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按部就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经历了种种的事情,李牧也不是一点长进都没有。比方说,他从前会觉得,很多事情都是没有必要的,这些没必要的事情,构成了虚伪,而虚伪是他所讨厌的,所以遇到了事情,他更喜欢直来直去。
但是现在他明白了,很多事情或者很多时候,虚伪也是必要的。虚伪有时候是一个台阶,给彼此留有余地。李牧不敢保证自己再不会惹事,为了不再面临命悬一线的境遇,李牧决定还是虚伪一点,为自己增加几道保护线。
外务府,他不准备挑头。
谁堪大任呢?倒是有几个人选,首选自然是马周。若马周挑头,无论是李世民,还是长孙无忌,甚至朝野之间,都不会挑出什么毛病来。毕竟相比李牧,马周显得要靠谱得多。李牧的能力是得到肯定,但他不好打交道也是出了名的。跟他打交道,不管是什么身份,都没有面子,都得顺着他划出的道来,即便是事儿办得明白,钱也赚了不少,毕竟‘用户体验’很差,这就像买东西,同样花钱,谁不想找个好点的‘客服’。
虽然马周非常合适,但是李牧却不打算让他去做这件事。原因有二,一来,马周跟他并非一条心。马周的处事风格,与李牧格格不入,不合拍的俩人,注定长久不了。李牧让马周过来,也没打算长久,只是用人之际,马周各方面都合适,‘借调’用一下罢了。他知道马周也志不在他这儿,现在是没有办法,熬个一两年,他一定会想着回长安的。而李世民对马周,也是早有安排,不会让他留在洛阳太久。让他来,也多少有点偷师的意思,想从李牧这儿学到点东西。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不对等,不合适。所谓不对等,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外务府与内务府,这是对等的两个机构。内务府如今移交给了太子李承乾,其意义不言而喻。若外务府成立后,是马周来统管,马周和李承乾分别为外务府和内务府的主事之人,马周何德何能可以跟李承乾相比?
再者,马周能力再强,毕竟是一个臣子,而内务府和外务府,牵扯到了太多的利益。这个人必须得是皇帝十分信任才行,马周虽然被李世民看重,但也没达到十分信任的程度。马周虽是寒门,却与长孙无忌等人走得近,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他背后有没有投靠哪一方势力?
若他投靠了某一方势力,这一方势力在内务府必将得到巨大的帮助。一旦有了偏帮,做不到公正,对外务府的发展将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内务府为何发展如此快?还不是因为内务府中都是李牧亲手培养的,三观一致,目标一致,就算以前不一致,后来也被他洗脑成一致的一批年轻人来主事么?这里头但凡插进去几个各方势力的人,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综合这些条件考量,马周做外务府的主事人并不合适。
其次的人选便是李泰,李泰从身份上来说,也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如果李泰做了外务府的主事人,很容易会引起争议。毕竟内务府归太子管,外务府若归了魏王,岂不是明摆着要‘二龙夺嫡’了么?李世民今年才三十三岁,距离他嗝儿屁还得有个二十来年呢,他可不想这么早的就选边,目前来看,最粗的那根大腿还得是李世民。
