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搂草打兔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国渊之所以最初没想到用大象耕地,无非是因为他刚接触南中的驯化大象时,才十一月底,没到需要春耕的时候。
但驱役大象平整梯田、平整路面了一个多月后,随着李素也发现了大象的听话程度可堪大用,更多驱役大象的尝试也就纷纷展开了。
起了这个念头之后,李素第一时间就招来了营中的工匠,包括木匠和铁匠,让他们打造可以供大象使用的犁,腊月里鼓捣了一个月,等正月末春耕时,竟也鼓捣出来了。
而且李素没想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居然还对传统的犁的结构,进行了一番优化,甚至还能反哺牛耕犁的技术。
事情是这样的,腊月下旬,李素刚吩咐这个任务时,工匠们只鼓捣了三四天,就做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初版“象用犁”。
李素看到那玩意儿时,直接吓了一大跳——因为工匠们非常简单粗暴,直接把牛用犁各项尺寸等比例放大了三倍。
毕竟一头大型大象的体重接近壮牛的十倍,所以大象的长宽高都是牛的两三倍,工匠目测之后就把犁长宽高也放大三倍,觉得可以用了。
问题是,汉朝的牛用犁还是直辕犁,要到隋唐才形成完善的曲辕犁,而直辕犁的常见用法是两头牛架一个犁、中间只有一条犁铧,农民驾驭牛犁地的时候,也是跟赶车差不多的。
其实李素一直就看直辕犁那种“两牛架一犁”的作业方式很不爽了,因为他后世好歹也见过农家乐,知道现代农家犁早就是一头牛拉一个犁,而且一架犁还有好几条犁铧、能同时翻开几道土。
只不过,因为李素前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干过农活没住过农村,对农业工具的认识也就停留在农家乐旅游那种浮光掠影的层面。
所以他尽管一直觉得不顺眼,但也没觉得非要改良,也不知道“曲辕犁”那种专业术语,不知道怎么改,内心还隐约以为“两头牛拉一个犁说不定跑的速度能快一倍,也差不了多少效率”。
可除夕前夜,当他看到工匠把直接放大三倍的直辕牛犁做成象犁,李素是彻底不能忍了——因为工匠演示时,需要两头大象架着这么粗重的一座犁,然后依然只翻耕中间那一道土。
这也太特么离谱了!效率得多低!用象犁的最初目的就是看中大象力气大,可以一次性拖好多排,你就是拖个放大版的九齿钉耙也比这个破玩意儿强啊!
而且大象的腿太粗壮了,走过的地方早就被踩实了,因此大象犁地是绝对不能倒退或者走回头路的,否则就白耕了。直辕象犁一次耕一排,就意味着耕第二排的时候因为行间距太窄,刚才耕过的地方会被大象重新踩到,那还耕个屁?
李素直接把那个简单粗暴版的试验品打了回去:“这不能用,完全重做!你们不要被目前牛用的那种破犁限制住想象力,大胆想,我要确保两点原则不许妥协:
首先,象犁必须要一头象就能拉动,别搞什么两象抬一座犁。其次,象犁必须是一次性能犁好几行地,最终犁的宽度要比象的身体宽度还宽得多,这样才能保证象耕别的地的时候不会重复走回头路、把翻完土的地方重新踩实了。”
听到这两项具体指标时,工匠们的第一反应是叫苦连天,几个资深铁匠、木匠跟李素陈情:
“都督,您说的这些根本不可能,自古以来的犁都是二牛抬犁的,哪有一牛犁几行地的。且不说牛力够不够大,至少你得把犁的犁铧全部装上铁头才行,否则木犁头的锋利程度配上牛马的拉力根本破不开土,也破不深,除非让犁地的铧窄一点,破土少一些浅一些。”
工匠们先说了一大堆现成的困难,李素也没法直接反驳,毕竟他不专业。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所以李素选择了比较简单粗暴的办法:“我不管你现在的犁是怎么套牲口身上的,总之我要可以平衡套到单独一头牲口上。还有那个犁铧下垂、入土的角度,也都要可以调,牲口高了、要入土浅一点就往上抬,牲口矮了、入土深了就往下压。
