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定计安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如何快速拿下安市呢?李志在李世民的军帐内,推辞了随李世民和一干马屁大臣外出巡视战场的邀请,独自面对着安市周围地图沉思起来。
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市城防完备,城墙很高,守军也很顽强。当唐军屡次攻击失误时,恼羞成怒,徐茂公李世绩因此提出,等到安市城攻陷以后,要坑杀全城军民。凡是上起点的人都知道,这样愚蠢的决策,只会让敌人更加顽强。你们就没听过“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典故吗?
因此其策一,必须软化分解敌人,消磨敌人的斗志。
二,唐军攻击安市城墙,用的是非常愚蠢的土办法,那就是填土,先填护城河,然后垒土台,试图高过城墙,好让士兵往里攻。结果呢,安市守军也对应着你的施工
加高城墙,让你依然无计可施。最后,唐军在城外垒的土山,比城墙高很多,甚至能鸟瞰城内,结果山崩塌以后,压垮了城墙,几番交战,高丽人夜袭了土山,把这
个制高点还反攻下来了。负责这个据点的果毅校尉傅伏爱因此被处斩。
因此,对城墙的攻击,不能再用这样的办法。因为这个时代的城墙,没有包砖,都是用的夯土城墙,因此,李志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那就是流水冲刷,水攻城墙!
第三,攻城器械。此时唐军所有的攻城器械,除了自带的数量不多的抛石,冲车,都是高丽缴获来的破烂玩意儿,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汉代以后,高氏高丽就成了当地割据势力,与曹魏政权多有交手)。用这个攻城,明显不靠谱。
因此,要改善攻城器械,其中一个就是要立即赶制护卫攻城工兵的盾车,防备在城墙下的施工作业时,从城墙上的弓箭,檑木和落石。
细想之下,李志逐渐强化了自己的信心,多了一千多年古今中外的学识,他坚信自己能够改变这场战斗的结果。
此时此刻,安市城外。
李世民和一干大臣武将骑马视察安市城防,凶残徐茂公的手下,因为是投降而来,虽然也立下汗马功劳,可一直不受待见,从来都是唐军中的苦力,也难怪他手下的将士怨气如此之大,也变得格外凶残。除了对战利品的渴望,他们的眼里还冒着绿光……
李世民去,安市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墙又高又厚,城墙上的士兵毫不惧怕的冷冷着来犯的唐军。
世民说:“徐茂公啊,朕这一路上到,安市地势险要,士兵精良。而且城主智勇双全,当初莫离之渊盖苏文叛乱的时候,城主不听命令,于是渊盖苏文率军来攻,
结果也是久攻不下,只要下令让他仍旧管理此城。而安市城南的建安城兵少,如果出其不意的攻击建安,肯定可以轻取。这样,安市就等于被我包围起来了。你可以
先打建安,在围安市啊?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城有所不攻的道理。”
李世绩这人的水平是怎么样呢?李世民和李靖的《唐李问对》中,李世民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讨论的事情,李世绩也说的差不多,但是他总是找不到出处。但是你李靖就能说的头头是道。”
这反映出什么事情呢?李世绩此人,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系统的阅读过军事著作。在那个年代,军事著作不是多么难找的读物,而李世绩此时也是身居高位多年,不可能没有学习的资源和条件,因此,可能性只有一个:
他不爱读书,甚至可能是个文盲,所有的军事素质,是从行伍间,经验和战例中总结出来的。
但不能说他的军事素质差。恰恰相反,他的回答,体现出一个军事将领非常重要的素质:稳健。
李世绩(其实他避李世民的讳应该叫李绩,但此文就不改了)的反应,也让人无从反驳:“陛下,虽然你说的不错。但是我军粮在辽东,而如果我去攻建安,我的粮道就会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这样并不稳妥。如果我攻下安市,建安就更不成问题了!”