所以,李泰不行,不但不行,他还得跟外务府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李牧想多了,李泰现在忙着文学馆都不可开交了,就算他想让李泰帮忙,李泰都未见得有兴趣。
两个最合适的人选不成了,窦仁便浮现在李牧的脑海中了。
他是皇帝的亲娘舅,又从来不掺和朝堂的事情。信任方面,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他虽说是勋贵,但窦氏一向恪守本分,从不结党。而且窦氏的根基,也没有那么庞大,对皇室,朝廷构不成威胁,不像是长孙氏,李世民还会忌惮一些。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窦仁这个人,没有什么才干。这才是李牧最终选择了窦仁的关键原因,他需要的是一个傀儡,一个肯踏实执行他的想法的傀儡。这也是一个傀儡的优良品质,傀儡嘛,若是有自己的想法,还能叫傀儡么?只会搞砸了事情。
因此,他让李泰去请了窦仁。但最终他能否胜任,还得观察一下,若这傀儡不合格,即便留在外务府,也不能委以重任。
……
侯府墙外,人声鼎沸。
李牧给出的条件够好,门槛又够低,报名的人自然趋之若鹜。李牧给这次‘选秀’的主题定为‘天工开物’,无耻地剽窃了千年之后明末大家宋应星所著之书。他办这场‘选秀’的目的,跟这四个字不谋而合。
当然也是有所区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是总结了明末之前民间的技艺,里头所记载的东西,都是数百年累积下来的技法。而李牧所依仗的,是他的系统。
本质上有所区别,但是表现出来的,却差不了多少。
李牧办这个东西的目的,就是想给系统造物,找一个出处和由头。以后他再拿出点什么东西来,就不用再牵强附会成什么仙人下凡了,完全可以说是从某某的技艺里头参悟出来的,不是有那么句话么,高手出民间。
还有一个缘由就是,洛阳也马上就要进行修葺与建设了,需要很多很多的成手工匠。征发徭役,不是李牧的做事风格,一家一户的找,也浪费时间,不如就搞一个‘选秀’,让洛阳附近的工匠们自己出来,他相信以洛阳的底蕴,工匠的数目完全是够用的。
李牧这绝对不是盲目乐观,洛阳有这个实力。要知道当年隋炀帝建设洛阳城时,开凿大运河时,征发了数十万的徭役,几乎全国的工匠都集中在了洛阳城,隋末大乱,这些人大多数都回不到原籍,星星散散的留在洛阳周边,二十几年下来,也都变成了洛阳人。
他们的家乡变了,但是技艺却不会失传。这些人都是给皇帝修过宫殿的,水准不在长安工匠之下,甚至还要更好。李牧便是想通过这次‘选秀’,摸一摸初唐的工匠,技艺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他准备根据摸底的情况,再从系统中找距离相近的图纸等拿出来,否则若是超过这个时代太多,还是不好解释,也有揠苗助长之嫌。
只是报名,自然不用李牧亲自出面。他只是瞧了几眼,便又回了后宅。白巧巧的预产期就在这几天,随时都可能生产,李牧生怕出点什么意外,旦夕不敢离远。
……
消息传播得就是这么快,李牧那边选秀招募如火如荼,长安这边的各方也收到了消息。
首先是关于外务府的消息,李世民前后脚收到了不良人和东厂传回来的密报。如今洛阳的消息,最多不超过一天半,都能传回长安,为了快速传递消息,受李牧的飞鸽启发,不良人和东厂也都各自启用了飞鸽,就是效率要打一些折扣。经常会出现鸽子飞丢的情况,不过也没关系,他们都有各自的密文。不相干的人,就算截获了他们的鸽子,也破译不出连贯的句子来。
两张纸条放在案头,互相印证,消息便是属实了。
李世民眉头紧锁,眉间的川子能夹死苍蝇。高公公在旁边瞅着,不敢大声喘气,心里暗暗道苦:“这又是什么幺蛾子,刚把内务府交给太子,又搞出一个外务府来,这是生怕陛下不忌惮你么?生怕陛下不误会你是金蝉脱壳么?”
