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故国神游(33)三合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故国神游(33)
这个节点利用的好很重要!
林雨桐不由的看向四爷,四爷手里摇着扇子, 可这似乎也扇不走晚上的这股子闷热。
“出去坐坐吧。”林雨桐朝外指了指, “起风了,外面正凉快。”
焦灼的气氛被这么一打岔, 直接给泄气了。
四爷起身, 用扇子拍了拍弘历,“出来坐吧,不着急, 慢慢说。”
院子里栽种着各种不知名的草, 据说是药草。好处是, 基本是没什么蚊虫的。晚上的风一起, 只剩下凉爽。
可这凉风半点也吹不到乾隆的心里,大有火助风起的架势。
石凳上坐下,一人一杯冰镇的西瓜汁。四爷没喝,只把弘历的那杯朝前推了推:“流言杀人,自大清以来, 从未断过。”
乾隆一愣,手慢慢的抓向杯子,慢慢的抿了一口。心态倒是也逐渐的平和了下来。
是啊!自己倒霉那是真气愤, 但发现谁也没避开这个死症的话, 好像一起倒霉并没有什么难以接受的。
四爷缓缓道:“从大清入关之前, 太祖文皇帝驾崩,就有流言称文皇帝是被刺杀身亡……”
乾隆面色微微一变,似乎是有点明白。就听自家皇阿玛又道, “后来孝庄老祖宗和多尔衮之间,又多有流言……”
是啊!虽然都不放在明处,可暗地里也都知道这些事的。如今再去看,从太祖遇刺到最后的太后与皇帝不和,将这些事情前后串起来,硬生生的被演绎成一出离间计。
不管是不是这样,文人不痛快,他是可以骂娘的,骂你的先人们都不得好死。再看这些流言,难道不是在骂娘,骂你祖宗八代都不得好死?一样的!性质都是一样的。
四爷叹气,“所以,康熙朝,你皇祖父才屡次南下,那时候,只能用抚。便是朝廷举步维艰,此事也不能有丝毫马虎。”
乾隆点头,是啊!朕也想如此啊!错了吗?
四爷就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天下初定,人心思安。安抚便是最好的策略。等到你皇祖父晚年,他不是不想动,而是动不了了。若一味求宽,你八叔比你阿玛宽松的多,为何继位之君是你阿玛?”
乾隆脸红,久久不语。他的说法是因为他皇祖父看重他这个孙子。可反过来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皇祖父接了自己进宫其实是想暗示朝臣继位之君是谁呢?
四爷却不在这事上纠缠,继续往下道:“可朕继位以来,缘何流言四起,言朕得位不正?此事固有你八叔等人暗中操纵,但流传之广,谁人推动?为何要掺和这样的事?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利字!触动了别人的利益,尤其是动了‘士’的利益,加上严苛的手段,如此的皇帝,还想从这些人嘴里得了好话?可杀了人流言就制止了吗?还有流言说朕是死于一个叫吕四娘的女人手里,可这是事实吗?不都是怎么编排的能解气怎么来?”
乾隆沉默,慢慢品出味儿来了。所有的流言不过是那些脑后生反骨的人故意制造出来的,制造出来为什么的?为的也是凝聚他们那个小团体的人心的。证明我们反清复明不是什么都没干。看!我们刺杀清帝成功了!
可这跟此次的流言又不同!
“不!从根子上来说,是一样的。一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能把故事编的这么完满?”
不能!
四爷就道:“说到底,过于宽松的环境中,叫这些文人更肆意了。”
这一点,乾隆深以为然。
四爷就道:“他们从谈论朝政,试图影响朝政,进而干预朝政,这却是万万容不得的。”
这话每一句都说在乾隆的心坎上。
乾隆点头,刚要说话,就听他阿玛话音一转,“可你大张旗鼓的去查,然后呢?杀!查出多少杀多少?可杀多少才算完呢?”史书记载因为这次的事,光是记载的被牵连入罪的就有两千多人。由着他顺着他的思路下去,这次只怕手段会更强硬。因而,怎么样说话能引起弘历的共鸣才最重要。于是,四爷叹了一声,“从大清入关以来,杀的少吗?可有用吗?若是有用,何以越演越烈?”
乾隆不说话了。这些个流言各种的都有,包括他的。说他是汉女生的,说他的额娘另有其人,说他出生在狮子园,而非雍王府。更有说他是汉人家的孩子被阿玛换了的。这些个流言漫天飞,跟当初质疑皇阿玛的那些流言手段何其相似。
但只要有人说,就会有人信。
为什么会信?为什么历朝历代这样的对皇室的猜测从没有大清这样的?究其原因,依旧是满汉之间的问题。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被皇阿玛这么一说,似乎触及到了某些根本的东西。
他皱眉,除了深挖,除了往下查,他竟然有种不知道从哪下手的感觉。
“大清入关,范文程曾进言,若要得民心,得先得士子之心。这一策,一直沿用至今。当年,历经战乱,读书人只剩几何?如今天下承平已久,读书人又有多少?而与之相比,监生多、恩荫多,饶是科举不断,时有恩科,能入仕者亦是微乎其微。文人多了,闲了,便是要生事的。这些人,你用他,他怕你。你不用他,他愤世嫉俗,损你……”
这个评价中肯的很。乾隆抬起头来,“因而儿子才说,此等人该杀。记丑而博,五恶之一,最最可恨。”
圣人的话里有这么几句:言伪而辩,行癖而坚,记丑而博,心达而险,顺非而泽,此为五恶。
其中‘记丑而博’是说,只看事只看得见不好的那一面。
说完,乾隆又叹气,之前皇阿玛的话也有道理,这些人杀是杀不完的,“可这些酸儒就该这么惯着?”
绕了一圈子,等的就会你这句话了。不杀人的法子,怎么着都行。四爷将扇子慢慢的展开,缓缓的摇着,“你在朝堂上,满汉文武之间,平衡的极好。为何如今反倒是忘了平衡之道?”
什么意思?
“传抄广……这就意味着涉案的皆是读书人!都是士子!要么是不入仕途的,要么便是在仕途上不甚顺心之人,这些人远离庙堂,看的本就片面。但他们偏又植根百姓中,最会蛊惑人心。如今既然想用民意左右朝局,那你若亲自下场去辩,去争,去论,或者去打杀,那你可不仅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还站在了被他们蛊惑的更多的子民的对立面。作为皇帝,你确定因为这样的事 ,你便要赤膊上阵?”
