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领先一代的差距(4K)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嘉谷海洋牧场的海底视频,不仅震住了前方的“弟子们”,也让后方的院士专家们都蒙圈了一瞬。
与葛院士一样,大部分专家对于国内“海洋牧场”的印象,都停留在尚未塑造完工的“半成品”阶段;乍然在国内见到一个“完全体”,就算是见过大风大浪的院士,该傻眼的还是傻眼了。
来之前,纵然大部分专家嘴上不说,但心里的想法大概和葛院士类似——嘉谷的“野心”未免太大了。
嘉谷加大海洋牧场建设的心情他们能理解。近年来,随着国内局部水域环境恶化、产品品质下滑等问题日趋严重,部分海域已经呈现“荒漠化”趋势,传统方式下的海水养殖和捕捞已经难以为继。国内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而海洋牧场则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但看看嘉谷的计划“狂妄”到了什么程度?
从07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对海洋牧场的支持力度,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加大了对海洋牧场的投入力度,海洋牧场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撇开私营或“无证”的“海洋牧场”,到目前全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用海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嘉谷海洋牧场扩张计划的申请面积,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用海面积的十倍有余!
说嘉谷不是盲目扩张、借势圈海,谁信啊?
这让大部分评估专家在心里不自觉的将评估标准向上拔高了。
但一顿饭、一个视频,就“啪”的给了他们一巴掌。
嘉谷海洋牧场的表现,貌似已经超出了他们拔高后的评估标准。
说到底,建设“完全体”的海洋牧场是用技术说话的,身份地位并不能决定技术的高低。对国内的海洋开发现状来说,“完全体”的海洋牧场代表着太多领先的技术了。
单单是这个海底视频,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专家们在邳山岛上看的视频,比他们的弟子在船上看的要详细得多——这不仅仅是大屏与小屏的区别,还有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区别。
你以为嘉谷展示的海底视频,只是派人携带一个摄像机潜入水底进行拍摄那么简单?
嗯,拍摄你家的池塘水底也许可以这么操作;但将空间放大成千上万倍,将时间延长成百上千倍,那就不是一个摄像机的事了。
这起码说明了人家有一个完善的海洋牧场监测评估系统,能为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准确依据。
如果一个视频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嘉谷摆满一屋子的资料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专家评估团队在邳山岛上借用了一层楼,将大部分研究资料都安放在了这里。除了电脑、可视化大屏等设备,为了照顾老院士们的习惯,嘉谷农牧还提供了纸质资料,摆满了十几张长条桌子。
留在岛上的专家们站在这些复杂的文件资料前,表情更是复杂。
——这要啥资料有啥资料的服务,省了多少事啊,照理说应该是笑逐颜开才对,但这莫名的心塞是怎么回事?
尽管心情复杂,但包括葛院士在内的专家们,还是无比仔细的观察着它们,理解着它们,计算着它们。
这可是来自实践一线的第一手资料。
通常来说,这也是科研界判断真伪的第一步骤。持续几个月乃至几年的项目,往往会得到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数据,随便拿出一堆是再正常不过了。
而对要做评估的专家们来说,阅读这些资料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要说单纯在海洋牧场理论上,国内算得上是多有成就,与日韩的差距不算大;真正的差距在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后,相关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上,相对滞后。
起码像葛院士这样的资深专家,通过看资料,一下子就抓住了嘉谷海洋牧场的建设脉络。
事实上,能够坐在这间办公室里的人,都是海洋牧场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所以,越是了解集大成的嘉谷海洋牧场,就越让他们觉得嘉谷农牧的技术水平先进。
“资料目录上的关键技术,嘉谷都已经掌握了?是引进了国外的技术?”有专家问了起来。
现场当然是有嘉谷研究员随侍左右,但面对一众院士大佬们,明显可见其紧张之色。全程参与嘉谷海洋牧场项目研究的周院士挺身而出:“这种关键技术,都是‘绝活’,你有钱都没地儿买,买来也未必适应我们的国情。目录上的技术,都是嘉谷实验室和我的海洋牧场研究团队联合搞出来的。”
