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都当了丞相了,总得干点活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备来找李素,当然是有正事儿的。
了解一下李素拜相之后的心态,顺便吃喝玩乐聊聊皇亲国戚的事儿,那都只是捎带的。
安排妥了甄俨甄尧这些纨绔子弟的差事后,刘备很快切入了正题,问起对最近关东诸侯之间内战趋势的应对。
看看一切是不是按计划行事,还是李素有发现更好的机遇、可以随机应变调整、加快收割。
李素也没有更多的情报,所以并没有拿出什么让刘备觉得惊艳的新想法。其实这也正常,奇谋妙策哪那么容易想。
“陛下不必过于担忧,二袁如今的冲突,还处在试探阶段,即使动武了,一开始也会找借口,说对方那边有奸佞欺上瞒下、篡改袁绍遗命云云。
袁绍的领地覆盖三州,也算广大,既然是内战,肯定不能全靠武力解决,袁谭袁尚更多是指望拉拢对方州内的官员承认自己。
所以臣料定,开战之初第一个月,肯定双方内部都会有反水变节、自居大义之人,形成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态。二袁军事上未必有多大作为,还是扑灭自己内部的敌方内应为主。
待内部选边站队彻底结束之后,快一点的话那就二月末,才会是全面内战。何况袁绍尸骨未寒,河北正月里如此寒冷,不会真的在正月里大规模动兵的。我军要应对,也有的是时间。”
刘备点点头:“那除了翼德这一路,到时候按计划行事,二袁一旦全面血战,就趁机袭取幽州,其他可有该注意的地方么?”
李素想了想:“陛下可即日派使者去吴郡,检查去年让子龙、子义准备的大型北海沙船准备得如何了。如果船只足够、给养也已齐备,就让子龙驰援辽东吧。
臣以为,原先袁绍在时,袁家不重视海军,缺乏海船。以至于多年前试探性攻打过一次糜竺,却因为无法海路运粮过辽西走廊而作罢。这才有了后来糜竺主动称臣、年纳贡五千万钱包税,换来多年和平虚与委蛇。
曹操在三韩与耽罗早已站稳脚跟四五年了,还收服了耽罗的公孙度。曹操的海军势力远非袁绍可比,对他而言,是不会满足于糜竺每年给五千万钱的。
因为他只要武力征服,将来自己用海船队运输辽东物资补给中原,获利能数倍于糜竺的进贡。既然现在袁氏内讧,曹操顺便分兵走海路覆灭辽东,消除后方隐患,顺理成章。
更关键的是,原先曹操的沿海领地只到徐州,其出海港口为东海郡朐县(连云港),故而跨海远航多半是先去三韩,然后从三韩北渡浿水(大同江)进击乐浪、再取辽东。
现在袁谭跟曹操相合,而袁谭的领地是青州,曹操得了青州东莱郡的海港黄县(烟台)等地出兵,渡海距离大大缩短,可直扑辽东郡重港沓氏县(大连),种种因素,都导致曹操想动手会愈发便利,送到手边的好处,他岂会不要?
