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寿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宁远(今辽宁兴城)人,祖家世代为辽东望族,吴三桂舅。祖大寿、祖大乐、祖大弼三兄弟皆辽东将领。崇祯四年,祖大寿筑大凌河城。八月皇太极兵围大凌河,孙元化急令孔有德救之,至吴桥兵变,有德倒戈回山东,登州城陷;孙承宗派宋伟、吴襄两将救援大寿,宋吴两将不和,在长山坡遭遇溃败;祖大寿四次突围均失败,明军4万多、分两路出击,全军皆没,祖大寿粮尽而降,不久复归明。崇祯十五年,锦州被清军围困年余,粮尽援绝,祖大寿再次降清,入关后任总兵。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卒。
祖大寿(1579年-1656年)
大寿初为明靖东营游击,天启初,广宁巡抚王化贞以为中军游击。广宁破,大寿率部走避觉华岛。大学士孙承宗督师,以大寿佐参将金冠守岛。三年,主持修筑宁远城。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攻宁远,大寿佐袁崇焕等守城,大败后金军,以功升副总兵。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率军再攻宁远,大寿与满桂率兵驻城外为犄角,与清兵激战,六月,清军败走,史称“宁锦大捷”。
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用袁崇焕督师辽东,赐尚方宝剑。六月,擢大寿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后崇焕诛杀毛文龙,发生“己巳之变”,清军南下,北京戒严,大寿从袁崇焕入卫京师。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大寿毁山海关东走,朝野震惊。思宗命崇焕以书招之,孙承宗亦遣使抚慰,大寿得书,受其感召,全军皆哭,奋勇杀敌,连克永平、迁安、滦洲,辽左乃安。
崇祯四年,筑大凌河城。八月皇太极将兵围之,孙元化急令孔有德救之,至吴桥兵变,有德倒戈回山东,登州城陷;孙承宗派宋伟、吴襄两将救援大寿,宋吴两将不和,在长山坡遭遇溃败,锦州告急;祖大寿四次突围均失败,明军4万多、分两路出击,全军皆没。祖大寿粮尽而降,副将何可纲不从,大寿执之,于后金诸将前杀之。可纲不变色,不出言,含笑而死。皇太极赠以御服黑狐帽、貂裘、雕鞍、白马,大寿请归锦州为内应。既归负约,屡与清兵激战。
崇桢十一年,祖大寿击败多铎军,擢为少傅左总督,领锦州。崇祯十四年七月,皇太极率师围锦州,崇祯即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军十三万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兵败被俘。十五年,锦州被困年余,粮尽援绝,遂再次降清,入关后任总兵。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卒。
有子祖泽润、祖泽溥、祖泽洪,一养子祖可法。
关于“贰臣”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却在这时认为袁崇焕通敌谋反,逮捕下狱。祖大寿愤怒之下带着部队返回辽东,置危险中的北京城和皇帝不顾。袁崇焕在狱中,修书给祖大寿,劝他带兵回来保卫京城。可想而知,袁崇焕写这封信给祖大寿时是多么的委屈与无奈,冰冷的砚台,冻僵的手,淌血的心。祖大寿看到的袁督师的信号啕大哭,全军亦痛哭。无法想象祖大寿当时的心情,悲痛,伤心,愤怒交织着。尽管最后他还是率部回北京了,但崇祯皇帝也下了决心必杀袁崇焕。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精明的皇太极知道,对付骁勇善战、铁骨铮铮的祖大寿光用强攻不行,还要辅以强大的政治攻势、人情攻势。
1631年(崇祯四年)皇太极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弹尽粮绝,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他开城投降。皇太极赏赐他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珑皮腰带、白马、雕鞍等等,没想到祖大寿觅机跑到锦州,又把锦州死守起来,令皇太极奈何他不得。即便如此,皇太极仍旧为了收服祖大寿而继续努力,他先派人搜捕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的祖大寿的族人软禁起来,但待遇相当优厚。起用祖大寿的旧部担任汉人“承政”(尚书),其中包括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洪,过房侄儿祖泽润、养子祖可法等等(他们是在大凌河城投降之后,未随祖大寿逃到锦州的明臣、明将)。1642年(崇祯十五年)祖大寿扼守的锦州再次弹尽粮绝,甚至开始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时,他才第二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史书再难找祖大寿的“汉奸”记录。对于清一方而言,祖大寿不但是双手沾满了八旗将士鲜血的刽子手,还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如此待遇可谓厚道之极。
