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出征祭礼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戊戌年十一月二十日。
距离元旦只有十日。
西征出师祭祀便也就在这一天举行。
出师祭祀之前,是皇帝祭祀之礼。
临近年关,天气亦是愈发酷寒了。
首次祭祀之所不在城外,而在城内。
城中明堂,便是天子祭祀之所。
周公辅佐成王,王道相当和谐,制定礼创作乐,天子祭天的地方叫做明堂、辟雍,诸侯祭祀的地方称作泮宫。郊祭后稷以配祭上天,在明堂宗祭文王以配祭上帝。四海之内各按自己的职位来辅助祭祀。
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招来众神进行安抚,全按秩序而不按照礼文。视五岳如同对待三公礼,视四渎如同对待诸侯礼。诸侯只祭祀他们境内的名山大川,大夫祭祀门、产、井、灶、中霤五处,平民只祭祀祖先就行了。
如周文王故事,明堂辟雍祭祀之所,也被流传下来了。
明堂中,皇帝司马遹祫祭明堂。
有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一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参加助祭。
王生作为出征列侯之一,亦是在场。
皇帝正装立于明堂之中,有祠官祭祀前来主持祭祀之礼。
祠官手握祭词,高声诵咏。
这祭词不是不一定的,依照每一次祭祀目的而定。
像今日的祭祀,便是为了西征而设的。
祭词所言,全是齐万年如何作恶多端,上天难容。
长篇大论,给齐万年祖宗十八代都说了个遍。
明堂祭祀。
歌曰:经始明堂,享祀匪懈。于皇烈考,光配上帝。赫赫上帝,既高既崇。圣考是配,明德显融。率土敬职,万方来祭。常于时假,保祚永世。
祭祀名山大川。
歌曰:....
招来众神安抚。
歌曰:...
.......
一整套礼仪下来,在明堂祭祀才算完结。
但今日的祭祀可不算完结。
明堂祭祀之后,便是出郊外圜丘祭天。
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
明堂众人缓缓出了皇宫,除了千人祭祀队伍之外,还有更多的士卒跟随其中,从南门而出,浩浩荡荡的队伍绵延不绝,光是这人数,最少都得有几万人。
这种场面,恐怕也只有后世阅兵才能达到如此盛况。
到了圜丘,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
祭祀之时,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也就是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
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
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也就是三牲,把它宰杀。
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
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
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
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
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
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也就是肉汁;铏羹,也就是加盐的菜汁等。
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
进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
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
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
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
所谓的胙,不过是猪肉罢了。
王生手上握着这猪肉,轻轻的咬了一口。
这味道,真是不敢恭维。
不过在这个时候,这肉味道再差,也是得吃下去的。
毕竟这是胙肉,天子赐食。
吃了一小口之后,王生将胙肉保存下来。
祭天之后,还有许多祭典。
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二者礼数规格也有不同。
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
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币等,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
这个前面已经完成了。
古代干支纪日有刚日、柔日之分,甲、丙、戊、庚、壬为刚日,刚日属阳,外事须用刚日。
类祭即在刚日举行,但具体的日子则要通过占卜择定。
元康八年是戊戌年,正是刚日。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
后代多将祭社、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时举行。
祭社仍以在坎中瘗埋玉币牲犊为礼。
出征前告庙叫造祢。
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祢本是考庙,但后代都告祭于太庙,并不限于父庙。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
祭军神、军旗称为“祃祭”。军神,一说是轩辕黄帝,一说是蚩尤。
祭祀时要杀牲,以牲血涂军旗、战鼓,叫做衅旗鼓。
军中大旗叫“牙旗”,这个时代有“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候”的说法。祃祭后代也称为“祃牙”,就是祭牙旗。
东汉以后,出征前常有“建牙”仪式,把大旗树起来,然后“祃牙”。
不少著名的文人,如陈子昂、柳宗元等写过《祭牙文》、《祃牙文》。
出征必经道路,因此要祭道路之神,即“軷祭”。
上古山行曰軷,驾车
出门有“犯軷”之祭。軷祭在道路上封一小土堆,以树枝草木为神主,驭者一手执辔,一手以酒浇洒车两轮轴端,再浇车厢前的挡板,然后将酒饮尽。
祭毕,驾车从土上辗轹而过,表示从此跋山涉水,可以一往无前。
后代皇帝亲征,軷祭在国门之外举行,刳羊并设罇罍于神座前,为坎瘗埋祭物。
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动员和教育。
这个用在明堂上的祭词即可。
之后皇帝司马遹在太庙召见征虏将军张泓王生以及全军将校,授之以节钺。
君王拿着斧钺的端首,把柄交给大将,表示将节制军队的全权授予他。
至此。
今日出征之礼才全部受完。
而明日,便是真正出征的日子。
戊戌年十一月二十日。
距离元旦只有十日。
西征出师祭祀便也就在这一天举行。
出师祭祀之前,是皇帝祭祀之礼。
临近年关,天气亦是愈发酷寒了。
首次祭祀之所不在城外,而在城内。
城中明堂,便是天子祭祀之所。
周公辅佐成王,王道相当和谐,制定礼创作乐,天子祭天的地方叫做明堂、辟雍,诸侯祭祀的地方称作泮宫。郊祭后稷以配祭上天,在明堂宗祭文王以配祭上帝。四海之内各按自己的职位来辅助祭祀。
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招来众神进行安抚,全按秩序而不按照礼文。视五岳如同对待三公礼,视四渎如同对待诸侯礼。诸侯只祭祀他们境内的名山大川,大夫祭祀门、产、井、灶、中霤五处,平民只祭祀祖先就行了。
如周文王故事,明堂辟雍祭祀之所,也被流传下来了。
明堂中,皇帝司马遹祫祭明堂。
有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一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参加助祭。
王生作为出征列侯之一,亦是在场。
皇帝正装立于明堂之中,有祠官祭祀前来主持祭祀之礼。
祠官手握祭词,高声诵咏。
这祭词不是不一定的,依照每一次祭祀目的而定。
像今日的祭祀,便是为了西征而设的。
祭词所言,全是齐万年如何作恶多端,上天难容。
长篇大论,给齐万年祖宗十八代都说了个遍。
明堂祭祀。
歌曰:经始明堂,享祀匪懈。于皇烈考,光配上帝。赫赫上帝,既高既崇。圣考是配,明德显融。率土敬职,万方来祭。常于时假,保祚永世。
祭祀名山大川。
歌曰:....