乾隆恍然,一拍脑袋,自己需要的是能与之抗衡的新生力量。一旦亲自上场,便已然是输了。可随即他又皱眉,从来只文武对立。若是文人生乱子,武力镇压便可。可除了武力,如今又从哪里来的势力与之对抗。而今,不管是文与武的对抗,还是在朝与在野的对抗,其实这都与他这个帝王赤膊上阵无甚区别。在天下人看来,能动用的了武的只有他,能叫在朝官员只针对这些死查到底的也只有他。
这一会子,他竟然发现你,对这些人想用温和的手段的时候,竟然缺少了趁手的武器。
林雨桐就这么看着四爷一步一步的将乾隆引到了套子的跟前。这不,四爷要收口了,就听他道:“在有科举取士之前,那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族势力过大,才有了寒门兴起。可如今,没有了世族,却有了士族。一代为官,几代为宦……寒门出身者几何?读书人尊孔孟,学儒家,这个很好。但我们学儒家,尊儒家,敬儒家,也要慢慢的纳百家,要有一匹区别于老儒生的新儒生……”
乾隆脑子里嗡的一下,全都懂了。他看向他阿玛:“书院?”
四爷点头,要兴新学,只告诉他这么做的好处不行。你得告诉他他能从中得到什么,要不然,他如何会只因为你就用国家力量大动干戈。
乾隆这会子想到的不止是制衡这些越拉拢好似越远的士子,而是想着,从古至今,选拔人才的变革除了变革出一科举制度之外,还有别的吗?没有!一千年,都在不断的完善科举,却从没有哪个君王想着去变革他。
当然了,千年的制度变革艰难,但却不是说不能并行其他。
而今,这个变革就放在眼前。做成,他便是真能算的上是亘古以来圣主明君中的一位了。能跟自己比肩的,一只手也数的过来。
想到这个,他的心不由的砰砰直跳,第一反应便是:这么做行吗?
可紧跟着就想:皇阿玛虽然如今才提出来了,只怕是之前就已经预见科举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弊端了,要不然,为何好好的要办书院。或者说,皇阿玛其实不仅仅是预见,而是在海外别国看到过这种变革。而以皇阿玛的性子,做了就必然是要做好的。能做好,他才去做的。
要真是如此,做下去风险便不大,做成的概率该在六成以上。别说是六成,便是五成也能去尝试。更何况,他现在对这些心野的读书人,也没有比杀人更好的办法。但他没急着应承这事,话题又绕回来,“那么眼前……眼前这事该如何?”不管培养谁去制衡谁,那都是需要时间的。而眼前这件事,却迫在眉睫。
四爷啪的将扇子合上:“你之前说,记丑而博,这个评价……也对!也不对!对是因为对方只看坏不看好,只把坏的去宣扬确实有失偏颇,误导人心。而不对也在于,你跟对方犯了一个毛病,你难道不是只看到这事的坏处,却没瞧见这事的另一边。就说那个伪稿,我不看也不知道对方大致写的是什么。他写出来的,你扪心自问,是不是真的有!不要说那些奢靡过度之类的不是你的初衷……既然事情办的叫大家看见的就是那个样子,那有人将这些说出来,就未必全是别人的错。总也有自己做的不到的地方。”
乾隆面色一变,这记丑而博,反过来,也能用在自己身上。皇阿玛其实还是想说江南的事,当时在路上若是按照皇阿玛的意思办了,事情或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他才要说话,却听他皇阿玛语气又一转,“当然了,你是帝王。便是错,也是错在宽容太过。你问我要怎么办?这事也不难,其一,将你早前下发的谕旨重新昭告天下,哪一年什么时间发的谕旨,谕旨是什么内容,像是不让扰民,不让奢靡,这些事情就该叫天下皆知。”
也就算是把江南那些逢迎巴结的直接给定死了。
林雨桐心想,这些人一旦入罪,后面谁敢请旨叫乾隆下去巡幸的。只怕是乾隆想下去,别人也未必就欢迎。六次南巡?或许吧,但绝对不会是声势这么浩大了。四爷是从根子上直接跟砍断了。
但乾隆现在显然还没有想到这个。他继续听他皇阿玛往下说:“其二,马上着人,将南巡过程中安排违背圣旨的官员,先行拿下。其三,深挖。下面的官员不管是不是有贪污受贿的,只要其治下出现传抄,便是治理不当。更何况,其中未必没有知而不报者。从南巡迄今,几个月过去了,他们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先拿了回京慢慢办。但记着,这些官员的罪名里,都得与伪稿案无关。”如此,好几个省的官员,牵扯不进来的是极少数。一旦开始查,那牵扯出的事跟伪稿案有没有关系谁去管,四爷要的就是把这些沆瀣一气的连锅端。而此次,就是一绝好的机会。德海之前就在收集这些人的罪状,这些官员里,挨个赐死,肯定有冤死的。但隔一个放一个,就有该死的逃脱了。剩下的多多少少的都有罪,干净不了。
乾隆缓缓点头,他觉得他已经明白他皇阿玛的思路的,只要造出大案,那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移了,朝臣想着自保,百姓只会叫好,那伪稿上所有的指责,也有人担着了。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想到这里,他低声往下补充:“其四,下旨赏孙嘉淦。孙嘉淦不畏权贵,敢于直谏。江南之案,他为首告!朕令他为钦差,查办此案。”
林雨桐心道,到底是乾隆,心思果然了得。这事派谁都不如派孙嘉淦合适。首先,伪稿案孙嘉淦无辜被牵连,弄不好就得掉脑袋甚至牵连全家全族。他焉能不恨?此时皇上用他,还用在此案上,他敢不卖命?其次,孙嘉淦并没有上书参江南官员,但是,有伪稿,就得真稿。真的奏本引起的轰动得大,得大的转移掉所有人的注意力,那就不得不拿掉江南官场上一大串的脑袋。于是,孙嘉淦必须上一真奏本,参一本江南的官场。这么着,不仅将真假奏本的事说清楚了,更是把孙嘉淦推到了江南那么多官场同僚的对立面,这是结仇了。他若是不把这些恨他的人都给摁下去,那等将来对方缓过劲来,能咬死他。他孙家三兄弟都是进士出身,如今都身在官场,儿孙也是一样。他不能冒险把孙家的人都给搭进去。
而如此,还有一个好处,孙嘉淦的真奏本参奏的一定是官员,侵吞民脂民膏,骄奢淫逸,贪图享受,谄媚惑君的是他们,伪稿上所有的指责都跟皇上无关。而那个炮制出来的稿件,矛头直指皇帝……跟孙嘉淦的真最笨这一对比大家就会想,一个人为何出两个截然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奏本。那么,这假的奏本才会被大家真的承认是假的。只要认可是假的,那就好说了?这事扣在反贼身上便是了。
林雨桐是这么想的,可乾隆的手腕更滑,他没往反贼身上扣,而是道:“其五,朕要下旨赏这个写伪稿之人。赏伯爵一个,府邸一座,良田千亩,黄金万两……”
这个主意真是……狠呐!这么甜蜜的诱饵,不知道有多少人趋之若鹜。之后主动来认领的哪怕不是写稿之人,也必是传抄之人。他们是罪魁祸首也罢,是利欲熏心来冒领的也罢,来了就是自投罗网。真是写伪稿的人那倒好办,一个府邸万两黄金就能将其圈在京城,顺便洞悉其背后的牵扯。可要是利欲熏心者来冒领,三两番盘问下来必然露馅。那便是治罪,也是冒领之罪。虽罪不至死,可活罪也是难逃。便是真拿了这些人下监牢,那也是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谁又能说什么呢?
