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八阵和八阵图的差距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随着正面战场的乱战和反推持续进展,汉军在一线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
终于连刘备和诸葛亮、鲁肃、沮授都亲自来到防线前五百步的距离,找了一座望楼观测敌情,旁边自然还是有上万的亲卫步兵方阵拱卫。
反正刘备在汝-澧防线正面投入的部队就超过了十万人,还有一半人马则是部署在一直能绵延到附近两个县城的宽大正面上,连续结硬寨。今天这场反击也动用不了十万人,预备队很是充足。
刘备观察了正面的厮杀情况后,也忍不住跟诸葛亮探讨:
“曹军居然这种情况下还敢试图发动偷袭反击,想歼灭我军的工兵部队。这正是天赐良机,若不趁机反扑、把曹军的外围汝-澧防线彻底突破,那就太对不起黄老将军和高顺将军、陈校尉的殊死奋战了。”
诸葛亮:“陛下所见甚是,臣刚才也趁机分析了,曹操有此之败,说到底还是轻敌了。
他们一是不清楚黄老将军率领的那数百巡逻铁甲骑兵,在更换装备了我军的新式马铠后,究竟能有多大的爆发战力,是否足以冲杀撑到援军主力投入。
二来,他们也小看了我军精锐工兵的战斗意志,看乐进刚才的战法,完全是那种觉得‘只要骑兵把步兵纵深包围了,步兵就会不战自溃,然后就能追杀’的想法。
而只要陈校尉顶住了恐惧,让士卒们发挥出平时操练过的壕沟战防守操典,做到被骑兵从头上跨过去都不怕,乐进其实就已经无法成功了。
我军现在的反扑,不过是顺势利用好曹军这两个弱点,本就应得此胜。”
诸葛亮的点评很中肯,也可为切中敌弊。曹军决策打今天这场反击,最大的错误就是低估了汉军工兵的战斗意志。
任何时代,坦克从头顶开过去后,依然能坚持在堑壕里不逃的步兵,本就非常难得。
陈到的工兵能做到这一点,与三年的运河工程期间,诸葛亮反复强调纪律、功必赏过必罚的严格军纪执法,以及对壕沟应用的反复技战术操练、让士兵们模拟对抗训练胆量、增加士兵的常识,都是分不开的。
说到底,工夫在场外。
诸葛亮算是如今世上最擅长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训练方法,来让普通士兵掌握技战术常识的名将了。
他当初要让工兵们意识到骑兵砍不到贴墙蹲在壕沟里的士兵,用的都是最直观的实验方法。
见过现代军队练兵的都知道,就好比要训练士兵们对爆破的恐惧耐受,最有效的办法都是定量分析、算好了导火索的长度、让士兵们自己传递炸药,然后数够时间往中间坑里一扔,所有人全部往外侧扑倒卧倒。
诸葛亮练工兵,也是让人蹲在壕沟里贴墙,让己方骑兵在壕沿上策马驰过,真刀真枪往下砍,发现壕太深确实够不到。
这样实际测试过之后,士兵们知道真的砍不到,也就真心不怕了,实践出真知嘛,比靠军纪逼士兵不许怕,要有效得多。
套用一句现代心理学的术语,这是让士兵自发摸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产生不怕的自驱力——当然诸葛亮不知道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也还没出现呢,但诸葛亮就是会实际应用。
而且这种实践训练方法,并不需要士兵识字,文盲也能练,非常接地气,这也很符合诸葛亮的一贯风格。
比如,后世曾有不少黑诸葛亮“应变将略”军事才能的评论家,他们经常攻讦的一个点,就是“诸葛亮的军事创举也没那么多,很多都是拾人牙慧”。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说《三国志》上说诸葛亮发明“八阵图”的事迹,其实也没多牛逼,前人已经有过类似八阵的东西了。
但殊不知,有“八阵”和有“八阵图”,那完全是两回事,文字兵书描述是给有文化的将领看的。
诸葛亮哪怕只是进行一个“接地气化改造”,配上图,进行通俗解说,让普通文盲都能跟着操练,那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创造了。
此刻他以通俗实践的方法训练汉军工兵部队数年,才有了陈到宗预实战时的沉着不慌,可以说一切战果都是诸葛亮应得的。
对面曹军将领,没一个能有这么接地气的练兵,更不可能教会文盲士兵掌握复杂技术配合。
……
刘备跟诸葛亮观战许久之后,也把胜败之机朦朦胧胧理解透彻了。
不过眼下毕竟前方还在血腥厮杀,战机瞬息万变,并没有到总结胜利经验的时候。
刘备督战了一会儿,很快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面郭嘉部署的那些连接各条防线的纵向甬道,确实也起到了相当程度“减益汉军Z型壕内远程火力对曹军预备队杀伤效果”的作用。
汉军神臂弩手一排排对着防线上那些近战堵口位置后方的纵深区域抛射,但曹军后续投入的预备队都躲在甬道内前进,弩箭也就没什么用了。
刘备连忙询问:“卿可有破曹军甬道防护的良策?我军修筑望楼多日,卿应该也有观察到曹军的部署变化吧?难道没有想过应对?”
