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新阿瓦隆“大屠杀”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事实上,这些从斐真本土来到约顿海姆服役的年轻士兵大多出身贫寒,除了当兵别无出路,否则谁又愿意远离气候温暖湿润的故乡,跑到干燥寒冷的约顿海姆来挨冻遭罪,还要遭当地人的白眼,受这份闲气。
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过的日子,可不像他们的军装制服那么光鲜气派,微薄的薪水还不够养家糊口。
很多士兵为了补贴家用,每逢周末休假就脱下军装,跑到码头上兼职装卸工。
这些士兵索要的薪水,比当地码头工人的平均工资更低,干活又卖力,因此很受雇主欢迎。理所当然的,也引起了当地码头工人的怨恨,把这些当兵的视为抢走自己工作的祸害。
码头恰恰是“自由之子协会”的势力范围,而搬运工则大多是协会的成员,现在除了“无代表不纳税”和“不自由毋宁死”等崇高却略显空泛的政治口号,“自由之子”们的切身利益也受到威胁,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采取报复行动。
1626年1月13日,火炉上的那口蒸锅,终于迎来砰然炸裂的时刻。
这天傍晚,一个叫休斯·怀特的斐真士兵结束一下午的装卸工作,脱下工装,换回军服,离开码头货栈,去海关大楼接替另一位年轻官兵的岗位。
两个装卸工打扮的男人,一直在暗中盯着怀特,尾随他来到海关大楼门外,找茬辱骂这位正在站岗的斐真士兵。
怀特年轻气盛,忍无可忍之下试图赶走这两个无赖,结果引来对方粗暴地推搡,进而演变成拳打脚踢的殴斗。
争吵声引来路人围观,不一会儿就聚集了上百人,围观者当中不乏码头工人,他们都是那两个找茬者的熟人,其中还有几个是“自由之子协会”的成员,帮哪边显而易见。
人们先是围着怀特挑衅谩骂,而当怀特的同伴赶来维持秩序,试图驱散人群,这群暴徒便就地抓起雪球和石块,如同雨点般砸向斐真官兵。
此时怀特等人还勉强克制怒火,没有对示威者的挑衅做出反击,没成想自己的隐忍反而助长了暴徒的气焰,人群中传来杀气腾腾的叫嚣:
“让我们去绞死这群刽子手!”
街头暴民一拥而上,将怀特等人推倒在地,还试图夺取他们手中的步枪。
争斗声传进海关大楼,警卫队长托马斯·普莱斯顿上尉从窗口向外观望,发觉情况不妙,连忙带着手下赶到现场,试图救出惨遭围殴的怀特等人。
包括普莱斯顿上尉在内,海关大楼门外只有八名军人,聚集在他们周围的暴徒却不下二三百人,不断向士兵们投掷雪球、石块和各种杂物,恶毒的咒骂不绝于耳。
虽然之前上官一再约束军纪,严令不得擅自射击,但在这种情形下,每个斐真官兵心里都清楚,倘若落入这群暴民手里,就算不死也得被扒层皮!
普莱斯顿上尉看出麾下士兵们的恐慌心态,连忙大声警告他们:
“千万不要开枪!”
然而现场的环境太过嘈杂,一个距离较远的士兵,只听见上尉喊出的最后一个单词,还以为他在下令开枪,看到对面叫嚣着逼近自己的人群,这个年轻人惊慌失措的扣下扳机。
新阿瓦隆的冬夜街头,传来第一声枪响。
其余的士兵仿佛受到传染,也都下意识举枪开火。
一阵乱枪过后,对面人群中有11人中弹,其中3人当场死亡,还有两人受了重伤,呻吟了几个小时才断气。
刚刚还嚣张无比的示威者们,看到街头倒伏的尸体和遍地鲜血,全都吓得四散奔逃。至于带头闹事的“自由之子”们,更是谈不上英勇,早在枪声响起的第一时间就全都拔腿开溜了。
天还没亮,街头血案的消息就已经传遍新阿瓦隆全城。
约瑟夫·亚当斯收到消息,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把斐真驻军彻底赶出新阿瓦隆的绝好机会。
他马上找到一位名叫保罗·列维尔的画家朋友,让他赶紧把昨晚发生的街头冲突画成一副画,刻在铜板上,这样就可以印成很多份,尽快散发出去以供宣传。
可是,该画什么呢?