这点小事都干不了?我一共开出黄金三十斤、田地三十顷的赏格,分给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匠,到时候你们各自按功劳贡献分配。也可以分工合作嘛,一个点一个点拆解了研究,比如解决单牲挂犁的值十金,解决适应牲口高矮调节的十金,解决犁铧入土深浅调节的十金。”
李素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且他自己虽然不是很懂,却能帮忙把关质量,还能帮他们把总研发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等匠人们把半成品造出来了之后,试机的时候李素还能帮忙把把关,看看是不是跟后世农家乐见过的大致差不多、或者至少功能近似。
果不其然,听了赏格之后,所有工匠都群情高涨,关键是大家都有了奋斗的方向,拆得这么细了,很多人就挑其中一点专精琢磨。就算其中一组做出来后,其他两组没成果,李素也允许单独就某一个小目标先给分十斤黄金的赏金。
近代科技研发,很多大项目之所以推进不给力,跟近代“科研管理”没跟上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项目太大了,最后总目标因为猪队友拖后腿而没完成、导致大家都发不了奖金,那就会极大磋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但李素显然无师自通深谙人性,规避了这个问题。
于是三点当中,最初被解决的就是“如何给单头大象套上犁架”这个细分小目标,有木匠很快弄出了一套类似马鞍形的东西,直接套在大象身上,然后一头大象也就能单独拉犁了——其实这也是很容易想到的,因为四匹马拉的马车用的是车辕套马,而单匹马可不就得直接用马鞍么,无非是马鞍再改改就成了象套。
李素二话不说,在这个“套象机构”发明的当天,当众赏了那组工匠十斤黄金,并给了他自己在郫县的封地里的十顷肥沃水田,当场写了地契用了郫乡侯的印信。
另外两组工匠看得眼红心跳,颇受启发,奋力加班,居然就在半个月内把“曲辕犁”、“三铧犁”等结构研发了出来。虽然跟后世唐朝的曲辕犁并不是完全相同,但功能上绝对是不差的——李素也不是照着历史课本胶柱鼓瑟,他也不知道曲辕犁该是啥样的,他只要好用,哪怕更现代一些更好。
另外,有了三个犁铧同时耕三行的结构之后,再扩大到五铧甚至七铧也是很简单的,无非是简单复制横向结构罢了。最后经过磨合实验,李素和国渊敲定可以打造五铧或者七铧两种尺寸,根据大象的力量、宽度具体选用。
如果是一万五千汉斤的相对瘦弱成年象,体型窄一点,那就耕五行,如果是两万汉斤的最壮的象,那就耕七行,基本上也与大象和牛的力量差距倍数相当了,大象肯定是拉得动的。
而国渊在发现象犁大成功之后,灵机一动,欣喜若狂地向李素建议:“都督,此物可谓是意外收获了,咱从此还可以把这些‘单畜套犁’、‘曲辕调节犁铧入土深浅’的技术,直接套用到如今的牛犁上。
这要是推广打造数万把,等于是让整个蜀地的耕畜力凭空涨好几成啊!原本一头牛只够五个正丁、五百汉亩田地的春耕之用。换上新犁之后,至少可以供八个正丁、八百汉亩的耕地了!牛力省太多了!这比南中这边的收益也大太多了。”
李素也是颇为欣慰:“可惜今年春耕是赶不上了,而且仓促间也没那么多生铁打造新犁。先把这个法子记下。今年咱回去之前,肯定是要带着建宁郡北部涂水流域的无烟泥炭,回去烧焦大炼生铁,等钢铁多了之后,秋收后可以大造新式犁铧,明年再春耕就用上了。”
李素口中提到的,显然是后世云南曲靖和贵州六盘水之间的大无烟煤矿了。那些煤田有些藏得比较浅,可以露天开采。离牛栏江(涂水)太远的也犯不着大动干戈,就把沿着牛栏江的浅表优质煤挖一挖就好。
另外,云南昭通、曲靖之间的铁矿其实也是有一点的,但说实话就汉朝这种“每年几百吨”的钢铁产量,牙缝里挤点铁矿出来就够用了,一直到宋朝为止,汉人从来就没缺过铁矿石,就四川本地易开采的铁矿够用了,不必问来路。
