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九章:朕非暴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单独的召见一位大臣,这种事情很常见,李元吉也经常这么干。
但是一口气召集了四位大臣,这其中的含义就有些令人回味了。
当四人来到大殿的时候,相互之间望了眼,紧接着便是满脸的疑惑与不解。
心中暗暗的揣摩着此次皇帝召见他们的目的。
召见房玄龄的次数最多,且事物也最杂,几乎很多事情房玄龄都能插得上嘴,倒是对程知节一次也没召见过。
一是兵部并没有那么多的杂事,二是有事的话,内阁上三言两语的也能解决,并不需要单独的去召见,而且程知节好像也在刻意的避讳着这些。
各个衙门各司其职,谁有谁的事情,谁有谁的职责,谁也不会去干涉谁。
但是将这四个在工作上根本就连不上的人召集了过来,这不仅仅是让四人的心中有些疑惑,连那些没有被召见的大臣,也是纷纷面露思考之色。
李承光遇刺的消息暂时还未传开,甚至连事发地附近的百姓,也仅仅只是知道工地上出了点问题,工人们全跑了,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却无人得知,只能去一点点的猜测,可这种猜测毫无根据,相信的人也并不多,更多的还是当做饭后闲谈一样的聊着。
连事发地都是这样,更不用说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
且马五又是坐着专列一路没停的直奔长安,就算是八百里加急,在火车开足马力,拥有一级通过权的情况下,也未必能跑的过火车的速度。
不过,当四人见到李元吉身边站着的护卫竟然是马五之后。
整个人瞬间愣了下。
‘马五不是跟着李承光出去了吗?怎么会突然间回来?’房玄龄在心中暗暗的猜测着,时而皱眉:‘奇怪,马五的神色为何会有如此疲惫之意?难道是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才迫使他不得不连夜赶回?’
“朕且问你等,军队可有扰民?工部可有克扣工钱?政令可有夺其生路?”李元吉当即问了三个问题。
这个问题即便他不问,所有人也都知道答案。
军队怎么可能会扰民?职业化军队,固定的营区,军人出入都有严格的管理,而且街上的武侯还负责监督那些在外的军人,发现异常,便可上前询问其部队名字,然后上报县令,由县令根据其部队番号,驻地位置来决定是自己去交涉,还是交由上级其交涉。
军人在外犯错,一律严加一等,再说,唐军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改制前还是改制以后,负面新闻都不多。
工部克扣工钱?
这就更无从谈起了,工钱一律一月一结,无法一月一结的,也会提前言明具体的结算日期。
像修建铁路这种大事,所涉及到的人和地区都是庞大的,根本不可能做到一月一结,所以他们那里是三个月结一次工钱,这个所有人都知道。
而且经过之前几年的磨合,百姓对此也并无异议,因为三个月以后,他们必然会拿到约定好的工钱,不会有一分一毫的克扣。
政令逼的百姓没有生路?
问这个问题之前,最好还是先看一看常平仓的仓库,在看一看百姓家中的余粮,顺便去钱庄查一下有多少个户头,存款在每个范围内的有多少?
不敢说大鱼大肉,起码现在可以保证普通百姓一日两餐可以吃饱,十天半月的,都能见一次荤,这才几年的时间,难道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证明朝廷的努力吗?
每一个方面,自上至下,无人对其不满。
就算是有些暂时没有顾及到的方面,百姓对其也并无怨言,相反,百姓对其的期盼倒是比以前更高了些,几年的时间,足以改变百姓的一些思想,他们相信朝廷有一天会想到这里的,会改变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的。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下,谁还有怨言?
殊不见,民间的文人骚客们,为此作出了多少精美绝伦的作品。
这些问题难道皇帝不知道吗?用得着这么去问吗?
他当然知道,大臣们跟他说过,监事台跟他说过,暗卫不可能一句也不说。
多个渠道都告诉了他答案,可他为什么还是要这么问?
