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十五章 向太史公靠近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t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自从华夏新朝建立以来,国家部门对于历史修缮问题一直都十分的在意,最近也在搞清史研究工作,把编撰清史作为国家工程来做。
只是在史料研究上面,很多地方都存疑,再加上编撰人员实力的参差不齐,导致这个大型历史项目一直没能完工,而且在修订方面,争议争议一直不断,进展十分缓慢,到了现在,对于明末清初的那些事情都不曾下定论,几个历史派系的学者们互相否定对方,导致研究工作裹足不前。
没想到他们上百号人搞了这么多年都没多大进展的编撰工作,却被郭大路一人给搞定了!
自隋以来,私人修史的事情已经被官方禁止,历史基本上都是由官方史馆来搞,私人修史极少出现了。
官方修史有个好处,那就是人多力量大,史料翔实,体例完备,只是在考订上面颇有粗糙之处,尤其是屁股坐的不怎么正,因为是官方修史,自然要美化本朝,在有些事情难免会效仿孔夫子,做出笔削春秋之举,有些历史事件有可能会模糊下去。
这是官方修史的弊端所在。
而私人撰史尽管可以秉笔直书,能写出好的纪传体;但是毕竟条件有限,难以利用朝廷的藏书,不能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因而写不出或写不好志。
毋庸讳言,只有纪传没有志、书的史书,毕竟还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
而现在郭大路修史,就是明显的私人修史,这是明末清初以来,第一例私人修史的行为,单从这方面来说,郭大路堪称几百年来第一人。
尤其是他编撰但也快,几乎没有什么动静,也没有惹起什么人的注意,就这么不声不响的把整个清史给搞了出来,尤其令人震惊的是,竟然还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进行编撰,延续了二十四史一贯的修订风格。
只是修史毕竟是大事情,郭大路修订之后,必须要经过文史馆这些研究人员的一致认可,或者说超过一半的人人可,这部书才能刊印出版,否则的话,出版面世将遥遥无期。
其实郭大路真想要出版的话,他也完全可以绕过文史馆,自己进行出版,以他的本领,将自己编撰的史书进行出版,不会有大的阻力,这又不是什么违法刊物,最多只能引来争论,即便是有谬误之处,也可以作为官方修史的补充,价值极大。
不过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郭大路既然编撰出了这么一部史书,那就是要光明正大的刊印出版,光明正大的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同时还要众人见识一下他郭爷的真实本领。
当这部书的样本送到文史研究院一群研究员面前时,所有人都吃惊不小,他们没有想到,在当今这个社会,竟然还有私人修史的事情发生,而且郭大路这个私人就是他一个人,而不是召集人手共同编撰,所有的资料都是郭大路一人搞的,起草撰文,也都是郭大路一个人写的,亲力亲为,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且不说这部史书的质量如何,但是郭大路一个人能做出如此大的工作量,这就足以令人感到吃惊外加佩服了。
如今的郭大路且不说他在文娱界的身份,单单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就足以引起华夏整个史学界的重视,见他搞出了这么一部正史来,所有人都不敢轻视,郭大路早就向世人展示过他惊人的文史功底与足以碾压整个时代的文笔。
因此这部《清史》,郭大路刚刚送到,就引起了华夏史学家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便进行了预览,同时针对这部作品展开讨论大会。
谁都没有想到,郭大路搞的这部断代史竟然如此的了得,内容详实无比,文言文用的精妙,放在历代史书之中,那也是前几名的存在,众人在研究这部的时候,给他们的感觉,就好像这就是在研究既定的历史,与研究之前的史书一个感觉。
光是这种文风,便足以令众人生出极其舒服的感觉。
研究历史,最是枯燥无味,在众多史书当中,只有研究《史记》令史学家们生出一种阅读的享受,其余的史书都差了不少韵味,尤其是宋代以来,虽然修史越来越严谨,但文字当众的美感却消失殆尽,读起来干涩乏味。
这也是很多读者都不喜欢看史书的最大原因,盖因这种书太过乏味,不是有心之人,根本就无法阅读。
但是现在郭大路编撰的这部书,却堪与太史公的《史记》一较高下。
《史记》在编撰的时候,太史公有点夹杂了个人倾向,而且添加了很多浪漫色彩的东西,有些事情过于失真,或者史料收集的不太详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争议。
