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走王道的红利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如果汉军推进得快,短时间内就突破了巢湖口,甚至连巢湖以北淝水要害的合肥城都攻下,那李典就算跑出大别山也回不了淮南郡防区了。
当然了,倒不是说那样李典就彻底完蛋了,因为他还可以继续轻装丢弃一切物资、往北继续陆路撤,到时候估计会被堵回曹操亲自统领的豫州战场、汝南郡防区。
这一路上,损失是必然的,好在李素也不追求立刻全歼李典,他现在要的只是全取淮南、歼灭淮南防区曹军、干掉曹仁。
李典只要能被隔断在战场以外,暂时活下来也没什么,迟早还是能干掉的,现在先别打扰李素杀曹仁就好。
了解清楚朱治那边的投诚诚意和交战敌情后,李素当时就给朱治的信使回复了一个要求:
“回去告诉朱太守,他想将来继续当庐江太守的话,那就主动出城追击李典。放心,我不是要二虎竞食坐观成败、消耗他的兵力。
我也知道他不是李典对手,靠庐江的淮泗旧部兵力也不够。他只要骚扰咬住李典的尾巴,让李典无法快速后撤,无法从石亭顺利抵达西淝水沿岸,就算是成功了。
我要的,是突破巢湖口、兵围合肥时,李典都还回不到合肥。办成了这一切,到时候为了表彰归顺的诚意,我自会在陛下那儿表奏朱治继续留任太守。”
朱治的信使确认了李素的指示后,立刻表示会飞马回去告知朱治。
而朱治听说有机会保住官职,果然也顾不得保存实力了,居然带着淮泗旧部嫡系兵马,出皖县追击李典。
李典原本也没想到朱治还敢反追他,所以没有在撤军时背后设伏,否则倒是可以痛宰朱治一场。
但事到临头,也没有回旋余地了,两军就在石亭以北、大别山上一处名叫“无强口”的山道南口发生了激战,都是没有任何花哨的正面硬抗血战。
朱治兵力的人数和精锐程度都不及李典,一场血战之后果然败北,死伤和崩溃后的自相践踏折损超过了两千人。
但朱治和其他淮泗旧臣都知道李丞相是很讲信义的,对其他诸侯将领谈判时答应过的条件,都会做到。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富贵,他们还是很有毅力地带着老兄弟们败而不馁、死死追击咬住,让李典像牛皮糖一样甩都甩不脱。
……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素长期以来对刘备阵营潜移默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建设工作,居然最终还能反哺到战场上的军事行动。
你反复强调刘备的朝廷是讲信用的,言出必践、已经在为将来的长治久安做准备、树威信了。
而且是实实在在有行动表现的,落实到了本阵营内部日常运营的奖惩制度中。那么外人迟早会看在眼里的。
其他犹豫不决的敌对阵营文武,也会因为知道投过来之后安全有保障、说了是什么待遇就是什么待遇,不会打折,从而努力做事。
原本华夏文明的投降猜疑链里,有一条常识叫“首义者赏,末降者杀”,说的就是那种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单次博弈逻辑。
因为第一个投降的要给好待遇,才能勾引后续更多人投降。
而最后一个投降的哪怕不给好待遇,统治者露出本来面目,把答应的条件彻底褫夺,甚至把末降的杀了,也无所谓。
就是因为统治者觉得“天下已经统一了,重复博弈已经被终结了,最后一把露出无耻真面目也无所谓了,因为天下已经没有人来为这一波无耻指责我,所以要利益最大化”。
这事儿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对齐王建。(有人说勾践对夫差更早,但这里要强调一句,勾践并没有对夫差“开了条件不算话。
勾践时期还是要国际信用的,所以当年夫差给他开的条件是“留下五千户越民,保留会稽周边”。勾践反扑成功后把条件降低十倍,要求夫差只留下“士百户,隶四百户,移甬东诸岛为侯”。
就是给夫差留五百户人口到舟山群岛当野人王。夫差是自己不愿受此辱,也觉得翻盘无望,而自杀的,不是勾践开了谈判条件出尔反尔)
这个猜疑链发展到后来危害极大,因为在任何后续朝代的统一过程中,哪怕朝廷对先归顺的地区很优待,
那些后归顺、尚未统一的地区,也会借此给当地人民洗脑:“别信!他们对先归顺地区好只是演的!那是因为我们还没归顺!