“高干。”
“老奴在。”高公公不敢怠慢,忙应声。
“传两道口谕。”
高公公急忙打起精神,应声道:“陛下请讲,老奴记着呢。”
“口谕给东宫,告诉承乾外务府的事情,告诉他,这事儿朕不管,他自己决断,无论他怎么做,朕也不会责备他,让他自己斟酌清楚。决定了,做完了,写一篇体悟给朕,朕要看。”
高公公应声:“老奴记下了。”
“另,去一趟鸿胪寺,让礼部告诉那些还没离开长安的使节们。往后礼部,只接纳朝贡诸事。贸易上的事情是,朕都交给了李牧。他们想做生意,去洛阳找他。若是礼部有异议,就让他们写一道折子上来。谁要是能保证,做买**李牧做得好,朝廷不会吃亏。谁说这话,朕把这权柄交给谁,没人敢保,就少说话。朕不想在朝堂议论此事。”
听到这话,高公公提着的心才放下来,赔笑道:“老奴琢磨着,谁也不敢夸这个海口。洛阳侯做生意,那可是有目共睹的。”
“他也就这点本事还可称道了。”李世民瞥了高公公一眼,却也没说什么。高公公偏向李牧的事情,李世民是有警觉的。但他也琢磨过了,这也实属正常。毕竟李牧不在长安,找个人三不五时地替自己说几句好话,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这么干才让人奇怪呢。
高公公刚要转身走,又是一个消息传来,但这个消息,却不是不良人和东厂传递的。而是李泰的飞鸽传书,立政殿那边送来的。
为了能早晚给母亲请安,李泰特意找李牧要了一对鸽子。每日晨昏,他都会写一个简短的纸条告诉长孙皇后,他每天都做了什么。这是母子间的交流,却不涉及到谍报的事情。而且李世民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知道,他在派人偷偷的监视李牧。
今日份的请安,便提到了关于李牧要收徒弟的事情。
他也是听李思文提起,故言语不详。但长孙皇后觉得这事儿应当告诉李世民一声,毕竟她的儿子,堂堂魏王也是李牧的徒弟。
“这小子是要干什么……”李世民看了李泰的字条,眉毛扭得更严重了。字条上还提到,李牧招募工匠的事情。这点李世民倒不意外,毕竟长孙无忌已经回来了,说了洛阳的情况,因为蝗灾耽误了驰道的工期,为了抢工期,招募工匠是十分正常的。
两件事联合在一起琢磨,李世民觉得有些荒唐,难道李牧是想在这些招募的工匠里头,选几个徒弟么?
他什么时候这么勤快了,之前不是说不喜欢教徒弟么?到现在为止,他认可的徒弟,也不过才三个人吧。长孙冲,李泰,秦怀道,都是他不得不收的情况才收下的,这次他主动想收徒弟,是打算做什么?
难道真的想开宗立派不成?
李世民忽然觉得心好累,李牧在他的身边的时候,他还能掌握李牧的心思,见面交谈,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如今李牧不在他身边了,他对李牧的心思彻底失去了掌控,如今他脑海中的想法,李世民是着实地猜不着了。
“才几岁就想着开宗立派?朕倒要看看,你能开个什么宗派。”
李世民嘟哝着,摆了摆手,示意高公公赶紧去办事儿。自己则拿起一个奏本,翻开看了起来。
长孙无忌最近忙着考功,没空帮他看奏折了。李世民又不得不加班,每日都要熬到很晚。若是李牧来看这些,他早就觉得烦了。肯定会找人帮他看,毕竟对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来说,在公司上了几年班,早就习惯了团队协作带来的效率。但对于李世民来说,他并不想把权力分散出去。这一点从他当上皇帝之后,没有再设尚书令就可以看出来。
他宁愿找长孙无忌来帮他看奏折,也不愿意再设一个尚书令,归根结底,还是担心被架空。而且历朝的明君,也都是以勤政自诩的,这种累不算是累,毕竟对李世民来说,做皇帝既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事业,为了自己的事业付出,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就算已经五六天没有招妃嫔侍寝,也是无所谓的了。