“嗯,倒是忘了还有你老周的功劳。海洋生态环境营造技术,那是你的重点研究领域啊。”
“咳,千万别给我戴高帽。谁敢小看嘉谷实验室的实力,谁就是坐井观天之辈。我举个例子,在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营造技术中,对主要的大型藻类/海草进行定位,发掘其特定环境下的附着生长机制、环境及生物间作用机制,也是嘉谷实验室的‘绝活’。”周院士将早已准备好的资料抽出来,道:“详情可看生态环境营造资料板块的描述,上面有嘉谷海洋研究团队对建立大型藻类场/海草床的物质能量流动模型的系统阐明。”
“此外,利用环流生态特点,创新性地形成基于水体交换的工程学改良技术,建立生物、微生物改良技术体系,形成底质环境改良系列方法——这也几乎全是嘉谷研究团队之功。”
这再次引起声声赞叹。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生态环境营造技术,包括人工鱼礁建设技术、海藻场/海草床的修复与造成技术、底质环境改良与再造技术等,是一个海洋牧场的基石。没有建成具有自我生长和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环境,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海洋牧场。
另有专家问:“鱼类驯化技术呢?这可是海洋牧场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基于生态系统平衡的资源动态增殖管理资料板块中。”周院士又简单说了两句:“嘉谷海洋牧场有基于对象生物的行为驯化与控制技术,建立了特定鱼种的声学驯化行为控制模型……”
提问的专家将信将疑,马上翻到相关的资料目录查看。
鱼类驯化简单来说就是对鱼群行动的控制。国内的鱼类驯化技术尤其薄弱,这也是海水鱼养殖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占比极低的原因之一。
又有专家问起海洋牧场可持续产出管理技术与模式的情况。
“看第三份目录,里面有基于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产量评估技术、产出规模控制技术阐述,以保障海洋牧场良性可持续生产……”
这不是记者招待会,但周院士还是回答得尽量详细,不满意的还可以翻看详细资料阐述。
几个刁钻的问题被回答之后,众人看向嘉谷海洋牧场的表情彻底变了。
海洋牧场的结构无非由环境条件(如水体、人工鱼礁、藻礁等)、技术手段(如鱼种、增殖技术、驯化技术等)和所有要素的配置方式三者所构成。
几句话下来,嘉谷海洋牧场的成色如何,基本能够猜度一二了。
譬如葛院士,全程保持沉默,大脑飞快的转动着,随时准备记录下要重点评估的纰漏。
但是,环环相扣的结构系统,严谨而自洽的功能系统,愣是让他找不到针对点。
不是说嘉谷海洋牧场的关键技术尽善尽美,但人家都有相应的技术保障。能做到这种程度,还鸡蛋里挑骨头,就纯属找茬了——对于评估工作来说,这种程度的“找茬”,只能算是加分项。
他暗叹一声:从资料看,海藻(草)场高效建设技术模型、高效增殖放流技术模型、对象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控制技术模型、牧场生物资源高效探测与评估技术模型……都昭示了一点,嘉谷是真的“有料”,对得起它的扩张野心。
正如一位专家毫不吝啬溢美之词:“部分关键技术,比国外最好的技术也就落后几年。但正是因为如此,能形成整体力量才尤为难得。”
又有专家叹了一口气:“国内其他海洋牧场,完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投放、藻场移植、底播增殖的任一项或几项工程之后,就说建成了海洋牧场。与嘉谷海洋牧场对比后,他们只不过是完成了海洋牧场建设中的一个环节——渔场环境整备而已,嘉谷至少领先了一代。”
大部分专家都暗自点头。
甚至有人觉得两者没法比较。
国内绝大部分所谓的“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的状态,在感官上看不见,在数据上测不准、不实时,总体上处于“不可知”的状态,说两者是一代的差距,都是给在场一些同仁的面子了。
也有人吐槽道:“投入也是一代的差距啊,嘉谷在海洋牧场研究方面具体投入了多少经费我不知道,但人家开口就要投入三百亿做扩张,这投入力度,冠绝全国。”
一个重点海水鱼体系的研究年经费,也不过是千万级别;对比嘉谷的财大气粗,简直让人酸的不能再酸了。
众人都将目光投向与嘉谷合作研究的周院士。
周院士却是神色如常,恍若未闻。
对于海洋牧场建设而言,无论是生产资源的购置,还是技术手段的研发、环境条件的创造,都离不开巨额的资金。
国内的海洋牧场,主要是以行业部门的政府行为建设起来的,以非赢利性工程建设形式为主,往往具有一次性短期投资的性质。这样的“海洋牧场”,建成后的长期管理维护费用不足,所以难以针对海洋牧场维护效果开展有效科研反馈。
一方是吃糠咽菜,只能做些理论研究;一方是富得流油,屡屡打破国外专业公司对关键技术的垄断……对比是如此惨烈,他说任何话都像是在炫耀,不如闭嘴。
“简直跟作弊一样!”有人不平的吐槽了一句。
“什么作弊?”齐政刚好慢悠悠的蹭了过来,闻言半开玩笑道:“周院士,您可要守口如瓶,不要泄露我们嘉谷的机密信息啊!”