诸葛亮又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确认前方的实际情况,这才放下望远镜:“臣也有所构想,但没到实战检验的那一刻,也不知究竟需要应对到何种程度。
现在看了郭嘉所筑甬道的实际防护效果,臣自忖有点办法应对了。”
刘备:“那还不快快说来、朕自会让前军依法部署。”
诸葛亮指着郭嘉修的甬道说道:“我军神臂弩手不仅有抛射普通箭矢,也有用火箭的。现在俯瞰观察战场,火箭射到甬道顶部完全没有烧起来。
可见证实了臣的猜想,这些甬道的顶部是用树枝涂抹泥浆建成的。因为时间太仓促,郭嘉不可能另架严密的梁架顶椽,只能是随便横架树木枝杈,再以泥浆填缝。
郭嘉显然是模仿了我军的壕沟,有样学样,但他没学到精髓,也不明其中每个细节的算学原理——臣所挖壕沟,都是曲折前行的,为的就是防止敌军墙头弓弩沿着壕的方向平射时,命中率过高。
挖成曲折之后,蜿蜒前进的过程中,壕沟任何时刻都不可能正对防线护墙上的弓弩手,守军弓弩手的箭矢自然会射在壕沟的侧壁土地上。
现在郭嘉偷工减料,臣估计一方面是因为他不知道曲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为了快速、省事,觉得自己是防守一方,不用担心攻方居高临下对着壕沟延伸方向水平侧射。而且他觉得有修了简易的顶,抛射也不怕了,才如此施为。
臣以为,我军此战不是还带了一些战车、少量驼队,可以模仿车载轻型投石机列车阵的战法。
既如此,可在望楼上仔细观测敌军甬道朝向,随后把载了轻型投石机的战车部署到正对甬道延伸方向的阵前,然后按照预定角度全力抛射。
投石机相比于弓弩,在准确率方面最大的劣势就是远近难以控制,因为其弹道过于高抛。但左右方向很容易瞄准。
如果是正对甬道延伸的方向,调好了左右,那就无论偏远还是偏近,总能砸到甬道,郭嘉修的那些树枝泥浆的顶,也就防住箭矢,防不住从天而降的碎石。”
诸葛亮后面这番解释其实有点多余,倒不是说他说得不对,而是刘备不懂数学,没有几何学常识,所以听不懂。
但刘备知人善任,他只要知道诸葛亮说的这番道理似乎很厉害的样子,可以果断用人不疑、听从其部署,就够了。
“就依卿言,让我军的战车全部由卿安排部署!”