伏案不知时候,再抬起头的时候,已然点了宫灯。高公公已经回来了,见李世民抬头了,赶紧端上来晚膳。
李世民没有问高公公办得怎么样,这么多年了,早已不需要问,如果有问题,高公公早就说了。他没有说,自然也就是没事儿,妥帖了。
经历了种种的事情,李牧也不是一点长进都没有。比方说,他从前会觉得,很多事情都是没有必要的,这些没必要的事情,构成了虚伪,而虚伪是他所讨厌的,所以遇到了事情,他更喜欢直来直去。
但是现在他明白了,很多事情或者很多时候,虚伪也是必要的。虚伪有时候是一个台阶,给彼此留有余地。李牧不敢保证自己再不会惹事,为了不再面临命悬一线的境遇,李牧决定还是虚伪一点,为自己增加几道保护线。
外务府,他不准备挑头。
谁堪大任呢?倒是有几个人选,首选自然是马周。若马周挑头,无论是李世民,还是长孙无忌,甚至朝野之间,都不会挑出什么毛病来。毕竟相比李牧,马周显得要靠谱得多。李牧的能力是得到肯定,但他不好打交道也是出了名的。跟他打交道,不管是什么身份,都没有面子,都得顺着他划出的道来,即便是事儿办得明白,钱也赚了不少,毕竟‘用户体验’很差,这就像买东西,同样花钱,谁不想找个好点的‘客服’。
虽然马周非常合适,但是李牧却不打算让他去做这件事。原因有二,一来,马周跟他并非一条心。马周的处事风格,与李牧格格不入,不合拍的俩人,注定长久不了。李牧让马周过来,也没打算长久,只是用人之际,马周各方面都合适,‘借调’用一下罢了。他知道马周也志不在他这儿,现在是没有办法,熬个一两年,他一定会想着回长安的。而李世民对马周,也是早有安排,不会让他留在洛阳太久。让他来,也多少有点偷师的意思,想从李牧这儿学到点东西。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不对等,不合适。所谓不对等,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外务府与内务府,这是对等的两个机构。内务府如今移交给了太子李承乾,其意义不言而喻。若外务府成立后,是马周来统管,马周和李承乾分别为外务府和内务府的主事之人,马周何德何能可以跟李承乾相比?
再者,马周能力再强,毕竟是一个臣子,而内务府和外务府,牵扯到了太多的利益。这个人必须得是皇帝十分信任才行,马周虽然被李世民看重,但也没达到十分信任的程度。马周虽是寒门,却与长孙无忌等人走得近,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他背后有没有投靠哪一方势力?
若他投靠了某一方势力,这一方势力在内务府必将得到巨大的帮助。一旦有了偏帮,做不到公正,对外务府的发展将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内务府为何发展如此快?还不是因为内务府中都是李牧亲手培养的,三观一致,目标一致,就算以前不一致,后来也被他洗脑成一致的一批年轻人来主事么?这里头但凡插进去几个各方势力的人,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综合这些条件考量,马周做外务府的主事人并不合适。
其次的人选便是李泰,李泰从身份上来说,也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如果李泰做了外务府的主事人,很容易会引起争议。毕竟内务府归太子管,外务府若归了魏王,岂不是明摆着要‘二龙夺嫡’了么?李世民今年才三十三岁,距离他嗝儿屁还得有个二十来年呢,他可不想这么早的就选边,目前来看,最粗的那根大腿还得是李世民。