乾隆说着就看向四爷:“皇阿玛,儿子想,能不能令各地的秀才、举人、未出仕的进士,以及致仕官员推举人才,但有所长,便可举荐……”
四爷便明白他的意思了,对天下读书人,一方面得打,一方面还得拉。在可制衡的力量培植起来之前,不仅得拉,还得大力的拉。不能再在官员及其子弟中施恩,那便从更底层施恩。
明白了这个,四爷就点头,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书院这边而言,也能迅速的将各地的人才聚拢起来。哪怕那些举荐来的人之中真正的良才只占半成,也是值得一试的。他就道,“国子监陪贡之策可借鉴一二。秀才、举人有功名者,每省每三月可举荐五人。而这些人中,若是举人,可顺带两名被举荐者。若为秀才,可带一名被举荐者。这些人非书院学生,只为见习生,为期三月。此见习并不与考录书院相矛盾,其中若有想考进书院者,亦可考。”
这就跟培训似的,有功名的,不想考试,那就来见习三个月。能不能利用这三个月出头,各自看本事呗。这对他们是机会,甚至不止一次机会,今年来了,过几年还会轮到的。只要还有胡萝卜在这里吊着,就不会生乱子。
可正经的学生,就得考。不管是之前是什么人什么身份,要迈进书院的大门,一视同仁。
四爷说的这个方式当然更好,把那些有功名的人面子给兜的住住的。
乾隆心里一下子就松了,从眼下到长远,解决的办法和方向都有了。他将杯子里的西瓜汁一口喝了,放下杯子之后神采奕奕,“儿子先回去了。这件事得连夜办。”
去吧!
你的事才要办呢,可你阿玛短期内要做的就算是做完了。
“洗洗睡吧!”
嗯!睡吧。接下来有的热闹呢。
热闹是有,可跟大多数人以为的都有点不一样。便是朝中,也基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这次的事只怕跟乾隆三年的事一样,最后得不了了之。而另一派则认为,这不可能。此一时彼一时。乾隆三年皇帝才登基,一切刚刚稳定下来,当初不了了之属于不能不选择的行为。但是现在能跟那时候比吗?因此上,他们觉得这次只怕要大动干戈了。
可才一晚上大家就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两边都没猜对!
皇上今儿的反应有点出奇。先是孙嘉淦被夸被赞,说你的奏折写的很好,这次南巡,江浙表现出来的问题很突出。人人都在歌功颂德,朝中只你敢说实话,敢捋虎须。你真是忠臣,良臣,直臣,是朕的好臣子呀。你说的很对,江南面上繁华,可一些官员也确实是德不配位,这事只你这样的臣子才能替朕去办。所以,朕郑重的将此大事托付给你,你去吧,替朕肃清江南官场。朕给你便宜行事之权。你只说要什么,要人给你人,要兵给你兵,朕信任你啊。
这便宜之权大了呀,可孙嘉淦敢放肆的用吗?那伪稿案还在那里吊着呢。
皇上暗示了要写一份参奏的折子补上,他就得补上。可是,伪稿案的事到底是个尾巴呀,不冒别人的名为啥就冒你的名呢?如今办事要是办的不合上意,这不是擎等着皇上拿你开刀呢吗?
他颤颤巍巍的接了圣旨,然后满朝上下,噤若寒蝉。
试问,这满朝大人,有几人没收过江南送上来的孝敬?这冰敬、炭敬年年都不曾落下呀。要动江南,谁知道能牵扯出多大的事来?
牵扯深的心里那是咬牙切齿啊,都是这些刁民害的。
是啊!谁见过这样的呢?刁民闹事官员却首当其冲,上哪说理去?
可还有更没想到呢?那个伪稿写的那般的放肆,可结果呢?皇上册封伪稿炮制者为文定伯,赏赐伯爵府邸一座,江南良田千亩,另外黄金千两。
圣旨上也说了,虽然还不知道此人是谁,但朕虚席以待。这个被大家传抄的奏疏朕看了,孙嘉淦孙爱卿不承认这是他写的,朕是相信他说的。那么这奏稿是出自谁之手呢?刚开始,朕特别生气,觉得被冒犯了。可紧跟着又想啊,这是好事啊!若不是江南官场那些胆大妄为之徒,朕就要失去一位直臣忠臣了。虽说就文采而言,文定伯确实不如朝中衮衮诸公。但是就其敢于直言之性情,就比朝中这么多大臣强多了,已然可与孙嘉淦孙爱卿比肩。朕在京城,翘首以盼,但愿朕也有文王之运啊!
文王之运?文王是谁?周文王姬昌,他的运道是什么?是遇到了姜子牙。
这可了不得了:拿此人类比姜子牙?!
这旨意发出去,从京城必须传到各州府县衙,必须沿街串巷,敲锣打鼓的念出来给百姓听到。快马从京城四散而去,而京城率先炸了锅了。
有那历经过两朝的老臣,此时敏锐的察觉到一点,那就是当今的处事风格,有点不一样。这不一样的里面,又夹杂了一丝似曾相识的东西。
刘统勋一路往回走,边上就有同僚追上来,“刘大人,今儿这事……您怎么看呐?”
“我啊!”刘统勋呵呵笑了笑,“万岁爷圣明啊!”
同僚讨了个没趣,只得道:“是啊!万岁爷圣明。”
刘统勋回了家,长子刚从国子监回来。皇上恩典,长子恩荫了举人。今年便是会试,长子刘墉本是要下场的。他看了儿子一眼,吩咐道:“跟我上书房来。”
刘墉垂手应是,跟着父亲往书房去。
进了书房,刘统勋抬眼问儿子,“皇家书院你可听闻了?”
刘墉点头:“之前满耳皆是此事。”
“你可有想法?”刘统勋问道。
刘墉心中一动:“父亲的意思……是让儿子考书院?”