陛下现在降旨,十余天能传到吴郡,二月中子龙他们就能做好一切准备、启航沿海北渡,也经由乐浪直扑沓氏。如此,应该能赶上截击曹操,或者以逸待劳阻止曹操直接在要津之地登陆。”
刘备听了这番话,倒是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走到地图前,仔细比对思索了一番。毕竟是事关数万大军的军国大事,而且还要动用大汉全部的海军主力。
最后,刘备采纳了李素的战略思想。但考虑到李素这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细化军事调度的具体举措,所以需要补充:
“此议可行,朕明早再召集公达、孝直商量一下部署细节,给子龙送去。”
那些补充的活儿,让荀攸法正部署就是。李素既然是丞相了,抓大局就行。
刘备又跟李素聊了些别的军务细节,还说起张飞那一路即将对幽州动手,但怕张飞身边缺乏谋士提点,不够稳妥。尽管张飞是涿郡本地人,打回老家难度会小一些,但还是配齐人手比较好。
考虑到荀攸是三公,不可能给张飞当军师,法正也已经在主持刑部,有九部的工作离不开中枢,最后刘备选了前几年给他当过一阵子长史的庞统,让他即日去雁门郡,跟张飞交接工作,同时临时担任张飞这一路部队的参军。
这时候就看出这一世的庞统来投得晚的好处了,因为庞统是在袁术覆灭前夜才捞到的立功机会,用计诱降迫降了一些袁术阵营的将领,虽然得到了一个还行的近幸起步官职,但朝廷资历实在是太浅。
刘备称帝之后,庞统也只是得了个尚书台内部的基层咨询性官职,属于能有机会说话献策、但地位不高的那种。刘备也通过庞统的几次主动献策,了解到这人肚里有货,但确实没机会给他立什么大功。
这次既然需要,难得张飞也要独领一军平定一州,而且张飞身边缺乏地位低而能力强的班底,正好给庞统塞过去。
……
“陛下,若是无事,不如请公达、孝直好好商议一下命子龙出兵的部署细节,也免得耽误了大事。”
李素见刘备今天来串门要聊的国家大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他也提醒刘备适当勤政,别犯拖延症。毕竟几万海军出击的事儿,能早安排就早安排。
另一方面,李素也是陪刘备聊天,朗姆奶酒喝得有点多了,进入了微醺状态,不想再喝下去不自在。
刘备也有点朗姆奶酒喝多了,眼皮子一白:“聊完国家大事就不能再喝一会儿了?这是赶朕走呢。丞相都当上了,还舍不得几壶酒?朕还有些感触,与时政无关,正好今天没有外人,跟贤弟切磋。”
李素尴尬,补救道:“臣怎么是舍不得酒呢?就是怕陛下想一出是一出,不马上办了回头又忘了。来人,给陛下送二十坛加了鲜奶酝酿的甜酒,送去未央宫。”
李素一边送东西,一边还关照,要跟宫里的管事说清楚,这些能久藏的奶酒比此刻现兑现喝的奶酒要醇烈,所以不能多饮,还要注意贮藏。
这也很正常,现调的奶酒可以只有三四度的酒精度,因为马上喝光,不存在加了奶后容易腐败变质、酸化醋化的问题。
但如果是调好了放很久,甚至跟普通的酒一样窖藏几个月甚至几年,那酒精度数就必须提高了,酒少奶多一下子就放坏了,吃了还拉肚子。所以坛装的都是酒精度十五度以上的,不能贪杯多喝。
刘备看李素慷慨,也不跟他开这方面的玩笑了,当下也招呼了一个文学侍从进来,刘备口述,让对方纪录口谕,然后盖个皇帝的私印,拿去荀攸法正那儿先讨论起来,明天有结论了再给他过目。
这种皇帝安排人议事的手谕不用很正式,反正也不是直接出结论的,所以随便点写就行了。
那代写手谕的书佐是个益州人,年尚不及冠,也没什么别的本事,但是公文文笔还算便捷,是益州那边科举刚考上来的,名叫李福,所以就只是当个基层秘书而已。
李福写完手谕给刘备看了之后,就出门先送去尚书台。
……
李素看送信的人都走了,就知道刘备肯定是有触动了什么深层的感慨,不好在朝堂上问。
估计不是刘备最近熟读史书发现了什么问题骨鲠在喉,就是最近的关东诸侯战乱给了他启发。
“陛下有何忧虑?但说无妨。”李素也不想等刘备慢慢酝酿情绪,有话就说呗。
刘备叹了口气:“也是最近看袁绍死后,他的基业眼看土崩瓦解,有些……兔死狐悲,这个词没有用得不当吧?罢了,反正没有外人,不当就不当了。贤弟知道朕的意思就行。”
作为正朔所在的皇帝,对一个伪朝诸侯兔死狐悲,显然是不恰当的,但这种感觉,读过三国的人又都能理解。
就好比历史上袁绍死的时候,曹操其实也很感慨,虽然是敌对阵营。曹操和刘备之间,也有这种不能说是英雄相惜,但也恨得牙痒还兔死狐悲的心态。
刘备不想在外人面前吐露,那是怕有损皇帝的权威和形象,只能是跟李素这边私聊感慨一下,类似于煮酒论英雄。
袁绍的死,以及他死后的迅速分化,算是一个契机。
事实上,这一世的刘备,已经算是后知后觉了,因为现在才200年,他把天下大乱的进程极大压缩短了,还没有那么多诸侯出现“老一辈在没有拿到君王身份时就中道而亡,无法顺利传位,出现变故”从而分崩离析的先例。
袁绍还只算第一个,所以刘备才那么感慨。
如果按原本历史的进程,刘备还要多看到很多世态炎凉,包括刘表死后的传位不能、分裂而亡。唯一勉强在没有大义名分状态下传位成功的只有孙策孙权。
可现在刘表已经归顺了,孙策死后孙权也很快成了曹操的下属,甚至刘焉刘璋的传位是最早被刘备亲自灭了掐了的,都没机会上演。
这才导致袁绍的“代际崩溃”,成了这一世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重量级案例,给了刘备很大冲击。
李素摸清了刘备的心态后,揣摩着问:“陛下这是感慨名不正言不顺者,纵然强横一时,只要到了身死之日,其基业便会瞬间崩塌?