或许,答案只有一个,一定是发生了一件令皇帝无比愤怒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可能与李承光有关,否则的话,李元吉没必要在这个时间点去召见他们,还一口气召见了四位实权大佬。
“既然军无扰民,工无克扣,政无迫人……”李元吉本是想修饰一下,来衬托一下自己的愤怒,但话到嘴边却又觉得似乎没这个必要,而且自己还需要去找什么理由吗?
需要去表示愤怒吗?不需要,现在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下命令就可以了。
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人会反对,没有人会扯后腿。
直接道:“马五,你来说吧!”
“……”
马五将整件事情的过程一言一句的说了一遍,与跟李元吉讲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的差别。
而听完了整件事情的过程,四人也是不由得倒抽了口冷气。
李承光出去是感受大唐的。
何为感受?
简单点说,就是为登上太子之位做准备的,想当太子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制度上,李元吉已经给了太子最好的保护,但是就自身而言,太子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壮大自我,必须要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一幕,方可被册立为太子。
一个常年待在宫中的皇子,是绝不可能成为太子的。
无论是什么朝代,什么时候,哪怕没有明显的记载那些太子常年混迹于宫外,但实际上,每一位太子对于民间,对于国家,都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有些时候是例外的,比如说汉武帝刘彻,他就没有,但那考虑到刘荣被废,刘彻年纪尚小,在册立为太子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去做那些。
但是在之后,该有的流程也是一点没少的。
李承光显然不会只出去一次,但是这第一次就遇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这个结果,显然是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
李承光虽然年纪还小,但他的聪慧,他的一些优点已经开始逐渐的露了出来,谦虚好学,丝毫没有身份上的高傲,对待每个人都很平和,但却又给人一种淡淡的威严。
假以时日,李承光未必能成为李元吉这样的君主,但其自身的发展,自身的未来,也是不可小觑的。
至少,大臣们对于这个未来的太子,在当下来看,还是很满意的。
而且大唐现如今的发展,虽然有些不足,但如果忽略掉这些,其短短几年内所取得的进步,早已超越了之前上千年的时间,一个美好的,繁荣的,强大的盛世即将来临,这个时候,别说是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内阁成员,就连普通的官员,普通的百姓,也不希望出现什么变故。
眼下,未来太子被刺杀,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罪名……
可是形同于谋反的啊。
这事不好办!
这是房玄龄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不能办,而是涉及的人太多了,要从数万工人中去进行筛选,况且,现在能不能把那些工人一个个的找回来都是一个问题。
最重要的是,不知道陛下此刻的态度。
什么?这种事还要问陛下的态度吗?难道不是从严,从重的去办吗?
当然不是,皇帝的态度,在这个时候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需要从严从重的去办,那么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参与了,也不管他们是不是无辜的,都会因此而多少受到一些牵连,虽然不至于牢狱之灾,但是日子肯定是比不上现在的。
如果皇帝只需要严惩那些参与的人,这个对于百姓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处理此事的官员来说,却是难事,人太多,不好甄别。
“朕非暴君,不会去冤枉一个好人,亦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李元吉淡淡的开口说着。
一句话,就给这次的事情定了性,只惩办有参与的人,不牵连无辜的人群。
虽然累了点,但是李元吉的这个态度,还是让大家松了口气。
“但是,这件事情也不能就此放过。”李元吉继续道:“工部派一位侍郎过去,尽快恢复铁路的修建工作,另外配合刑部对名册进行查阅。玄龄,知节,行成,你们三位,亲自带人过去彻查此案。”
房玄龄等人心中一惊,三位内阁成员亲至荥阳彻查此案,这可不是个小动静,另类的三司会审吗?
未必,这事应该不止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
果不其然,李元吉并未让他们久等,紧接着便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
“人员方面你们不必担心,此次马五跟着你们一起去,暗卫会配合你们进行一些暗中的调查,另外,第三军也跟着你们一起去……”
第三军?
当李元吉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不仅仅只是他们四个,就连马五也都深深的感到了震惊。
第三军是谁?是大唐最精锐的部队吗?当然不是。
顾名思义,比他更精锐的,还有第一军和第二军,排列越靠前,就越是精锐,这种命名方式虽然简单,但却更利于统计和调度,不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但是,直接从长安调第三军去荥阳,这么做合适吗?