刘统勋皱眉:“为父如今也有些拿不定主意。”紧跟着他又问,“今年下场,你有几成把握?”
刘墉这举人都是恩荫来的,哪里下过场?他自己也不知道啊。于是先问道:“父亲犹豫不决,可是朝中有变故?”
刘统勋给了儿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万岁行事,为父瞧着颇有几分老圣人的影子。”
刘墉懂这话的意思,父亲是说老圣人能影响当今,且影响还不小。
谁也不知道那个书院是给老圣人解闷的,还是有别的什么缘故。刘统勋也是怕武断之下,反倒是耽搁了儿子的前程。可若是科举下场把握不大,倒是可以去试试皇家书院,这也是有益处的。
刘墉沉吟了半晌:“父亲可知皇家书院开考是哪一日?”
刘统勋只道:“似乎是在八月,具体哪一日,不曾得了信儿。”
刘墉继续不说话,过了半晌便道:“儿子觉得,若是时间不冲突,都可去考一考。”
“哪怕会试排在那边入学考之前?”刘统勋问道。
刘墉点头:“若是中了进士还选择去那边念两年书,想来跟别人还是有些不同的。”
印象一定深刻。
这个话题到这里,父子俩就都不再提了。
今年是乾隆十六年,会试本该多在春季,只今年南巡给耽搁了。因此考试放在了八月底。
那紧跟着,四爷就将皇家书院入学考的时间定在了九月初。
如今,京城士子聚集,定下了时间,就可以前来报名了。报名之后,就给你号码牌,持号码牌,考试那日直接来考试便是。
所有的报名都不需要费用,当然了,也不怕冒名顶替。因为最后还有一关面试,试卷上答的再好,别一问就露馅。皇家的书院,你弄个鬼试试?欺君之罪下来,小命还要不要了。
因没有年龄甚至性别的限制,所以人数比想象的多的多。
原本就在这边书院上学的孩子,率先都过来帮忙了。这些孩子能考上的就上,考不上的会留在书院打杂,然后明年继续考。因此他们各自填了自己的信息,就帮着维持秩序去了。
弘晖也填了自己的,这个过程还是要走的。然后跟着永璜,混迹在嘈杂的书院里。
林雨桐也不去管,她站在梯子上,今年这一架葡萄到底是挂果了,昨儿瞧见有一串红了,她想试试看看能不能吃。
正找着呢,永璧跑来了,“祖母!祖母!”
林雨桐看他一头大汗:“今儿怎么来了?”
永璧苦着连:“阿玛逼着孙儿也来考。孙儿都做阿玛了,在书院里跟着大阿哥打打下手不成吗?读书……孙儿读不进去。”
“书还有读不进去的?”林雨桐白了他一眼,“你就是怕考不进去,你老子捶你。”
永璧扶着林雨桐,“您下来吧,要哪一串孙儿给您摘呀。实在不行,您把孙儿留身边,您说是种地还是种花,您说是烧火还是做饭,孙儿什么都能干。”
林雨桐顺势就下来了,似笑非笑的看他,“真能干呀?”
真的!
林雨桐擦了手,就见永璧已经摘了一串红的下来,顺手往嘴里塞了一颗,然后‘嘶’的一声。
“酸吗?”林雨桐看他。
“有点,还是有点甜的。”
那就是还没熟好,“我这里的活你也干不了。”她将葡萄都接过来,“说吧,你小子无事不登三宝殿,过来必是有话要说。”可不止为了不上学的。
永璧凑到林雨桐身边,脸上的笑也收了一些,“祖母,和婉回来了。之前因着先皇后孝期,都回来了。”
两个公主回京,并没有谁特意告诉过她这事,她还真不知道。
林雨桐就问:“和敬是陪着额驸住了大半年,她是不用回蒙古的。和婉……想叫和婉留下?”
“阿玛跟皇上已经说了,和婉这回不走,对额驸也有安排。”永璧就道,“可孙儿这回见和婉,发现不对劲。以前挺爱说爱笑的,这次回来,有些郁郁寡欢。太医瞧了,也没什么病症。额娘去探望了两回,回来眼睛都是红的。”
和婉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七岁,一个子嗣都没留下。
她现在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
林雨桐就气道:“你额娘也是,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早说?你现在就去,把和婉给接来。”
永璧一愣:“皇祖母……”
“让你去你就去。”林雨桐催他,“有事我担着。赶紧把人给我接来。”
永璧应了一声,麻溜的跑了。
和婉很惊讶,她也是回京才知道这些事的。怎么也没想到皇祖母要接她去,“可接了和敬姐姐?”
永璧一愣,“那便不知了。许是叫别人去接了也未可知。赶紧收拾收拾跟我走吧,别叫皇祖母等着。”
和婉身边的嬷嬷忙道:“这是大事,公主是不是要进宫请示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
永璧的火气就上来了,一脚踹过去,“好大的狗胆,尊卑不分的玩意,母后皇太后的话你也敢驳?”
嬷嬷跪下请罪,但永璧哪里搭理,直接拉了和婉就出门,塞进马车就走。
和婉忙道:“第一次去,总不能空手!我这也没梳洗打扮……”
“见自家祖母有什么要打扮的?”永璧叫她坐安稳,“你没见过皇祖母,皇祖母是个很不一样的人。既然公主府呆的不自在,那就去跟皇祖母住着。额娘和阿玛想的多,我才不管那一套,大不了皇上斥责一顿。不过也别担心,我就躲在书院里,皇上想斥责也斥责不上。”
和婉满心的不安,大哥说到了到了,可这却越走越繁华,“这是怎么了?”
“你呆在公主府里都呆傻了。”永璧就道,“你住一段时间就什么都知道了。”
然后和婉的马车一直停在小院门口,从马车下来,被大哥拉着进了门,有一嬷嬷就迎了出来,“是公主到了,娘娘正等着呢。”
她点点头,扬起笑脸,一进院子,就见到自己那年轻的过分的祖母。
林雨桐有一瞬的恍惚,只觉得和婉跟莫雅琪还真有几分相似的地方。她招手叫她过来,和婉一步一步过去,到了跟前就见礼,“孙女来的唐突,请皇祖母责罚。”
“唐突什么?”林雨桐见他穿的简单,就道,“这就对了,大热天的别折腾了。摆那花活做什么?”说着,就拉着她往屋里去,“里面凉快,去里面说话。”
人还没进去呢,外面就有人禀报,说是和敬公主的车架已经在路口了,牌子递过来请见。
“叫进来吧。”她来了,女子学堂的契机说不得就来了……
故国神游(33)
这个节点利用的好很重要!