李世绩的为人也体现出,他非常小心谨慎的作风。因此当武则天要立皇后的时候,别人问他的意见,他说:“这是皇帝的家事,我能有什么意见呢?”因此他一直顺风顺水,不仅打仗罕有败绩,更是隆恩加身。
李世绩做出这样的决定,不足为奇,也让人无从反驳。但是他忘记了,唐军不善攻城,而安市又是一块非常硬的骨头。历史上正是这样的死板,掩盖了李道宗的妙计千里突袭平壤,错过了速胜高丽的可能;又把唐军拖在了安市城下,在战略面,直接导致了唐军作战的失利。
在战略面无法绕过李世绩这样一块大石头,李志只能在战术上避免这个败因了。
且在明年,也就是薛延拓部匈奴反叛的时候,还要靠李世绩去平叛呢。要知道,李世绩自从更随翟让出道开始,就十分精于烧杀抢路之道。他对翟让说:”附近是你
与我的家乡,乡里乡亲,实在是不适合侵扰。不如去宋,郑的地方,哪里沿着运河,商旅众多,去劫掠官私财物十分方便。“可见他的慧眼如炬。历史上也多亏他以
七十岁高龄出战,才能最后灭亡了高氏高丽。
可是干嘛非要灭了高氏高丽呢?都是东北乡亲啊,何必为出这口气,致使劳民伤财民族分裂呢?
李世民听了李世绩的理由,也无法反驳,但是他也不甘心,只好说:”朕既然用你为将,自然是要你的决策。希望你不要误了朕的军机大事……“唐军因此定下了下一阶段的作战目标,拔去安市,肃清辽东地区。
等到众人回到军帐,李志已经准备好了射策。李世民说:”雉儿,你说安市要怎么打呢?“
在先前的辽东攻城战中,李志的战略一击奏效,让军中诸人十分佩服。加上李志发明的众多机巧玩意,让他们对李志的才能十分信任。
李治便不客气了,他便将三条策略和盘托出:”首先,安市人出了名的又臭又硬,坚信自己的守城实力,因此我们不能将他们逼急了,每天派士兵在上面喊话,要求他们投降,争取优待。现在辽东必将属于我大唐,跟着渊盖苏文,绝对不如跟着我们混。“
听着李治说话充满了军伍痞气,众军汉顿时觉得太子殿下变得亲近起来。
李世绩虽然心中邪火希望把安市都屠掉,但也不得不承认太子说的有道理。他接着问:“恐怕光凭这个,安市人不会轻易投降!”
李治说:“孤的妙计,当然不止于此。其二,当是水攻城墙!高丽城墙也是夯土,若是强攻,必然费力,但是如果能引来水流冲刷,加上军士挖掘,再厚的城墙,守军也阻拦不住。孤在定州修习水利,有善水工之人修整渠道,几日可成。”
李世民拍案叫好:“此计甚好。一直以来,我大唐铁骑,最是拿乌龟壳的土城没有办法。如果这一招管用,那高丽人再也没有坚城可守了!”
为辽东和高丽之地,多水,而城池也是多依靠有水的地方修建。在大量使用煤炭,能够让整个城墙包砖之前,夯土城墙的天热劣势就是无法抵抗流水的搬运作用。这
也是为什么唐代及以前徭役繁重的原因之一,城墙如果不年年补修,雨季一过,就容易坍塌败坏,不堪使用。毕竟再高的夯土,也只是土而已。
治继续说:“我军原来总是垒土为台,希望借以高处来压制敌军。但第一,费工费时,敌人很容易针对防守。第二,仓促赶工,土台容易崩塌。费时费力。因此攻击
夯土城墙之要务,就是高速毁坏夯土土方。孤已令人赶制盾车,防御城墙的弓矢飞石,又令人用精铁铸造大钻头,用马力拖拽,可以告诉掘土,加以流水冲刷,安市
城东南段城墙,全段突击,最多三日,就会拆的没有任何险处可拒。”
众人合计一番,纷纷举的李治的方法可行,省工省时,强于旧法,因此纷纷依计行事。李世绩于是提到:“殿下,既然城破可期,那么是否依言放过城中百姓呢?”
李治知道李世绩爱惜部下,支持他们凶残的烧杀抢掠以提高战力。但是这样必然会让唐军以后的战斗愈来愈艰难。不得不勃然大怒:”李世绩!是你手下的烧杀抢掠重要,还是父皇的仁德重要!你从军多年,难道不知道多行此不义之事,必有报应吗!“
众人眼见李治发飙,纷纷出言劝慰。李世民见李治虽多智计,但是仍然年轻冲动,而且一心为自己着想,心中残存的一点宫高盖主的念想也放下来,于是开口说道:”茂公自然不是此意,但既然如此,我就从国库出资,把城中百姓从李将军军中赎买回来,如何?“
李治自然不肯,一番讨价还价,终究是李世民出了一笔钱,才把李世绩打发了。
如何快速拿下安市呢?李志在李世民的军帐内,推辞了随李世民和一干马屁大臣外出巡视战场的邀请,独自面对着安市周围地图沉思起来。
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市城防完备,城墙很高,守军也很顽强。当唐军屡次攻击失误时,恼羞成怒,徐茂公李世绩因此提出,等到安市城攻陷以后,要坑杀全城军民。凡是上起点的人都知道,这样愚蠢的决策,只会让敌人更加顽强。你们就没听过“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典故吗?