单独的召见一位大臣,这种事情很常见,李元吉也经常这么干。
但是一口气召集了四位大臣,这其中的含义就有些令人回味了。
当四人来到大殿的时候,相互之间望了眼,紧接着便是满脸的疑惑与不解。
心中暗暗的揣摩着此次皇帝召见他们的目的。
召见房玄龄的次数最多,且事物也最杂,几乎很多事情房玄龄都能插得上嘴,倒是对程知节一次也没召见过。
一是兵部并没有那么多的杂事,二是有事的话,内阁上三言两语的也能解决,并不需要单独的去召见,而且程知节好像也在刻意的避讳着这些。
各个衙门各司其职,谁有谁的事情,谁有谁的职责,谁也不会去干涉谁。
但是将这四个在工作上根本就连不上的人召集了过来,这不仅仅是让四人的心中有些疑惑,连那些没有被召见的大臣,也是纷纷面露思考之色。
李承光遇刺的消息暂时还未传开,甚至连事发地附近的百姓,也仅仅只是知道工地上出了点问题,工人们全跑了,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却无人得知,只能去一点点的猜测,可这种猜测毫无根据,相信的人也并不多,更多的还是当做饭后闲谈一样的聊着。
连事发地都是这样,更不用说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
且马五又是坐着专列一路没停的直奔长安,就算是八百里加急,在火车开足马力,拥有一级通过权的情况下,也未必能跑的过火车的速度。
不过,当四人见到李元吉身边站着的护卫竟然是马五之后。
整个人瞬间愣了下。
‘马五不是跟着李承光出去了吗?怎么会突然间回来?’房玄龄在心中暗暗的猜测着,时而皱眉:‘奇怪,马五的神色为何会有如此疲惫之意?难道是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才迫使他不得不连夜赶回?’
“朕且问你等,军队可有扰民?工部可有克扣工钱?政令可有夺其生路?”李元吉当即问了三个问题。
这个问题即便他不问,所有人也都知道答案。
军队怎么可能会扰民?职业化军队,固定的营区,军人出入都有严格的管理,而且街上的武侯还负责监督那些在外的军人,发现异常,便可上前询问其部队名字,然后上报县令,由县令根据其部队番号,驻地位置来决定是自己去交涉,还是交由上级其交涉。
军人在外犯错,一律严加一等,再说,唐军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改制前还是改制以后,负面新闻都不多。
工部克扣工钱?
这就更无从谈起了,工钱一律一月一结,无法一月一结的,也会提前言明具体的结算日期。
像修建铁路这种大事,所涉及到的人和地区都是庞大的,根本不可能做到一月一结,所以他们那里是三个月结一次工钱,这个所有人都知道。
而且经过之前几年的磨合,百姓对此也并无异议,因为三个月以后,他们必然会拿到约定好的工钱,不会有一分一毫的克扣。
政令逼的百姓没有生路?
问这个问题之前,最好还是先看一看常平仓的仓库,在看一看百姓家中的余粮,顺便去钱庄查一下有多少个户头,存款在每个范围内的有多少?
不敢说大鱼大肉,起码现在可以保证普通百姓一日两餐可以吃饱,十天半月的,都能见一次荤,这才几年的时间,难道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证明朝廷的努力吗?
每一个方面,自上至下,无人对其不满。
就算是有些暂时没有顾及到的方面,百姓对其也并无怨言,相反,百姓对其的期盼倒是比以前更高了些,几年的时间,足以改变百姓的一些思想,他们相信朝廷有一天会想到这里的,会改变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的。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下,谁还有怨言?
殊不见,民间的文人骚客们,为此作出了多少精美绝伦的作品。
这些问题难道皇帝不知道吗?用得着这么去问吗?
他当然知道,大臣们跟他说过,监事台跟他说过,暗卫不可能一句也不说。
多个渠道都告诉了他答案,可他为什么还是要这么问?