时局的颓废、皇帝的不信任、主帅的无辜被杀、援军的覆灭、族人的被擒、城内的弹尽粮绝,甚至敌手的大度像一道道绳索缚住了祖大寿的身心,终于形成一张大网,使他动弹不得,剩下的只有自杀或投降了。如果当时祖大寿把宝剑横在脖子上一抹,历史对他的评论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祖大寿当时选择投降的理由,是觉得为崇祯殉节不值,还是这位往来于刀剑锋镝中的老将最后了一个“死”字,抑或是怕清军加害他的族人或者城中百姓?不知道。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一直活到顺治十三年才病逝,上天给了他长达十五年的“造孽”时间,只消他调转枪口,向自己的同胞屠刀一挥,荣华富贵就来了,可是他没有做。可以说,祖大寿投降时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
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祖大寿起码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祖大寿的两次降清都是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的条件下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才开城投降。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对于百姓的体恤是难得的。第二,他没有做清朝之鹰犬,如果狠下心来,如洪承畴、吴三桂流,向自己的明朝旧主和农民军开刀,以祖大寿的强悍,最起码强于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像他们一样封个什么王之类的,恐怕也不困难。第三,在投降的过程中,不像洪承畴那样,皇太极一句“先生不冷吗?”,就跪地称臣。有人说,祖大寿早有降清之心,大凌河城破时之所以还回归明朝,是他的家小尚在明朝手里。简直是放屁!岂不知他也有家小在清军手里,如果仅仅因为惦记家小,赚开锦州城算了,何苦再守十多年。但是皇太极对他的政治攻势倒是起作用的,最起码他仍旧在追求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既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
然而历史毕竟是有其严肃性的,祖大寿死后未能和满桂等其他三猛一样列入《明史》,而是和洪承畴列入《清史?贰臣传》。
人物评价
时局的颓废、皇帝的不信任、主帅的无辜被杀、援军的覆灭、族人的被擒、城内的弹尽粮绝,甚至敌人的大度像一道道绳索缚住了祖大寿的身心,终于形成一张大网,使他动弹不得,剩下的只有自杀或投降了。如果当时祖大寿把宝剑横在脖子上一抹,历史对他的评论就是另一番模样了。后人无法确切知道祖大寿当时选择投降的理由,是觉得为崇祯殉节不值,还是这位往来于刀剑锋镝中的老将最后了一个“死”字,抑或是怕清军加害他的族人或者城中百姓?不知道。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一直活到顺治十三年才病逝,上天给了他长达十五年的“效忠大清”的时间,只消他调转枪口,向自己的同胞屠刀一挥,荣华富贵就来了,可是他没有做。可以说,祖大寿投降时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
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祖大寿起码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祖大寿的两次降清都是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的条件下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才开城投降。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对于百姓的体恤是难得的。第二,他没有做清朝的鹰犬,如果狠下心来,如洪承畴、吴三桂之流,向自己的明朝旧主和农民军开刀,以祖大寿的强悍,最起码强于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像他们一样封个什么王之类的,恐怕也不困难。有人说,祖大寿早有降清之心,大凌河城破时之所以还回归明朝,是他的家小尚在明朝手里。是于理不通!岂不知他也有家小在清军手里,如果仅仅因为惦记家小,赚开锦州城算了,何苦再守十多年。但是皇太极对他的政治攻势倒是起作用的,最起码他仍旧在追求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既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
然而历史毕竟是有其严肃性的,祖大寿死后未能和满桂等其他三猛将一样列入《明史》,而是和洪承畴列入《清史?贰臣传》。一个以忠臣良将自期的降将,祖大寿的弥留之际想必是最痛苦的,如果在另一个世界,自己敬重的老上级袁崇焕问“复宇,卿本华夏元戎,奈何以身事胡虏?”祖大寿该如何回答……
后人有感于此,特做对联一副:
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
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
注:“据关外”指祖大寿为明朝扼守大凌河、宁远、锦州一带,“收关内”指祖大寿因袁崇焕下狱愤而出走后,在母亲的劝说下,回兵收复了滦州、遵化一带,切断了清军重要的退路,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往复有忠义”,“往”指祖大寿因袁崇焕无罪下狱愤而带兵出走,“复”指祖大寿在母亲的劝说下,回兵收复了滦州、遵化,带兵出走基于义愤,对袁崇焕有“义”,回兵收复国土对国家有“忠”;“悖前主,负后主”指祖大寿弃明降清,背叛前主崇祯,降清后又不肯出力,有负后主皇太极的期望。
至今在宁远中心的鼓楼上还有袁督师和祖将军的塑像。督师慷慨陈词,将军低头沉思。其实祖大寿的一生很像李陵!最终背旧主投降,却终生不为新主效力!