不过恕臣直言,这是好事儿,陛下不用为此担心,其他非刘姓诸侯才要担心。陛下能坐享其利、兵不血刃多拿回一两州之地,岂不美哉?
要是能熬到曹操老死,甚至整个关东都不用动刀兵了,传檄而定即可。只是天下战乱已超过十五年,而等曹操死或许还要十五年二十年,所以百姓耗不起,还是武力解决,三五年内必须彻底一统。”
刘备摇摇头:“朕不是在可怜袁绍,朕关注的点,是袁绍可以挟刘和,阴谋篡逆,但曹操就可以用同样的办法对付他,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让朕想到了太史公的《陈涉世家》,陈涉怎么亡的?是被章邯军事击败而亡的么?不是,范增说陈涉亡于自立,所以劝项梁要立怀王之后。
当年朕没有通读,或者只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没有细度陈涉世家,对此也不甚了然。现在朕却明白范增之言为何如此被项梁信重。”
刘备来找李素,当然是有正事儿的。
了解一下李素拜相之后的心态,顺便吃喝玩乐聊聊皇亲国戚的事儿,那都只是捎带的。
安排妥了甄俨甄尧这些纨绔子弟的差事后,刘备很快切入了正题,问起对最近关东诸侯之间内战趋势的应对。
看看一切是不是按计划行事,还是李素有发现更好的机遇、可以随机应变调整、加快收割。
李素也没有更多的情报,所以并没有拿出什么让刘备觉得惊艳的新想法。其实这也正常,奇谋妙策哪那么容易想。
“陛下不必过于担忧,二袁如今的冲突,还处在试探阶段,即使动武了,一开始也会找借口,说对方那边有奸佞欺上瞒下、篡改袁绍遗命云云。
袁绍的领地覆盖三州,也算广大,既然是内战,肯定不能全靠武力解决,袁谭袁尚更多是指望拉拢对方州内的官员承认自己。
所以臣料定,开战之初第一个月,肯定双方内部都会有反水变节、自居大义之人,形成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态。二袁军事上未必有多大作为,还是扑灭自己内部的敌方内应为主。
待内部选边站队彻底结束之后,快一点的话那就二月末,才会是全面内战。何况袁绍尸骨未寒,河北正月里如此寒冷,不会真的在正月里大规模动兵的。我军要应对,也有的是时间。”
刘备点点头:“那除了翼德这一路,到时候按计划行事,二袁一旦全面血战,就趁机袭取幽州,其他可有该注意的地方么?”