要是我们也归顺了,他们就会露出本来面目了!不但我们没好日子过,连先归顺的享受到的好待遇也会降低标准!”
李素为了华夏文明的长远向心力,当然要对这个劣习开刀。
历史上刘禅先投降,能封安乐公,孙皓后投降,而且孙皓后面没人了,就只能封侯。这一方面固然是有汉的正统性比吴强的原因,也有孙皓投降后不需要再立榜样的考虑。
这一点,连刘禅投降前的谯周其实都是看得很清楚的,谯周就给刘禅打包票:
晋王一定会善待陛下的,因为东吴还没有灭嘛,晋王需要陛下立个榜样。要是晋王连这点卑鄙的道理算计都不懂,连个公都不封给陛下。那陛下您放心,臣亲自去雒阳据理力争,凭什么亏待咱这些先投降的。
历史上谯周的这些考虑,显然是因为谯周读书多,深谙秦始皇对齐王建的做法,所觉得统治者肯定会模仿。
事实上司马炎确实也模仿了,只不过司马炎对孙皓没秦始皇对齐王建做得那么绝,秦多多少少用自己的灭亡警诫了后来者。
而这一切龌龊的考虑,随着李素掌握了华夏文明的最高官方意识形态,显然已经不需要了,还要尽力做好每一次,来洗清流毒。
李素教刘备走的正道、王道,那就是无论投降的人后面还有没有需要你去“做榜样”的例子,都要依法依原则处理。
这才是法治理念的根本,如果从政治和内部权力分配宪章、国际交往原则这些大事上都不守法,想看有没有敌人看见而决定自己的行为,那还指望什么小处能有常法?
那不就跟韩非子的法术势那样,把术和势随时随地拿来用的纯功利主义了嘛。李素是要严格把法家的奸术从权力架构中拿掉的。
天下没有完蛋,历史没有终结,现在天下没有其他新人要劝降,不代表华夏的范围就此固化了。
只要未来眼界开阔、科技发达、殖民开拓,发现了新世界,你要不要劝降新人?
所以为什么为了这点蝇头小利,非得把末降的人法理上应得的那点利益剥夺呢?
(当然如果末降者有屡劝不降、最后是被军事打击打得不得不降才放下武器,以及其他恶劣情节,那肯定还是要依法严惩的。
但李素的一切判定,都是有法可依的,就相当于对“坦白”、“自首”、“立功”的犯罪分子依然要分层分情况对待,区别其主观恶性。但这个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是否有下一次博弈,都当成还要重复博弈去处理。)
所以,这一世对于未来投降的诸侯族人,不会判断谁是最后一个而额外加刑。曹袁孙家那些旁支,也不要有心理负担,任何时候想投降就投降,只要肯接受改造。
此时此刻,朱治、吕范这些想要投降混个善终,最好还能保住官职的家伙,显然就是充分看到了前途,才肯这样帮着拼命死战。
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朱治有一个错觉:他连当初为孙家卖命打仗的时候,都没那么拼。
毕竟孙家的封赏兑现信用还不如刘备呢!刘备好歹是忠厚长者,对待来投靠的人,答应的条件都做到。
李典被朱治死死咬住,一直没能及时回撤到合肥、并由淝水回寿春会师。
这就导致还在巢湖口的曹休,为了防止李典撤回淮南战区的退路被断,始终死死守着巢湖口不敢让开道路,不敢让李素的船队大规模进入巢湖。
同样合肥的刘勋也被拖住,不敢提前收缩向寿春的曹仁靠拢、坚壁清野。
另一边,李素的军队已经清理完了曹休在巢湖口设置的重重障碍,正式对曹休发起了总攻。
曹军各阶段的阻击部队,不得不因此陷入被各个击破的窘境。
……
“子孝叔父之前让李曼成去皖县,不过是速战扑灭那些反复无常的吴狗!拖延了那么久不说,居然连撤都没法立刻撤回来?