无烟煤的用量,如果是奔着“每年炼五百吨铁”的目标去,再粗放也就浪费一两千吨煤,同样是“只要找到任何一处优质煤田就绝对够用”,瓶颈绝对是炼炉和铁匠规模。之前无非是四川的煤都是烟煤褐煤,质量不行。
……
为了南蛮人的种田归化大业,李素可谓是殚精竭虑,连过年都没回成都过,就一直在沙滩游泳别墅过了新年,又一直过了上元节,偶尔提点验收一下工作。
唯一的好处,是这个冬天温暖如春,他就当是“冬季去南方海滨度假”了。虽然他面对的不是真海而是滇池、抚仙湖。
上元节之后,象犁和象碾(压路用的辊子)终于是彻底成熟了,从昆明县到梇栋县的商路也被碾压成了相对平整的黄土路,可以让牛马拉的货车顺利通过。
上元节后的第三天,因为云南的天气更为温润,李素让国渊召集了孟尝、孟信兄弟等人,一起参观“象犁耕地”的表演仪式。与此同时,他们也已经紧急打造了上千个铁犁铧、一两百套象犁,以便随时推广。
孟尝看到汉人工匠和本部落的驯象师一起合作,驱动着一头两万汉斤的巨象拉着七排犁铧的曲辕犁高效地耕地时,也是惊讶得目瞪口呆。
“李都督真乃天人也,我们孟氏从此绝对不敢不服!都督竟能驱使巨兽耕地修路、妙用不下于驱牛,当真神助!我孟氏各县多则有象三四百头,少则数十头,全加起来有役象近七百头,若能全部推广,不下于五六千头牛的劳力!”
孟尝还说:“哀牢夷人丁七八十万,且他们居住的田土比我们更广袤炎热、畜象更多。哀牢诸部据我估计加起来有象一千六百头,都督若能教他们此法、再加上原先可以许诺的贸易之利,恐怕哀牢夷也会心悦诚服为征西将军所用矣。”
国渊之所以最初没想到用大象耕地,无非是因为他刚接触南中的驯化大象时,才十一月底,没到需要春耕的时候。
但驱役大象平整梯田、平整路面了一个多月后,随着李素也发现了大象的听话程度可堪大用,更多驱役大象的尝试也就纷纷展开了。
起了这个念头之后,李素第一时间就招来了营中的工匠,包括木匠和铁匠,让他们打造可以供大象使用的犁,腊月里鼓捣了一个月,等正月末春耕时,竟也鼓捣出来了。
而且李素没想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居然还对传统的犁的结构,进行了一番优化,甚至还能反哺牛耕犁的技术。
事情是这样的,腊月下旬,李素刚吩咐这个任务时,工匠们只鼓捣了三四天,就做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初版“象用犁”。
李素看到那玩意儿时,直接吓了一大跳——因为工匠们非常简单粗暴,直接把牛用犁各项尺寸等比例放大了三倍。
毕竟一头大型大象的体重接近壮牛的十倍,所以大象的长宽高都是牛的两三倍,工匠目测之后就把犁长宽高也放大三倍,觉得可以用了。
问题是,汉朝的牛用犁还是直辕犁,要到隋唐才形成完善的曲辕犁,而直辕犁的常见用法是两头牛架一个犁、中间只有一条犁铧,农民驾驭牛犁地的时候,也是跟赶车差不多的。
其实李素一直就看直辕犁那种“两牛架一犁”的作业方式很不爽了,因为他后世好歹也见过农家乐,知道现代农家犁早就是一头牛拉一个犁,而且一架犁还有好几条犁铧、能同时翻开几道土。
只不过,因为李素前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干过农活没住过农村,对农业工具的认识也就停留在农家乐旅游那种浮光掠影的层面。
所以他尽管一直觉得不顺眼,但也没觉得非要改良,也不知道“曲辕犁”那种专业术语,不知道怎么改,内心还隐约以为“两头牛拉一个犁说不定跑的速度能快一倍,也差不了多少效率”。
可除夕前夜,当他看到工匠把直接放大三倍的直辕牛犁做成象犁,李素是彻底不能忍了——因为工匠演示时,需要两头大象架着这么粗重的一座犁,然后依然只翻耕中间那一道土。
这也太特么离谱了!效率得多低!用象犁的最初目的就是看中大象力气大,可以一次性拖好多排,你就是拖个放大版的九齿钉耙也比这个破玩意儿强啊!