刘备军在使用车阵和高机动性移动投石机方面,也是颇有经验的。早在数年前的平凉战役中,马超就研究过轻型机动投石机,当时是李素和关羽为主帅负责平凉,马超还只是打手。
在西域颇多骆驼的环境下,李素还模拟后世西夏“泼喜军”的模式,尝试过骆驼上运一个小型扭力弹射器,丢一些只有拳头大小的石弹。到了中原之后,把骆驼换成车,也是很容易想到的。
汉末的战车,正在从传统的冲阵兵器,越来越向远程火力载具和机动掩体的方向发展。原本历史上诸葛亮的八阵图里,也是用到偏厢车提供掩护和载具,便于平原上结阵以步破骑。诸葛亮本就有这方面的天赋,一切自然是水到渠成。
随着刘备的命令,装着轻型投石机的战车很快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如臂使指开始部署。
而且还是在望楼上望远镜瞭望手的反馈指点下,精确选取阵地、确定射击朝向。
对面的曹军完全没意识到数万人殊死搏杀的战场上、汉军阵后那滚滚烟尘和车阵机动,代表着什么。
因为有残缺的防线长墙掩护,曹军甚至对汉军的骑兵和战车完全没多加注意,他们都知道骑兵和战车是不可能从狭窄的土墙缺口里直接冲进来的,那样只会白给在万矛攒刺之下。
这种轻视和疏忽,让诸葛亮轻易完成了全部变阵部署。
几次校准之后,车载轻型投石车逼到了长墙前区区五十步,然后隔着墙在没有视野的情况下,按照望楼瞭望手和旗号兵指示的方向,开始了抛射盲射。
因为扭力和抛射仰角的细微差异,汉军投石战车射出的无数碎石雨,翻越防线后呈一个纵向椭圆散布、落在后方曹军预备队投入的甬道上。
碎石有远有近,这种移动射击平台不是很稳固,加上每次丢的碎石也不是一样重量的,所以误差挺大。
轻的石头就会飞得远,重的飞得近。远近误差能有五十步以上,最夸张的能有近百步误差。
这也没办法,毕竟碎石弹的要求本来就低,这样才好廉价地找到足够多的弹药来源,以牺牲数量换质量,提高火力密度和持续性。
只有那种几十斤一颗的独头弹,为了确保射程统一,才会相对精确地打磨、粉碎石料,把石弹做成每颗都大小重量差不多。
可是在此时此地、郾城防线的战场上,在诸葛亮精微奥义的扬长避短使用环境下,轻型机动投石机配碎石雨的打法,劣势全部被回避了。
不管石头丢远丢近,反正总是七八不离十,砸在郭嘉修的甬道各处。角度找准了,远近根本不重要。
郭嘉学诸葛亮挖交通壕、却学了个半吊子、不知道要把交通壕挖成曲折前进。这个技术弱点的弊端,此刻便彻底显现了出来,
但凡曹军甬道稍微弯几下,都能让汉军碎石雨丢远了和丢近了的都砸空。
随着正面战场的乱战和反推持续进展,汉军在一线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
终于连刘备和诸葛亮、鲁肃、沮授都亲自来到防线前五百步的距离,找了一座望楼观测敌情,旁边自然还是有上万的亲卫步兵方阵拱卫。
反正刘备在汝-澧防线正面投入的部队就超过了十万人,还有一半人马则是部署在一直能绵延到附近两个县城的宽大正面上,连续结硬寨。今天这场反击也动用不了十万人,预备队很是充足。
刘备观察了正面的厮杀情况后,也忍不住跟诸葛亮探讨:
“曹军居然这种情况下还敢试图发动偷袭反击,想歼灭我军的工兵部队。这正是天赐良机,若不趁机反扑、把曹军的外围汝-澧防线彻底突破,那就太对不起黄老将军和高顺将军、陈校尉的殊死奋战了。”
诸葛亮:“陛下所见甚是,臣刚才也趁机分析了,曹操有此之败,说到底还是轻敌了。
他们一是不清楚黄老将军率领的那数百巡逻铁甲骑兵,在更换装备了我军的新式马铠后,究竟能有多大的爆发战力,是否足以冲杀撑到援军主力投入。
二来,他们也小看了我军精锐工兵的战斗意志,看乐进刚才的战法,完全是那种觉得‘只要骑兵把步兵纵深包围了,步兵就会不战自溃,然后就能追杀’的想法。