还害得咱和刘勋都不得不继续多坚守一段时间、给他确保后路!这李曼成还好意思算丞相麾下良将?
对付李素诸葛亮不是对手也就罢了,连那些上了岸就不会打仗的吴狗都不能立刻击退,简直酒囊饭袋!”
六月初五,当巢湖口水寨内的曹休,迎来李素和诸葛亮率领六万大军、那犀利无比的全力猛攻时,他终于自觉时日无多,忍不住对猪队友破口大骂起来。
随着障碍工事全部被破坏,曹军虽然还有湖口的正面兵力展开宽度优势,可以三面围着汉军一面打。
但双方的战船尺寸和水兵精锐程度,相差实在是太远了。
开战后没多久,曹休就意识到了汉军正面进攻之力的凶猛,五牙战舰的无敌无挡。
偏偏他之前却不能走,一直拖到现在,成了一个纯粹的悲剧。
曹休被曹仁派来守住巢湖口,固然是为了拖延消耗敌军,但另一个重要的目的也是掩护收缩中的友军侧翼。
汉军刚刚入境时,兵锋正锐,而且是不顾左右城池,就想沿着濡须水和淝水直捣往北。如果当时没有人迟滞的话,汉军很容易就会切断各地曹军回防寿春的主要航道。
退一步说,就算部队可以快速后撤收缩,甚至航道被断也能走陆路回防,但部署在各地的军需物资和守城武器装备耗材,却是没办法那么快走陆路转运的。
武器耗材还不算太沉重、分量太大,最重搬运集结难度最大的是军粮。
尤其淮南战场不比河北、豫州那些战场。河南河北那都是麦作区,八年前大汉引入林邑稻对北方没什么影响,依然是七八月份秋收。
而淮南已经是稻作区了,一年要种植两季,五六月份就是要收割早稻的,李素打进来的时间点,堪堪是各地早稻收割了一半的节骨眼。
李素拿下濡须南口、沿着濡须水推进到巢湖口、并且破坏完曹休部署的河防障碍工事后,这点时间才刚好让淮南各地早稻收割完。
但曹军还没来得及把粮食运送回城、更来不及集结到某几个最重要的军事据点。
对于一支大军来说,在快到秋收的时候,驻军仓库里的存粮往往刚好是降低到历史低位,就等着新收割上来的粮食补充军需呢。
要是这些粮食没能汇聚回寿春,那就算淮南的曹军人都撤回了寿春,也没法笼城死守,李素只要围住,到冬天或者来年春荒饿都能饿死曹军——
当然,除非是曹仁把城内百姓全部赶出城,只留下战兵,甚至不阻止人相食。那样倒是可以缓解长期坚守带来的粮食问题。
但这也不划算,毕竟守城战不太需要精兵,是个男丁都能上城墙丢滚木礌石、担土修墙。
寿春作为曹军在淮南经营最好的据点,而且曹操当年又灭篡汉国贼袁术的功劳,把反汉从贼的都杀了清洗过了,所以这儿剩下百姓本来就是最心向曹操的。
与其因为缺粮把这些人赶出城,还不如尽量争取时间调拢粮食,哪怕因此损失一些野战战兵——只要粮食够,曹仁就能在寿春城里拉起更多的守城人手,至于这些人是不是正规军,反而都没那么重要了。
围城战,粮食就是战斗力,粮食存量与战斗力规模成正比。
一切的一切,让曹休和刘勋都被钉死在各自的防区,不得后退。
只能说,他们本身的处境太过尴尬,而李素选择的进攻时间点又太微妙,让曹仁在布局时骨鲠在喉,这儿也舍不得那儿也放不下,处处掣肘,这才处处分兵。
最后的战场厮杀环节,反而是垃圾时间了,因为胜负都是在谋篇布局阶段就已经注定。
如果汉军推进得快,短时间内就突破了巢湖口,甚至连巢湖以北淝水要害的合肥城都攻下,那李典就算跑出大别山也回不了淮南郡防区了。
当然了,倒不是说那样李典就彻底完蛋了,因为他还可以继续轻装丢弃一切物资、往北继续陆路撤,到时候估计会被堵回曹操亲自统领的豫州战场、汝南郡防区。
这一路上,损失是必然的,好在李素也不追求立刻全歼李典,他现在要的只是全取淮南、歼灭淮南防区曹军、干掉曹仁。
李典只要能被隔断在战场以外,暂时活下来也没什么,迟早还是能干掉的,现在先别打扰李素杀曹仁就好。