列维尔先生亲眼见证了昨晚那场军民冲突,如果完全遵照现实作画,只能描绘成群结队的暴民围攻几个惊慌失措的斐真士兵,这当然体现不出敌人的残忍与邪恶,民众的善良和无辜,不符合革命斗争的需要。
“要画就画出斐真士兵的凶残和市民的无辜,画出血腥,画出愤怒,画出仇恨!”亚当斯如此这般交待了一番。
列维尔是“自由之子”的成员,亚当斯的小弟。大哥一声吩咐,小弟心领神会,于是一幅杰作就此诞生。
在这幅铜板画中,斐真士兵排成整齐的队列,在普莱斯顿上尉的指挥下,向手无寸铁、热爱和平的无辜市民开枪,如同屠夫正在杀戮一群可怜的羔羊。
画面上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简直就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大屠杀!
那一具具倒伏在街头的尸体,令观赏者情不自禁心生怜悯,同情他们的遭遇;反之,对于屠杀无辜平民的斐真官兵以及斐真政府则兴起刻骨的仇恨!
果然,当这幅画刊登在报上,迅速在城里引起轰动。
不知内情的人们被这副画作深深感染,受到激励,走上街头,聚集在总督府门前,群情激愤,喊声震天,坚决要求严惩杀人凶手。
约瑟夫·亚当斯登上人们用板条箱在街头临时搭建起来的讲台,公开向抗议民众发表演说,把昨夜的血案定名为“新阿瓦隆大屠杀”。
不得不说,“大屠杀”这个词很有冲击力,特别吸引眼球。
各地报刊在报道这起事件的时候,虽然觉得一场冲突下来只有五人遇害,称其为“大屠杀”未免太过夸张,言过其实,然而考虑到新闻传播的眼球效应,各大报刊也不介意借用亚当斯先生重新定义的所谓“大屠杀”作为报道标题,从而吸引读者,好歹也能多卖出几份报纸。
……
事实上,这些从斐真本土来到约顿海姆服役的年轻士兵大多出身贫寒,除了当兵别无出路,否则谁又愿意远离气候温暖湿润的故乡,跑到干燥寒冷的约顿海姆来挨冻遭罪,还要遭当地人的白眼,受这份闲气。
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过的日子,可不像他们的军装制服那么光鲜气派,微薄的薪水还不够养家糊口。
很多士兵为了补贴家用,每逢周末休假就脱下军装,跑到码头上兼职装卸工。
这些士兵索要的薪水,比当地码头工人的平均工资更低,干活又卖力,因此很受雇主欢迎。理所当然的,也引起了当地码头工人的怨恨,把这些当兵的视为抢走自己工作的祸害。
码头恰恰是“自由之子协会”的势力范围,而搬运工则大多是协会的成员,现在除了“无代表不纳税”和“不自由毋宁死”等崇高却略显空泛的政治口号,“自由之子”们的切身利益也受到威胁,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采取报复行动。
1626年1月13日,火炉上的那口蒸锅,终于迎来砰然炸裂的时刻。
这天傍晚,一个叫休斯·怀特的斐真士兵结束一下午的装卸工作,脱下工装,换回军服,离开码头货栈,去海关大楼接替另一位年轻官兵的岗位。
两个装卸工打扮的男人,一直在暗中盯着怀特,尾随他来到海关大楼门外,找茬辱骂这位正在站岗的斐真士兵。
怀特年轻气盛,忍无可忍之下试图赶走这两个无赖,结果引来对方粗暴地推搡,进而演变成拳打脚踢的殴斗。
争吵声引来路人围观,不一会儿就聚集了上百人,围观者当中不乏码头工人,他们都是那两个找茬者的熟人,其中还有几个是“自由之子协会”的成员,帮哪边显而易见。
人们先是围着怀特挑衅谩骂,而当怀特的同伴赶来维持秩序,试图驱散人群,这群暴徒便就地抓起雪球和石块,如同雨点般砸向斐真官兵。
此时怀特等人还勉强克制怒火,没有对示威者的挑衅做出反击,没成想自己的隐忍反而助长了暴徒的气焰,人群中传来杀气腾腾的叫嚣:
“让我们去绞死这群刽子手!”