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宁远(今辽宁兴城)人,祖家世代为辽东望族,吴三桂舅。祖大寿、祖大乐、祖大弼三兄弟皆辽东将领。崇祯四年,祖大寿筑大凌河城。八月皇太极兵围大凌河,孙元化急令孔有德救之,至吴桥兵变,有德倒戈回山东,登州城陷;孙承宗派宋伟、吴襄两将救援大寿,宋吴两将不和,在长山坡遭遇溃败;祖大寿四次突围均失败,明军4万多、分两路出击,全军皆没,祖大寿粮尽而降,不久复归明。崇祯十五年,锦州被清军围困年余,粮尽援绝,祖大寿再次降清,入关后任总兵。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卒。
祖大寿(1579年-1656年)
大寿初为明靖东营游击,天启初,广宁巡抚王化贞以为中军游击。广宁破,大寿率部走避觉华岛。大学士孙承宗督师,以大寿佐参将金冠守岛。三年,主持修筑宁远城。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攻宁远,大寿佐袁崇焕等守城,大败后金军,以功升副总兵。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率军再攻宁远,大寿与满桂率兵驻城外为犄角,与清兵激战,六月,清军败走,史称“宁锦大捷”。
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用袁崇焕督师辽东,赐尚方宝剑。六月,擢大寿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后崇焕诛杀毛文龙,发生“己巳之变”,清军南下,北京戒严,大寿从袁崇焕入卫京师。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大寿毁山海关东走,朝野震惊。思宗命崇焕以书招之,孙承宗亦遣使抚慰,大寿得书,受其感召,全军皆哭,奋勇杀敌,连克永平、迁安、滦洲,辽左乃安。
崇祯四年,筑大凌河城。八月皇太极将兵围之,孙元化急令孔有德救之,至吴桥兵变,有德倒戈回山东,登州城陷;孙承宗派宋伟、吴襄两将救援大寿,宋吴两将不和,在长山坡遭遇溃败,锦州告急;祖大寿四次突围均失败,明军4万多、分两路出击,全军皆没。祖大寿粮尽而降,副将何可纲不从,大寿执之,于后金诸将前杀之。可纲不变色,不出言,含笑而死。皇太极赠以御服黑狐帽、貂裘、雕鞍、白马,大寿请归锦州为内应。既归负约,屡与清兵激战。
崇桢十一年,祖大寿击败多铎军,擢为少傅左总督,领锦州。崇祯十四年七月,皇太极率师围锦州,崇祯即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军十三万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兵败被俘。十五年,锦州被困年余,粮尽援绝,遂再次降清,入关后任总兵。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卒。
有子祖泽润、祖泽溥、祖泽洪,一养子祖可法。
关于“贰臣”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却在这时认为袁崇焕通敌谋反,逮捕下狱。祖大寿愤怒之下带着部队返回辽东,置危险中的北京城和皇帝不顾。袁崇焕在狱中,修书给祖大寿,劝他带兵回来保卫京城。可想而知,袁崇焕写这封信给祖大寿时是多么的委屈与无奈,冰冷的砚台,冻僵的手,淌血的心。祖大寿看到的袁督师的信号啕大哭,全军亦痛哭。无法想象祖大寿当时的心情,悲痛,伤心,愤怒交织着。尽管最后他还是率部回北京了,但崇祯皇帝也下了决心必杀袁崇焕。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性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精明的皇太极知道,对付骁勇善战、铁骨铮铮的祖大寿光用强攻不行,还要辅以强大的政治攻势、人情攻势。
1631年(崇祯四年)皇太极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弹尽粮绝,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他开城投降。皇太极赏赐他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珑皮腰带、白马、雕鞍等等,没想到祖大寿觅机跑到锦州,又把锦州死守起来,令皇太极奈何他不得。即便如此,皇太极仍旧为了收服祖大寿而继续努力,他先派人搜捕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的祖大寿的族人软禁起来,但待遇相当优厚。起用祖大寿的旧部担任汉人“承政”(尚书),其中包括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洪,过房侄儿祖泽润、养子祖可法等等(他们是在大凌河城投降之后,未随祖大寿逃到锦州的明臣、明将)。1642年(崇祯十五年)祖大寿扼守的锦州再次弹尽粮绝,甚至开始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时,他才第二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史书再难找祖大寿的“汉奸”记录。对于清一方而言,祖大寿不但是双手沾满了八旗将士鲜血的刽子手,还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如此待遇可谓厚道之极。