周院士见齐政误会了,忙解释了几句。
做评估也是要严格遵守评估规定的,嘉谷提供的资料基本是告诉评估团“这样做有什么总体作用效果”,但不会告诉评估团“具体是如何做的”。
“绝活”之所以被称为“绝活”,就在于即使出国考察,人家也丝毫不会向你透露。
还有一个原因,透露了你也学不了。
譬如那位专家可不就是说对了,嘉谷海洋牧场确实“作弊”了。
如果没有灵阵,对海洋环境进行改造绝会如此顺利;对比日韩第一个海洋牧场近十年的建设时间跨度,嘉谷第一个海洋牧场的建成几乎缩短了一半时间。
当然,专家们绝对想不到这个,只觉得嘉谷的确厉害无比——砸钱砸得厉害,出成果也出得干脆。
“我们都在说,嘉谷海洋牧场至少领先国内其他牧场一个时代。”周院士笑眯眯的对齐政说道:“嘉谷可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好表率啊。”
“这么说,我们的评估会通过吧。”齐政打蛇随棍上。
也是因为技术环节相对滞后,国家对新上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相对谨慎。投资建设之前,必组织专家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论证,进而做出可行或不可行评价,为决策提供支撑——这正是评估团的工作。
周院士哈哈的笑了两声,道:“要是没问题的话,你们会得到一个高评估分的。”
葛院士忍不住轻咳一声,打断周院士的话:“老周,这话你说早了。我们现在只是做了一定的技术分析,相关的论证还没做呢。”
说完不管他的反应,葛院士转头对齐政道:“齐董,牧场最近有捕捞活动吗?我希望能亲自到场论证一些内容。”
齐政眉一挑,笑了:“巧了,我来就是通知你们,明天牧场会下网捕鱼。你们有意思的话,不妨到场见证丰收渔获。”
专家们也乐了:“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
嘉谷海洋牧场的海底视频,不仅震住了前方的“弟子们”,也让后方的院士专家们都蒙圈了一瞬。
与葛院士一样,大部分专家对于国内“海洋牧场”的印象,都停留在尚未塑造完工的“半成品”阶段;乍然在国内见到一个“完全体”,就算是见过大风大浪的院士,该傻眼的还是傻眼了。
来之前,纵然大部分专家嘴上不说,但心里的想法大概和葛院士类似——嘉谷的“野心”未免太大了。
嘉谷加大海洋牧场建设的心情他们能理解。近年来,随着国内局部水域环境恶化、产品品质下滑等问题日趋严重,部分海域已经呈现“荒漠化”趋势,传统方式下的海水养殖和捕捞已经难以为继。国内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而海洋牧场则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但看看嘉谷的计划“狂妄”到了什么程度?
从07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大对海洋牧场的支持力度,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加大了对海洋牧场的投入力度,海洋牧场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撇开私营或“无证”的“海洋牧场”,到目前全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用海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嘉谷海洋牧场扩张计划的申请面积,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用海面积的十倍有余!
说嘉谷不是盲目扩张、借势圈海,谁信啊?
这让大部分评估专家在心里不自觉的将评估标准向上拔高了。
但一顿饭、一个视频,就“啪”的给了他们一巴掌。
嘉谷海洋牧场的表现,貌似已经超出了他们拔高后的评估标准。
说到底,建设“完全体”的海洋牧场是用技术说话的,身份地位并不能决定技术的高低。对国内的海洋开发现状来说,“完全体”的海洋牧场代表着太多领先的技术了。
单单是这个海底视频,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专家们在邳山岛上看的视频,比他们的弟子在船上看的要详细得多——这不仅仅是大屏与小屏的区别,还有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区别。
你以为嘉谷展示的海底视频,只是派人携带一个摄像机潜入水底进行拍摄那么简单?