了解清楚朱治那边的投诚诚意和交战敌情后,李素当时就给朱治的信使回复了一个要求:
“回去告诉朱太守,他想将来继续当庐江太守的话,那就主动出城追击李典。放心,我不是要二虎竞食坐观成败、消耗他的兵力。
我也知道他不是李典对手,靠庐江的淮泗旧部兵力也不够。他只要骚扰咬住李典的尾巴,让李典无法快速后撤,无法从石亭顺利抵达西淝水沿岸,就算是成功了。
我要的,是突破巢湖口、兵围合肥时,李典都还回不到合肥。办成了这一切,到时候为了表彰归顺的诚意,我自会在陛下那儿表奏朱治继续留任太守。”
朱治的信使确认了李素的指示后,立刻表示会飞马回去告知朱治。
而朱治听说有机会保住官职,果然也顾不得保存实力了,居然带着淮泗旧部嫡系兵马,出皖县追击李典。
李典原本也没想到朱治还敢反追他,所以没有在撤军时背后设伏,否则倒是可以痛宰朱治一场。
但事到临头,也没有回旋余地了,两军就在石亭以北、大别山上一处名叫“无强口”的山道南口发生了激战,都是没有任何花哨的正面硬抗血战。
朱治兵力的人数和精锐程度都不及李典,一场血战之后果然败北,死伤和崩溃后的自相践踏折损超过了两千人。
但朱治和其他淮泗旧臣都知道李丞相是很讲信义的,对其他诸侯将领谈判时答应过的条件,都会做到。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和富贵,他们还是很有毅力地带着老兄弟们败而不馁、死死追击咬住,让李典像牛皮糖一样甩都甩不脱。
……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素长期以来对刘备阵营潜移默化的政治哲学理论建设工作,居然最终还能反哺到战场上的军事行动。
你反复强调刘备的朝廷是讲信用的,言出必践、已经在为将来的长治久安做准备、树威信了。
而且是实实在在有行动表现的,落实到了本阵营内部日常运营的奖惩制度中。那么外人迟早会看在眼里的。
其他犹豫不决的敌对阵营文武,也会因为知道投过来之后安全有保障、说了是什么待遇就是什么待遇,不会打折,从而努力做事。
原本华夏文明的投降猜疑链里,有一条常识叫“首义者赏,末降者杀”,说的就是那种最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单次博弈逻辑。
因为第一个投降的要给好待遇,才能勾引后续更多人投降。
而最后一个投降的哪怕不给好待遇,统治者露出本来面目,把答应的条件彻底褫夺,甚至把末降的杀了,也无所谓。
就是因为统治者觉得“天下已经统一了,重复博弈已经被终结了,最后一把露出无耻真面目也无所谓了,因为天下已经没有人来为这一波无耻指责我,所以要利益最大化”。
这事儿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对齐王建。(有人说勾践对夫差更早,但这里要强调一句,勾践并没有对夫差“开了条件不算话。
勾践时期还是要国际信用的,所以当年夫差给他开的条件是“留下五千户越民,保留会稽周边”。勾践反扑成功后把条件降低十倍,要求夫差只留下“士百户,隶四百户,移甬东诸岛为侯”。
就是给夫差留五百户人口到舟山群岛当野人王。夫差是自己不愿受此辱,也觉得翻盘无望,而自杀的,不是勾践开了谈判条件出尔反尔)
这个猜疑链发展到后来危害极大,因为在任何后续朝代的统一过程中,哪怕朝廷对先归顺的地区很优待,
那些后归顺、尚未统一的地区,也会借此给当地人民洗脑:“别信!他们对先归顺地区好只是演的!那是因为我们还没归顺!