林雨桐不由的看向四爷,四爷手里摇着扇子, 可这似乎也扇不走晚上的这股子闷热。
“出去坐坐吧。”林雨桐朝外指了指, “起风了,外面正凉快。”
焦灼的气氛被这么一打岔, 直接给泄气了。
四爷起身, 用扇子拍了拍弘历,“出来坐吧,不着急, 慢慢说。”
院子里栽种着各种不知名的草, 据说是药草。好处是, 基本是没什么蚊虫的。晚上的风一起, 只剩下凉爽。
可这凉风半点也吹不到乾隆的心里,大有火助风起的架势。
石凳上坐下,一人一杯冰镇的西瓜汁。四爷没喝,只把弘历的那杯朝前推了推:“流言杀人,自大清以来, 从未断过。”
乾隆一愣,手慢慢的抓向杯子,慢慢的抿了一口。心态倒是也逐渐的平和了下来。
是啊!自己倒霉那是真气愤, 但发现谁也没避开这个死症的话, 好像一起倒霉并没有什么难以接受的。
四爷缓缓道:“从大清入关之前, 太祖文皇帝驾崩,就有流言称文皇帝是被刺杀身亡……”
乾隆面色微微一变,似乎是有点明白。就听自家皇阿玛又道, “后来孝庄老祖宗和多尔衮之间,又多有流言……”
是啊!虽然都不放在明处,可暗地里也都知道这些事的。如今再去看,从太祖遇刺到最后的太后与皇帝不和,将这些事情前后串起来,硬生生的被演绎成一出离间计。
不管是不是这样,文人不痛快,他是可以骂娘的,骂你的先人们都不得好死。再看这些流言,难道不是在骂娘,骂你祖宗八代都不得好死?一样的!性质都是一样的。
四爷叹气,“所以,康熙朝,你皇祖父才屡次南下,那时候,只能用抚。便是朝廷举步维艰,此事也不能有丝毫马虎。”
乾隆点头,是啊!朕也想如此啊!错了吗?
四爷就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天下初定,人心思安。安抚便是最好的策略。等到你皇祖父晚年,他不是不想动,而是动不了了。若一味求宽,你八叔比你阿玛宽松的多,为何继位之君是你阿玛?”
乾隆脸红,久久不语。他的说法是因为他皇祖父看重他这个孙子。可反过来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皇祖父接了自己进宫其实是想暗示朝臣继位之君是谁呢?
四爷却不在这事上纠缠,继续往下道:“可朕继位以来,缘何流言四起,言朕得位不正?此事固有你八叔等人暗中操纵,但流传之广,谁人推动?为何要掺和这样的事?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利字!触动了别人的利益,尤其是动了‘士’的利益,加上严苛的手段,如此的皇帝,还想从这些人嘴里得了好话?可杀了人流言就制止了吗?还有流言说朕是死于一个叫吕四娘的女人手里,可这是事实吗?不都是怎么编排的能解气怎么来?”
乾隆沉默,慢慢品出味儿来了。所有的流言不过是那些脑后生反骨的人故意制造出来的,制造出来为什么的?为的也是凝聚他们那个小团体的人心的。证明我们反清复明不是什么都没干。看!我们刺杀清帝成功了!
可这跟此次的流言又不同!
“不!从根子上来说,是一样的。一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人,能把故事编的这么完满?”
不能!
四爷就道:“说到底,过于宽松的环境中,叫这些文人更肆意了。”
这一点,乾隆深以为然。
四爷就道:“他们从谈论朝政,试图影响朝政,进而干预朝政,这却是万万容不得的。”
这话每一句都说在乾隆的心坎上。
乾隆点头,刚要说话,就听他阿玛话音一转,“可你大张旗鼓的去查,然后呢?杀!查出多少杀多少?可杀多少才算完呢?”史书记载因为这次的事,光是记载的被牵连入罪的就有两千多人。由着他顺着他的思路下去,这次只怕手段会更强硬。因而,怎么样说话能引起弘历的共鸣才最重要。于是,四爷叹了一声,“从大清入关以来,杀的少吗?可有用吗?若是有用,何以越演越烈?”
乾隆不说话了。这些个流言各种的都有,包括他的。说他是汉女生的,说他的额娘另有其人,说他出生在狮子园,而非雍王府。更有说他是汉人家的孩子被阿玛换了的。这些个流言漫天飞,跟当初质疑皇阿玛的那些流言手段何其相似。
但只要有人说,就会有人信。
为什么会信?为什么历朝历代这样的对皇室的猜测从没有大清这样的?究其原因,依旧是满汉之间的问题。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被皇阿玛这么一说,似乎触及到了某些根本的东西。
他皱眉,除了深挖,除了往下查,他竟然有种不知道从哪下手的感觉。
“大清入关,范文程曾进言,若要得民心,得先得士子之心。这一策,一直沿用至今。当年,历经战乱,读书人只剩几何?如今天下承平已久,读书人又有多少?而与之相比,监生多、恩荫多,饶是科举不断,时有恩科,能入仕者亦是微乎其微。文人多了,闲了,便是要生事的。这些人,你用他,他怕你。你不用他,他愤世嫉俗,损你……”
这个评价中肯的很。乾隆抬起头来,“因而儿子才说,此等人该杀。记丑而博,五恶之一,最最可恨。”
圣人的话里有这么几句:言伪而辩,行癖而坚,记丑而博,心达而险,顺非而泽,此为五恶。
其中‘记丑而博’是说,只看事只看得见不好的那一面。
说完,乾隆又叹气,之前皇阿玛的话也有道理,这些人杀是杀不完的,“可这些酸儒就该这么惯着?”
绕了一圈子,等的就会你这句话了。不杀人的法子,怎么着都行。四爷将扇子慢慢的展开,缓缓的摇着,“你在朝堂上,满汉文武之间,平衡的极好。为何如今反倒是忘了平衡之道?”
什么意思?
“传抄广……这就意味着涉案的皆是读书人!都是士子!要么是不入仕途的,要么便是在仕途上不甚顺心之人,这些人远离庙堂,看的本就片面。但他们偏又植根百姓中,最会蛊惑人心。如今既然想用民意左右朝局,那你若亲自下场去辩,去争,去论,或者去打杀,那你可不仅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还站在了被他们蛊惑的更多的子民的对立面。作为皇帝,你确定因为这样的事 ,你便要赤膊上阵?”