而且大象的腿太粗壮了,走过的地方早就被踩实了,因此大象犁地是绝对不能倒退或者走回头路的,否则就白耕了。直辕象犁一次耕一排,就意味着耕第二排的时候因为行间距太窄,刚才耕过的地方会被大象重新踩到,那还耕个屁?
李素直接把那个简单粗暴版的试验品打了回去:“这不能用,完全重做!你们不要被目前牛用的那种破犁限制住想象力,大胆想,我要确保两点原则不许妥协:
首先,象犁必须要一头象就能拉动,别搞什么两象抬一座犁。其次,象犁必须是一次性能犁好几行地,最终犁的宽度要比象的身体宽度还宽得多,这样才能保证象耕别的地的时候不会重复走回头路、把翻完土的地方重新踩实了。”
听到这两项具体指标时,工匠们的第一反应是叫苦连天,几个资深铁匠、木匠跟李素陈情:
“都督,您说的这些根本不可能,自古以来的犁都是二牛抬犁的,哪有一牛犁几行地的。且不说牛力够不够大,至少你得把犁的犁铧全部装上铁头才行,否则木犁头的锋利程度配上牛马的拉力根本破不开土,也破不深,除非让犁地的铧窄一点,破土少一些浅一些。”
工匠们先说了一大堆现成的困难,李素也没法直接反驳,毕竟他不专业。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所以李素选择了比较简单粗暴的办法:“我不管你现在的犁是怎么套牲口身上的,总之我要可以平衡套到单独一头牲口上。还有那个犁铧下垂、入土的角度,也都要可以调,牲口高了、要入土浅一点就往上抬,牲口矮了、入土深了就往下压。
这点小事都干不了?我一共开出黄金三十斤、田地三十顷的赏格,分给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匠,到时候你们各自按功劳贡献分配。也可以分工合作嘛,一个点一个点拆解了研究,比如解决单牲挂犁的值十金,解决适应牲口高矮调节的十金,解决犁铧入土深浅调节的十金。”
李素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且他自己虽然不是很懂,却能帮忙把关质量,还能帮他们把总研发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等匠人们把半成品造出来了之后,试机的时候李素还能帮忙把把关,看看是不是跟后世农家乐见过的大致差不多、或者至少功能近似。
果不其然,听了赏格之后,所有工匠都群情高涨,关键是大家都有了奋斗的方向,拆得这么细了,很多人就挑其中一点专精琢磨。就算其中一组做出来后,其他两组没成果,李素也允许单独就某一个小目标先给分十斤黄金的赏金。
近代科技研发,很多大项目之所以推进不给力,跟近代“科研管理”没跟上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项目太大了,最后总目标因为猪队友拖后腿而没完成、导致大家都发不了奖金,那就会极大磋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但李素显然无师自通深谙人性,规避了这个问题。
于是三点当中,最初被解决的就是“如何给单头大象套上犁架”这个细分小目标,有木匠很快弄出了一套类似马鞍形的东西,直接套在大象身上,然后一头大象也就能单独拉犁了——其实这也是很容易想到的,因为四匹马拉的马车用的是车辕套马,而单匹马可不就得直接用马鞍么,无非是马鞍再改改就成了象套。
李素二话不说,在这个“套象机构”发明的当天,当众赏了那组工匠十斤黄金,并给了他自己在郫县的封地里的十顷肥沃水田,当场写了地契用了郫乡侯的印信。