所以,李泰不行,不但不行,他还得跟外务府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是李牧想多了,李泰现在忙着文学馆都不可开交了,就算他想让李泰帮忙,李泰都未见得有兴趣。
两个最合适的人选不成了,窦仁便浮现在李牧的脑海中了。
他是皇帝的亲娘舅,又从来不掺和朝堂的事情。信任方面,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他虽说是勋贵,但窦氏一向恪守本分,从不结党。而且窦氏的根基,也没有那么庞大,对皇室,朝廷构不成威胁,不像是长孙氏,李世民还会忌惮一些。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窦仁这个人,没有什么才干。这才是李牧最终选择了窦仁的关键原因,他需要的是一个傀儡,一个肯踏实执行他的想法的傀儡。这也是一个傀儡的优良品质,傀儡嘛,若是有自己的想法,还能叫傀儡么?只会搞砸了事情。
因此,他让李泰去请了窦仁。但最终他能否胜任,还得观察一下,若这傀儡不合格,即便留在外务府,也不能委以重任。
……
侯府墙外,人声鼎沸。
李牧给出的条件够好,门槛又够低,报名的人自然趋之若鹜。李牧给这次‘选秀’的主题定为‘天工开物’,无耻地剽窃了千年之后明末大家宋应星所著之书。他办这场‘选秀’的目的,跟这四个字不谋而合。
当然也是有所区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是总结了明末之前民间的技艺,里头所记载的东西,都是数百年累积下来的技法。而李牧所依仗的,是他的系统。
本质上有所区别,但是表现出来的,却差不了多少。
李牧办这个东西的目的,就是想给系统造物,找一个出处和由头。以后他再拿出点什么东西来,就不用再牵强附会成什么仙人下凡了,完全可以说是从某某的技艺里头参悟出来的,不是有那么句话么,高手出民间。
还有一个缘由就是,洛阳也马上就要进行修葺与建设了,需要很多很多的成手工匠。征发徭役,不是李牧的做事风格,一家一户的找,也浪费时间,不如就搞一个‘选秀’,让洛阳附近的工匠们自己出来,他相信以洛阳的底蕴,工匠的数目完全是够用的。
李牧这绝对不是盲目乐观,洛阳有这个实力。要知道当年隋炀帝建设洛阳城时,开凿大运河时,征发了数十万的徭役,几乎全国的工匠都集中在了洛阳城,隋末大乱,这些人大多数都回不到原籍,星星散散的留在洛阳周边,二十几年下来,也都变成了洛阳人。
他们的家乡变了,但是技艺却不会失传。这些人都是给皇帝修过宫殿的,水准不在长安工匠之下,甚至还要更好。李牧便是想通过这次‘选秀’,摸一摸初唐的工匠,技艺到底达到了何种程度。他准备根据摸底的情况,再从系统中找距离相近的图纸等拿出来,否则若是超过这个时代太多,还是不好解释,也有揠苗助长之嫌。
只是报名,自然不用李牧亲自出面。他只是瞧了几眼,便又回了后宅。白巧巧的预产期就在这几天,随时都可能生产,李牧生怕出点什么意外,旦夕不敢离远。
……
消息传播得就是这么快,李牧那边选秀招募如火如荼,长安这边的各方也收到了消息。
首先是关于外务府的消息,李世民前后脚收到了不良人和东厂传回来的密报。如今洛阳的消息,最多不超过一天半,都能传回长安,为了快速传递消息,受李牧的飞鸽启发,不良人和东厂也都各自启用了飞鸽,就是效率要打一些折扣。经常会出现鸽子飞丢的情况,不过也没关系,他们都有各自的密文。不相干的人,就算截获了他们的鸽子,也破译不出连贯的句子来。
两张纸条放在案头,互相印证,消息便是属实了。
李世民眉头紧锁,眉间的川子能夹死苍蝇。高公公在旁边瞅着,不敢大声喘气,心里暗暗道苦:“这又是什么幺蛾子,刚把内务府交给太子,又搞出一个外务府来,这是生怕陛下不忌惮你么?生怕陛下不误会你是金蝉脱壳么?”