时局的颓废、皇帝的不信任、主帅的无辜被杀、援军的覆灭、族人的被擒、城内的弹尽粮绝,甚至敌手的大度像一道道绳索缚住了祖大寿的身心,终于形成一张大网,使他动弹不得,剩下的只有自杀或投降了。如果当时祖大寿把宝剑横在脖子上一抹,历史对他的评论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祖大寿当时选择投降的理由,是觉得为崇祯殉节不值,还是这位往来于刀剑锋镝中的老将最后了一个“死”字,抑或是怕清军加害他的族人或者城中百姓?不知道。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一直活到顺治十三年才病逝,上天给了他长达十五年的“造孽”时间,只消他调转枪口,向自己的同胞屠刀一挥,荣华富贵就来了,可是他没有做。可以说,祖大寿投降时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
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祖大寿起码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祖大寿的两次降清都是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的条件下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才开城投降。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对于百姓的体恤是难得的。第二,他没有做清朝之鹰犬,如果狠下心来,如洪承畴、吴三桂流,向自己的明朝旧主和农民军开刀,以祖大寿的强悍,最起码强于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像他们一样封个什么王之类的,恐怕也不困难。第三,在投降的过程中,不像洪承畴那样,皇太极一句“先生不冷吗?”,就跪地称臣。有人说,祖大寿早有降清之心,大凌河城破时之所以还回归明朝,是他的家小尚在明朝手里。简直是放屁!岂不知他也有家小在清军手里,如果仅仅因为惦记家小,赚开锦州城算了,何苦再守十多年。但是皇太极对他的政治攻势倒是起作用的,最起码他仍旧在追求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既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
然而历史毕竟是有其严肃性的,祖大寿死后未能和满桂等其他三猛一样列入《明史》,而是和洪承畴列入《清史?贰臣传》。
人物评价
时局的颓废、皇帝的不信任、主帅的无辜被杀、援军的覆灭、族人的被擒、城内的弹尽粮绝,甚至敌人的大度像一道道绳索缚住了祖大寿的身心,终于形成一张大网,使他动弹不得,剩下的只有自杀或投降了。如果当时祖大寿把宝剑横在脖子上一抹,历史对他的评论就是另一番模样了。后人无法确切知道祖大寿当时选择投降的理由,是觉得为崇祯殉节不值,还是这位往来于刀剑锋镝中的老将最后了一个“死”字,抑或是怕清军加害他的族人或者城中百姓?不知道。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一直活到顺治十三年才病逝,上天给了他长达十五年的“效忠大清”的时间,只消他调转枪口,向自己的同胞屠刀一挥,荣华富贵就来了,可是他没有做。可以说,祖大寿投降时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
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祖大寿起码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祖大寿的两次降清都是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的条件下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才开城投降。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对于百姓的体恤是难得的。第二,他没有做清朝的鹰犬,如果狠下心来,如洪承畴、吴三桂之流,向自己的明朝旧主和农民军开刀,以祖大寿的强悍,最起码强于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像他们一样封个什么王之类的,恐怕也不困难。有人说,祖大寿早有降清之心,大凌河城破时之所以还回归明朝,是他的家小尚在明朝手里。是于理不通!岂不知他也有家小在清军手里,如果仅仅因为惦记家小,赚开锦州城算了,何苦再守十多年。但是皇太极对他的政治攻势倒是起作用的,最起码他仍旧在追求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既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
然而历史毕竟是有其严肃性的,祖大寿死后未能和满桂等其他三猛将一样列入《明史》,而是和洪承畴列入《清史?贰臣传》。一个以忠臣良将自期的降将,祖大寿的弥留之际想必是最痛苦的,如果在另一个世界,自己敬重的老上级袁崇焕问“复宇,卿本华夏元戎,奈何以身事胡虏?”祖大寿该如何回答……
后人有感于此,特做对联一副:
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
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
注:“据关外”指祖大寿为明朝扼守大凌河、宁远、锦州一带,“收关内”指祖大寿因袁崇焕下狱愤而出走后,在母亲的劝说下,回兵收复了滦州、遵化一带,切断了清军重要的退路,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往复有忠义”,“往”指祖大寿因袁崇焕无罪下狱愤而带兵出走,“复”指祖大寿在母亲的劝说下,回兵收复了滦州、遵化,带兵出走基于义愤,对袁崇焕有“义”,回兵收复国土对国家有“忠”;“悖前主,负后主”指祖大寿弃明降清,背叛前主崇祯,降清后又不肯出力,有负后主皇太极的期望。
至今在宁远中心的鼓楼上还有袁督师和祖将军的塑像。督师慷慨陈词,将军低头沉思。其实祖大寿的一生很像李陵!最终背旧主投降,却终生不为新主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