另外两组工匠看得眼红心跳,颇受启发,奋力加班,居然就在半个月内把“曲辕犁”、“三铧犁”等结构研发了出来。虽然跟后世唐朝的曲辕犁并不是完全相同,但功能上绝对是不差的——李素也不是照着历史课本胶柱鼓瑟,他也不知道曲辕犁该是啥样的,他只要好用,哪怕更现代一些更好。
另外,有了三个犁铧同时耕三行的结构之后,再扩大到五铧甚至七铧也是很简单的,无非是简单复制横向结构罢了。最后经过磨合实验,李素和国渊敲定可以打造五铧或者七铧两种尺寸,根据大象的力量、宽度具体选用。
如果是一万五千汉斤的相对瘦弱成年象,体型窄一点,那就耕五行,如果是两万汉斤的最壮的象,那就耕七行,基本上也与大象和牛的力量差距倍数相当了,大象肯定是拉得动的。
而国渊在发现象犁大成功之后,灵机一动,欣喜若狂地向李素建议:“都督,此物可谓是意外收获了,咱从此还可以把这些‘单畜套犁’、‘曲辕调节犁铧入土深浅’的技术,直接套用到如今的牛犁上。
这要是推广打造数万把,等于是让整个蜀地的耕畜力凭空涨好几成啊!原本一头牛只够五个正丁、五百汉亩田地的春耕之用。换上新犁之后,至少可以供八个正丁、八百汉亩的耕地了!牛力省太多了!这比南中这边的收益也大太多了。”
李素也是颇为欣慰:“可惜今年春耕是赶不上了,而且仓促间也没那么多生铁打造新犁。先把这个法子记下。今年咱回去之前,肯定是要带着建宁郡北部涂水流域的无烟泥炭,回去烧焦大炼生铁,等钢铁多了之后,秋收后可以大造新式犁铧,明年再春耕就用上了。”
李素口中提到的,显然是后世云南曲靖和贵州六盘水之间的大无烟煤矿了。那些煤田有些藏得比较浅,可以露天开采。离牛栏江(涂水)太远的也犯不着大动干戈,就把沿着牛栏江的浅表优质煤挖一挖就好。
另外,云南昭通、曲靖之间的铁矿其实也是有一点的,但说实话就汉朝这种“每年几百吨”的钢铁产量,牙缝里挤点铁矿出来就够用了,一直到宋朝为止,汉人从来就没缺过铁矿石,就四川本地易开采的铁矿够用了,不必问来路。
无烟煤的用量,如果是奔着“每年炼五百吨铁”的目标去,再粗放也就浪费一两千吨煤,同样是“只要找到任何一处优质煤田就绝对够用”,瓶颈绝对是炼炉和铁匠规模。之前无非是四川的煤都是烟煤褐煤,质量不行。
……
为了南蛮人的种田归化大业,李素可谓是殚精竭虑,连过年都没回成都过,就一直在沙滩游泳别墅过了新年,又一直过了上元节,偶尔提点验收一下工作。
唯一的好处,是这个冬天温暖如春,他就当是“冬季去南方海滨度假”了。虽然他面对的不是真海而是滇池、抚仙湖。
上元节之后,象犁和象碾(压路用的辊子)终于是彻底成熟了,从昆明县到梇栋县的商路也被碾压成了相对平整的黄土路,可以让牛马拉的货车顺利通过。
上元节后的第三天,因为云南的天气更为温润,李素让国渊召集了孟尝、孟信兄弟等人,一起参观“象犁耕地”的表演仪式。与此同时,他们也已经紧急打造了上千个铁犁铧、一两百套象犁,以便随时推广。
孟尝看到汉人工匠和本部落的驯象师一起合作,驱动着一头两万汉斤的巨象拉着七排犁铧的曲辕犁高效地耕地时,也是惊讶得目瞪口呆。
“李都督真乃天人也,我们孟氏从此绝对不敢不服!都督竟能驱使巨兽耕地修路、妙用不下于驱牛,当真神助!我孟氏各县多则有象三四百头,少则数十头,全加起来有役象近七百头,若能全部推广,不下于五六千头牛的劳力!”
孟尝还说:“哀牢夷人丁七八十万,且他们居住的田土比我们更广袤炎热、畜象更多。哀牢诸部据我估计加起来有象一千六百头,都督若能教他们此法、再加上原先可以许诺的贸易之利,恐怕哀牢夷也会心悦诚服为征西将军所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