李素想了想:“陛下可即日派使者去吴郡,检查去年让子龙、子义准备的大型北海沙船准备得如何了。如果船只足够、给养也已齐备,就让子龙驰援辽东吧。
臣以为,原先袁绍在时,袁家不重视海军,缺乏海船。以至于多年前试探性攻打过一次糜竺,却因为无法海路运粮过辽西走廊而作罢。这才有了后来糜竺主动称臣、年纳贡五千万钱包税,换来多年和平虚与委蛇。
曹操在三韩与耽罗早已站稳脚跟四五年了,还收服了耽罗的公孙度。曹操的海军势力远非袁绍可比,对他而言,是不会满足于糜竺每年给五千万钱的。
因为他只要武力征服,将来自己用海船队运输辽东物资补给中原,获利能数倍于糜竺的进贡。既然现在袁氏内讧,曹操顺便分兵走海路覆灭辽东,消除后方隐患,顺理成章。
更关键的是,原先曹操的沿海领地只到徐州,其出海港口为东海郡朐县(连云港),故而跨海远航多半是先去三韩,然后从三韩北渡浿水(大同江)进击乐浪、再取辽东。
现在袁谭跟曹操相合,而袁谭的领地是青州,曹操得了青州东莱郡的海港黄县(烟台)等地出兵,渡海距离大大缩短,可直扑辽东郡重港沓氏县(大连),种种因素,都导致曹操想动手会愈发便利,送到手边的好处,他岂会不要?
陛下现在降旨,十余天能传到吴郡,二月中子龙他们就能做好一切准备、启航沿海北渡,也经由乐浪直扑沓氏。如此,应该能赶上截击曹操,或者以逸待劳阻止曹操直接在要津之地登陆。”
刘备听了这番话,倒是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走到地图前,仔细比对思索了一番。毕竟是事关数万大军的军国大事,而且还要动用大汉全部的海军主力。
最后,刘备采纳了李素的战略思想。但考虑到李素这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细化军事调度的具体举措,所以需要补充:
“此议可行,朕明早再召集公达、孝直商量一下部署细节,给子龙送去。”
那些补充的活儿,让荀攸法正部署就是。李素既然是丞相了,抓大局就行。
刘备又跟李素聊了些别的军务细节,还说起张飞那一路即将对幽州动手,但怕张飞身边缺乏谋士提点,不够稳妥。尽管张飞是涿郡本地人,打回老家难度会小一些,但还是配齐人手比较好。
考虑到荀攸是三公,不可能给张飞当军师,法正也已经在主持刑部,有九部的工作离不开中枢,最后刘备选了前几年给他当过一阵子长史的庞统,让他即日去雁门郡,跟张飞交接工作,同时临时担任张飞这一路部队的参军。
这时候就看出这一世的庞统来投得晚的好处了,因为庞统是在袁术覆灭前夜才捞到的立功机会,用计诱降迫降了一些袁术阵营的将领,虽然得到了一个还行的近幸起步官职,但朝廷资历实在是太浅。
刘备称帝之后,庞统也只是得了个尚书台内部的基层咨询性官职,属于能有机会说话献策、但地位不高的那种。刘备也通过庞统的几次主动献策,了解到这人肚里有货,但确实没机会给他立什么大功。
这次既然需要,难得张飞也要独领一军平定一州,而且张飞身边缺乏地位低而能力强的班底,正好给庞统塞过去。
……
“陛下,若是无事,不如请公达、孝直好好商议一下命子龙出兵的部署细节,也免得耽误了大事。”
李素见刘备今天来串门要聊的国家大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他也提醒刘备适当勤政,别犯拖延症。毕竟几万海军出击的事儿,能早安排就早安排。
另一方面,李素也是陪刘备聊天,朗姆奶酒喝得有点多了,进入了微醺状态,不想再喝下去不自在。
刘备也有点朗姆奶酒喝多了,眼皮子一白:“聊完国家大事就不能再喝一会儿了?这是赶朕走呢。丞相都当上了,还舍不得几壶酒?朕还有些感触,与时政无关,正好今天没有外人,跟贤弟切磋。”
李素尴尬,补救道:“臣怎么是舍不得酒呢?就是怕陛下想一出是一出,不马上办了回头又忘了。来人,给陛下送二十坛加了鲜奶酝酿的甜酒,送去未央宫。”
李素一边送东西,一边还关照,要跟宫里的管事说清楚,这些能久藏的奶酒比此刻现兑现喝的奶酒要醇烈,所以不能多饮,还要注意贮藏。