别的不说,单说开篇的三皇本纪,对于禅让制等三皇五帝的一些事情,与近代出现的《竹书纪年》上的记载完全不同,就因为这个,引起现代很多史学家们对《史记》中一些事件产生了怀疑。
就好比《陈涉世家》中描写陈胜吴广的一些详细场景,颇有点浪漫主义的感觉,而史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浪漫最是要不得,鸿门宴也被他写的有声有色,就文学性上面,这部书堪称历来之最,但也有不少谬误,深受战国策等文献的影响,神话色彩多了一点。
不过相比以后的官方修史,这部书可是要比它们强的太多了,说它是史书第一,至今都没人敢于否认。
而郭大路编撰的清史,在文笔上努力向太史公靠拢,但在内容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上,却力求还原事实真相,真要是有弄不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时,那就把这件事写出来,存而不论。
不过人家太史公在编撰《史记》的时候,可用的史料不多,始皇帝焚书坑儒,又加上战乱不断,资料遗失,司马迁能够接触到了的史料,能够查出来的历史事件毕竟有限,靠走访而得来的历史,本来就不是真的。
别说汉朝了,就是在本朝,如果有人去走访一位名人之后,想要了解名人的生平,你就会发现这个名人已然被夸张了好几倍,形象上也都被后人进行了美化,或则丑化,真正能秉持客观求实的态度给你讲古的人,几乎没有。
太史公能把史书写到那个地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他当时可没有郭大路现在这种修史的条件。
现在郭大路有着一个世界的历史文化加持,又有详实无比的历史文献做参考,毕竟满清距离现在也就百时间,很多史料都保存的极为完整,这为郭大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如今他这部清史编撰完成,在文笔上完全可以比拟太史公,而在史料翔实与数据上,却比太史公严谨了许多。
他在编撰这部史书的时候,就存了向太史公靠近的心思,而现在通过这些文史研究者们的反应与讨论,郭大路觉得自己应该是初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只是他这部书太过真实,引起了一些遗老遗少们的不适,这些人也有不少从事文史工作的学者,在看到了郭大路在这部史书之后,不少人对郭大路表示公开反对,说郭大路故意歪曲事实,刻意黑化清朝,破坏团结。
反正什么帽子大,就给郭大路扣什么。
郭大路本来还想着让大家都好好讨论自己的这部书呢,让他们查缺补漏,指出来不足之处,但是被人这么将大帽子一扣,顿时就火了。
管他娘的,懒得给这些人费口舌了,直接出版了再说!
自从华夏新朝建立以来,国家部门对于历史修缮问题一直都十分的在意,最近也在搞清史研究工作,把编撰清史作为国家工程来做。
只是在史料研究上面,很多地方都存疑,再加上编撰人员实力的参差不齐,导致这个大型历史项目一直没能完工,而且在修订方面,争议争议一直不断,进展十分缓慢,到了现在,对于明末清初的那些事情都不曾下定论,几个历史派系的学者们互相否定对方,导致研究工作裹足不前。
没想到他们上百号人搞了这么多年都没多大进展的编撰工作,却被郭大路一人给搞定了!
自隋以来,私人修史的事情已经被官方禁止,历史基本上都是由官方史馆来搞,私人修史极少出现了。
官方修史有个好处,那就是人多力量大,史料翔实,体例完备,只是在考订上面颇有粗糙之处,尤其是屁股坐的不怎么正,因为是官方修史,自然要美化本朝,在有些事情难免会效仿孔夫子,做出笔削春秋之举,有些历史事件有可能会模糊下去。
这是官方修史的弊端所在。
而私人撰史尽管可以秉笔直书,能写出好的纪传体;但是毕竟条件有限,难以利用朝廷的藏书,不能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因而写不出或写不好志。
毋庸讳言,只有纪传没有志、书的史书,毕竟还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
而现在郭大路修史,就是明显的私人修史,这是明末清初以来,第一例私人修史的行为,单从这方面来说,郭大路堪称几百年来第一人。
尤其是他编撰但也快,几乎没有什么动静,也没有惹起什么人的注意,就这么不声不响的把整个清史给搞了出来,尤其令人震惊的是,竟然还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进行编撰,延续了二十四史一贯的修订风格。
只是修史毕竟是大事情,郭大路修订之后,必须要经过文史馆这些研究人员的一致认可,或者说超过一半的人人可,这部书才能刊印出版,否则的话,出版面世将遥遥无期。
其实郭大路真想要出版的话,他也完全可以绕过文史馆,自己进行出版,以他的本领,将自己编撰的史书进行出版,不会有大的阻力,这又不是什么违法刊物,最多只能引来争论,即便是有谬误之处,也可以作为官方修史的补充,价值极大。