而只要陈校尉顶住了恐惧,让士卒们发挥出平时操练过的壕沟战防守操典,做到被骑兵从头上跨过去都不怕,乐进其实就已经无法成功了。
我军现在的反扑,不过是顺势利用好曹军这两个弱点,本就应得此胜。”
诸葛亮的点评很中肯,也可为切中敌弊。曹军决策打今天这场反击,最大的错误就是低估了汉军工兵的战斗意志。
任何时代,坦克从头顶开过去后,依然能坚持在堑壕里不逃的步兵,本就非常难得。
陈到的工兵能做到这一点,与三年的运河工程期间,诸葛亮反复强调纪律、功必赏过必罚的严格军纪执法,以及对壕沟应用的反复技战术操练、让士兵们模拟对抗训练胆量、增加士兵的常识,都是分不开的。
说到底,工夫在场外。
诸葛亮算是如今世上最擅长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训练方法,来让普通士兵掌握技战术常识的名将了。
他当初要让工兵们意识到骑兵砍不到贴墙蹲在壕沟里的士兵,用的都是最直观的实验方法。
见过现代军队练兵的都知道,就好比要训练士兵们对爆破的恐惧耐受,最有效的办法都是定量分析、算好了导火索的长度、让士兵们自己传递炸药,然后数够时间往中间坑里一扔,所有人全部往外侧扑倒卧倒。
诸葛亮练工兵,也是让人蹲在壕沟里贴墙,让己方骑兵在壕沿上策马驰过,真刀真枪往下砍,发现壕太深确实够不到。
这样实际测试过之后,士兵们知道真的砍不到,也就真心不怕了,实践出真知嘛,比靠军纪逼士兵不许怕,要有效得多。
套用一句现代心理学的术语,这是让士兵自发摸清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产生不怕的自驱力——当然诸葛亮不知道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也还没出现呢,但诸葛亮就是会实际应用。
而且这种实践训练方法,并不需要士兵识字,文盲也能练,非常接地气,这也很符合诸葛亮的一贯风格。
比如,后世曾有不少黑诸葛亮“应变将略”军事才能的评论家,他们经常攻讦的一个点,就是“诸葛亮的军事创举也没那么多,很多都是拾人牙慧”。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说《三国志》上说诸葛亮发明“八阵图”的事迹,其实也没多牛逼,前人已经有过类似八阵的东西了。
但殊不知,有“八阵”和有“八阵图”,那完全是两回事,文字兵书描述是给有文化的将领看的。
诸葛亮哪怕只是进行一个“接地气化改造”,配上图,进行通俗解说,让普通文盲都能跟着操练,那也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创造了。
此刻他以通俗实践的方法训练汉军工兵部队数年,才有了陈到宗预实战时的沉着不慌,可以说一切战果都是诸葛亮应得的。
对面曹军将领,没一个能有这么接地气的练兵,更不可能教会文盲士兵掌握复杂技术配合。
……
刘备跟诸葛亮观战许久之后,也把胜败之机朦朦胧胧理解透彻了。
不过眼下毕竟前方还在血腥厮杀,战机瞬息万变,并没有到总结胜利经验的时候。
刘备督战了一会儿,很快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面郭嘉部署的那些连接各条防线的纵向甬道,确实也起到了相当程度“减益汉军Z型壕内远程火力对曹军预备队杀伤效果”的作用。
汉军神臂弩手一排排对着防线上那些近战堵口位置后方的纵深区域抛射,但曹军后续投入的预备队都躲在甬道内前进,弩箭也就没什么用了。
刘备连忙询问:“卿可有破曹军甬道防护的良策?我军修筑望楼多日,卿应该也有观察到曹军的部署变化吧?难道没有想过应对?”