嗯,拍摄你家的池塘水底也许可以这么操作;但将空间放大成千上万倍,将时间延长成百上千倍,那就不是一个摄像机的事了。
这起码说明了人家有一个完善的海洋牧场监测评估系统,能为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准确依据。
如果一个视频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嘉谷摆满一屋子的资料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专家评估团队在邳山岛上借用了一层楼,将大部分研究资料都安放在了这里。除了电脑、可视化大屏等设备,为了照顾老院士们的习惯,嘉谷农牧还提供了纸质资料,摆满了十几张长条桌子。
留在岛上的专家们站在这些复杂的文件资料前,表情更是复杂。
——这要啥资料有啥资料的服务,省了多少事啊,照理说应该是笑逐颜开才对,但这莫名的心塞是怎么回事?
尽管心情复杂,但包括葛院士在内的专家们,还是无比仔细的观察着它们,理解着它们,计算着它们。
这可是来自实践一线的第一手资料。
通常来说,这也是科研界判断真伪的第一步骤。持续几个月乃至几年的项目,往往会得到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数据,随便拿出一堆是再正常不过了。
而对要做评估的专家们来说,阅读这些资料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要说单纯在海洋牧场理论上,国内算得上是多有成就,与日韩的差距不算大;真正的差距在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后,相关技术,尤其是关键技术上,相对滞后。
起码像葛院士这样的资深专家,通过看资料,一下子就抓住了嘉谷海洋牧场的建设脉络。
事实上,能够坐在这间办公室里的人,都是海洋牧场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所以,越是了解集大成的嘉谷海洋牧场,就越让他们觉得嘉谷农牧的技术水平先进。
“资料目录上的关键技术,嘉谷都已经掌握了?是引进了国外的技术?”有专家问了起来。
现场当然是有嘉谷研究员随侍左右,但面对一众院士大佬们,明显可见其紧张之色。全程参与嘉谷海洋牧场项目研究的周院士挺身而出:“这种关键技术,都是‘绝活’,你有钱都没地儿买,买来也未必适应我们的国情。目录上的技术,都是嘉谷实验室和我的海洋牧场研究团队联合搞出来的。”
“嗯,倒是忘了还有你老周的功劳。海洋生态环境营造技术,那是你的重点研究领域啊。”
“咳,千万别给我戴高帽。谁敢小看嘉谷实验室的实力,谁就是坐井观天之辈。我举个例子,在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营造技术中,对主要的大型藻类/海草进行定位,发掘其特定环境下的附着生长机制、环境及生物间作用机制,也是嘉谷实验室的‘绝活’。”周院士将早已准备好的资料抽出来,道:“详情可看生态环境营造资料板块的描述,上面有嘉谷海洋研究团队对建立大型藻类场/海草床的物质能量流动模型的系统阐明。”
“此外,利用环流生态特点,创新性地形成基于水体交换的工程学改良技术,建立生物、微生物改良技术体系,形成底质环境改良系列方法——这也几乎全是嘉谷研究团队之功。”
这再次引起声声赞叹。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生态环境营造技术,包括人工鱼礁建设技术、海藻场/海草床的修复与造成技术、底质环境改良与再造技术等,是一个海洋牧场的基石。没有建成具有自我生长和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环境,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海洋牧场。
另有专家问:“鱼类驯化技术呢?这可是海洋牧场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基于生态系统平衡的资源动态增殖管理资料板块中。”周院士又简单说了两句:“嘉谷海洋牧场有基于对象生物的行为驯化与控制技术,建立了特定鱼种的声学驯化行为控制模型……”
提问的专家将信将疑,马上翻到相关的资料目录查看。
鱼类驯化简单来说就是对鱼群行动的控制。国内的鱼类驯化技术尤其薄弱,这也是海水鱼养殖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占比极低的原因之一。
又有专家问起海洋牧场可持续产出管理技术与模式的情况。
“看第三份目录,里面有基于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产量评估技术、产出规模控制技术阐述,以保障海洋牧场良性可持续生产……”