或许,答案只有一个,一定是发生了一件令皇帝无比愤怒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可能与李承光有关,否则的话,李元吉没必要在这个时间点去召见他们,还一口气召见了四位实权大佬。
“既然军无扰民,工无克扣,政无迫人……”李元吉本是想修饰一下,来衬托一下自己的愤怒,但话到嘴边却又觉得似乎没这个必要,而且自己还需要去找什么理由吗?
需要去表示愤怒吗?不需要,现在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下命令就可以了。
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人会反对,没有人会扯后腿。
直接道:“马五,你来说吧!”
“……”
马五将整件事情的过程一言一句的说了一遍,与跟李元吉讲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的差别。
而听完了整件事情的过程,四人也是不由得倒抽了口冷气。
李承光出去是感受大唐的。
何为感受?
简单点说,就是为登上太子之位做准备的,想当太子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制度上,李元吉已经给了太子最好的保护,但是就自身而言,太子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壮大自我,必须要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一幕,方可被册立为太子。
一个常年待在宫中的皇子,是绝不可能成为太子的。
无论是什么朝代,什么时候,哪怕没有明显的记载那些太子常年混迹于宫外,但实际上,每一位太子对于民间,对于国家,都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有些时候是例外的,比如说汉武帝刘彻,他就没有,但那考虑到刘荣被废,刘彻年纪尚小,在册立为太子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去做那些。
但是在之后,该有的流程也是一点没少的。
李承光显然不会只出去一次,但是这第一次就遇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这个结果,显然是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
李承光虽然年纪还小,但他的聪慧,他的一些优点已经开始逐渐的露了出来,谦虚好学,丝毫没有身份上的高傲,对待每个人都很平和,但却又给人一种淡淡的威严。
假以时日,李承光未必能成为李元吉这样的君主,但其自身的发展,自身的未来,也是不可小觑的。
至少,大臣们对于这个未来的太子,在当下来看,还是很满意的。
而且大唐现如今的发展,虽然有些不足,但如果忽略掉这些,其短短几年内所取得的进步,早已超越了之前上千年的时间,一个美好的,繁荣的,强大的盛世即将来临,这个时候,别说是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内阁成员,就连普通的官员,普通的百姓,也不希望出现什么变故。
眼下,未来太子被刺杀,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罪名……
可是形同于谋反的啊。
这事不好办!
这是房玄龄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不能办,而是涉及的人太多了,要从数万工人中去进行筛选,况且,现在能不能把那些工人一个个的找回来都是一个问题。
最重要的是,不知道陛下此刻的态度。
什么?这种事还要问陛下的态度吗?难道不是从严,从重的去办吗?
当然不是,皇帝的态度,在这个时候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需要从严从重的去办,那么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参与了,也不管他们是不是无辜的,都会因此而多少受到一些牵连,虽然不至于牢狱之灾,但是日子肯定是比不上现在的。
如果皇帝只需要严惩那些参与的人,这个对于百姓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处理此事的官员来说,却是难事,人太多,不好甄别。
“朕非暴君,不会去冤枉一个好人,亦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李元吉淡淡的开口说着。
一句话,就给这次的事情定了性,只惩办有参与的人,不牵连无辜的人群。
虽然累了点,但是李元吉的这个态度,还是让大家松了口气。
“但是,这件事情也不能就此放过。”李元吉继续道:“工部派一位侍郎过去,尽快恢复铁路的修建工作,另外配合刑部对名册进行查阅。玄龄,知节,行成,你们三位,亲自带人过去彻查此案。”
房玄龄等人心中一惊,三位内阁成员亲至荥阳彻查此案,这可不是个小动静,另类的三司会审吗?
未必,这事应该不止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
果不其然,李元吉并未让他们久等,紧接着便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
“人员方面你们不必担心,此次马五跟着你们一起去,暗卫会配合你们进行一些暗中的调查,另外,第三军也跟着你们一起去……”
第三军?
当李元吉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不仅仅只是他们四个,就连马五也都深深的感到了震惊。
第三军是谁?是大唐最精锐的部队吗?当然不是。
顾名思义,比他更精锐的,还有第一军和第二军,排列越靠前,就越是精锐,这种命名方式虽然简单,但却更利于统计和调度,不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但是,直接从长安调第三军去荥阳,这么做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