这也很正常,现调的奶酒可以只有三四度的酒精度,因为马上喝光,不存在加了奶后容易腐败变质、酸化醋化的问题。
但如果是调好了放很久,甚至跟普通的酒一样窖藏几个月甚至几年,那酒精度数就必须提高了,酒少奶多一下子就放坏了,吃了还拉肚子。所以坛装的都是酒精度十五度以上的,不能贪杯多喝。
刘备看李素慷慨,也不跟他开这方面的玩笑了,当下也招呼了一个文学侍从进来,刘备口述,让对方纪录口谕,然后盖个皇帝的私印,拿去荀攸法正那儿先讨论起来,明天有结论了再给他过目。
这种皇帝安排人议事的手谕不用很正式,反正也不是直接出结论的,所以随便点写就行了。
那代写手谕的书佐是个益州人,年尚不及冠,也没什么别的本事,但是公文文笔还算便捷,是益州那边科举刚考上来的,名叫李福,所以就只是当个基层秘书而已。
李福写完手谕给刘备看了之后,就出门先送去尚书台。
……
李素看送信的人都走了,就知道刘备肯定是有触动了什么深层的感慨,不好在朝堂上问。
估计不是刘备最近熟读史书发现了什么问题骨鲠在喉,就是最近的关东诸侯战乱给了他启发。
“陛下有何忧虑?但说无妨。”李素也不想等刘备慢慢酝酿情绪,有话就说呗。
刘备叹了口气:“也是最近看袁绍死后,他的基业眼看土崩瓦解,有些……兔死狐悲,这个词没有用得不当吧?罢了,反正没有外人,不当就不当了。贤弟知道朕的意思就行。”
作为正朔所在的皇帝,对一个伪朝诸侯兔死狐悲,显然是不恰当的,但这种感觉,读过三国的人又都能理解。
就好比历史上袁绍死的时候,曹操其实也很感慨,虽然是敌对阵营。曹操和刘备之间,也有这种不能说是英雄相惜,但也恨得牙痒还兔死狐悲的心态。
刘备不想在外人面前吐露,那是怕有损皇帝的权威和形象,只能是跟李素这边私聊感慨一下,类似于煮酒论英雄。
袁绍的死,以及他死后的迅速分化,算是一个契机。
事实上,这一世的刘备,已经算是后知后觉了,因为现在才200年,他把天下大乱的进程极大压缩短了,还没有那么多诸侯出现“老一辈在没有拿到君王身份时就中道而亡,无法顺利传位,出现变故”从而分崩离析的先例。
袁绍还只算第一个,所以刘备才那么感慨。
如果按原本历史的进程,刘备还要多看到很多世态炎凉,包括刘表死后的传位不能、分裂而亡。唯一勉强在没有大义名分状态下传位成功的只有孙策孙权。
可现在刘表已经归顺了,孙策死后孙权也很快成了曹操的下属,甚至刘焉刘璋的传位是最早被刘备亲自灭了掐了的,都没机会上演。
这才导致袁绍的“代际崩溃”,成了这一世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重量级案例,给了刘备很大冲击。
李素摸清了刘备的心态后,揣摩着问:“陛下这是感慨名不正言不顺者,纵然强横一时,只要到了身死之日,其基业便会瞬间崩塌?
不过恕臣直言,这是好事儿,陛下不用为此担心,其他非刘姓诸侯才要担心。陛下能坐享其利、兵不血刃多拿回一两州之地,岂不美哉?
要是能熬到曹操老死,甚至整个关东都不用动刀兵了,传檄而定即可。只是天下战乱已超过十五年,而等曹操死或许还要十五年二十年,所以百姓耗不起,还是武力解决,三五年内必须彻底一统。”
刘备摇摇头:“朕不是在可怜袁绍,朕关注的点,是袁绍可以挟刘和,阴谋篡逆,但曹操就可以用同样的办法对付他,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让朕想到了太史公的《陈涉世家》,陈涉怎么亡的?是被章邯军事击败而亡的么?不是,范增说陈涉亡于自立,所以劝项梁要立怀王之后。
当年朕没有通读,或者只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没有细度陈涉世家,对此也不甚了然。现在朕却明白范增之言为何如此被项梁信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