因此其策一,必须软化分解敌人,消磨敌人的斗志。
二,唐军攻击安市城墙,用的是非常愚蠢的土办法,那就是填土,先填护城河,然后垒土台,试图高过城墙,好让士兵往里攻。结果呢,安市守军也对应着你的施工
加高城墙,让你依然无计可施。最后,唐军在城外垒的土山,比城墙高很多,甚至能鸟瞰城内,结果山崩塌以后,压垮了城墙,几番交战,高丽人夜袭了土山,把这
个制高点还反攻下来了。负责这个据点的果毅校尉傅伏爱因此被处斩。
因此,对城墙的攻击,不能再用这样的办法。因为这个时代的城墙,没有包砖,都是用的夯土城墙,因此,李志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那就是流水冲刷,水攻城墙!
第三,攻城器械。此时唐军所有的攻城器械,除了自带的数量不多的抛石,冲车,都是高丽缴获来的破烂玩意儿,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汉代以后,高氏高丽就成了当地割据势力,与曹魏政权多有交手)。用这个攻城,明显不靠谱。
因此,要改善攻城器械,其中一个就是要立即赶制护卫攻城工兵的盾车,防备在城墙下的施工作业时,从城墙上的弓箭,檑木和落石。
细想之下,李志逐渐强化了自己的信心,多了一千多年古今中外的学识,他坚信自己能够改变这场战斗的结果。
此时此刻,安市城外。
李世民和一干大臣武将骑马视察安市城防,凶残徐茂公的手下,因为是投降而来,虽然也立下汗马功劳,可一直不受待见,从来都是唐军中的苦力,也难怪他手下的将士怨气如此之大,也变得格外凶残。除了对战利品的渴望,他们的眼里还冒着绿光……
李世民去,安市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墙又高又厚,城墙上的士兵毫不惧怕的冷冷着来犯的唐军。
世民说:“徐茂公啊,朕这一路上到,安市地势险要,士兵精良。而且城主智勇双全,当初莫离之渊盖苏文叛乱的时候,城主不听命令,于是渊盖苏文率军来攻,
结果也是久攻不下,只要下令让他仍旧管理此城。而安市城南的建安城兵少,如果出其不意的攻击建安,肯定可以轻取。这样,安市就等于被我包围起来了。你可以
先打建安,在围安市啊?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城有所不攻的道理。”
李世绩这人的水平是怎么样呢?李世民和李靖的《唐李问对》中,李世民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讨论的事情,李世绩也说的差不多,但是他总是找不到出处。但是你李靖就能说的头头是道。”
这反映出什么事情呢?李世绩此人,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系统的阅读过军事著作。在那个年代,军事著作不是多么难找的读物,而李世绩此时也是身居高位多年,不可能没有学习的资源和条件,因此,可能性只有一个:
他不爱读书,甚至可能是个文盲,所有的军事素质,是从行伍间,经验和战例中总结出来的。
但不能说他的军事素质差。恰恰相反,他的回答,体现出一个军事将领非常重要的素质:稳健。
李世绩(其实他避李世民的讳应该叫李绩,但此文就不改了)的反应,也让人无从反驳:“陛下,虽然你说的不错。但是我军粮在辽东,而如果我去攻建安,我的粮道就会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这样并不稳妥。如果我攻下安市,建安就更不成问题了!”