要是我们也归顺了,他们就会露出本来面目了!不但我们没好日子过,连先归顺的享受到的好待遇也会降低标准!”
李素为了华夏文明的长远向心力,当然要对这个劣习开刀。
历史上刘禅先投降,能封安乐公,孙皓后投降,而且孙皓后面没人了,就只能封侯。这一方面固然是有汉的正统性比吴强的原因,也有孙皓投降后不需要再立榜样的考虑。
这一点,连刘禅投降前的谯周其实都是看得很清楚的,谯周就给刘禅打包票:
晋王一定会善待陛下的,因为东吴还没有灭嘛,晋王需要陛下立个榜样。要是晋王连这点卑鄙的道理算计都不懂,连个公都不封给陛下。那陛下您放心,臣亲自去雒阳据理力争,凭什么亏待咱这些先投降的。
历史上谯周的这些考虑,显然是因为谯周读书多,深谙秦始皇对齐王建的做法,所觉得统治者肯定会模仿。
事实上司马炎确实也模仿了,只不过司马炎对孙皓没秦始皇对齐王建做得那么绝,秦多多少少用自己的灭亡警诫了后来者。
而这一切龌龊的考虑,随着李素掌握了华夏文明的最高官方意识形态,显然已经不需要了,还要尽力做好每一次,来洗清流毒。
李素教刘备走的正道、王道,那就是无论投降的人后面还有没有需要你去“做榜样”的例子,都要依法依原则处理。
这才是法治理念的根本,如果从政治和内部权力分配宪章、国际交往原则这些大事上都不守法,想看有没有敌人看见而决定自己的行为,那还指望什么小处能有常法?
那不就跟韩非子的法术势那样,把术和势随时随地拿来用的纯功利主义了嘛。李素是要严格把法家的奸术从权力架构中拿掉的。
天下没有完蛋,历史没有终结,现在天下没有其他新人要劝降,不代表华夏的范围就此固化了。
只要未来眼界开阔、科技发达、殖民开拓,发现了新世界,你要不要劝降新人?
所以为什么为了这点蝇头小利,非得把末降的人法理上应得的那点利益剥夺呢?
(当然如果末降者有屡劝不降、最后是被军事打击打得不得不降才放下武器,以及其他恶劣情节,那肯定还是要依法严惩的。
但李素的一切判定,都是有法可依的,就相当于对“坦白”、“自首”、“立功”的犯罪分子依然要分层分情况对待,区别其主观恶性。但这个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是否有下一次博弈,都当成还要重复博弈去处理。)
所以,这一世对于未来投降的诸侯族人,不会判断谁是最后一个而额外加刑。曹袁孙家那些旁支,也不要有心理负担,任何时候想投降就投降,只要肯接受改造。
此时此刻,朱治、吕范这些想要投降混个善终,最好还能保住官职的家伙,显然就是充分看到了前途,才肯这样帮着拼命死战。
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朱治有一个错觉:他连当初为孙家卖命打仗的时候,都没那么拼。
毕竟孙家的封赏兑现信用还不如刘备呢!刘备好歹是忠厚长者,对待来投靠的人,答应的条件都做到。
李典被朱治死死咬住,一直没能及时回撤到合肥、并由淝水回寿春会师。
这就导致还在巢湖口的曹休,为了防止李典撤回淮南战区的退路被断,始终死死守着巢湖口不敢让开道路,不敢让李素的船队大规模进入巢湖。
同样合肥的刘勋也被拖住,不敢提前收缩向寿春的曹仁靠拢、坚壁清野。
另一边,李素的军队已经清理完了曹休在巢湖口设置的重重障碍,正式对曹休发起了总攻。
曹军各阶段的阻击部队,不得不因此陷入被各个击破的窘境。
……
“子孝叔父之前让李曼成去皖县,不过是速战扑灭那些反复无常的吴狗!拖延了那么久不说,居然连撤都没法立刻撤回来?