这不是记者招待会,但周院士还是回答得尽量详细,不满意的还可以翻看详细资料阐述。
几个刁钻的问题被回答之后,众人看向嘉谷海洋牧场的表情彻底变了。
海洋牧场的结构无非由环境条件(如水体、人工鱼礁、藻礁等)、技术手段(如鱼种、增殖技术、驯化技术等)和所有要素的配置方式三者所构成。
几句话下来,嘉谷海洋牧场的成色如何,基本能够猜度一二了。
譬如葛院士,全程保持沉默,大脑飞快的转动着,随时准备记录下要重点评估的纰漏。
但是,环环相扣的结构系统,严谨而自洽的功能系统,愣是让他找不到针对点。
不是说嘉谷海洋牧场的关键技术尽善尽美,但人家都有相应的技术保障。能做到这种程度,还鸡蛋里挑骨头,就纯属找茬了——对于评估工作来说,这种程度的“找茬”,只能算是加分项。
他暗叹一声:从资料看,海藻(草)场高效建设技术模型、高效增殖放流技术模型、对象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控制技术模型、牧场生物资源高效探测与评估技术模型……都昭示了一点,嘉谷是真的“有料”,对得起它的扩张野心。
正如一位专家毫不吝啬溢美之词:“部分关键技术,比国外最好的技术也就落后几年。但正是因为如此,能形成整体力量才尤为难得。”
又有专家叹了一口气:“国内其他海洋牧场,完成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投放、藻场移植、底播增殖的任一项或几项工程之后,就说建成了海洋牧场。与嘉谷海洋牧场对比后,他们只不过是完成了海洋牧场建设中的一个环节——渔场环境整备而已,嘉谷至少领先了一代。”
大部分专家都暗自点头。
甚至有人觉得两者没法比较。
国内绝大部分所谓的“海洋牧场”,海面以下的状态,在感官上看不见,在数据上测不准、不实时,总体上处于“不可知”的状态,说两者是一代的差距,都是给在场一些同仁的面子了。
也有人吐槽道:“投入也是一代的差距啊,嘉谷在海洋牧场研究方面具体投入了多少经费我不知道,但人家开口就要投入三百亿做扩张,这投入力度,冠绝全国。”
一个重点海水鱼体系的研究年经费,也不过是千万级别;对比嘉谷的财大气粗,简直让人酸的不能再酸了。
众人都将目光投向与嘉谷合作研究的周院士。
周院士却是神色如常,恍若未闻。
对于海洋牧场建设而言,无论是生产资源的购置,还是技术手段的研发、环境条件的创造,都离不开巨额的资金。
国内的海洋牧场,主要是以行业部门的政府行为建设起来的,以非赢利性工程建设形式为主,往往具有一次性短期投资的性质。这样的“海洋牧场”,建成后的长期管理维护费用不足,所以难以针对海洋牧场维护效果开展有效科研反馈。
一方是吃糠咽菜,只能做些理论研究;一方是富得流油,屡屡打破国外专业公司对关键技术的垄断……对比是如此惨烈,他说任何话都像是在炫耀,不如闭嘴。
“简直跟作弊一样!”有人不平的吐槽了一句。
“什么作弊?”齐政刚好慢悠悠的蹭了过来,闻言半开玩笑道:“周院士,您可要守口如瓶,不要泄露我们嘉谷的机密信息啊!”
周院士见齐政误会了,忙解释了几句。
做评估也是要严格遵守评估规定的,嘉谷提供的资料基本是告诉评估团“这样做有什么总体作用效果”,但不会告诉评估团“具体是如何做的”。
“绝活”之所以被称为“绝活”,就在于即使出国考察,人家也丝毫不会向你透露。
还有一个原因,透露了你也学不了。
譬如那位专家可不就是说对了,嘉谷海洋牧场确实“作弊”了。
如果没有灵阵,对海洋环境进行改造绝会如此顺利;对比日韩第一个海洋牧场近十年的建设时间跨度,嘉谷第一个海洋牧场的建成几乎缩短了一半时间。
当然,专家们绝对想不到这个,只觉得嘉谷的确厉害无比——砸钱砸得厉害,出成果也出得干脆。
“我们都在说,嘉谷海洋牧场至少领先国内其他牧场一个时代。”周院士笑眯眯的对齐政说道:“嘉谷可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好表率啊。”
“这么说,我们的评估会通过吧。”齐政打蛇随棍上。
也是因为技术环节相对滞后,国家对新上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相对谨慎。投资建设之前,必组织专家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论证,进而做出可行或不可行评价,为决策提供支撑——这正是评估团的工作。
周院士哈哈的笑了两声,道:“要是没问题的话,你们会得到一个高评估分的。”
葛院士忍不住轻咳一声,打断周院士的话:“老周,这话你说早了。我们现在只是做了一定的技术分析,相关的论证还没做呢。”
说完不管他的反应,葛院士转头对齐政道:“齐董,牧场最近有捕捞活动吗?我希望能亲自到场论证一些内容。”
齐政眉一挑,笑了:“巧了,我来就是通知你们,明天牧场会下网捕鱼。你们有意思的话,不妨到场见证丰收渔获。”
专家们也乐了:“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