李世绩的为人也体现出,他非常小心谨慎的作风。因此当武则天要立皇后的时候,别人问他的意见,他说:“这是皇帝的家事,我能有什么意见呢?”因此他一直顺风顺水,不仅打仗罕有败绩,更是隆恩加身。
李世绩做出这样的决定,不足为奇,也让人无从反驳。但是他忘记了,唐军不善攻城,而安市又是一块非常硬的骨头。历史上正是这样的死板,掩盖了李道宗的妙计千里突袭平壤,错过了速胜高丽的可能;又把唐军拖在了安市城下,在战略面,直接导致了唐军作战的失利。
在战略面无法绕过李世绩这样一块大石头,李志只能在战术上避免这个败因了。
且在明年,也就是薛延拓部匈奴反叛的时候,还要靠李世绩去平叛呢。要知道,李世绩自从更随翟让出道开始,就十分精于烧杀抢路之道。他对翟让说:”附近是你
与我的家乡,乡里乡亲,实在是不适合侵扰。不如去宋,郑的地方,哪里沿着运河,商旅众多,去劫掠官私财物十分方便。“可见他的慧眼如炬。历史上也多亏他以
七十岁高龄出战,才能最后灭亡了高氏高丽。
可是干嘛非要灭了高氏高丽呢?都是东北乡亲啊,何必为出这口气,致使劳民伤财民族分裂呢?
李世民听了李世绩的理由,也无法反驳,但是他也不甘心,只好说:”朕既然用你为将,自然是要你的决策。希望你不要误了朕的军机大事……“唐军因此定下了下一阶段的作战目标,拔去安市,肃清辽东地区。
等到众人回到军帐,李志已经准备好了射策。李世民说:”雉儿,你说安市要怎么打呢?“
在先前的辽东攻城战中,李志的战略一击奏效,让军中诸人十分佩服。加上李志发明的众多机巧玩意,让他们对李志的才能十分信任。
李治便不客气了,他便将三条策略和盘托出:”首先,安市人出了名的又臭又硬,坚信自己的守城实力,因此我们不能将他们逼急了,每天派士兵在上面喊话,要求他们投降,争取优待。现在辽东必将属于我大唐,跟着渊盖苏文,绝对不如跟着我们混。“
听着李治说话充满了军伍痞气,众军汉顿时觉得太子殿下变得亲近起来。
李世绩虽然心中邪火希望把安市都屠掉,但也不得不承认太子说的有道理。他接着问:“恐怕光凭这个,安市人不会轻易投降!”
李治说:“孤的妙计,当然不止于此。其二,当是水攻城墙!高丽城墙也是夯土,若是强攻,必然费力,但是如果能引来水流冲刷,加上军士挖掘,再厚的城墙,守军也阻拦不住。孤在定州修习水利,有善水工之人修整渠道,几日可成。”
李世民拍案叫好:“此计甚好。一直以来,我大唐铁骑,最是拿乌龟壳的土城没有办法。如果这一招管用,那高丽人再也没有坚城可守了!”
为辽东和高丽之地,多水,而城池也是多依靠有水的地方修建。在大量使用煤炭,能够让整个城墙包砖之前,夯土城墙的天热劣势就是无法抵抗流水的搬运作用。这
也是为什么唐代及以前徭役繁重的原因之一,城墙如果不年年补修,雨季一过,就容易坍塌败坏,不堪使用。毕竟再高的夯土,也只是土而已。
治继续说:“我军原来总是垒土为台,希望借以高处来压制敌军。但第一,费工费时,敌人很容易针对防守。第二,仓促赶工,土台容易崩塌。费时费力。因此攻击
夯土城墙之要务,就是高速毁坏夯土土方。孤已令人赶制盾车,防御城墙的弓矢飞石,又令人用精铁铸造大钻头,用马力拖拽,可以告诉掘土,加以流水冲刷,安市
城东南段城墙,全段突击,最多三日,就会拆的没有任何险处可拒。”
众人合计一番,纷纷举的李治的方法可行,省工省时,强于旧法,因此纷纷依计行事。李世绩于是提到:“殿下,既然城破可期,那么是否依言放过城中百姓呢?”
李治知道李世绩爱惜部下,支持他们凶残的烧杀抢掠以提高战力。但是这样必然会让唐军以后的战斗愈来愈艰难。不得不勃然大怒:”李世绩!是你手下的烧杀抢掠重要,还是父皇的仁德重要!你从军多年,难道不知道多行此不义之事,必有报应吗!“
众人眼见李治发飙,纷纷出言劝慰。李世民见李治虽多智计,但是仍然年轻冲动,而且一心为自己着想,心中残存的一点宫高盖主的念想也放下来,于是开口说道:”茂公自然不是此意,但既然如此,我就从国库出资,把城中百姓从李将军军中赎买回来,如何?“
李治自然不肯,一番讨价还价,终究是李世民出了一笔钱,才把李世绩打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