还害得咱和刘勋都不得不继续多坚守一段时间、给他确保后路!这李曼成还好意思算丞相麾下良将?
对付李素诸葛亮不是对手也就罢了,连那些上了岸就不会打仗的吴狗都不能立刻击退,简直酒囊饭袋!”
六月初五,当巢湖口水寨内的曹休,迎来李素和诸葛亮率领六万大军、那犀利无比的全力猛攻时,他终于自觉时日无多,忍不住对猪队友破口大骂起来。
随着障碍工事全部被破坏,曹军虽然还有湖口的正面兵力展开宽度优势,可以三面围着汉军一面打。
但双方的战船尺寸和水兵精锐程度,相差实在是太远了。
开战后没多久,曹休就意识到了汉军正面进攻之力的凶猛,五牙战舰的无敌无挡。
偏偏他之前却不能走,一直拖到现在,成了一个纯粹的悲剧。
曹休被曹仁派来守住巢湖口,固然是为了拖延消耗敌军,但另一个重要的目的也是掩护收缩中的友军侧翼。
汉军刚刚入境时,兵锋正锐,而且是不顾左右城池,就想沿着濡须水和淝水直捣往北。如果当时没有人迟滞的话,汉军很容易就会切断各地曹军回防寿春的主要航道。
退一步说,就算部队可以快速后撤收缩,甚至航道被断也能走陆路回防,但部署在各地的军需物资和守城武器装备耗材,却是没办法那么快走陆路转运的。
武器耗材还不算太沉重、分量太大,最重搬运集结难度最大的是军粮。
尤其淮南战场不比河北、豫州那些战场。河南河北那都是麦作区,八年前大汉引入林邑稻对北方没什么影响,依然是七八月份秋收。
而淮南已经是稻作区了,一年要种植两季,五六月份就是要收割早稻的,李素打进来的时间点,堪堪是各地早稻收割了一半的节骨眼。
李素拿下濡须南口、沿着濡须水推进到巢湖口、并且破坏完曹休部署的河防障碍工事后,这点时间才刚好让淮南各地早稻收割完。
但曹军还没来得及把粮食运送回城、更来不及集结到某几个最重要的军事据点。
对于一支大军来说,在快到秋收的时候,驻军仓库里的存粮往往刚好是降低到历史低位,就等着新收割上来的粮食补充军需呢。
要是这些粮食没能汇聚回寿春,那就算淮南的曹军人都撤回了寿春,也没法笼城死守,李素只要围住,到冬天或者来年春荒饿都能饿死曹军——
当然,除非是曹仁把城内百姓全部赶出城,只留下战兵,甚至不阻止人相食。那样倒是可以缓解长期坚守带来的粮食问题。
但这也不划算,毕竟守城战不太需要精兵,是个男丁都能上城墙丢滚木礌石、担土修墙。
寿春作为曹军在淮南经营最好的据点,而且曹操当年又灭篡汉国贼袁术的功劳,把反汉从贼的都杀了清洗过了,所以这儿剩下百姓本来就是最心向曹操的。
与其因为缺粮把这些人赶出城,还不如尽量争取时间调拢粮食,哪怕因此损失一些野战战兵——只要粮食够,曹仁就能在寿春城里拉起更多的守城人手,至于这些人是不是正规军,反而都没那么重要了。
围城战,粮食就是战斗力,粮食存量与战斗力规模成正比。
一切的一切,让曹休和刘勋都被钉死在各自的防区,不得后退。
只能说,他们本身的处境太过尴尬,而李素选择的进攻时间点又太微妙,让曹仁在布局时骨鲠在喉,这儿也舍不得那儿也放不下,处处掣肘,这才处处分兵。
最后的战场厮杀环节,反而是垃圾时间了,因为胜负都是在谋篇布局阶段就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