乾隆恍然,一拍脑袋,自己需要的是能与之抗衡的新生力量。一旦亲自上场,便已然是输了。可随即他又皱眉,从来只文武对立。若是文人生乱子,武力镇压便可。可除了武力,如今又从哪里来的势力与之对抗。而今,不管是文与武的对抗,还是在朝与在野的对抗,其实这都与他这个帝王赤膊上阵无甚区别。在天下人看来,能动用的了武的只有他,能叫在朝官员只针对这些死查到底的也只有他。
这一会子,他竟然发现你,对这些人想用温和的手段的时候,竟然缺少了趁手的武器。
林雨桐就这么看着四爷一步一步的将乾隆引到了套子的跟前。这不,四爷要收口了,就听他道:“在有科举取士之前,那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族势力过大,才有了寒门兴起。可如今,没有了世族,却有了士族。一代为官,几代为宦……寒门出身者几何?读书人尊孔孟,学儒家,这个很好。但我们学儒家,尊儒家,敬儒家,也要慢慢的纳百家,要有一匹区别于老儒生的新儒生……”
乾隆脑子里嗡的一下,全都懂了。他看向他阿玛:“书院?”
四爷点头,要兴新学,只告诉他这么做的好处不行。你得告诉他他能从中得到什么,要不然,他如何会只因为你就用国家力量大动干戈。
乾隆这会子想到的不止是制衡这些越拉拢好似越远的士子,而是想着,从古至今,选拔人才的变革除了变革出一科举制度之外,还有别的吗?没有!一千年,都在不断的完善科举,却从没有哪个君王想着去变革他。
当然了,千年的制度变革艰难,但却不是说不能并行其他。
而今,这个变革就放在眼前。做成,他便是真能算的上是亘古以来圣主明君中的一位了。能跟自己比肩的,一只手也数的过来。
想到这个,他的心不由的砰砰直跳,第一反应便是:这么做行吗?
可紧跟着就想:皇阿玛虽然如今才提出来了,只怕是之前就已经预见科举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弊端了,要不然,为何好好的要办书院。或者说,皇阿玛其实不仅仅是预见,而是在海外别国看到过这种变革。而以皇阿玛的性子,做了就必然是要做好的。能做好,他才去做的。
要真是如此,做下去风险便不大,做成的概率该在六成以上。别说是六成,便是五成也能去尝试。更何况,他现在对这些心野的读书人,也没有比杀人更好的办法。但他没急着应承这事,话题又绕回来,“那么眼前……眼前这事该如何?”不管培养谁去制衡谁,那都是需要时间的。而眼前这件事,却迫在眉睫。
四爷啪的将扇子合上:“你之前说,记丑而博,这个评价……也对!也不对!对是因为对方只看坏不看好,只把坏的去宣扬确实有失偏颇,误导人心。而不对也在于,你跟对方犯了一个毛病,你难道不是只看到这事的坏处,却没瞧见这事的另一边。就说那个伪稿,我不看也不知道对方大致写的是什么。他写出来的,你扪心自问,是不是真的有!不要说那些奢靡过度之类的不是你的初衷……既然事情办的叫大家看见的就是那个样子,那有人将这些说出来,就未必全是别人的错。总也有自己做的不到的地方。”
乾隆面色一变,这记丑而博,反过来,也能用在自己身上。皇阿玛其实还是想说江南的事,当时在路上若是按照皇阿玛的意思办了,事情或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他才要说话,却听他皇阿玛语气又一转,“当然了,你是帝王。便是错,也是错在宽容太过。你问我要怎么办?这事也不难,其一,将你早前下发的谕旨重新昭告天下,哪一年什么时间发的谕旨,谕旨是什么内容,像是不让扰民,不让奢靡,这些事情就该叫天下皆知。”
也就算是把江南那些逢迎巴结的直接给定死了。
林雨桐心想,这些人一旦入罪,后面谁敢请旨叫乾隆下去巡幸的。只怕是乾隆想下去,别人也未必就欢迎。六次南巡?或许吧,但绝对不会是声势这么浩大了。四爷是从根子上直接跟砍断了。
但乾隆现在显然还没有想到这个。他继续听他皇阿玛往下说:“其二,马上着人,将南巡过程中安排违背圣旨的官员,先行拿下。其三,深挖。下面的官员不管是不是有贪污受贿的,只要其治下出现传抄,便是治理不当。更何况,其中未必没有知而不报者。从南巡迄今,几个月过去了,他们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先拿了回京慢慢办。但记着,这些官员的罪名里,都得与伪稿案无关。”如此,好几个省的官员,牵扯不进来的是极少数。一旦开始查,那牵扯出的事跟伪稿案有没有关系谁去管,四爷要的就是把这些沆瀣一气的连锅端。而此次,就是一绝好的机会。德海之前就在收集这些人的罪状,这些官员里,挨个赐死,肯定有冤死的。但隔一个放一个,就有该死的逃脱了。剩下的多多少少的都有罪,干净不了。
乾隆缓缓点头,他觉得他已经明白他皇阿玛的思路的,只要造出大案,那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移了,朝臣想着自保,百姓只会叫好,那伪稿上所有的指责,也有人担着了。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想到这里,他低声往下补充:“其四,下旨赏孙嘉淦。孙嘉淦不畏权贵,敢于直谏。江南之案,他为首告!朕令他为钦差,查办此案。”
林雨桐心道,到底是乾隆,心思果然了得。这事派谁都不如派孙嘉淦合适。首先,伪稿案孙嘉淦无辜被牵连,弄不好就得掉脑袋甚至牵连全家全族。他焉能不恨?此时皇上用他,还用在此案上,他敢不卖命?其次,孙嘉淦并没有上书参江南官员,但是,有伪稿,就得真稿。真的奏本引起的轰动得大,得大的转移掉所有人的注意力,那就不得不拿掉江南官场上一大串的脑袋。于是,孙嘉淦必须上一真奏本,参一本江南的官场。这么着,不仅将真假奏本的事说清楚了,更是把孙嘉淦推到了江南那么多官场同僚的对立面,这是结仇了。他若是不把这些恨他的人都给摁下去,那等将来对方缓过劲来,能咬死他。他孙家三兄弟都是进士出身,如今都身在官场,儿孙也是一样。他不能冒险把孙家的人都给搭进去。
而如此,还有一个好处,孙嘉淦的真奏本参奏的一定是官员,侵吞民脂民膏,骄奢淫逸,贪图享受,谄媚惑君的是他们,伪稿上所有的指责都跟皇上无关。而那个炮制出来的稿件,矛头直指皇帝……跟孙嘉淦的真最笨这一对比大家就会想,一个人为何出两个截然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奏本。那么,这假的奏本才会被大家真的承认是假的。只要认可是假的,那就好说了?这事扣在反贼身上便是了。
林雨桐是这么想的,可乾隆的手腕更滑,他没往反贼身上扣,而是道:“其五,朕要下旨赏这个写伪稿之人。赏伯爵一个,府邸一座,良田千亩,黄金万两……”
这个主意真是……狠呐!这么甜蜜的诱饵,不知道有多少人趋之若鹜。之后主动来认领的哪怕不是写稿之人,也必是传抄之人。他们是罪魁祸首也罢,是利欲熏心来冒领的也罢,来了就是自投罗网。真是写伪稿的人那倒好办,一个府邸万两黄金就能将其圈在京城,顺便洞悉其背后的牵扯。可要是利欲熏心者来冒领,三两番盘问下来必然露馅。那便是治罪,也是冒领之罪。虽罪不至死,可活罪也是难逃。便是真拿了这些人下监牢,那也是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谁又能说什么呢?