不过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郭大路既然编撰出了这么一部史书,那就是要光明正大的刊印出版,光明正大的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同时还要众人见识一下他郭爷的真实本领。
当这部书的样本送到文史研究院一群研究员面前时,所有人都吃惊不小,他们没有想到,在当今这个社会,竟然还有私人修史的事情发生,而且郭大路这个私人就是他一个人,而不是召集人手共同编撰,所有的资料都是郭大路一人搞的,起草撰文,也都是郭大路一个人写的,亲力亲为,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且不说这部史书的质量如何,但是郭大路一个人能做出如此大的工作量,这就足以令人感到吃惊外加佩服了。
如今的郭大路且不说他在文娱界的身份,单单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就足以引起华夏整个史学界的重视,见他搞出了这么一部正史来,所有人都不敢轻视,郭大路早就向世人展示过他惊人的文史功底与足以碾压整个时代的文笔。
因此这部《清史》,郭大路刚刚送到,就引起了华夏史学家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便进行了预览,同时针对这部作品展开讨论大会。
谁都没有想到,郭大路搞的这部断代史竟然如此的了得,内容详实无比,文言文用的精妙,放在历代史书之中,那也是前几名的存在,众人在研究这部的时候,给他们的感觉,就好像这就是在研究既定的历史,与研究之前的史书一个感觉。
光是这种文风,便足以令众人生出极其舒服的感觉。
研究历史,最是枯燥无味,在众多史书当中,只有研究《史记》令史学家们生出一种阅读的享受,其余的史书都差了不少韵味,尤其是宋代以来,虽然修史越来越严谨,但文字当众的美感却消失殆尽,读起来干涩乏味。
这也是很多读者都不喜欢看史书的最大原因,盖因这种书太过乏味,不是有心之人,根本就无法阅读。
但是现在郭大路编撰的这部书,却堪与太史公的《史记》一较高下。
《史记》在编撰的时候,太史公有点夹杂了个人倾向,而且添加了很多浪漫色彩的东西,有些事情过于失真,或者史料收集的不太详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争议。
别的不说,单说开篇的三皇本纪,对于禅让制等三皇五帝的一些事情,与近代出现的《竹书纪年》上的记载完全不同,就因为这个,引起现代很多史学家们对《史记》中一些事件产生了怀疑。
就好比《陈涉世家》中描写陈胜吴广的一些详细场景,颇有点浪漫主义的感觉,而史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浪漫最是要不得,鸿门宴也被他写的有声有色,就文学性上面,这部书堪称历来之最,但也有不少谬误,深受战国策等文献的影响,神话色彩多了一点。
不过相比以后的官方修史,这部书可是要比它们强的太多了,说它是史书第一,至今都没人敢于否认。
而郭大路编撰的清史,在文笔上努力向太史公靠拢,但在内容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上,却力求还原事实真相,真要是有弄不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时,那就把这件事写出来,存而不论。
不过人家太史公在编撰《史记》的时候,可用的史料不多,始皇帝焚书坑儒,又加上战乱不断,资料遗失,司马迁能够接触到了的史料,能够查出来的历史事件毕竟有限,靠走访而得来的历史,本来就不是真的。
别说汉朝了,就是在本朝,如果有人去走访一位名人之后,想要了解名人的生平,你就会发现这个名人已然被夸张了好几倍,形象上也都被后人进行了美化,或则丑化,真正能秉持客观求实的态度给你讲古的人,几乎没有。
太史公能把史书写到那个地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他当时可没有郭大路现在这种修史的条件。
现在郭大路有着一个世界的历史文化加持,又有详实无比的历史文献做参考,毕竟满清距离现在也就百时间,很多史料都保存的极为完整,这为郭大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如今他这部清史编撰完成,在文笔上完全可以比拟太史公,而在史料翔实与数据上,却比太史公严谨了许多。
他在编撰这部史书的时候,就存了向太史公靠近的心思,而现在通过这些文史研究者们的反应与讨论,郭大路觉得自己应该是初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只是他这部书太过真实,引起了一些遗老遗少们的不适,这些人也有不少从事文史工作的学者,在看到了郭大路在这部史书之后,不少人对郭大路表示公开反对,说郭大路故意歪曲事实,刻意黑化清朝,破坏团结。
反正什么帽子大,就给郭大路扣什么。
郭大路本来还想着让大家都好好讨论自己的这部书呢,让他们查缺补漏,指出来不足之处,但是被人这么将大帽子一扣,顿时就火了。
管他娘的,懒得给这些人费口舌了,直接出版了再说!