诸葛亮又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确认前方的实际情况,这才放下望远镜:“臣也有所构想,但没到实战检验的那一刻,也不知究竟需要应对到何种程度。
现在看了郭嘉所筑甬道的实际防护效果,臣自忖有点办法应对了。”
刘备:“那还不快快说来、朕自会让前军依法部署。”
诸葛亮指着郭嘉修的甬道说道:“我军神臂弩手不仅有抛射普通箭矢,也有用火箭的。现在俯瞰观察战场,火箭射到甬道顶部完全没有烧起来。
可见证实了臣的猜想,这些甬道的顶部是用树枝涂抹泥浆建成的。因为时间太仓促,郭嘉不可能另架严密的梁架顶椽,只能是随便横架树木枝杈,再以泥浆填缝。
郭嘉显然是模仿了我军的壕沟,有样学样,但他没学到精髓,也不明其中每个细节的算学原理——臣所挖壕沟,都是曲折前行的,为的就是防止敌军墙头弓弩沿着壕的方向平射时,命中率过高。
挖成曲折之后,蜿蜒前进的过程中,壕沟任何时刻都不可能正对防线护墙上的弓弩手,守军弓弩手的箭矢自然会射在壕沟的侧壁土地上。
现在郭嘉偷工减料,臣估计一方面是因为他不知道曲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为了快速、省事,觉得自己是防守一方,不用担心攻方居高临下对着壕沟延伸方向水平侧射。而且他觉得有修了简易的顶,抛射也不怕了,才如此施为。
臣以为,我军此战不是还带了一些战车、少量驼队,可以模仿车载轻型投石机列车阵的战法。
既如此,可在望楼上仔细观测敌军甬道朝向,随后把载了轻型投石机的战车部署到正对甬道延伸方向的阵前,然后按照预定角度全力抛射。
投石机相比于弓弩,在准确率方面最大的劣势就是远近难以控制,因为其弹道过于高抛。但左右方向很容易瞄准。
如果是正对甬道延伸的方向,调好了左右,那就无论偏远还是偏近,总能砸到甬道,郭嘉修的那些树枝泥浆的顶,也就防住箭矢,防不住从天而降的碎石。”
诸葛亮后面这番解释其实有点多余,倒不是说他说得不对,而是刘备不懂数学,没有几何学常识,所以听不懂。
但刘备知人善任,他只要知道诸葛亮说的这番道理似乎很厉害的样子,可以果断用人不疑、听从其部署,就够了。
“就依卿言,让我军的战车全部由卿安排部署!”
刘备军在使用车阵和高机动性移动投石机方面,也是颇有经验的。早在数年前的平凉战役中,马超就研究过轻型机动投石机,当时是李素和关羽为主帅负责平凉,马超还只是打手。
在西域颇多骆驼的环境下,李素还模拟后世西夏“泼喜军”的模式,尝试过骆驼上运一个小型扭力弹射器,丢一些只有拳头大小的石弹。到了中原之后,把骆驼换成车,也是很容易想到的。
汉末的战车,正在从传统的冲阵兵器,越来越向远程火力载具和机动掩体的方向发展。原本历史上诸葛亮的八阵图里,也是用到偏厢车提供掩护和载具,便于平原上结阵以步破骑。诸葛亮本就有这方面的天赋,一切自然是水到渠成。
随着刘备的命令,装着轻型投石机的战车很快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如臂使指开始部署。
而且还是在望楼上望远镜瞭望手的反馈指点下,精确选取阵地、确定射击朝向。
对面的曹军完全没意识到数万人殊死搏杀的战场上、汉军阵后那滚滚烟尘和车阵机动,代表着什么。
因为有残缺的防线长墙掩护,曹军甚至对汉军的骑兵和战车完全没多加注意,他们都知道骑兵和战车是不可能从狭窄的土墙缺口里直接冲进来的,那样只会白给在万矛攒刺之下。
这种轻视和疏忽,让诸葛亮轻易完成了全部变阵部署。
几次校准之后,车载轻型投石车逼到了长墙前区区五十步,然后隔着墙在没有视野的情况下,按照望楼瞭望手和旗号兵指示的方向,开始了抛射盲射。
因为扭力和抛射仰角的细微差异,汉军投石战车射出的无数碎石雨,翻越防线后呈一个纵向椭圆散布、落在后方曹军预备队投入的甬道上。
碎石有远有近,这种移动射击平台不是很稳固,加上每次丢的碎石也不是一样重量的,所以误差挺大。
轻的石头就会飞得远,重的飞得近。远近误差能有五十步以上,最夸张的能有近百步误差。
这也没办法,毕竟碎石弹的要求本来就低,这样才好廉价地找到足够多的弹药来源,以牺牲数量换质量,提高火力密度和持续性。
只有那种几十斤一颗的独头弹,为了确保射程统一,才会相对精确地打磨、粉碎石料,把石弹做成每颗都大小重量差不多。
可是在此时此地、郾城防线的战场上,在诸葛亮精微奥义的扬长避短使用环境下,轻型机动投石机配碎石雨的打法,劣势全部被回避了。
不管石头丢远丢近,反正总是七八不离十,砸在郭嘉修的甬道各处。角度找准了,远近根本不重要。
郭嘉学诸葛亮挖交通壕、却学了个半吊子、不知道要把交通壕挖成曲折前进。这个技术弱点的弊端,此刻便彻底显现了出来,
但凡曹军甬道稍微弯几下,都能让汉军碎石雨丢远了和丢近了的都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