乾隆说着就看向四爷:“皇阿玛,儿子想,能不能令各地的秀才、举人、未出仕的进士,以及致仕官员推举人才,但有所长,便可举荐……”
四爷便明白他的意思了,对天下读书人,一方面得打,一方面还得拉。在可制衡的力量培植起来之前,不仅得拉,还得大力的拉。不能再在官员及其子弟中施恩,那便从更底层施恩。
明白了这个,四爷就点头,这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书院这边而言,也能迅速的将各地的人才聚拢起来。哪怕那些举荐来的人之中真正的良才只占半成,也是值得一试的。他就道,“国子监陪贡之策可借鉴一二。秀才、举人有功名者,每省每三月可举荐五人。而这些人中,若是举人,可顺带两名被举荐者。若为秀才,可带一名被举荐者。这些人非书院学生,只为见习生,为期三月。此见习并不与考录书院相矛盾,其中若有想考进书院者,亦可考。”
这就跟培训似的,有功名的,不想考试,那就来见习三个月。能不能利用这三个月出头,各自看本事呗。这对他们是机会,甚至不止一次机会,今年来了,过几年还会轮到的。只要还有胡萝卜在这里吊着,就不会生乱子。
可正经的学生,就得考。不管是之前是什么人什么身份,要迈进书院的大门,一视同仁。
四爷说的这个方式当然更好,把那些有功名的人面子给兜的住住的。
乾隆心里一下子就松了,从眼下到长远,解决的办法和方向都有了。他将杯子里的西瓜汁一口喝了,放下杯子之后神采奕奕,“儿子先回去了。这件事得连夜办。”
去吧!
你的事才要办呢,可你阿玛短期内要做的就算是做完了。
“洗洗睡吧!”
嗯!睡吧。接下来有的热闹呢。
热闹是有,可跟大多数人以为的都有点不一样。便是朝中,也基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这次的事只怕跟乾隆三年的事一样,最后得不了了之。而另一派则认为,这不可能。此一时彼一时。乾隆三年皇帝才登基,一切刚刚稳定下来,当初不了了之属于不能不选择的行为。但是现在能跟那时候比吗?因此上,他们觉得这次只怕要大动干戈了。
可才一晚上大家就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两边都没猜对!
皇上今儿的反应有点出奇。先是孙嘉淦被夸被赞,说你的奏折写的很好,这次南巡,江浙表现出来的问题很突出。人人都在歌功颂德,朝中只你敢说实话,敢捋虎须。你真是忠臣,良臣,直臣,是朕的好臣子呀。你说的很对,江南面上繁华,可一些官员也确实是德不配位,这事只你这样的臣子才能替朕去办。所以,朕郑重的将此大事托付给你,你去吧,替朕肃清江南官场。朕给你便宜行事之权。你只说要什么,要人给你人,要兵给你兵,朕信任你啊。
这便宜之权大了呀,可孙嘉淦敢放肆的用吗?那伪稿案还在那里吊着呢。
皇上暗示了要写一份参奏的折子补上,他就得补上。可是,伪稿案的事到底是个尾巴呀,不冒别人的名为啥就冒你的名呢?如今办事要是办的不合上意,这不是擎等着皇上拿你开刀呢吗?
他颤颤巍巍的接了圣旨,然后满朝上下,噤若寒蝉。
试问,这满朝大人,有几人没收过江南送上来的孝敬?这冰敬、炭敬年年都不曾落下呀。要动江南,谁知道能牵扯出多大的事来?
牵扯深的心里那是咬牙切齿啊,都是这些刁民害的。
是啊!谁见过这样的呢?刁民闹事官员却首当其冲,上哪说理去?
可还有更没想到呢?那个伪稿写的那般的放肆,可结果呢?皇上册封伪稿炮制者为文定伯,赏赐伯爵府邸一座,江南良田千亩,另外黄金千两。
圣旨上也说了,虽然还不知道此人是谁,但朕虚席以待。这个被大家传抄的奏疏朕看了,孙嘉淦孙爱卿不承认这是他写的,朕是相信他说的。那么这奏稿是出自谁之手呢?刚开始,朕特别生气,觉得被冒犯了。可紧跟着又想啊,这是好事啊!若不是江南官场那些胆大妄为之徒,朕就要失去一位直臣忠臣了。虽说就文采而言,文定伯确实不如朝中衮衮诸公。但是就其敢于直言之性情,就比朝中这么多大臣强多了,已然可与孙嘉淦孙爱卿比肩。朕在京城,翘首以盼,但愿朕也有文王之运啊!
文王之运?文王是谁?周文王姬昌,他的运道是什么?是遇到了姜子牙。
这可了不得了:拿此人类比姜子牙?!
这旨意发出去,从京城必须传到各州府县衙,必须沿街串巷,敲锣打鼓的念出来给百姓听到。快马从京城四散而去,而京城率先炸了锅了。
有那历经过两朝的老臣,此时敏锐的察觉到一点,那就是当今的处事风格,有点不一样。这不一样的里面,又夹杂了一丝似曾相识的东西。
刘统勋一路往回走,边上就有同僚追上来,“刘大人,今儿这事……您怎么看呐?”
“我啊!”刘统勋呵呵笑了笑,“万岁爷圣明啊!”
同僚讨了个没趣,只得道:“是啊!万岁爷圣明。”
刘统勋回了家,长子刚从国子监回来。皇上恩典,长子恩荫了举人。今年便是会试,长子刘墉本是要下场的。他看了儿子一眼,吩咐道:“跟我上书房来。”
刘墉垂手应是,跟着父亲往书房去。
进了书房,刘统勋抬眼问儿子,“皇家书院你可听闻了?”
刘墉点头:“之前满耳皆是此事。”
“你可有想法?”刘统勋问道。
刘墉心中一动:“父亲的意思……是让儿子考书院?”