街头暴民一拥而上,将怀特等人推倒在地,还试图夺取他们手中的步枪。
争斗声传进海关大楼,警卫队长托马斯·普莱斯顿上尉从窗口向外观望,发觉情况不妙,连忙带着手下赶到现场,试图救出惨遭围殴的怀特等人。
包括普莱斯顿上尉在内,海关大楼门外只有八名军人,聚集在他们周围的暴徒却不下二三百人,不断向士兵们投掷雪球、石块和各种杂物,恶毒的咒骂不绝于耳。
虽然之前上官一再约束军纪,严令不得擅自射击,但在这种情形下,每个斐真官兵心里都清楚,倘若落入这群暴民手里,就算不死也得被扒层皮!
普莱斯顿上尉看出麾下士兵们的恐慌心态,连忙大声警告他们:
“千万不要开枪!”
然而现场的环境太过嘈杂,一个距离较远的士兵,只听见上尉喊出的最后一个单词,还以为他在下令开枪,看到对面叫嚣着逼近自己的人群,这个年轻人惊慌失措的扣下扳机。
新阿瓦隆的冬夜街头,传来第一声枪响。
其余的士兵仿佛受到传染,也都下意识举枪开火。
一阵乱枪过后,对面人群中有11人中弹,其中3人当场死亡,还有两人受了重伤,呻吟了几个小时才断气。
刚刚还嚣张无比的示威者们,看到街头倒伏的尸体和遍地鲜血,全都吓得四散奔逃。至于带头闹事的“自由之子”们,更是谈不上英勇,早在枪声响起的第一时间就全都拔腿开溜了。
天还没亮,街头血案的消息就已经传遍新阿瓦隆全城。
约瑟夫·亚当斯收到消息,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把斐真驻军彻底赶出新阿瓦隆的绝好机会。
他马上找到一位名叫保罗·列维尔的画家朋友,让他赶紧把昨晚发生的街头冲突画成一副画,刻在铜板上,这样就可以印成很多份,尽快散发出去以供宣传。
可是,该画什么呢?
列维尔先生亲眼见证了昨晚那场军民冲突,如果完全遵照现实作画,只能描绘成群结队的暴民围攻几个惊慌失措的斐真士兵,这当然体现不出敌人的残忍与邪恶,民众的善良和无辜,不符合革命斗争的需要。
“要画就画出斐真士兵的凶残和市民的无辜,画出血腥,画出愤怒,画出仇恨!”亚当斯如此这般交待了一番。
列维尔是“自由之子”的成员,亚当斯的小弟。大哥一声吩咐,小弟心领神会,于是一幅杰作就此诞生。
在这幅铜板画中,斐真士兵排成整齐的队列,在普莱斯顿上尉的指挥下,向手无寸铁、热爱和平的无辜市民开枪,如同屠夫正在杀戮一群可怜的羔羊。
画面上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简直就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大屠杀!
那一具具倒伏在街头的尸体,令观赏者情不自禁心生怜悯,同情他们的遭遇;反之,对于屠杀无辜平民的斐真官兵以及斐真政府则兴起刻骨的仇恨!
果然,当这幅画刊登在报上,迅速在城里引起轰动。
不知内情的人们被这副画作深深感染,受到激励,走上街头,聚集在总督府门前,群情激愤,喊声震天,坚决要求严惩杀人凶手。
约瑟夫·亚当斯登上人们用板条箱在街头临时搭建起来的讲台,公开向抗议民众发表演说,把昨夜的血案定名为“新阿瓦隆大屠杀”。
不得不说,“大屠杀”这个词很有冲击力,特别吸引眼球。
各地报刊在报道这起事件的时候,虽然觉得一场冲突下来只有五人遇害,称其为“大屠杀”未免太过夸张,言过其实,然而考虑到新闻传播的眼球效应,各大报刊也不介意借用亚当斯先生重新定义的所谓“大屠杀”作为报道标题,从而吸引读者,好歹也能多卖出几份报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