“高干。”
“老奴在。”高公公不敢怠慢,忙应声。
“传两道口谕。”
高公公急忙打起精神,应声道:“陛下请讲,老奴记着呢。”
“口谕给东宫,告诉承乾外务府的事情,告诉他,这事儿朕不管,他自己决断,无论他怎么做,朕也不会责备他,让他自己斟酌清楚。决定了,做完了,写一篇体悟给朕,朕要看。”
高公公应声:“老奴记下了。”
“另,去一趟鸿胪寺,让礼部告诉那些还没离开长安的使节们。往后礼部,只接纳朝贡诸事。贸易上的事情是,朕都交给了李牧。他们想做生意,去洛阳找他。若是礼部有异议,就让他们写一道折子上来。谁要是能保证,做买**李牧做得好,朝廷不会吃亏。谁说这话,朕把这权柄交给谁,没人敢保,就少说话。朕不想在朝堂议论此事。”
听到这话,高公公提着的心才放下来,赔笑道:“老奴琢磨着,谁也不敢夸这个海口。洛阳侯做生意,那可是有目共睹的。”
“他也就这点本事还可称道了。”李世民瞥了高公公一眼,却也没说什么。高公公偏向李牧的事情,李世民是有警觉的。但他也琢磨过了,这也实属正常。毕竟李牧不在长安,找个人三不五时地替自己说几句好话,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这么干才让人奇怪呢。
高公公刚要转身走,又是一个消息传来,但这个消息,却不是不良人和东厂传递的。而是李泰的飞鸽传书,立政殿那边送来的。
为了能早晚给母亲请安,李泰特意找李牧要了一对鸽子。每日晨昏,他都会写一个简短的纸条告诉长孙皇后,他每天都做了什么。这是母子间的交流,却不涉及到谍报的事情。而且李世民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知道,他在派人偷偷的监视李牧。
今日份的请安,便提到了关于李牧要收徒弟的事情。
他也是听李思文提起,故言语不详。但长孙皇后觉得这事儿应当告诉李世民一声,毕竟她的儿子,堂堂魏王也是李牧的徒弟。
“这小子是要干什么……”李世民看了李泰的字条,眉毛扭得更严重了。字条上还提到,李牧招募工匠的事情。这点李世民倒不意外,毕竟长孙无忌已经回来了,说了洛阳的情况,因为蝗灾耽误了驰道的工期,为了抢工期,招募工匠是十分正常的。
两件事联合在一起琢磨,李世民觉得有些荒唐,难道李牧是想在这些招募的工匠里头,选几个徒弟么?
他什么时候这么勤快了,之前不是说不喜欢教徒弟么?到现在为止,他认可的徒弟,也不过才三个人吧。长孙冲,李泰,秦怀道,都是他不得不收的情况才收下的,这次他主动想收徒弟,是打算做什么?
难道真的想开宗立派不成?
李世民忽然觉得心好累,李牧在他的身边的时候,他还能掌握李牧的心思,见面交谈,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如今李牧不在他身边了,他对李牧的心思彻底失去了掌控,如今他脑海中的想法,李世民是着实地猜不着了。
“才几岁就想着开宗立派?朕倒要看看,你能开个什么宗派。”
李世民嘟哝着,摆了摆手,示意高公公赶紧去办事儿。自己则拿起一个奏本,翻开看了起来。
长孙无忌最近忙着考功,没空帮他看奏折了。李世民又不得不加班,每日都要熬到很晚。若是李牧来看这些,他早就觉得烦了。肯定会找人帮他看,毕竟对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来说,在公司上了几年班,早就习惯了团队协作带来的效率。但对于李世民来说,他并不想把权力分散出去。这一点从他当上皇帝之后,没有再设尚书令就可以看出来。
他宁愿找长孙无忌来帮他看奏折,也不愿意再设一个尚书令,归根结底,还是担心被架空。而且历朝的明君,也都是以勤政自诩的,这种累不算是累,毕竟对李世民来说,做皇帝既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事业,为了自己的事业付出,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就算已经五六天没有招妃嫔侍寝,也是无所谓的了。
伏案不知时候,再抬起头的时候,已然点了宫灯。高公公已经回来了,见李世民抬头了,赶紧端上来晚膳。
李世民没有问高公公办得怎么样,这么多年了,早已不需要问,如果有问题,高公公早就说了。他没有说,自然也就是没事儿,妥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