刘统勋皱眉:“为父如今也有些拿不定主意。”紧跟着他又问,“今年下场,你有几成把握?”
刘墉这举人都是恩荫来的,哪里下过场?他自己也不知道啊。于是先问道:“父亲犹豫不决,可是朝中有变故?”
刘统勋给了儿子一个赞赏的眼神,“万岁行事,为父瞧着颇有几分老圣人的影子。”
刘墉懂这话的意思,父亲是说老圣人能影响当今,且影响还不小。
谁也不知道那个书院是给老圣人解闷的,还是有别的什么缘故。刘统勋也是怕武断之下,反倒是耽搁了儿子的前程。可若是科举下场把握不大,倒是可以去试试皇家书院,这也是有益处的。
刘墉沉吟了半晌:“父亲可知皇家书院开考是哪一日?”
刘统勋只道:“似乎是在八月,具体哪一日,不曾得了信儿。”
刘墉继续不说话,过了半晌便道:“儿子觉得,若是时间不冲突,都可去考一考。”
“哪怕会试排在那边入学考之前?”刘统勋问道。
刘墉点头:“若是中了进士还选择去那边念两年书,想来跟别人还是有些不同的。”
印象一定深刻。
这个话题到这里,父子俩就都不再提了。
今年是乾隆十六年,会试本该多在春季,只今年南巡给耽搁了。因此考试放在了八月底。
那紧跟着,四爷就将皇家书院入学考的时间定在了九月初。
如今,京城士子聚集,定下了时间,就可以前来报名了。报名之后,就给你号码牌,持号码牌,考试那日直接来考试便是。
所有的报名都不需要费用,当然了,也不怕冒名顶替。因为最后还有一关面试,试卷上答的再好,别一问就露馅。皇家的书院,你弄个鬼试试?欺君之罪下来,小命还要不要了。
因没有年龄甚至性别的限制,所以人数比想象的多的多。
原本就在这边书院上学的孩子,率先都过来帮忙了。这些孩子能考上的就上,考不上的会留在书院打杂,然后明年继续考。因此他们各自填了自己的信息,就帮着维持秩序去了。
弘晖也填了自己的,这个过程还是要走的。然后跟着永璜,混迹在嘈杂的书院里。
林雨桐也不去管,她站在梯子上,今年这一架葡萄到底是挂果了,昨儿瞧见有一串红了,她想试试看看能不能吃。
正找着呢,永璧跑来了,“祖母!祖母!”
林雨桐看他一头大汗:“今儿怎么来了?”
永璧苦着连:“阿玛逼着孙儿也来考。孙儿都做阿玛了,在书院里跟着大阿哥打打下手不成吗?读书……孙儿读不进去。”
“书还有读不进去的?”林雨桐白了他一眼,“你就是怕考不进去,你老子捶你。”
永璧扶着林雨桐,“您下来吧,要哪一串孙儿给您摘呀。实在不行,您把孙儿留身边,您说是种地还是种花,您说是烧火还是做饭,孙儿什么都能干。”
林雨桐顺势就下来了,似笑非笑的看他,“真能干呀?”
真的!
林雨桐擦了手,就见永璧已经摘了一串红的下来,顺手往嘴里塞了一颗,然后‘嘶’的一声。
“酸吗?”林雨桐看他。
“有点,还是有点甜的。”
那就是还没熟好,“我这里的活你也干不了。”她将葡萄都接过来,“说吧,你小子无事不登三宝殿,过来必是有话要说。”可不止为了不上学的。
永璧凑到林雨桐身边,脸上的笑也收了一些,“祖母,和婉回来了。之前因着先皇后孝期,都回来了。”
两个公主回京,并没有谁特意告诉过她这事,她还真不知道。
林雨桐就问:“和敬是陪着额驸住了大半年,她是不用回蒙古的。和婉……想叫和婉留下?”
“阿玛跟皇上已经说了,和婉这回不走,对额驸也有安排。”永璧就道,“可孙儿这回见和婉,发现不对劲。以前挺爱说爱笑的,这次回来,有些郁郁寡欢。太医瞧了,也没什么病症。额娘去探望了两回,回来眼睛都是红的。”
和婉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七岁,一个子嗣都没留下。
她现在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
林雨桐就气道:“你额娘也是,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早说?你现在就去,把和婉给接来。”
永璧一愣:“皇祖母……”
“让你去你就去。”林雨桐催他,“有事我担着。赶紧把人给我接来。”
永璧应了一声,麻溜的跑了。
和婉很惊讶,她也是回京才知道这些事的。怎么也没想到皇祖母要接她去,“可接了和敬姐姐?”
永璧一愣,“那便不知了。许是叫别人去接了也未可知。赶紧收拾收拾跟我走吧,别叫皇祖母等着。”
和婉身边的嬷嬷忙道:“这是大事,公主是不是要进宫请示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
永璧的火气就上来了,一脚踹过去,“好大的狗胆,尊卑不分的玩意,母后皇太后的话你也敢驳?”
嬷嬷跪下请罪,但永璧哪里搭理,直接拉了和婉就出门,塞进马车就走。
和婉忙道:“第一次去,总不能空手!我这也没梳洗打扮……”
“见自家祖母有什么要打扮的?”永璧叫她坐安稳,“你没见过皇祖母,皇祖母是个很不一样的人。既然公主府呆的不自在,那就去跟皇祖母住着。额娘和阿玛想的多,我才不管那一套,大不了皇上斥责一顿。不过也别担心,我就躲在书院里,皇上想斥责也斥责不上。”
和婉满心的不安,大哥说到了到了,可这却越走越繁华,“这是怎么了?”
“你呆在公主府里都呆傻了。”永璧就道,“你住一段时间就什么都知道了。”
然后和婉的马车一直停在小院门口,从马车下来,被大哥拉着进了门,有一嬷嬷就迎了出来,“是公主到了,娘娘正等着呢。”
她点点头,扬起笑脸,一进院子,就见到自己那年轻的过分的祖母。
林雨桐有一瞬的恍惚,只觉得和婉跟莫雅琪还真有几分相似的地方。她招手叫她过来,和婉一步一步过去,到了跟前就见礼,“孙女来的唐突,请皇祖母责罚。”
“唐突什么?”林雨桐见他穿的简单,就道,“这就对了,大热天的别折腾了。摆那花活做什么?”说着,就拉着她往屋里去,“里面凉快,去里面说话。”
人还没进去呢,外面就有人禀报,说是和敬公主的车架已经在路口了,牌子递过来请见。
“叫进来吧。”她来了,女子学堂的契机说不得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