宫出身德和科举出身的之间的联姻、官员比例基本上也都保持在一个潜规则内大家都认可的数量。
必要的时候,皇帝可以用文官,打压武德宫体系的;或者以武德宫体系的,打压儒学文官体系的。
这是大顺复“出将入相之汉唐风气”的基础。
然而,现在皇帝考教的这些人,说出来的这些东西——虽然皇帝也觉得很有道理——让皇帝嗅到一种权力或者说政治上的危机。
武德宫之前是只学术、不学道的。
现在跪在身前的这些人,到底算不算学了一种新的“道”?
动辄谈贸易、劳动量、财富、货币、分工……儒家六艺里,怎么也说不出这些东西吧?
礼、乐、射、御、书、数,这些东西应该算在哪一个里面?
当然这不过是为了面上过得去的政治争取,不归纳于内,也能找到别的理由。
问题是,这些人回答的东西、考虑问题的思路、思辨的方式,不管是好科举出身的、还是武德宫出身的,都格格不入。
就以皇帝询问的“爪哇该如何治理”一事来说。
西爪哇,要不要土改、分田于小民?
其实,不管是此时在这里跪着的,还是那些没在这里的科举或者武德宫或者勋贵出身的人,有才能的给出的答案肯定是一致的:要改。
答案是一致的。
但是,出发点,或者说“为什么要改”的理由,却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就和刘钰认为的“汉明得国之正”,与大顺或者大明官方意识里的“汉明得国之正”,结论是一致的,理由却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基本类似。
一个是底层的反抗是得国之正;另一个是没当过蒙元一天的官没拿过蒙元皇帝的俸禄是得国之正。
答案一致。
思路可谓千差万别。
于西爪哇土改问题,也是如此。
科举或者武德宫出身的人,回答的理由,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类。
仁政,这是口号。
实则,分田于小农,此抑兼并政策之延续。
抑制豪强。
方便流官。
革除当地的“土司”势力。
编户齐民,便于统治。
瓦解当地“土司”和“豪强”的势力,使得朝廷可以对西爪哇进行控制。
而此时跪在皇帝面前的这些人,给出的理由,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他们认为,西爪哇要土改的理由,这些人几乎都差不多,而且前面的却截然不同。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土改之后,使得西爪哇的农民耕种土地,使得他们的收益归于自己,提升劳作的积极性。而他们种植水稻、棉花、咖啡、靛草等,又正是大顺所必须的。
大顺的铁器、布匹、木器、农具等,可以换取他们种植的稻米、棉花、咖啡、靛草。
相当于,以极低的价格,收走了西爪哇农民的收获。
咖啡等,可以卖到欧洲换金银货币。
稻米,可以稳定江南的米价;棉花,可以让江南纺织成布,再换取更多的南洋棉花靛草。
如此一来,既可以展示与荷兰的“强迫种植制”完全不同的仁政,又可以极大地促进大顺的工商业发展,为江南工商业提供足够的原材料的同时,还可以打开一个南洋的市场。
他们认为,西爪哇的土改,将会提升西爪哇农夫买东西的潜力。他们买的布越多,大顺赚的钱越多,赚到的稻米棉花靛草等原材料就越多。
如此一来,一则,使得工商业兴盛,缓解大顺因为人头税取消之后的兼并之风下,大量破产农民的求活问题,可以去城市做工嘛,生产的东西再卖给南洋;二来,也可以加深对南洋的控制,使得南洋离开了大顺,毛也造不出来。
而这,也造就了皇帝嘴上对这些人连连夸奖、内心却考虑权衡着权力与政治继而产生了担忧。
武德宫与科举,那是白马、黑马。
大顺担心,全他娘都是黑马,一片漆黑,以致出现前朝之祸,儒林在基层彻底壮大。
所以弄出一堆白马:别以为就你们黑马能拉车,逼急眼了,老子用白马拉车。
不过,这也只是吓唬吓唬你们。
威慑性的力量,只有在动用之前,才有威慑力。一旦用了,就卵用没有了。
你们好好的,看上去朕可能会全用白马拉车,而且白马的数量也够,但是你们且放心,你们别做的太过分,朕也不会全用:大顺还是保天下之道统的嘛。
虽然降衍圣公为奉祀侯,但也没一撸到底弄成平民不是?
虽然整天嘴上吓唬你们,要用武德宫出身的来执行皇帝的意志,但也是吓唬吓唬你们,你们同意朕的妥协意见,坐地起价、就地还钱,大家还可以商量嘛。
可现在,眼前这些人,与武德宫、科举之间的关系,可不是说白马、黑马,现在又多了种黄马。
而是,这是一群有犄角、偶蹄的、反刍的黄牛。
非说他们都是四个蹄子,都有尾巴,都有耳朵,都俩眼睛,然后说他们和不反刍、奇蹄的、没犄角的白马、黑马没啥区别,就是一群黄马……
似乎有道理,却又似乎说不过去。
最起码,此时的皇帝,觉得不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