招来众神安抚。
歌曰:...
.......
一整套礼仪下来,在明堂祭祀才算完结。
但今日的祭祀可不算完结。
明堂祭祀之后,便是出郊外圜丘祭天。
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
明堂众人缓缓出了皇宫,除了千人祭祀队伍之外,还有更多的士卒跟随其中,从南门而出,浩浩荡荡的队伍绵延不绝,光是这人数,最少都得有几万人。
这种场面,恐怕也只有后世阅兵才能达到如此盛况。
到了圜丘,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
祭祀之时,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也就是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
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
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
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也就是三牲,把它宰杀。
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
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
随后在乐声中迎接“尸”登上圜丘。
尸由活人扮饰,作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尸就坐,面前陈放着玉璧、鼎、簋等各种盛放祭品的礼器。
这时先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作五齐。
前两次献酒后要进献全牲、大羹,也就是肉汁;铏羹,也就是加盐的菜汁等。
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
进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
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
最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
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
所谓的胙,不过是猪肉罢了。
王生手上握着这猪肉,轻轻的咬了一口。
这味道,真是不敢恭维。
不过在这个时候,这肉味道再差,也是得吃下去的。
毕竟这是胙肉,天子赐食。
吃了一小口之后,王生将胙肉保存下来。
祭天之后,还有许多祭典。
军队出征,有天子亲征与命将出征之不同,二者礼数规格也有不同。
军队出征前有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
出征前祭天叫类祭,在郊外以柴燔燎牲、币等,把即将征伐之事报告上帝,表示恭行天罚,以上帝的名义去惩罚敌人。
这个前面已经完成了。
古代干支纪日有刚日、柔日之分,甲、丙、戊、庚、壬为刚日,刚日属阳,外事须用刚日。
类祭即在刚日举行,但具体的日子则要通过占卜择定。
元康八年是戊戌年,正是刚日。
出征前祭地叫宜社。社是土地神,征伐敌人是为了保卫国土,所以叫“宜”。
后代多将祭社、祭地,地是与天相对而言的大地之神、祭山川湖海同时举行。
祭社仍以在坎中瘗埋玉币牲犊为礼。
出征前告庙叫造祢。
造就是告祭的意思,祢本是考庙,但后代都告祭于太庙,并不限于父庙。告庙有受命于祖的象征意义。
祭军神、军旗称为“祃祭”。军神,一说是轩辕黄帝,一说是蚩尤。
祭祀时要杀牲,以牲血涂军旗、战鼓,叫做衅旗鼓。
军中大旗叫“牙旗”,这个时代有“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候”的说法。祃祭后代也称为“祃牙”,就是祭牙旗。
东汉以后,出征前常有“建牙”仪式,把大旗树起来,然后“祃牙”。
不少著名的文人,如陈子昂、柳宗元等写过《祭牙文》、《祃牙文》。
出征必经道路,因此要祭道路之神,即“軷祭”。
上古山行曰軷,驾车
出门有“犯軷”之祭。軷祭在道路上封一小土堆,以树枝草木为神主,驭者一手执辔,一手以酒浇洒车两轮轴端,再浇车厢前的挡板,然后将酒饮尽。
祭毕,驾车从土上辗轹而过,表示从此跋山涉水,可以一往无前。
后代皇帝亲征,軷祭在国门之外举行,刳羊并设罇罍于神座前,为坎瘗埋祭物。
祭祀礼毕,出征的军队有誓师典礼,一般是将出征的目的与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与作风,也就是一次战前动员和教育。
这个用在明堂上的祭词即可。
之后皇帝司马遹在太庙召见征虏将军张泓王生以及全军将校,授之以节钺。
君王拿着斧钺的端首,把柄交给大将,表示将节制军队的全权授予他。
至此。
今日出征之礼才全部受完。
而明日,便是真正出征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